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调查背景
中国提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方针后,各高校积极响应党及教育部号召,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步伐。从1999年开始,高校开始大面积扩招,招生人数以每年60~70万的速度增加,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难得的机遇,也是一次全新的挑战。在长达十几年的扩招长征行程中:文化底蕴方面,国民整体文化素质显著提升,高龄大学毕业生已见怪不怪;政治方面,国家公务员、政府官方人员,文聘最低限度——大学文聘;经济方面,无论国企还是外企及其他类型的企业,文聘是衡量一个职员合格的重要标准。什么事情都有两面性,有利也有弊高校扩招也不例外。其中就业问题尤为突出。
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02年高校毕业生145万,本科生一次就业率为65%;2003年为212万,受非典影响本科生一次性就业率不到50%,后来经过党中央、国务院的全面统筹,最后本科生就业率为70%;2004年为280万,本科生一次就业率为61.3%;2005年为340万。2006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毕业377.47万人。2007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毕业447.79万人。2008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毕业512.0万人。2009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毕业531.1万人。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毕业575.4万人。2011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毕业608.2万人。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毕业624.7万人。 毕业时间(年) 人数(万) 2001 115 待业人数(万) 就业率(%) 34 第 1 页
70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145 212 280 340 377 447 512 531 37 52 69 79 91 145 173 196 74 75 75 76 77 70 68 68 通过对历年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及就业率统计(如表示)数据表明扩招近十年来,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呈大幅上升的趋势,就业率自2007年开始呈下降趋势,基本形成供大于需的局面,造成了硕士生抢本科生的岗位,博士生抢硕士生的岗位,而本科生只能与大中专生争饭碗,甚至出现了大学毕业生“零报酬”就业等现象。
因此,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了中国政府需要着力解决的一项关乎民生大计、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 当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大众化趋势也就不可避免,大学毕业生就业方式也就必然走向大众化。
因此,了解当代大学生就业趋势、就业现状、就业优劣势,分析原因,找到对策,显得相当有必要。 二.就业形势与分析
1.就业人数庞大,就业高峰持续时间长,形势严峻
自从2000年以来,毕业生的人数每年都在增加,2011年毕业生
第 2 页
的人数是2001年的5倍多。据教育部统计,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280万,截至当年9月1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73%;2005年毕业338万大学生,截至当年9月1日,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2.6%;2006年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至413万,全国大学生就业率为76.69%。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495万,平均就业率达到70%;2008年全国毕业生人数为559万,大学生就业率为70%;2009年高校毕业生611万,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74%;2010年的大学生毕业生630万,截至7月1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2.2%;2011年大学毕业生人数达660万,在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刘延东表示,2011年普通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达到77.8%,连续9年保持在70%以上;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80万人,700多万名中专、职高、技校等也将集中进入就业市场,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仍将会集中显现。
2.存在结构性“供过于求”的现象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比较旺盛的,目前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仍然是供不应求的。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与区域经济结构、职场、经验准入要求等市场需求因素发生的变化与大学生适应这一变化所需的知识结构、专业素质、职场经验,就业观念、信息占有、高校分布与专业人数分布不匹配,引发了职位空缺与失业并存现象。所以,出现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局面并不是真正大学生太多了,而是结构性过剩,也就是劳动力供求结构不一致,导
第 3 页
致大学生结构性失业,如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学生素质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大学生就业观念滞后,区域结构性矛盾等。
3.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能力不符合社会要求
(1)思想道德素质有待提高。现阶段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
一般具有较好的教育条件与舒适的生活条件,开放的国际环境与大众传媒的广泛普及使他们能够接受较多的信息。但也应该看到,社会变革时期出现的各种思潮,也不同程度地引起大学生思想上、心理上的变化,造成一部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理想信念的迷茫与扭曲,道德水准、人格信仰水平降低,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不断滋长,因而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2)基础文化素质水平较差。当前,在高校特别是理工科院校的一部分学生中除专业知识外,基础文化素质较差,相关知识缺乏,对美术、音乐、戏剧等这些人类共同的精神遗产知之甚少。这主要是由于学校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应试教育为主要目的,导致许多中小学把一些与高考无关的如音乐、美术、自然等课程砍掉或削减教学内容与教育时间,致使许多大学生知识结构不尽合理。
(3)心理素质不稳定。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化,在给大学生带来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大学生带来了更大的心理压力。社会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的根本变化,各种思潮的流行与影响,不断地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大学生分配制度的改革也将把大学毕业生推向人才市场,而市场就意味着竞争与优胜劣汰。这些都使大学生的心理失衡日趋严惩,逐渐形成心理障碍。
第 4 页
(4)专业知识不精通。当代大学课堂所传授给大学生的知识,主要以理论为主,与实践技术相差甚远。因此,毕业生就业难以适应岗位工作。此外,当代大学生中很大一部分,大学期间一味沉迷于享乐,奉行“高中时代辛苦三年,大学时代玩乐四年”,导致荒废学业,尤其是专业课。还有,现代大学起点高,落点低。高校普遍呈现“60分不挂科底线,不超过规定挂科次数,轻松拿到毕业证、学位证”现象,致使学生学习,有一搭没一搭,上课听凭心情、作业抄袭普遍。等等现象,造成当代大学生专业知识缺乏,不适应社会岗位的要求。
4.就业歧视现象严重。
发生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性别歧视、学历歧视、地域歧视、相貌歧视与经验歧视等问题有着多方面的社会原因,其中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心理、行为偏见是制约公平就业的深层次原因。
对于就业歧视的主要类型,通过调查发现,68.98%的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求职者的性别有明确要求;59.14%的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求职者户籍地域有明确要求;48.34%的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求职者的政治面貌有明确要求;45.96%的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求职者的身高长相有明确要求;43.28%的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求职者的年龄有明确要求等。“宁要本科男,不要本科女”,“就算学历高,女也不抵男”,可见女大学生找工作的艰辛与不易,及社会对女性歧视的程度。由此可见歧视类型多种、歧视现象严重,多样已经远远超出了常人预测范围。
据中国政法大学宪政研究所发布的《当代大学生就业歧视调查报告》显示,这项涉及中国11所“211工程”名校的2000多名大学
第 5 页
生被调查者中54.05%的大学生表示在应聘中受到过歧视。大学生被访者在应聘过程中受到各种歧视的人数为1020人,占54.05%;没有遭受过歧视的有867人,占被访者总数的45.95%。累计受到歧视者占到96.55% ,认为不存在就业歧视的被访者只占3.45%。 对于就业歧视主要存在的单位,调查发现,企业的就业歧视情况最为严重,60.70%的毕业生遭遇的就业歧视来自企业;其次是政府机关,占43.44%;最后是事业单位,占38.61%。【来自残疾人就业促进网】
5.区域发展不平衡
东西部、沿海与内陆、一二三线城市经济发展不平衡,就业机会、福利、待遇相差很多,而当代大学生一般趋向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一线城市,造成就业市场不同。经济发达区域,就业市场供过于求,人才市场整体素质高。经济落后地区,就业市场供小于求,人才市场整体素质偏低。
三、提出对策 1.学生方面
作为21世纪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清楚认识到我们肩负的责任与使命,感知社会对我们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要求、未来生存的基本技能要求。从而在大学期间做好人生的规划,并脚踏实地一步步执行。平时就要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知识、实践能力、沟通、自学、合作协作等方面的能力,提高自己就业的竞争力。同时还要及时转变自身的就业观念,及时调整自己。择业上,认清形势,结合自生优势与兴趣爱好等方面,达到最优择业。
第 6 页
2.高校方面
高校要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高校要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根据市场与社会的需求,灵活设置专业,调整专业方向。同时,要借鉴国外成功的教育额经验,改 进教学方法,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人才培养模式,采取弹性学制等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对于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中途参加工作,然后再返回学校继续学习。对于一些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可以“证书”制度。只有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才能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需要强调的是,建立一种基于行业、企业需求人才培养体系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所在。
3.企业方面
首先,政府应当对处于经济危机中的企业提供帮助,一是暂缓调整企业最低工资标准,二是降低保险费率。这两项措施都是针对当前企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做出的一种特殊安排。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与经济平稳较快地发展是就业的一个基础。当前要维持就业局势的稳定就必须要保企业、保发展,简单地说,要保就业就要保企业,企业与职工同心协力,就会有好发展;其次,企业与高校应当加强交流合作,双向培养。作为一个企业,也是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应尽到本身应有的义。不应对于当代大学生有严苛的非工作本身的歧视,给予大学生求职者应有的公平的求职机会,促进社会主义人人平等观的发展。 4.政府方面
通过“政府购岗”,促进大学生到基层就业;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第 7 页
“大学生志愿服务辽西北计划与‘三支一扶’计划”、“县以下农村中小学一校一名师范类本科生计划等项目规模.鼓励高校毕业生在项目结束后留在当地就业;“西部支教”不仅可以解决大学生就业岗位“供少于求”的现象,还可以促进西部教育与经济的发展,缩小东西部差距。诸如此类的政策,都可以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政府要加大支持创业丁作力度.实现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明品增加。要加大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经费、政策、项目的支持;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孵化基地,组织创业实践。对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开展有针对性的项目引导、技能培训、专家指导等帮助与服务。
第 8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