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06-022-02
摘 要 阆中作为全国四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阆中独特的旅游资源。本文分析了阆中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通过保护性开发、鼓励社会参与以及发展低碳旅游的途径实现当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关键词 阆中 旅游 历史文化旅游资源 可持续发展 一、阆中旅游发展概况
阆中地处四川盆地北部,幅员面积1877.8平方公里,总人口87.7万。阆中拥有众多美名,古有“阆苑仙葩”、“嘉陵第一江山”、“阆中城南天下稀”之说,今有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第一风水古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誉。
阆中的旅游资源丰富,以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最为突出。(1)作为全国四大历史文化名城,保存有四川规模最大的明清古城建筑群,古街巷近百条,古院落更是数以千计,总面积达1.8平方公里。阆中古民居造型独特,是北方四合院和江南园林建筑的和谐统一,古城丰富多样的木雕艺术被誉为中国建筑一大奇观。(2)近年来,阆中旅游打出“风水古城”这张王牌,“三面环水,四面环山”,山、水、城溶为一体,形成绝佳的风水宝地。历史上,风水文化造就了许多杰出的天文学家、风水大师,西汉《太阳历》编制者落下闳出生阆中,唐代李淳风、袁天罡等来阆定居,考察天象,阆中也成为了中国古代的
天文研究中心。(3)名胜古迹众多。有汉桓侯祠、永安寺、五龙庙文昌阁等3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贡院、华光楼、巴巴寺、天宫院、滕王亭子石塔等1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另有锦屏山省级风景名胜区、构溪河湿地保护区、蟠龙山省级森林公园。(4)独特的巴渝文化。秦末,阆中巴人领袖范目助刘邦“还定三秦”,借武王伐纣之舞鼓舞士气,取得了战斗的胜利。巴渝舞气势磅礴、威武雄浑,被誉为“舞蹈活化石”。直到今天,阆中在重大节庆的时候仍会组织表演“巴渝舞”。(5)三国文化。阆中是三国时期的军事重镇,蜀国曾派张飞任巴西太守镇守阆中达7年之久(公元214—221),现市内的张飞庙、张飞墓是三国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此外,蜀汉名臣周群、谯周、程畿,镇北将军黄权,镇南大将军马忠等都是阆中人。(6)宗教云集,宗教文化荟萃,自汉唐以来,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先后传入阆中,基督教、天主教也相继而来,留下清真寺、巴巴寺、天主堂等众多宗教文化遗迹,在全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从客源市场来看,游客以省内及周边省市短程旅游者居多,旅游旺季集中在节庆日和周末,尤其是在春节和国庆期间,古城游人如织,商业兴旺。目前,游客多以自驾游的形式前往阆中旅游,以家庭为单位的游客较多。
旅游是阆中经济社会发展的催化剂,拉动了阆中当地的经济,改变了古城人民的思想观念,带动了当地就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对阆中经济社会环境的改善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阆中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区位是阆中旅游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
区位即事物的相对空间位置,是计算旅游时间成本和货币成本的重要概念。“阆苑仙葩”在都市人心中犹如世外桃源,她是美好的、幽静的,却又是遥远的。近年来,阆中交通的发展较为迅速,212国道、302省道、成南高速将成都和阆中的时间距离缩短了一半。即便如此,成都到阆中330公里、重庆到阆中300公里的空间距离,使得客源中心的游客需通过长达5个小时的时间才能到达阆中。区位因素制约着阆中旅游的发展。
(二)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
阆中有着2300多年的历史,沉淀和留存了众多历史文化旅游资源。阆中古城、名胜古迹、多元文化,阆中旅游可以提炼的元素很多。中国旅游资源富集,四川又是旅游大省,在旅游资源展示和旅游市场激烈竞争中,阆中的独特魅力没有得到充分地展现。究其原因,在于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古城、风水宝地、春节发源地等名号将游客吸引过来,游客对于阆中的兴趣绝对不仅仅是拍照片、购物和娱乐,他们对于阆中历史文化的好奇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
(三)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低,限制旅游发展的速度
阆中处于川东北经济区,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在四川的五大经济区中滞后,落后于成都、川南和攀西经济区。阆中还多次被列入国家级贫困县,资金紧缺,财政拮据。加之地震灾害的影响,当地经济正处于震后恢复时期。
按照《四川省阆中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5-2015)》的发展思路,阆中将建成“中国风水文化古城观光旅游目的地”、“四川东部旅游环线和蜀汉三国文化旅游线的重要支撑点”、“川北地区旅游中心”,近期以周边短程市场为重点,中远期以远程高产出游客为目标。古城维护、地震受损景点的修复、旅游服务设施的扩建与新建、旅游交通的改善等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需要市委、市政府下决心投入大量的资金来发展旅游,而对于国家级贫困县阆中而言,财政的资金是相当有限的,需要社会资金的注入,提升阆中旅游发展的速度。
三、阆中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一)对旅游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
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是不可复制的,要在保护中进行开发,在开发中使之得到更好的保护,实现旅游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使子孙后代受益。首先,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再开发的过程中,要遵循前期规划,严格禁止破坏性和超前性开发。其次,对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造成的旅游资源的破坏,应及时进行保护性的修复。如及时对古城民居、清初四大建筑(贡院明远楼、道台衙门、学署、武庙)等进行整修复原和仿古重建,展现阆中古城的原貌。 (二)以市场为导向,鼓励社会参与
资金是制约阆中旅游发展的一大瓶颈。因此,要坚持“政府规划、政策引导、多元投入”的原则,创新投融资体制,实现投资主体多样化、融资渠道多元化。引导民间资金流向旅游业,兴建酒店、参与
景区建设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外来资本的进入;鼓励本地居民以创意旅游商品、参与景区管理和服务等多种形式参与旅游业。将旅游业培植成为阆中经济的支柱产业,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三)顺应时代发展需要,提倡低碳旅游
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中正式提出“低碳旅游”的概念,低碳旅游是一种低能耗、低污染的旅游,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新诠释。第一,倡导公共交通、电动车及自行车等低碳或无碳旅游工具。阆中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开设8条公交线路,古城区禁止机动车驶入,同时也有一些游客骑自行车来旅游,增添了旅游的乐趣和价值。第二,酒店、旅馆等企业通过及时全面引进节能减排技术,降低碳消耗,同时严格处理污染物。第三,扭转奢华浪费之风。提倡理性消费、适度节约,从而降低能耗;提示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将废弃物放入指定地点,杜绝环境污染。 参考文献:
[1]刘先澄,毛明文,侯国刚,侯兴国.古城阆中.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1-47.
[2]四川旅游规划设计所,中科院成都山地所,四川省阆中市旅游局.四川省阆中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0-2015).2000.11. [3]赵美英,徐邓耀.阆中古城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生态经济.2005(01):92-9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