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第一节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一 列强侵华的原因(课本P24)【重点】
1、西方工业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2、亚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农耕经济发达的中国成为他们的理想目标。
3、当时中国国力衰弱、内部危机严重。
二 侵华的经过(5次战争)
1.鸦片战争(1840-1842)【重点】 (1)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
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1839年虎门销烟)
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2)鸦片战争的结果(五亿(议)港元):签订《南京条约》(课本P24)
①割让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中国领土主权)
②赔款2100银元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④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需中英共同商议
(3)鸦片战争的影响
打开中国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课本P24表格
3.中法战争(1883-1885) 课本P24表格
4.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重点】 (1)战争结果(速记:两口分工):签订《马关条约》(课本P25)
①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列强势力从沿海深入内地)
④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设工厂(这是帝国主义发展的要求)
(2)影响
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重点】 (1)发动原因
直接原因:义和团运动的不断发展
根本原因:民族矛盾(这里指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的激化
(2)战争结果:签订《辛丑条约》(课本P25)(速记:兵民禁赌)
①赔偿4.5亿白银,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约9.8亿两(赌)
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民)
③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运动(成为“洋人的朝廷”);(禁)
④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驻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兵)
(3)影响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帮凶,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 侵华的影响【重点】
1. 列强侵华的危害 (1)人权上:列强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
(2)思想文化上:毁坏中华文明遗产,传播西方基督教文化。
(3)政治上:割地赔款严重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
(4)经济上:掠夺人民财产和国家财富,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2. 列强侵华的积极一面:客观上促进中国近代化 (1)政治:闭关锁国被打破,有利于中华民族融入世界发展潮流。
(2)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3)思想:促使中国人民的觉醒,开始学习西方,寻求救国救民之道。
四 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
1、瓜分狂潮掀起的原因 (1)直接原因: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投降政策和<<马关条约>>的签定
(2)根本原因:列强对外扩张的需要
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列强对外资本输出日益增大,殖民地日益成为它们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对海外的扩张和掠夺更加剧烈.
2. 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重点】 (1)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原因
19世纪90年代美国成为工业强国;忙于美西战争,在打败西班牙占领菲律宾以后,美也想染指中国,但其军事力量还不能与其他列强抗衡;出于分享权利的需要。
(2)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
为了缓和列强间的争夺和消弭中国人民的反抗,由列强在中国建立“国际共管体系”
(3)门户开放政策的影响
①对中国:名义上尊重中国领土主权与完整,实际是列强共同支配和宰割中国;中国面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对美国:表明美国在侵华问题上有了自己独立的政策,美国的对华侵略进入了新阶
段。
③对列强:承认了列强在华的既得利益,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需要理解的概念:
1. 半殖民地半封建
半殖民地:丧失部分而非全部主权,形式上是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但是实际上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殖民者的控制
半封建(经济上):封建制度占主导地位,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仍占主体地位,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
2.领事裁判权
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这是一种治外法权。破坏司法主权。
3.片面最惠国待遇
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
4.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重点】
自由资本主义———————————(19世纪60年代后)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
自由资本主义以商品输出为主,垄断资本主义以资本输出为主(如开工厂/开银行等)。《马关条约》中关于开工厂的规定就是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需求。
第二节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 三元里人民抗英
1. 原因 英军入侵(根本原因)。1841年5月,占据广州四方炮台的英军到三元里抢劫(直接原因);腐朽的清政府卑躬屈膝,无法领导反侵略战争
2.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意义 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
二 左宗棠收复新疆
1. 背景 (1)19世纪70年代,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将魔爪伸向中国西北(俄/英侵略新疆)、西南(英国侵略西藏)、东南地区(日/美侵略台湾)
(2)俄英侵略新疆,竞相勾结和支持阿古柏政权,企图以此作为肢解中国新疆的工具。
(3)沙俄还直接出兵侵占伊犁
2. 过程
三 黄海海战
1. 地位:甲午战争中中日海军的一次决战。 2. 过程(课本P31):丁汝昌;邓世昌;林永升
四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1. 背景 1895年,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订,台湾与澎湖列岛被割让给日本。
2. 经过 两支主要力量:一支以丘逢甲/徐骧为首的义军,另一支是以刘永福为首的黑旗军
3. 意义 台湾军民的斗争,充分体现了台湾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五 义和团反帝运动【重点】
1. 爆发原因 直接原因:教会活动的猖獗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侵华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 兴起与发展
3. 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 (1)主要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2)主观原因:“扶清灭洋”口号中的“扶清”使义和团丧失了应有的警惕
(3)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提不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
4. 义和团运动的意义 阻止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中国军民抵抗外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第三节 伟大的抗日战争
一 侵华日军的罪行
1.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重点】 (1)根本原因:灭亡中国,称霸西太平洋的既定国策
(2)直接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冲击
(3)有利时机:当时欧美忙于国内危机,无暇东顾,中国国共两党内战正烈
2.日本侵华的过程【重点】
3.侵华日军的罪行 (1)大屠杀
(2)细菌战和化学战
(3)劳工和慰安妇
(4)野蛮的殖民统治-----政治:“以华制华”;经济:野蛮掠夺;文化教育:奴化教育
二 关内关外抗日救亡运动
1. 背景 (1)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发动大规模的武装侵略
(2)国民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中国军民义愤填膺,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2.抗日救亡运动的概况 (1)共产党的斗争【重点】
①九一八事变后,立即发表宣言,号召“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
②1935年,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③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2)关外抗日武装的斗争(了解)
①东北人民和东北军组织抗日义勇军(马占山),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
②抗日联军是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
(3)关内国民党军队的抵抗(了解)
①一二八事变后,蔡廷锴/蒋光鼐等率领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多次击退日军进攻
②1933年1月,东北军奋起还击进犯山海关的日军,安德馨率全营300官兵力战殉国
③二十九军宋哲元等部英勇抗击进犯长城日军,喜峰口失而复得
④冯玉祥和吉鸿昌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将日伪军赶出察哈尔省
(4)关内外人民斗争(了解)
以各种方式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如工人罢工/募捐;爱国工商业者抵抗日货,要求政府对日经济绝交
(5)学生:一二·九运动
时间:1935年12月9日
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形式:游行示威
(6)国民党爱国将领:西安事变【重点】
时间:1936年12月12日
人物:张学良/杨虎城
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解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3.抗日救亡运动的特点 (1)自发性,形式多样
(2)局部性和分散性,尚未形成统一的力量
(3)抗日与反蒋结合
4. 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 (1)打击了日本在东北的殖民统治
(2)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3)促使国共两党调整政策,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4)促使中国政局由内战/对峙到合作抗日的转变,为实现全民族抗战作了准备
三 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1.全民族抗战实现的原因【重点】 决定因素:中日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推动因素: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
主导作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争取
重要因素:日本侵略加剧直接威胁到国民政府统治,国民政府不得不反抗
2.全民族抗战的过程【重点】 (1)战略防御阶段
*正面战场的作用
是抗日主战场,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牵制日军主力,客观上有利于敌后战场开辟
取得的胜利鼓舞全国人民,促进民族团结
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扩大了中国抗战在国际上的影响
(2)战略相持阶段
四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1. 1945年中共“七大”【重点】 (1)背景:敌后抗日军民发起局部反攻
(2)目的:为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3)内容:①制定了当时党的任务②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③选举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4)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
2. 抗日战争的特点 世界上开始最早(1931年9月18日)、结束最晚(1945年9月2日)、历时最长(近14年)的反法西斯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抗日战争的性质【重点】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
4. 抗日战争的意义【重点】 国内意义: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敌,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民族的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际意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5. 抗日战争胜利原因【重点】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全民族的抗战。(根本原因)
(2)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配合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援
(3)日本发动的战争是侵略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必然以失败告终。
需要了解的概念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指1937~1945年以国共两党合作为核心,有工/农/兵/学/商各界各族人民,各民族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组成的统一战线。
2.抗日战争时期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37年7月7日至1938年10月,是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在此期
间,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顽强抵抗,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四次大规模会战。与此同时,八路军、新四军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战场,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武装力量。
第二阶段:1938年到1943年底,是抗日战争中时间最为漫长的战略相持阶段。战略相持阶段又可以分为前期和后期。1938年11月至1941年11月是战略相持阶段的前期。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武汉后,开始改变策略,对国民党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汪精卫集团投敌叛国,在日本的扶持下建立了伪中央政权。国民党顽固派加剧了反共摩擦活动。中国共产党坚持团结抗战、反对妥协和分裂的方针,敌后战场开始发展为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场。
1941年12月至1943年底,是战略相持阶段的后期。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对日宣战,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场,牵制了日军的大量兵力,使其不能北上进攻苏联,亦不能西进进攻印度。国民党坚持一党专政,大发国难财,使其统治日趋腐朽。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军民度过了抗战中最困难的阶段。
第三阶段:1944年初至1945年8月,是局部反攻和抗日战争胜利结束的时期。盟军在太平洋战场转入反攻。国民党军在滇西缅北作战中取得了重大胜利,赢得了美英盟国的巨大赞誉,但在豫湘桂战役中却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溃败。豫湘桂战役的溃败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引发了民主运动的新高涨。中国共产党提出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获得人民的热烈响应。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本土先后投掷了两颗原子弹,苏联出兵我国东北。国民党军和共产党领导的武装举行反攻。日本帝国主义于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日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中国人民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中国跻身世界四大国之列,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一节 太平天国运动
一 太平天国的兴起
1. 兴起的原因【重点】 (1).根本原因: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2).外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民族矛盾激化
(3).直接原因:自然灾害严重(课本P46)
(4).西方基督教的影响(课本P46)
2. 起义前的准备:创立拜上帝会 目的:推翻清政府
理论来源:把西方基督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相结合
3. 发展过程
4. 失败原因 (1)主观上:战略上的失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根本原因)
(2)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5. 失败教训(课本P49)【重点】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于阶级的局限性和时代的局限性,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二 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1. 纲领一:1853年《天朝田亩制度》【重点】 (1)内容
涉及土地分配与产品分配,土地按人口平均分,生产产品上,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2)目的
建立“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
(3)评价
有进步性也有局限性,进步性表现在其革命性上,局限性表现在其落后性和空想性上。
革命性: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
空想性:绝对平均分配产品的方案,违背社会发展规律,无法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根本无法实现的空想。
落后性:主张小农私有制,废除商品经济,不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2. 纲领二:洪仁玕 ——《资政新篇》 1859年【重点】 (1)内容
P48主张发展私有制和资本主义
(2)未能实行的原因
根本原因:没有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直接原因:太平天国军事斗争十分艰苦紧张
(3)性质
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
(4)评价
革命性:后期的纲领,目的是进行反封建反侵略。
进步性:发展资本主义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趋势
空想性:缺乏施行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