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发行中国存托凭证(CDR),在海外证券市场上便利了国内投资者进行证券交易。而且,在中国的交易所上市的已发行的CDR可以实现自由交易买卖。因此,类似其他金融衍生工具,中国存托凭证(CDR)不过是另一种人民币有价证券。2.扩大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引进先进的国际金融理念,改善我国金融行业服务标准。中国原油期货2018年3月26日在上海国际能源中心(INE)挂牌交易,标志着人民币打破了美元交易的独霸局面,说明人民币在国际化的进程中取得了阶段性成功。同期,证监会月30发布的“意见”表明,中国存托凭证(CDR)作为肩负着现阶段召唤境外符合条件的创新企业回归的历史使命。因为现阶段的CDR定位于活跃A股市场和优化产业经济结构布局,目的主要在于吸引海外优质红筹企业回归国内A股。这相当于将国际资本市场和我国资本市场之间联通起来。从国际上来看,人民币加入到SDR入篮货币,成为世界主要外汇储备货币之一,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打破了石油美元垄断的局面,而且实现了联通国内、国外资本市场的目标,提高了了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3.优化中国证券市场的结构。目前我国股票市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也伴随着发展的阵痛,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上市公司普遍素质不高、市盈率居高不下、市场投机气氛浓厚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证券监管部门不仅需要在自身监管职能上采取措施。同时还可以通过中国存托凭证(CDR)推进A股市场的开放。中国存托凭证(CDR)来推进A股市场的开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吸引海外红筹公司回归A股市场,可以增大市场的有效供给、培育投资者投资理念;同时,基于红筹股管理模式领先国内,因而会促进国内上市企业的管理运作水平,改善国内企业管理结构。CDR不仅对A股市场产生作用,并且也缓解了来自于B股市场的压力。主要体现在B股市场开放后,由于内地投资渠道的狭窄和金融产品的缺乏,B股发生了一轮较为明显的上涨,主要特点为投机性上涨。那么此时引入中国存托凭证(CDR)有助于缓解来自B股市场的压力,满足投资者的市场投资需要。除此以外,CDR的推出发行有利于中国企业的优胜劣汰。由于缺乏市场竞争意识,中国的上市公司发展参差不齐,投入产出比低于平均水平,CDR的发行旨在吸引红筹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回归中国A股市场,加强了中国企业之间的竞争,提高了中国本土企业的市场竞争意识。促使本土中国企业改善自身的发展管理弊端,提高社会透明度,加强企业信息披露。四、中国存托凭证(CDR)的发行阻碍与建议由于在在资本项目项下,我国尚没有实现本币外币的自由兑换,所以CDR目前尚不具备灵活交易特性,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可以实现自由灵活交易的存托凭证。因而,这也成为了CDR实现从理论构想到实践的巨大阻碍,并且也必然降低了CDR发行所具有的吸引力与价值。与DR基本理论相比较,我国尚没有实现本币外币的自由兑换,无法实现投资者将存托凭证转变成外汇资产持有的自由转换业务。同时,完全放开资本项目发行中国存托凭证(CDR)也不切实际。所以为了推出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存托凭证(CDR),我们需要结合我国经济的发展要求,来逐步推进中国存托凭证(CDR)的发展成熟。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做到:(1)避免人民币汇兑。比如在我国国内有一定经济业务的企业作为把CDR的境外筹资公司,利用吸收这些海外公司筹集到的人民币直接投入要素市场进行扩大生产,以此来达到避免人民币汇兑的目的。(2)通过建立并采用申请-审批制度来达到控制对外投资规模的目的,或对H股与红筹股进行限制。在接受申请形式上,可以先审批,再逐步试点注册,从而渐渐配合适当扩大投资申请规模。CDR制度的推出和实施,对中国资本市场提出的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我国现阶段发展阶段下,结合我国目前资本项目没有完全开放的情况,要发行CDR,必须把它作为一种特殊证券处理,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来服务这种特殊的证券。成功发行CDR之后,如何深化扩大CDR对我国经济的促进作用,这对我国的经济建设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CDR的发行实质上打开了中国的证券市场,那么也就是说完全的资本项目开放摆在了中国发展的道路上。那么,是否开放中国的资本市场?是全部开放还是部分开放?这些都对我国的经济管理提出了巨大挑战。处于谨慎的态度,我们应结合中国特色国情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阶段,采用试点、局部、缓步推进的发展策略来完善CDR制度。参考文献:[1]于泓.中国存托凭证若干问题探析[J].中国软科学,2002(05):41-44.[2]校坚,吴广彬.海外存托凭证的发展与启示[J].证券市场导报,2002(03):16-20.[3]姜波克.中国存托凭证(CDR)与人民币资本帐户可兑换关系探讨[J].世界经济研究,2002(04):71-73+34.[4]王睿.解读存托凭证制度与中国存托凭证问题探究[J].市场论坛,2013(02):66-67+90.[5]史晨昱.红筹回归CDR呼声再起[J].现代商业银行,2009(09):56-58.[6]黄伟斌,黄少军.台湾存托凭证市场发展得失及其启示[J].福建金融,2016(07):32-37.(作者单位: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35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