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透镜成像 专题训练(培优)参考答案(13年11月5日编审)
一、选择题
1.在“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当光屏、透镜及烛焰的相对位置如图2所示时,恰好在
屏上能看到烛焰缩小的像,由此可判断凸透镜的焦距 ( A )
A.小于9厘米 B.大于9厘米
C.等于9厘米 D.大于9厘米而小于18厘米
2.一位同学在光具座上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当光屏、透镜及烛焰的相对位置如图5 中
所示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由此判断,他所用凸透镜的焦距 ( C )
A.一定大于30厘米 B.一定小于10厘米
C.一定在10厘米到15厘米之间 D.一定在10厘米到20厘米之间
3.一物体在透镜前20cm处,当它向远离透镜方向移动时,其倒立像的移动的速度小于物
体移动速度,可见此透镜是 ( A )
A.凸透镜、焦距小于10cm B.凸透镜、焦距大于10cm C.凹透镜、焦距小于10cm D.凹透镜、焦距大于10cm
4.老师在给同学照相时,发现镜头上落了一只苍蝇,则 ( C )
A、照出的相片上有一只放大的苍蝇 B、照出的相片上有一只缩小的苍蝇 C、照片上没有苍蝇,只是照片略暗一些 D、 无法判断
5.小明的爷爷和奶奶都是老花眼,爷爷的更重一些,小明的爸爸是近视眼。他们三付眼镜都放在报纸上,如图6示。现在爷爷要看书,让小明把眼镜给他,小明应该拿其中的 ( A )
图6
6、 用一架镜头焦距不变的照相机,给一个人照2寸的半身像,再用该相机给他照一张2寸的全身像,应 ( A )
1
A. 使照相机与人的距离增大,适当缩短暗箱长度 B.使照相机与人的距离增大,适当增加暗箱长度 C.使照相机与人的距离减小,适当缩短暗箱长度 D.使照相机与人的距离减小,适当增加暗箱长度
7. 在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当烛焰从3倍焦距处移到2倍焦距处的过程中,数值减小
的物理量是 ( B )
A.像的大小 B.像与物的距离 C.像与透镜的距离 D.透镜的焦距
8. 用凸透镜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实像,如果将透镜的表面遮去其下面的一半,结果是( )
A.像的上半部分没有了 B.像的下半部分没有了 C.像全存在,但上半部分变暗了 D.整个像存在,但像变暗了
9、一个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是30cm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实像,若把物体沿凸透镜的主光轴移到距凸透镜45cm处,则成像的情况是 ( D )
A. 放大的实像 B. 缩小的实像 C. 等大的实像 D. 上述三种情况都可能
10.物体距凸透镜20cm时,在凸透镜的另一侧距镜30cm的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则该像是(A )
A.放大的 B.缩小的 C.等大的 D.无法判断
11. 摄影工作者在水面上拍摄水下物体,刚好得到清晰的像,若将水抽干再拍摄,为了得
到清晰的像,他应该 ( D )
A.把照相机的镜头往前伸 B.增大暗箱的长度
C.增大照相机与物体的距离 D.换用焦距较大的透镜的镜头
12. 小明决定自己给自己照一张手拿相机拍照的像,他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对着穿衣镜照
相,当他距离镜面2米时,正准备按下快门,突然为凋焦犯起愁来,请你告诉他把相机的距离标志调到 ( B )
A.2米 B.4米 C.小于2米 D.大干4米
13.在凸透镜的主轴上距透镜1.5f到2f处,横卧一根粗细均匀的细杆
AB,如图1所示。关于细杆AB的像A’,B’的粗细和指向,下面说 法正确的是 ( C ) A.A’端粗B’端细,A’B’和AB的指向相同 B.A’端粗B’端细,A’B’和AB的指向相反 C.A’端细B’端粗,A’B’和AB的指向相同
图1 D.A’端细B’端粗,A’B’和AB的指向相反
14.在离焦距20厘米的凸透镜正前方100厘米处,一物体以10厘米/秒
的速度向凸透镜靠拢,运动7秒钟时,物体所成的像为 ( A )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倒立等大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 15. 如图2所示是小芳同学制作的模型照相机。通过调整内外纸筒的相对距离,可以在半透
明膜上看到远处景物倒立的像。使用此模型照相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2
A.看到远处景物的像是虚像
B.如果看远处是很清晰,那么看近景时,应把内纸筒向外拉一些 C.应把内纸筒朝明亮的室外,凸透镜朝较暗的室内 D.凸透镜与半透明膜之间的距离相当于凸透镜的焦距 图2
16.物体放在凸透镜主轴上,距凸透镜中心10倍焦距。当物体沿主轴逐渐往2倍焦距处移动时,则物体的像( B)
A.一直是缩小的,且逐渐变小 B.一直是缩小的,先是实像后是虚像 C.先是实像后是虚像,先是缩小后是放大 D.一直是缩小的实像,但是逐渐变大
17. 下列光学元件中可以成正立、缩小的像是 ( BC ) A. 凸透镜 B. 凹透镜 C. 凸面镜 D.凹面镜
18.凸透镜的焦距为16厘米,物体直立在主轴上距焦点6厘米处,成实像的是( B )
A. 正立、放大的虚像 B. 倒立、放大的实像 C. 倒立、缩小的实像 D. 正立、缩小的虚像
19. 有两块凸透镜L1和L2,它们的焦距分别是f1=16厘米和f2=6厘米。另有一块凹透镜
L3,其焦距为f3=8厘米,欲使一束平行光先后通过其中两块透镜后,仍为平行光,但
光束变窄,则下列所选透镜和安置方法都正确的是 ( C )
A. 选L1和L2,使两透镜间距D=22厘米,并使光先通过L1 B.选L1和L2,使两透镜间距D=22厘米,并使光先通过L2 C.选L1和L3,使两透镜间距D=8厘米,使光先通过L1 D.选L2和L3,使两透镜间距D=2厘米,使光先通过L2
20.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烛焰距透镜30厘米,在离烛焰45厘米的光屏上得到了烛焰清晰的像,现保持烛焰和光屏不动,只移动透镜,第二次在光屏上得到了烛焰清晰的像,则此次像是 ( B )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正立缩小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实像
21.把一个凸透镜固定于薄壁玻璃筒中间,在凸透镜的焦点F处放一个点光源S,然后注入
水,使水面处于光源S和凸透镜之间,如图3所示.为使经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是一束平行光,则光源的位置 ( B ).
A.应适当升高 B.应适当降低
C.应不动. D.无论怎样变动,均无法实现
图3
22. 一凸透镜的焦距为15cm,如果在距透镜20cm处的光屏上得到清晰烛焰的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B ).
3
A.像一定是放大的 B.像一定是缩小的
C.像一定是正立的 D.像的形状、大小不能确定 23. 一种手电筒上所用的聚光小电珠如图4所示,其前端相当于一个玻璃制成的凸透镜.灯丝(可看作一个点光源)发出的光通过它折射时,出射光束(图中实线所示)比无此透镜时的光
束(图中虚线所示)要窄,有聚光功能.在这种小电珠中,灯丝应位于 ( A ).
A.凸透镜的焦点以内 B.凸透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C.凸透镜的焦点 D.凸透镜的二倍焦距处 图4 24、下列关于凸透镜成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B ).
A.能成在光屏上的像,都是放大的 B.能成在光屏上的像,都是倒立的 C.能成在光屏上的像,都是缩小的 D.所成的缩小的像,一定能成在光屏上
25. 若用照相机的镜头作为透镜做透镜成像实验,那么下述现象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D ).
A.看到物体倒立的、缩小的像 B.看到物体正立的、放大的像 C.看到物体倒立的、放大的像 D.看到物体正立的、缩小的像
26. 一束发散光线通过某透镜后仍为发散光,则该透镜一定为 ( D )
A.凸透镜 B.凹透镜 C.凸面镜 D.无法确定
27.有一长方体玻璃砖内有一呈双凸面(球面)的空气泡,可以看作透镜,一束平行光束按图
5所示方向射向气泡则这束平行光将 ( C ).
A.穿过气泡后仍保持平行 B.穿过气泡后会聚
C.穿过气泡后发散 D.不能穿过气泡,全部被反射
图6 图5
28.如图6所示,P、Q为凸透镜主轴O1O2上的两点.若物体放在P点可得到一个放大的
实像,若在Q点可得到一个缩小的实像,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C ).
A.凸透镜必须在P、Q之间 B.凸透镜一定不在P、Q之间
C.凸透镜可在P点左侧,也可在P、Q之间 D.凸透镜可在Q点右侧,也可在P、Q之间 29.晚上用放大镜看书时,在角度合适的情况下,可以在放大镜里看到灯的缩小的正立的像,
这个像是 ( D ). A.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实 B.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虚像
4
C.由于光的反射而形成的实像 D.由于光的反射而形成的虚像
30.在图7中,凸透镜不动,一个物体由a逐渐靠近b的过程中,始终可在光屏上得到像,
而且不断增大,由此可以判断该凸透镜左侧那个焦点 ( C ).
A.在a点左面
B.在a、b两点之间
C.在b、O之间,且bO>f>bo/2 D.在b、O之间,且bO>f>0 图7
☆31.在凸透镜主轴上的一物点P,物距大于焦距,如果沿直径对称切除镜很小一部分,如图所示,再把上、下半截透镜向原主轴置合拢,则成像情况与原来相比( C ). A.相同
B. 成两个像,上半截透镜A成像点上移,下半截透镜B成像点下移 C.成两个像,上半截透镜A成像点下移,下半截透镜B成像点上移 D.不能成像
32.晴朗的夏日中午,往树或花的叶子上浇水,常会把叶子烧焦,其原因是 ( D ). A.水滴蒸发,带走叶子的热量 B.水滴在阳光下温度升高,把叶烫焦 C.水滴容易透过阳光 D.水滴会使阳光会聚,把叶子烧焦 二、填空题
33.放大镜是一个短焦距的__凸__透镜,观察时要让透镜到物体的距离小于一倍焦距,观察者应从另一侧透过透镜看物体就可以看到物体虚像。
34.一个凸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当把物体沿主光轴从距透镜25厘米处向15厘米处移动
时,像距的变化是变大,像的大小变化是变大,像的倒正变化是__倒立不变______。 35.用照相机拍摄,选定景物时,调节镜头改变的是__像____距。拍近景物时,镜头调节的
方向是_向前_伸_;拍远景物时,镜头调节的方向是_向后缩____。
36.凸透镜的焦距为f,当把一个物体从离透镜1.5f处沿主轴移到5f处的过程中,物像间距
离的变化情况是_变大______。 37. 冬冬在探究光的色散现象时,看到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
绿、蓝、靛、紫的色带,冬冬对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思考。受此启发,在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时,冬冬想:如果分别用红光和紫光平行于同一个凸透镜的主光轴射入,红光、紫光对凸透镜的焦距是否不同呢?请写出你的推断:紫 色光对凸透镜的焦距大,你推断的理由是:__紫色光通过三棱镜时偏折大
38.物体在凸透镜前24厘米处,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个与物体等大且倒立的像,则此透镜的焦距为12CM_。
5
39.如图8,在注有清水的试管内留有一稍大的空气泡,使太阳光从试管的正上方向下照,观察试管下方的白纸,可以发现白纸上与空气泡相对应的位置上,有一椭圆黑影,而其它部分竟是一条与试管平行的亮线。这是因为试管充满水的地方相当于 凸 透镜,而气泡与周边的水组成凹 透镜。如果把白纸从靠近试管向下移动到较远处,亮线的粗细将如何变化?先变细后变粗。
图8
40、用两架焦距不同的照相机,在同一位置拍同一处景物,则用焦距较小的照相机得到景物的像较_____小___。
41、如图所示是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此时烛焰能在光屏上成等大的清晰实像,凸透镜的焦距为 15 cm.在凸透镜固定的情况下,小文进行了以下操作.
操作一:将蜡烛适当向 右 (选填“左”或“右”)移动,再移动光屏得到放大的清晰实像.
操作二:将光屏移到70cm刻线位置,再移动蜡烛,可在光屏上得到 缩小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清晰实像.
操作三:光屏在70cm刻线位置不动,将蜡烛继续向左移动一段距离,然后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合适位置放 凹 (选填“凸”或“凹”)透镜,在光屏上仍能得到清晰实像.
4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所用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用米尺在水平桌面上画一直线并标明刻度,将透镜固定在50cm处,如图所示.
(1)当把点燃的蜡烛放在20cm处时,沿直线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承接不到像,原因可能是 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
(2)重新调整后,保持透镜的位置不变,当把光屏放到75cm处时,移动蜡烛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选填“放大”或“缩小”)、倒 (选填“正”或“倒”)立的实像.如果此时透镜上落下一只小虫,则光屏上的像有何变化?像的大小不变,像变暗 (3)当把蜡烛移到10cm处时,移动光屏可得到一个缩小的像(选填“放大”或“缩小”).照
6
相机、投影仪、放大镜这三种光学仪器正常使用时,与这种成像情况一致的是照相机 (4)实验中,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烛焰的像向上选填“向上”、“向下”或“不”)移动.为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可把透镜向下移.
(5)此时,小刚把自己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靠近凸透镜的位置,结果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了,若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应将光屏向 远离 (选填“远离”或“靠近”)凸透镜的方向移动,才能使蜡烛的像变得清晰.
三、作图题与实验题
43.在图9中,光束从左方射入每个方框,画出在每个框内各放入什么适当的光学元件,才
会产生图中的效果。出射光束标注的字母a’,b’,分别对应于入射光束的两个边缘。
图9
44.图13是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光屏上得到的是实像。在图上画出光线AC和AD经透镜折射后的传播方向。
45.为得到下列同样的光路,在下列的A、B、C三个图上填画不同的面镜或透镜。
46.投影仪是常用的教学仪器,图7是投影仪的结构图。
(1)请利用光的反射定律在图中画出投影片上B点发出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光线; (2)要使成在屏幕上的清晰像变大些,应采取的方法是 。
47. 如图6所示,直线是凸镜的主光轴所在的位置,S是发光点,S’是S经凸透镜所成的像,作图确定凸透镜所在的位置以及焦点的位置 48.如图10所示,一条光线射向凸透镜,试确定它经凸透镜后传播的方向.
49.在透镜L左侧有一光源AB,在透镜的右侧的光屏S上可得到光源清晰的像,在图8中
7
图6
画出由A点发出的光线AP经透镜折射后的光路图。
图10 图8 图11
50.有两个凸透镜,甲的焦距较长,乙的焦距较短.要使一束平行光通过这两个透镜后仍是平行光,但光束比原来变宽,在图11方框中作图表示这两个透镜应该怎样放置.
五、探究与应用题:(共7分)
51.小华同学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根据记录的 的实验数据,绘制出像距随物距变化的图线.如13所示,请你认 真读图后回答:
(1)实验中所用的凸透镜焦距是10 cm. .
(2)将物体由距凸透镜40cm处匀速移动到20cm处时,像距 变大 (变大/变小/不变)像 变大 (变大/变小/不变),此时像移动的速度 小于 (大于/小于/等于)物体移动的速度。 图13 52.老花镜的“度数”等于它的焦距 (以米为单位) 的倒数乘100。请设计一个测老花镜度数的最简单的方法。要求写出所用器材、操作步骤和计算公式。 三.计算题:
53、用一直径是20cm的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在凸透镜的另一侧15cm处,有一垂直透镜主轴的光屏,光屏上显现出一个直径是10cm的光斑,则这个凸透镜的焦距是多少?(10cm或30cm)
8
光学知识点:
凸透镜
1、若当物体从无穷远向2f移动时,物体移动的范围是∝—2f,此时,像移动的范围是f—2f,移动的距离为f,比较两个范围大小可知,在相同的时间内,物体移动的距离大于像移动的距离,说明物体比像移动得快。
2 、若物体从2f移向f时,物体移动的距离为f,此时像移动的范围为2f—∝,由此可知,在相同的时间内,物体移动的距离小于像移动的距离,说明物体比像移动得慢。
3、同理,当物体从f向透镜光心移动时,像从无限远移向光心,物比像移动得慢
凹透镜
对凹透镜只能成正立,缩小的虚像,且像总在透镜和物体之间,物体移动的距离大于像移动的距离,所以物体比像移动得快
各类光学元件成像特点
①平面镜成的是正立的等大的虚像.
②凹面镜成像的情况较为复杂,当物体在焦点以内时,成正立的放大的虚像.当物体在焦点以外时,物体成倒立的缩小的虚像 ③凸面镜始终成正立缩小的虚像
④凹透镜成的像始终是正立的缩小的虚像.
部分题详解
选择21题
26. 一束发散光线通过某透镜后仍为发散光,则该透镜一定为 ( )
A.凸透镜 B.凹透镜 C.凸面镜 D.无法确定
D无法确定。 凹透镜和凸面镜都有发散作用,一束发散光线通过它们后肯定更加发散,所以仍为发散光。凸透镜有汇聚作用,但是如果原来的发散光发散程度很厉害,则虽然经过凸透镜后可以使它的发散程度减少,但仍有可能还是发散的。
28.如图6所示,P、Q为凸透镜主轴O1O2上的两点.若物体放在P点可得到一个放大的实像,若在Q点
可得到一个缩小的实像,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 A.凸透镜必须在P、Q之间 B.凸透镜一定不在P、Q之间
C.凸透镜可在P点左侧,也可在P、Q之间 D.凸透镜可在Q点右侧,也可在P、Q之间
解:当物体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形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当物体在二倍焦距之外时,形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凸透镜可在P点左侧,当P点在凸透镜的2倍焦距和1倍焦距之间时,可得到一个放大的实像,Q点在2倍焦距以外,可得到一个缩小的实像,凸透镜也可在P、Q两点之间时,可以让透镜靠近P点一些,此时P处于一倍到两倍焦距之间,而Q处于两倍焦距之外,也可满足题设条件.故选C.
31、在凸透镜主轴上的一物点P,物距大于焦距,如果沿直径对称切除镜很小一部分,如图所示,再把上、下半截透镜向原主轴置合拢,则成像情况与原来相比( ).
9
A.相同 B. 成两个像,上半截透镜A成像点上移,下半截透镜B成像点下移 C.成两个像,上半截透镜A成像点下移,下半截透镜B成像点上移 D.不能成像
解:如果沿直径对称切除透镜很小一部分.相当于把凸透镜分成了上下两个小凸透镜,这两个小凸透镜的焦点及焦距和光心与原来的大凸透镜是一样的,不移动时主光轴、焦点都是重合的,当把上面的小凸透镜下移后,该小凸透镜的主光轴也向下移,相当于物体向上移,当然成像要向下移.下面的小凸透镜与之相反,像向上移.故选C.
39.如图8,在注有清水的试管内留有一稍大的空气泡,使太阳光从试管的正上方向下照,观察试管下方的白纸,可以发现白纸上与空气泡相对应的位置上,有一椭圆黑影,而其它部分竟是一条与试管平行的亮线。这是因为试管充满水的地方相当于凸透镜,而气泡与周边的水组成凹透镜。如果把白纸从靠近试管向下移动到较远处,亮线的粗细将如何变化?先变
作用,会聚成一条亮线.
(2)由于气泡的存在,气泡周边的水形成中间薄边缘厚的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在气泡的下面对应的位置有黑影.
(3)亮线的位置相当于焦点的位置,如果把白纸从靠近试管向下移动过程中,经过焦点时亮线最细;从焦点处向下继续移动时,亮线变粗,是因为光线继续由焦点的位置向前沿直线传播.
故答案为:凸;凹;先变细再变粗.
41、(2011•东城区一模)如图所示是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此时烛焰能在光屏上成等大的清晰实像,凸透镜的焦距为 15 cm.在凸透镜固定的情况下,小文进行了以下操作.
操作一:将蜡烛适当向 右 (选填“左”或“右”)移动,再移动光屏得到放大的清晰实像.
操作二:将光屏移到70cm刻线位置,再移动蜡烛,可在光屏上得到缩小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清晰实像.
操作三:光屏在70cm刻线位置不动,将蜡烛继续向左移动一段距离,然后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合适位置放 凹 (选填“凸”或“凹”)透镜,在光屏上仍能得到清晰实像.
细再变粗。
图8
解:(1)圆柱型试管充满水的地方,中间比边缘厚,是水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的
10
4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所用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用米尺在水平桌面上画一直线并标明刻度,将透镜固定在50cm处,如图所示.
(1)当把点燃的蜡烛放在20cm处时,沿直线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承接不到像,原因可能是 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
(2)重新调整后,保持透镜的位置不变,当把光屏放到75cm处时,移动蜡烛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 放大(选填“放大”或“缩小”)、倒 (选填“正”或“倒”)立的实像.如果此时透镜上落下一只小虫,则光屏上的像有何变化?像的大小不变,像变暗
(3)当把蜡烛移到10cm处时,移动光屏可得到一个缩小的像(选填“放大”或“缩小”).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这三种光学仪器正常使用时,与这种成像情况一致的是照相机
(5)实验中,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烛焰的像向上选填“向上”、“向下”或“不”)移动.为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可把透镜向下移.
(5)此时,小刚把自己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靠近凸透镜的位置,结果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了,若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应将光屏向 远离 (选填“远离”或“靠近”)凸透镜的方向移动,才能使蜡烛的像变得清晰.
其他光学题:
☆1.在凸透镜的主轴上,距光心2f处放一个点光源S。在另一侧得到一个像点S’。若透镜绕其光心转动一个不太大的角度则像点S’的位置将 ( )
A.在原来的主轴上,但靠近光心 B.在原来的主轴上,但远离光心 C.在原来的主轴上,且位置不变 D.偏离原来的主轴
1.在两相交平面镜a、b之间有一发光点S,如图14所示。试画出S发出的一条光线,使
它分别经a、b两镜面各反射—次后,仍回到S点。并说明你的作图依据。
解:先作出点光源S通过平面镜a、b的对称点,即为像点S1、S2,连接S1、S2分别交平面镜a、b于点A、B,连接SA、AB、BS为点光源S发出的一条光线,符合分别经a、b两镜面各反射一次后,仍回到S点,如图所示,(注意实际光线用实线,辅助线用虚线)
2.如图4所示,用潜望镜观察物体A时,看到A的像和物体A相比较,水平方向的距离 (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确定
11
解:图形如右图所示.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AB与其在M1镜的像A'B'关于M1对称,A'B'对于M2镜为物,它的像A″B″距O2距离为L+h,所以A″B″距AB水平距离为L.答:人从潜望镜中看到AB的像距物体AB的水平距离为L.水平方向的距离 变大
3、在海上或沙漠中出现的“海市蜃楼”景观实际上是一种折射现象和 全反射 现象,海上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沙漠中的像是倒立的 虚 像。
11.三个人同时在岸边用枪对水中的鱼射击,结果有一人将鱼击中,由此可知 ( ) A.三人中一定有—人未瞄准 B.三人中一定有两人未瞄准
C.三人中一定有一人瞄准了 D.三人中一定有两人瞄准了。解:因为光从空气射入水中会产生折射现象,鱼的实际位置不在视线所在的直线内,射准了打不中,如果打中,那一定是射不准。没瞄准的不一定都能打到鱼、但打到鱼的一定瞄不准。也可以是两个人瞄不准(或三个人),只有一人打中!选A
4、宇航员登上月球后,抬头仍能看到天上一轮红日,但周围的景象是( ) A.一片黑夜,能看见星星,但不闪烁 B.一片黑夜,能看见星星闪烁 C.一片明亮,无法看见星空 D.一片蓝色,只见地球
解:当太阳照在月球上时,由于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没有了光发生反射的物质,也就没有反射光进入人的眼睛,所以周围一片黑暗;只有太阳光或星光直线传播到得地方是亮的;正因为没有空气,光传播时就不会发生折射,没有空气散射光线,因此星星也就不再闪烁;由此可知宇航员登上月球后,抬头可看见天上一轮红日,但周围的景象是一片黑暗,看见星星,但不闪烁;故选A.、
5、小明听讲座时,想把银幕上用投影仪投影的彩色幻灯片图像用照相机拍摄下来.由于会场比较暗,他使用了闪光灯,这样拍摄下来的照片( ).
A.反而看不清楚投影到银幕上的图像,倒是把银幕上的一些污渍拍出来了 B.色彩鲜艳,比不用闪光灯清楚多了 C.色彩被闪掉了,拍到的仅有黑色的字和线条
D.与不用闪光灯的效果一样,因为拍摄的是银幕上的像,而不是实际的景物
解:闪光灯的光照射到物体上,可以使物体表面的亮度增大,但闪光灯照射到银幕上以后,只能增加银幕的亮度,而不能增加图象的亮度,相反,图象的亮度和清晰度明显减弱,所以反而看不清银幕上的图象,而银幕上的污渍更加清晰了,银幕上的黑色的字和纸条实际上就是投影片上不透明物体的影子,即黑暗区域.因此不用闪光灯拍摄的效果好. 综上所述,只有选项A正确.
6/如图所示,分别是从凸透镜的两倍焦距和一倍焦距处射向透镜的两条光线.请在图中
画出它们通过透镜后的光路.(P、P′都是与凸透镜距离等于两倍焦距的位置)
12
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过二倍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仍过二倍焦点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