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诵读这首诗,体会其回环往复的节奏。
2.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
一、导入新课
故土,是每个离家的人都魂牵梦绕的地方,它是起点也是终点,是开始也是结束。离开故土,有时带着憧憬、希望去追寻理想,有时带着寂寞惆怅和深沉的苍凉去奔波。但不管怎样,家乡总是游子心中最温柔、最留恋的地方。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与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真正的痛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诗——?乡愁?,一起走进诗人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教学提示】
可播放余光中先生朗读?乡愁?的视频文件导入教学。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
作者简介: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离开大陆,2021年12月14日离世。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成为他诗歌作品中重要的内容。20世纪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20多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目标导学二:朗读诗歌,体会情感 1.自读诗歌,熟悉诗歌内容。
2.反复朗读诗歌,在朗读的过程中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并说说阅读本诗需要遵循哪些要求。
明确:本诗感情是忧郁深沉的,所以语速要稍慢且舒缓。重音和节奏的处理如下:共四节,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的语气;第三节,要表达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节与节之间要有足够的停顿,特别在前三节与第四节之间,约停2秒。读的时候要配合相应的想象。
乡 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啊〞轻声)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语调稍微提高)
母亲/在里头 (语气要转剧烈,“在里头〞可拖音)
而/现在 (语气转平和)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那头〞拖长音,表现深深的惆怅和期盼)
3.听朗读示范,体悟深情。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培养现代诗语感,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目标导学三:把握诗歌意象,感受抽象情感形象化
1.乡愁原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而诗要讲究形象性,这首诗是怎样把抽象的乡愁形象化的呢?
明确:诗人在诗歌中用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用这些代表着漂泊、隔离和诀别的具体事物来承载诗人抽象的恋国思家的乡愁。感情层层深入,先是母子别、夫妻别,再是生死别、故国别,诗人由个人情感上升到民族情感。
2.请具体分析上述几种意象,说说上述几种意象能寄寓作者强烈思乡之情的原因。 明确:邮票:小时候离家读书,外出求学的少年思念母亲,可路途遥远,只有让这枚小小的邮票把心中的思念带给远方的母亲。真是邮票小小,含情依依。(板书:邮票小小,含情依依)
船票:长大后,为生活所迫而奔波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那缕缕的乡愁,只能寄情于那窄窄的船票。真是船票窄窄,相思殷殷。(板书:船票窄窄,相思殷殷)
坟墓: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可是,当诗人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时,却再也看不见母亲慈祥的笑容。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永远地隔开了。所以坟墓矮矮,哀痛深深。(板书:坟墓矮矮,哀痛深深)
海峡:而现在,这浅浅的海峡,又把“我〞与祖国隔开。它阻断了多少亲人的团圆梦,它又使多少人骨肉别离;这浅浅的海峡之水,是游子的思乡之泪,是中华民族的乡愁之泪!所以海峡浅浅,乡愁浓浓。(板书:海峡浅浅,乡愁浓浓)
【教学提示】
教师可以示范分析其中两个意象,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普通事物之所以形成诗歌意象的原因,领悟诗歌意象的内蕴意义。
3.诗人在诗中运用了许多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它们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诗歌中四个意象的什么特征?请你简要说说它们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
明确:“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是面积小重量轻的词语。然而,邮票虽小,却承载了母子深情;船票虽窄,却联系着夫妻之间浓浓的恋情;矮矮的坟墓,盛不下生死离情之痛;海峡虽浅,隔断的思乡哀愁却是如此之深。这一系列限定修饰词,都反衬了乡愁的浓郁。 目标导学四:把握诗歌艺术特征
探究:本诗除了在意象选取上颇费心思,在结构艺术上也见出笔力。请同学们说说,本诗还具有哪些令你欣赏的艺术特征。
明确:
这首诗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构思极为巧妙。一那么“小时候〞
“长大后〞“后来〞“现在〞这种表示时间的时序语句,不着痕迹地表现时间变化,情感增强。二那么“这头〞“那头〞“里头〞“外头〞自然显示了空间的隔离,反复使用,营造出一种低回掩抑、如泣如诉的气氛。
2.结构整饬,具有形式美
本诗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相互变化错落,表达了自由诗的特点。
3.韵律上的音乐美
在恰当的意象组合中完美地运用语词的音韵,使得本诗具有一种音乐般的节奏,盘旋往复,一唱三叹。加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更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气氛。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在语言及结构上的艺术特征,感悟诗歌的形式美及韵律美。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向学生讲述新格律诗的相关知识,点到为止,勿过于深入。
目标导学五:拓展提升,情感升华
2021年12月14日,余光中先生去世了,享年90岁。鲐背之年驾鹤西去,按说是喜丧。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难抑哀伤。因为,大师驾鹤西去,乡愁却没能消散。浅浅的海峡还在,诗人却已经走到了人生的尽头。更遗憾的是,这浅浅的一湾海峡,在漫长的岁月里,一直是许多漂泊游子的乡愁之源。
同学们,你是否有话对海峡对岸的思乡者说呢?
明确:对岸思乡的同胞们,虽然,你们暂且被这浅浅的一湾海峡阻隔着,但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家了,1999年12月20日,澳门也回家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台湾也一定会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那时,你们浓浓的乡愁将化为相聚的喜悦,让我们翘首以待!
三、板书设计
乡 愁
小时候——邮票小小,含情依依 母子情 长大后——船票窄窄,相思殷殷 夫妻情 后 来——坟墓矮矮,哀痛深深 生死别
现 在——海峡浅浅,乡愁浓浓 故土情
可取之处 打破了要求学生逐句讲解诗句的死模式,按照“听读——诵读——解读——欣赏——拓展〞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品味诗歌的意象美,发现诗歌的结构美,使学生对诗歌的赏析上升到一定的审美的层次。 学生对历史背景了解不够深入且自身的经历有限,对乡愁的理解和体会较浅显、狭隘。 再塑生命的人 教学设计
缺乏之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搜集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②找出文中莎莉文老师教“我〞学习的具体事例,理清文章思路。③通过分析本文独具特色的写人手法,积累写作技巧。
2.过程与方法:强调自主学习,让学生在阅读中品味,在品味中质疑,在质疑中撞击,最终悟出文章之妙。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领会莎莉文老师对学生深沉的爱,懂得珍惜和回报所有人对自己的爱,以及海伦顽强勤奋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教学重难点
1.从文中获取信息并进行概括及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 2.侧面描写和衬托的手法的运用。 3.细节描写的作用及疑难句子的含义。 文本解读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播放有关海伦的生平图片并配上钢琴曲?命运?,让学生感知海伦,由此创设情境,自主导入。
二、解题释题 确立目标
1.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海伦生平、?海伦·凯勒传?的故事梗概,并用投影仪展示学习目标。
2.海伦·凯勒的生平事迹简介
海伦·凯勒,美国女作家、教育家。一岁半就失聪失明。后就读于马萨诸塞州剑桥女子学校,又进入剑桥的拉德克利夫学院,190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在大学期间写了第一本书?我生命的故事?,表达她如何战胜病残,不仅给盲人而且给成千上万的正常人带来了鼓舞。这本书被译成50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传。以后她为许多杂志撰写文章,还写了几部自传性小说,?我所生活的世界?、?从黑暗中出来?、?我的信仰?、?中流——我以后的生活?和?愿我们充满信心?,在这些著作中,她说明黑暗与寂静并不存在,她自己也是个有理智的人。凯勒后来成了卓越的社会改革家,她到美国各地,到欧洲、亚洲发表演说,为盲人和聋哑人的教育筹集资金。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又访问多所医院,慰问失明的士兵。她的精神受到人们的崇敬。1964年被授予美国公民最高的荣誉——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又被推选为世界十名杰出妇女之一。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著名的传记作家范怀克·布鲁克斯为她写了传记。
三、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海伦·凯勒在什么时间,怎样认识了安妮·莎莉文老师,这位老师对她有什么影响?你是从文中哪些段找到答案的?
阅读前三段和最后一段能找到答案。1887年3月3日的下午,正值美好的春天。她从人们进进出出忙个不停的迹象猜到会有不寻常的事情发生。她坐在大门边的石阶上等待。突然,有一个人拉着她的手,然后紧紧把她搂在怀里,就是这位老师给她开了眼界,向她揭示了生活中的一切,给她带来爱,带来欢乐,给她的生活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2.莎莉文老师是怎样教她学会了词的具体含义并形成概念的?
莎莉文老师从她身边的具体的物——旧的洋娃娃,让物和表示此物名称的字母建立起联系。
为让她形成词的概念,老师又用新的洋娃娃和词再次联系。接着又用对水的触觉形成“水〞这一词的概念,终于让她学会了母亲、父亲、姐妹、老师等词的概念。老师让她学会了语言的根底——词。
3.莎莉文老师走进海伦的生活之后,她的生活起了什么变化?可以根据例句,用一个比喻写出来吗?
4.刚刚我们大家一起见证了“再塑生命〞的历程,那么同学们现在对“再塑生命〞是怎样理解的呢?
“再塑生命〞从字面上来理解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在本文中,再塑生命是指我的灵魂被唤醒,莎莉文老师让“我〞认识了文字,再次拥有了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所以,莎莉文老师就是我的“重生父母〞。 四、比较阅读 拓展延伸
1.这篇课文和魏巍写的?我的老师?,从内容上分析,有很多相同的地方,请你一一指出。 ①都是对老师的思念和赞美;②都是选择典型的事例;③都谈到老师对自己的影响。 2.从海伦·凯勒的特点考虑,在写法上与魏巍写的?我的老师?有什么不同? 魏巍回忆蔡芸芝老师可以直接描写老师的外貌、动作……然而海伦·凯勒看不到老师的外貌,只能凭借她仅有的触觉去感受老师的关爱,接受老师的教导。 3.从海伦·凯勒的写法上,你受到什么启发?
一位好的老师能决定自己的成长道路,甚至影响自己的一生。有时从自己的进步、成长过程来表达老师的辛勤培育,从侧面衬托老师的形象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五、总结文本 感悟导行
本文的作者是一个命运非常不幸而又十分了不起的人物。带着她走出不幸的便是她的老师——一个改变她命运的人。本文便是作者送给她老师的一首赞歌。这一份真挚的感情,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个人。师生二人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附板书设计:
再塑生命的人
莎莉文 付出 海伦 感谢
独 内 特 心 方 感 法 受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布置作业
课下阅读海伦·凯勒的?假设给我三天光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