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对于传统建筑的发展处于一个停滞的状态,尴尬的境地让人无奈,\"千城一面\"的格局无法打破。中国的建筑师也已经习惯用西方美学角度去安排与解释传统的中国美学问题,因为绝大多数的设计师从西方现代性的镜子中照出的是自己的无奈,很多\"建筑师\"也已经被训练为西方现代观念的代言人。无论是北京香山饭店、还是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和吴良镛的菊儿胡同,都是少数建筑师对传统建筑发展的思考。2012年,普利兹克奖落户中国,以王澍为代表的建筑师开始了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对目前建筑创作环境的反思。宁波博物馆、宁波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等王澍作品深入人心,为中国建筑界的发展注入一剂活水。
研究王澍,不仅仅是研究其具象的建筑,而是研究其建筑的思想,建筑情怀,研究其对中国传统营造的继承与发展。场所精神,建筑回归,正是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1.2研究意义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业大国,因此形成同自然和偕共生的哲学观。人们崇尚自然、依赖自然,把人和自然融为一体看成是至高的境界。中国传统建筑的材料几乎都是直接来源于自然,其形式和结构也以同自然环境迅应协调为主,具有内在的乡士特性。由于西方科学技术的发达,在全球范围形成了 \"西方文化中心论\"的思潮,进入工业时代后,西方的现代建筑理念开始嫌弃自然材料而热衷工业材料,崇尚机器美成为时代的主题。当下的中国也受到该思潮的影响,开始抛弃适合当地自然气候的传统技术,忘记悠久的历史与情感,抹杀地域差异而全盘接受西化。似是随之而来的负面影响:生活在这些现代城市中的人们,感受不到原有城市的脉络,传统文化也失去传承,市民失去了在这个城市应有的时空感应和身份,因此出现了地域归属感,对传统文化回归的强烈愿望。研究乡土材料在当代建筑中的运用,使得建筑有了历史的积淀,给人以\"家园的\"稳定感,体现了一种本土的文化和心理认同感。
\"地域性特色\"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唤醒意义,要远大于具体的中西建筑样式之争。在寻求\"地域性特色\"的过程中,人们必然会关注到中国传统本土建筑文化中那些时至今日仍然具有价值的部分,寻找可以用来继续和发扬中国本土建筑文化的建筑语言,使得传统建筑文化精神能够同当下社会发展模式相契合。对于我们而言,参与\"当代乡土\"的研究实践,既有迫切的现实性,更有深远的文化意义。
2王澍的建筑理念
王澍的设计思想可以用两句话来体现:\"建筑师,首先得是个文人。\"\"不谈建筑,只谈房子,所以就是业余的,业余建筑。\"这简短的两句话,表现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和认同,无论是苏州园林还是古代文人诗词歌赋都在感染着他、召唤着他。王澍学贯中西,所以他能用一种比较的手法去感知那远去的中国的美,古人造园的足迹也影响着他的建筑,他承接与发展了华夏建筑。王澍的建筑意指在传统中寻求中国艺术之根,把古代\"造园\"手法融入现代建筑,在别人看来王澍已是中国当代建筑师的代表,很多人把他的作品当作某种形态的哲学去关注,而他自己只是用古代工匠手法诠释自己心中的当代建筑。
从建筑外观的处理看王澍设计作品的形态设计王澍的建筑设计作品出发点大多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试图利用传统的园林建筑手法解决城市建筑的问题,从而打破城市中建筑形式化的僵局。他的建筑形态简洁明了清晰,但是他的建筑给人带来的感觉却是丰富多彩的,他用自己对建筑的理解去设计建筑,把人们带入他的建筑中。以宁波历史博物馆为例:宁波博物馆采用的是新乡土主义风格,除了建筑材料大量使用回收的旧砖瓦以外,还运用了毛竹等本土元素,这既体现了环保、节能等理念,也使宁波博物馆有别于其他博物馆。初看建筑外观,王澍有意将建筑高度压得很低,边角微跌,这种做法强调的就是向乡野延展的地平线,伸到很远。从外形看建筑本体有如被鬼斧神工般切成数块几何形体,建筑的外墙面也同样形成了不规则的切面,有的在上升过程中突然向外部倾斜;有的从地面开始就向上倾斜与地面形成一个夹角,和对面垂直的墙体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形与形的关系在基本形的集合中属于复叠关系,也就是说,利用了一形覆盖在另一形上造成新的前后关系,这種手法更加凸显出建筑本身的力量感与体积感,同时也使得这座作为博物馆的建筑从外形上更加令人尊重,馆中的展品也更加显得不凡。在建筑的用材方面,刻意使用红砖、灰砖以及瓦缸片随机砌出,在顶端用的暗红色砖偏多,好似将夕阳的光辉引到了建筑上,为建筑本身增添几分诗情画意。建筑的墙面同时还运用具有江南特色的毛竹制成特殊模板清水混凝土墙,毛竹随意开裂后形成的肌理效果清晰地显现,这种特殊的肌理效果与传统的砖瓦在墙面
转折处恰好形成特殊的反差,把传统建筑材料与环保竹制混凝土材料在艺术效果上进行碰撞,营造出一种新的艺术氛围。
从建筑装饰的处理看王澍设计作品的形态设计王澍在做设计的时候往往会有自己的主观意图,不会轻易接受这个社会已经用习惯铸成的东西,他往往会将自己的一些想法带入设计里,让人感觉是那样、但细细体味一下又感觉有些许不同,不是说完全不一样,表面上看,好像很一样,然而一用就会发现,处处都有点不一样。王澍在设计建筑的过程中也会时不时冒出一些顽念,正是这些顽念使得王澍的建筑中出现了大量极具特色的设计。王澍建筑作品中\"门\"的形态设计会让大家记忆犹新。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到过:\"凿户牖,以为室。\"门在建筑环境中是连接室内外的分界,门内、门外是不同的两个世界。从形态设计来看王澍所设计的门利用不规则几何形态把内与外用一种活泼积极的方式连接在了一起,这种实体的积极形态依附于消极的建筑形态里,把整个建筑的气氛拉动,可谓是整个建筑设计中的点睛之笔。
3王澍建筑作品的匠作与意境 3.1王澍的艺匠
在古代,并没有\"建筑设计\"这样的说法,而是叫做\"营造学\"。\"营造\"有\"规划\"和\"建造\"两层含义。顾名思义,\"规划\"是有计划的去做,是要用心用脑的;而\"建造\",则是必须靠手,亲手去做才行。中国古代没有设计师,主要是园主人和匠人共同完成园林的创造和进一步的调整,修正,完善。中国曾经有很优秀的建筑营造传统,古代的中国,造房子是每一个男人都会干的事情,历史上很多艺术家和建筑师是一身兼具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以及威尼斯双年展上的\"瓦园\"就在建设中大量启用传统的手工建造活动,全部由当地工匠完成。王澍从很多工地回收了大量的瓦片进行建造。这两个作品大规模启用传统的手工建筑方式,让农民工展现\"砌石头\"的精湛手艺,使营造传统有传承下去的可能。全球最著名的美术学院美国罗德岛美术学院建筑系主任看到象山校区的建筑,感到非常激动,认为从这样的建筑工艺中看到的是真正的\"中国味道\"。
中国建筑文化真正根源性的东西是掌握在工匠手中的。这些建筑工匠通过对营造技艺的传承来继承传统。今天,被不少人视为没有技术能力的农民工,其实都是\"砌石头\"这一传统营造工艺的大师。因为这种古代流传的工艺只有在农村还有保留。因此王澍一直注重同来自乡村的建筑工匠的交流,通过他们来学习中国传统的营造技艺,尽力恢复中国的传统文化。王澍认为要保持传统文化,并不能
单纯的去模仿、复制,否则传统必死。而是应保持传统在时间上的延续性,在继承的越础上去创新。王澍通过将传统的营造技艺运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并尝试将传统营造技艺同现代建造技术结合使用的可能性,使得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在现代建筑中得以继承和发扬。而将传统营造技艺运用到当代建筑中的最佳载体就是传统材料,通过对传统营造技艺在当代建筑中的运用,也进一步加深了王澍对传统材料的认知。
3.2 王澍的中国意境
普鲁斯在《追忆似水年华》中一套回忆理论的说法:\"过去的一切都无从回忆,过去的浮现是从一块小马德兰点心的香味开始的, 是从一些不经意的细节开始的, 借着某种无名的程序和鲜活贴切的感性, 在一连串的事件场景内聚起生命。\" 王澍把建筑设计的大部分精力放在寻觅和创造建筑中的\"小马德兰点心的香味\"上。他把这种唤起人联想的\" 香味\"理解成空间中事件的激发器, 是一种程序的概念。王澍把空间创造看作是一个程序设计的过程。每一个程序中将会有一连串事件被编写在其中, 這些程序激发了事件, 创造了经验的联想, 与此同时场地产生了意义变为具有某种精神的场所。举一个王澍很得意的作品为例: 王澍在他的自宅中创造了一个\"环绕程序\"。他将小卧室里的两扇门所形成的空间进行了新的定义, 抛弃了原来作为门的功能而仅仅保留了它们的空间, 把它们当作两个可以穿过的洞。两个门洞和中间一堵不宽的墙, 形成了一个适合绕墙追逐的游戏空间。王澍两岁的儿子特别喜欢这个空间, 绕着那堵墙转个不停, 不知疲倦。王澍精心设计的这个有趣的\"环绕程序\"赋予了一堵短墙特殊的意义。它成功地打破了原有空间的使用惯性, 叠加了一种新的\"曲径分岔\"的体验方式。这种换位式的体验方式激发了空间体验者无限的创造力。王澍把他的程序编写方法称之为\"造园\"的方法。他在自宅中造园, 在顶层画廊中造园, 在文正图书馆中造园, 就是把园林空间的使用方式叠加、融合到这些功能迥异的空间使用方式之中。不管这些空间的功能是什么:居住、展示或是其他, 它们都被赋予了一种全新的体验模式---\"游园\"。他的这种设计方法是一种将所给空间用于与原来的空间意图不同的设计之中。比如把教堂当作保龄球馆使用时就进行了类型转换。类型转换颠覆了单一的行为逻辑顺序,\"异位\"的空间起到了诱发事件的作用。王澍的\" 造园\"正是通过园林这种\" 异位\"空间来激发起人们在其他类型空间中的特殊体验, 达到意义充实目的。
4 对中国建筑创作发展的展望
认知自己,才能谈发展。中国建筑创作的发展路程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再不回归,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建筑即将消失殆尽,发展传统建筑,弘扬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建筑界的发展之路,更是发展中国的必然方向。我们不排斥霓虹灯与混凝土的味道,但是决不能让其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王澍推崇手工匠作,愿拜手工匠人为友为师;王澍主张中国园艺,愿取法于传统画作,这都是无声的在抨击那些唯利是图,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不断西化的建筑界人士。王澍作为中国公民第一个获普奖的建筑师,也正是说明了世界建筑界的关注方向。有人认为,王澍获得普奖,就证实了中国建筑也正式登陆了世界的舞台,殊不知无论是王澍、张永和、马清运还是吴良镛也只是中国建筑界庞大人数的凤毛麟角。中国建筑界应该沉痛反思,中国应该重拾历史和记忆。当然,我们不能悲观,我们应该拾起信心,唤醒心中藏匿太久的真实,让世界的建筑有中国的味道。路途艰难,但充满希望。
参考文献
[1]王澍.设计的开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城市行走编委会.王澍建筑地图[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 [3]李翔宁.穿越曲径迷园-解读王澍.[J].时代建筑,2002(5). [4]王澍.造园记.[J].建筑师,1999(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