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8~21题。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①或尽粟一石。食②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③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④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8.下面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B.策之不以其道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不足为外人道也 C.呜之而不能通其意 D.执策而临之 政通人和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9.为文中标序号的“食”的读音和意义归类,把序号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 / 、
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1.根据文意,简要说说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千里马。
18.A 19.①④/②③或:②③/①④ 20.想要它跟普通的马等同尚且做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1.策之能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材,鸣之能通其意。 铜仁
阅读《马说》一文 ,按要求回答1-6题。(16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达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骈: 策: ....2、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应有的两外停顿。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对“一食或尽粟一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次要吃掉的粮食或许将近一石。 B、一顿有时要吃光一石粮食。 C、饲养一次或者要吃光一石那么多的粮食。 D、吃一次吃掉的粮食有时是一石。 4、将“其真不知马耶?其真不知马也”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分)
5、文章借有关伯乐与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
“ ”,将人才比作千里马,将自己比作“ ”。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 。(4分)
6、这篇文章里有的句子已成为广为淬的格言,请你把它写出来。 格言: (2分)
绍兴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节选自韩愈《马说》)
1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
或: 食: 等: 1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3分)
安求其能千里也? 19.根据选文,说说千里马被辱没的原因。(3分) 17.有时(或许) 喂养(或通“饲”) 等同(或“—样”) 18.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19.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评分标准:第17题每格1分,共3分;第18题3分,得分点为:“安”、“求”正确解释各1 分,疑问句句式特点1分;第19题3分,每一方面1分,意思接近即可。 福州
)阅读《马说》,完成6—10题。(16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 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6.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安求其能千里也 (2)食之不能尽其材 7.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1) 是马也( ). (2) 食马者( ) .. (3) 策之不以其道( ) (4)一食或尽粟一石( ) ..8.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B.其真无马邪 策之不以其道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环而攻之而不胜 ..
D.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学而时习之 ..
9.本文托物寓意,文中“千里马”喻指人才,“伯乐”喻指________________,而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________”。(4分)
10.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匹骨瘦如柴的老马拉着盐车上山坡;气直喘,汗直流,竭尽全力还是拉不上去。赶车的人吆喝着,用鞭子狠狠地抽打它……这时,一个路过的相马人看见了,心疼得流下了眼泪,急忙脱下衣裳披在瘫倒在地的老马身上。老马睁开眼,看到相马人,眼睛一亮,长嘶一声而逝。
请你展开想像,写出老马临死前想对相马人说的话。(3分)
6.(1)安求/其能千里也 (2)食之/不能尽其材(2分,每小题1分) 7. 1)这 (2)同“饲”,喂养 (3)鞭打(驱使) (4)有时(4分,每小题1分)
c(3分) 9.能识别人才的人食马者(4分,每空2分) 10.(3分。能从诉说自己的怀才不遇,谴责赶车人的愚昧粗暴,感激相马人的知遇之情等角度展开合理想像均可。语言表达不清的扣1分) 河北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1分)
马 说 韩 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4.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含义。(2分)
①才美不外见 外见: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 6.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7.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发挥想像,对于“千里马”在“槽枥之间”的心理加以描写。(不少于30个字)(3分)
4.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
5.①外见:表现在外面。 ②等:等同,一样。 6.①千里马,有时一顿能吃一石谷子(食料)。 ②喂马的人不知道是千里马而去喂它。 7.略
2005 广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做35—39题。 (15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也。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①或尽粟石。食②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③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④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5. 对第二段中的四个“食”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 (3分) A. ①和②读音相同,含义不同。 B. ①和④读音相同,含义不同。 C. ②和③读音相同,含义也相同。 D. ③和④读音相同,含义不同。 36. 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①安 求 /其 能 千 里 也 ②食 之/ 不 能 尽 其 材 37. 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4分)
①是马也( 这 ) ②食马者( 同“饲”,喂养 )
③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驱使) )④一食或尽粟一石( 有时 ) 38. 下面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C ) (3分) A. 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B. 其真无马邪 策之不以其道
C.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环而攻之而不胜 D. 袛于奴隶人之手 学而时习之 39. 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译文: (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因日行千里而闻名.(“骈”“槽枥”“以”“称”等词语翻译准确,译句通顺得3分. 否则,酌情扣分) 莆田
阅读《马说》,完成8-10题。(10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8.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 9.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分)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0.你认为应当怎样对待人才?请联系现实说一说自己的看法。(3分) 8.(3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9. (4分)(1)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2)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每句各2分。大意对即可,如第(2)句译为“真的没有马吗?是不知道马啊”就应给2分。)
10. (3分)(开放性题目,考生只要说出自己的理解,谈出自己的看法即可。) 桂林
阅读《马说》一文,完成8—12题(11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 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8.请从第二段中找出两个通假字,并解释其意义。………………………………………(2分)
① “食” 通 “饲”, ,意义: 通喂养(1分) ② “见” 通 “现” ,意义:表现(1分)
9.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2分) .. 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 B.策之不以其道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 D.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
10.将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译成现代汉语。………………………(2分) 译文: 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才能。(“策、道、食、 材”均译正确,且句子通顺者得2分,否则酌情扣分)
11.千里马不能发挥其才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你认为怎样才能发挥“千里马”的才
能……………………………………………………………………………………………(3分) 答:“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或:食马者的无知(1分)。策之以其道,食之能 尽其材,鸣之而能通其意(也可用自己的话回答,但须突出“知人善用”之煮2分)。 12.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2分) 答:①不气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1分) ②寻找机会,展示自己才华 (1分)(言之成理可给分)
2006 舟山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9-25题。 (一)(11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 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⑵策之不以其道( ) ⑶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⑷执策而临之( ) 20.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3分)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1.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2.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2分) 19.⑴通“饲”,喂养(喂) ⑵鞭打(驾驭) ⑶通晓(知道、明白、懂得) ⑷面对 20.想要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1.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或“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 22.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示例二:我要努力完美自己,做得更好。示例三: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广西秦州 (二)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关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1)蹴尔而与之( ) (2)万钟于我何加焉( ) (3)才美不外见( ) (4)策之不以其道( )
9.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1)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2)不效则治臣之罪
B.(1)乡为身死而不受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C.(1)马之千里者 (2)渔人甚异之 D.(1)策之不以其道 (2)以中有足乐者 10.请将文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食之不能尽其材。
11.在(甲)文中,作者认为人应该有宁死也不接受“嗟来之食”的傲骨。你赞成这一观点吗?请联系历史或现实中的事例谈谈你的看法。(3分)
8、(1)用脚践踏(或:践踏、脚踏) (2)好处、益处(3)同“现”,表现、显露 (4)鞭打、驱使 9、A
10、(1)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3分) (2)喂养它却不能使它竭尽自己的才能。(或:喂养它却不能让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3分)
11、答案多元,赞成或不赞成都要联系事例说明理由。赞成或不赞成1分,能联系事例1分,言之有理、语句顺畅1分。
柳州北海
文言文阅读(共8分,共4小题,每小题2分)
马 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祗(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埋没)
B. 才美不外见(同“现”,显现)
C.执策而临之(面对)
D.策之不以其道(鞭子)
8.对下列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以 策之不以其道 (2)之 虽有千里之能 属予作文以记之 渔人甚异之
A.两个“以”相同,两个“之”相同。 B.两个“以”不同,两个“之”不同。 C.两个“以”相同,两个“之”不同。 D.两个“以”不同,两个“之”相同。 9.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C.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0.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间接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本文第一段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作者强调伯乐的重要性。 C.文章以“马”为喻,抒发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别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为的愤慨之情。
D.“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两句,前一句表示反问语气,后一句表示推测语气,揭示了问题的实质。
7.D 8.A 9.C 10.A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节选自韩愈《马说》)
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数千,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1 介:披上战甲。 ○2 褫(chǐ):解除。 (节选自岳飞《论马》)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2)比行百余里( ) 1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安求其能千里也?
(2) 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15、在第二段文字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 。(2分) 16、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成都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 完成 6~8 题。 ( 共 6 分 , 每小题 2 分 )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 , 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 , 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 ,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 不以千里称也。 .
马之千里者 , 一食或尽粟一石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 , 虽有千里之.能 , 食不饱 , 力不足 , 才美不外见 ,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 , 食之不能尽其材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执策而临之 , 曰 : “ 天..
下无马 !” 呜呼 ! 其真无马邪 ? 其真不知马也。 6. 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以千里称也 称 : 扬名 .B. 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 : 有时 .C. 才美不外见 见 : 通“ 现 ” .D. 策之不以其道 策 : 鞭子 .7.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 , 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而伯乐不常有 .B. 虽有千里之能 .C. 策之不以其道 .
{广起 ,夺而杀之 .{以君之力 .{成 , 将以攻宋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
8.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 1 段先以 “ 世有伯乐 , 然后有千里马 ” 正面提出问题 , 然后笔锋一转 , 从反面展开议论。
B. 第 2、3 段主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和它才美不得 “ 外见 ” 的原因 , 作者对无知的 “ 食马者 ”发出了强烈的谴责。
C.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 , 将人才比为千里马 , 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
D. 在作者看来 , 世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 在两者中主要是缺乏发现人才的人。
6.D(“ 策 ” 应为 “ 用鞭子抽打 ”)
7.B(A 项前 “ 而 ” 为 “ 可是 ” 之意 ,
D. 骈死于槽枥之间 .
后者为顺接连词 “ 就 ” 之 意 ;B 项均为结构助词 “ 的 ”;C 项前 “ 以 ” 为 “ 按照 ” 之意 , 后为 “ 用 ” 之意 ;D 项前 “ 于 ” 为 “ 在 ”, 后为 “ 与 ” 之意 ) 云南
8.D( 与原文意思不合 , 应为 “ 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 , 而是发现人才的人 ”)
(一)(10~13小题,共12分) 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卞和泣玉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注释] ①璞:蕴藏有玉的石头,未经加工的玉石。 ②刖:音“yuè”,古代一种酷刑,断足。 ③奚:何,为什么。 ④理:加工雕琢玉石。 10.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名马: (2)厉王使玉人相之。 相:
11、通过“识马”、“相玉”,两文表达的共同意思是什么?
12.《马说》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收束全文,《卞和泣玉》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为和氏献璞的结局,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何不同?(3分)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 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
10.(1)名马:指具有日行千里的马。(若解释为有名的马,不给分) (2)相:鉴别
11、《马说》通过千里马被埋没的普遍现实,《卞和泣玉》通过和氏璞两度被指斥为石的故事,以事喻理,论述的都是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英才志士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现实。(大意如此即可)
12.答:《马说》中,面对“天下无马”这种压制人才的谬论,文章只能发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而《卞和泣玉》中,和氏璞虽然两度被斥为普通的石头,但终遇文王,经雕刻加工显示出天下至宝的本色。《马说》更多地是让人感到愤懑不平与无奈,而《卞和泣玉》却能让人看到一些希望。(大意如此即可)
13.参考(1)想要与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能够做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参考(2)(我)感到痛苦的是(真正的)宝石被斥为(普通的)石头,诚实正直的人被诬蔑为骗子。或:我是为(真正的)的宝石被斥为(普通的)的石头,诚实正直的人被诬蔑为骗子而感到痛苦(悲痛)(意思对即可) 温州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19—26题。
(一)(12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一食或尽粟一石 ▲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3)策之不以其道 ▲ (4)执策而临之 ▲ ..
20.文中第(1)段描述千里马悲惨处境的语句是 ▲ , ▲ 。(2分) 21.文中“呜呼”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你结合文本加以分析。(2分) 22.如果想成为“千里马”,你认为最需要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各是什么?请结合文本与现实生活谈谈看法。(4分) 2007 舟山
(一)(11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 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⑵策之不以其道( ) ⑶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⑷执策而临之( ) 20.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3分)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1.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2.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2分)
19.⑴通“饲”,喂养(喂) ⑵鞭打(驾驭) ⑶通晓(知道、明白、懂得) ⑷面对20.想要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1.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或“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22.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示例二:我要努力完美自己,做得更好。示例三: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汕头
(一)(12分)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铲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4分)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译文: 10.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4分)
答:
11.文章第二段流露出作者对“千里马”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9 4 驾驭(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 (或者: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
才能。)
l0 4 伯乐更重要。(1分)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或者:因为没有伯
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2分)
11 4 为“千里马”的被埋没鸣不平。(或:为‘‘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感到
同情和惋惜。)
2008烟台
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7.本文作者是 , 代文学家。(2分)
8.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一食或尽粟一石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食之不能尽其材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C.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策之不以其道
D.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9.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0.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7.韩愈 唐 (2分) 8.B (3分)
9.(1)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分) (2)拿着鞭子,站在千里马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2分)
10.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以及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批判。(3分) 新疆
阅读下文,完成15~18题(13分)
马 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妈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皇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⒖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①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 .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 ( ) .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 .④执策而临之 ( ) .
⒗请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3分)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③其真无马邪
⒘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3分)
①衹辱于奴隶人之乐,骈死于槽枥之间。(2分) ②策之不以其道。(1分)
⒙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各题。(3分)
①请用一个短语概括文中千里马的处境或遭遇。(1分) ②第三段刻画了食马者怎样的嘴脸?(1分)
③有一位哲人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马说》中的哪一句话?(1分)
⒖①这样 ②有时 ③即使 ④面对(4分,各1分)
⒗①“食”通“饲”,喂、喂养 ②“见”通“现”,表现 ③“邪”通“耶”,
表疑问,相当于“吗”(3分。各1分)
⒘①只是辱没在养马的仆役手中,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 ②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3分,①2分,②1分) ⒙①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 ②平庸浅薄,愚妄无知 ③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3分,各1分)(①②题意思接近参考答案即可。)
2009
巴彦淖尔市
阅读《马说》,完成11—13题。(7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1.选出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A. 学而时习之 B.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 C.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D. 委而去之 ..12.选出对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2分) A.不以千里称也 称: 扬名,著称。 .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 通“饲”,喂。 .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 等同,相等。 . D.策之不以其道 策: 马鞭子。 .13.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3分)
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寓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 B. 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C. 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B 大庆
D D 【古文阅读】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七年,入见,帝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介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鞍甲而不息不汉,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 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揣,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纯之材也。”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 (选自【宋史·岳飞传】) 【注释】①帝:宋高宗赵构,此次谈话后遂封岳飞为太尉。②介:备上鞍甲。③褫(chǐ):脱去,卸下。④秣:喂食。
9.下面各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 执策而临之 .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
B.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人不知而不愠(《论语》) .C. 初不甚疾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D. 帝称善 .
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 .
10.下面各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骈死于槽枥之间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B. 策之不以其道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