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年山东省菏泽市某校初一(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单选题
1. 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酝酿(niàng) 静谧(mì) 吝啬(sè) 咄咄逼人(chū) B.竦峙(zhì) 澹澹(dàn) 憔悴(cuì) 翻来覆去(fù) C.菡萏(dàn) 欹斜(qī) 确凿(záo) 人声鼎沸(dǐng) D.蝉蜕(tuì) 盔甲(kuī) 笃志(dǔ) 小心翼翼(yì)
2.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朗润 澄清 呼朋引伴 花团锦簇 B.莅临 匿笑 不求甚解 人声鼎沸 C.祷告 宿儒 小心翼翼 疲倦不堪 D.鉴赏 轻捷 截然不同 浑为一谈
3. 下列句子中画线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领悟了志士仁人面对山河破碎而壮志难酬的忧愤,我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B.一想到要到现场参加阅兵,我老爸就无比兴奋,前天晚上一整夜,他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非常兴奋、激动。
C.母亲节,小薇送给妈妈一大束康乃馨,妈妈满心欢喜地说:“这花这么漂亮,让妈妈美不胜收了!”
D.职业本没有高低贵贱,每个人养家糊口都不容易,就算有理也不必咄咄逼人。
4. 下列各句中句意表达准确的一项是( )
A.只要你用心品味汉字,认读汉字,就一定会发现她的神奇魅力。
B.为了促进海峡两岸的交流合作,祖国大陆将进一步采取惠及15项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
C.我国自主研制成功的反恐“千里眼”,已广泛应用于公安刑事侦查、消防、环保、交通等众多领域。
D.由于苏通大桥建成通车,将为地方的经济文化腾飞带来巨大的机遇。
5. 下面各句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B.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 C.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D.王老师中等身材,微微发胖,茂密而竖立的短发,直挺挺的鼻子,就像法国作家左拉。
6.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谈到如何看待今日的辉煌?这位获奖者却显出几分羞涩。
试卷第1页,总13页
B.七年级(5)班组织了一次“我心中的语文”专题学习活动。 C.“来呀!”我最要好的朋友杰里对我叫喊,“别做胆小鬼。” D.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7.
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会笑话学生的 ,而是告诉他们,文字的背后是一个人的人生。巴金的平和是在人生历练过后的 ,冰心的童真和大爱是她的人格力量的 。人生如茶,有时 也是一种成全。 A.浅显 大功告成 表露 折磨 B.浅易 渐入佳境 吐露 磨难 C.浅薄 大彻大悟 流露 煎熬 D.肤浅 大梦初醒 透露 痛苦 8.
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是希望。 ②失去了希望,生命就会枯萎。
③人一切都可以没有,惟独不能失去希望。 ④它是生命的源泉、阳光。
⑤黄金象征财富,但却不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 A.①⑤④③②
9. 下列有关文体、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老舍,原名舒庆春,北京人。他的小说《骆驼祥子》讲述了一个普通人力车夫的故事。他的散文《济南的冬天》表达了对秀美山水的热爱之情。
B.《再塑生命的人》的作者是海伦·凯勒,美国作家、教育家。1964年被授予“总统自由勋章”,主要著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
C.杜甫,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被世人尊称为“诗仙”,其诗被称为“诗史”。
D.母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荷叶·母亲》就是现代作家冰心所写的一首母爱的颂歌。 二、默写题
古诗文背诵。
(1)幸甚至哉,_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2)_______________,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_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4)夕阳西下,_______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试卷第2页,总13页
B.⑤①③④② C.⑤①③②④ D.⑤①④③②
(5)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常被用来表达久别重逢,幸会难得的心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峨眉山月歌 李 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1)说一说“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2)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雪》)
【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 ①未若柳絮因风起( ) ②陈太丘与友期行( ) ③相委而去( )
(2)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相委而去 ②人不知而不愠 B.①下车引之 ②夫君子之行 C.①尊君在不 ②日中不至 D.①则是无礼 ②思而不学则殆
(3)下列对选文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试卷第3页,总13页
A.【甲】文运用语言描写,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才智,流露出作者对谢道韫才华的赞美。
B.【乙】文中,“怒”与“惭”写客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变化,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也表明客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C.【乙】文中,陈元方小小年纪却能驳倒父亲的朋友,“友人”致歉后,陈元方喜不自禁,头也不回走进屋内。
D.【甲】文中,谢太傅并未对“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的优劣做出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②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5)【甲】【乙】两文都通过讲述故事,让我们感受到古代儿童的才智。对选文中的儿童,你最喜欢谁?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理由。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①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②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③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
试卷第4页,总13页
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文中的母亲为了让儿子“好好儿活”做了哪些努力?请结合全文概括归纳。 ①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
(2)文中有几处插叙的内容,请仿照示例,再找出一处,写在横线上,然后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示例:原句: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作用:补充说明母亲的病具体到了哪步田地,母亲做出的超常努力,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
原句: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中有三处画横线的句子都用“悄悄地”这一词语来描写母亲的行动,通过这些描写你可以读出母亲怎样的心理?
(4)文章三次写到“看花”,其结果各不相同,根据“我”的态度变化,你觉得儿子实现了母亲要求他“好好儿活”的期望了吗?说说你的想法。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读 秋
①我还是小学生时,读到过这样的句子:“稻子笑弯了腰,高粱笑红了脸。”那是小时候我对秋天的印象。在小小心灵里,秋天是喜滋滋的,有点暖烘烘的甜味,连空气里都流动着作物成熟的气息。后来我才知道“春耕秋收”,这是我们千百年来约定俗成的习惯。因了成熟与收获的期许,我们觉得秋天是一个有内涵的季节。春华秋实既是对季节的礼赞,更是对生命完满的向往,一个生命在春天的萌发和夏天的绽放后一定要在秋天结出果实,才不会失于轻飘,才不会虚于此行。 ②长大以后,我开始看到秋天的美,这样的美逐渐清晰起来。
③其实,漫长的少年时代,我也隐约感觉到了秋天的美丽,我时常在暮色四起的田野里游荡,收割后的田野空空荡荡的,夕阳像薄纱一样。看到“秋天”这个词语,或者一阵阵微凉的风开始在大地上跑动,它们就氤氲开来,缭绕在心里。现在,听过春天华丽的喧响,看过夏天盛大的热情,我能深切体会到秋天的美。秋天的美是收敛的,沉静的,不事张扬的,像一个艺术家,有宽广的内心,却在眉眼间藏着那么些让人琢磨不透的忧郁。
④如果你有时间凝视一棵树,你会看到我说的静美,它在秋天里呈现出一种历经风雨和青涩后的祥和,它的叶慢慢变黄,那些叶很从容地落下来,没有一丝慌乱的感觉。同样,这样的祥和经了秋天的传达,呈现在许多事物上面:天空突然高远,夕阳变得彤红,像枝头丰盈的柿子,仿佛随时都会流出香甜的汁来。岸边的苇丛,此刻有了花
试卷第5页,总13页
白的芦花,在秋风里摇曳,它们也是不急不躁的,一茎芦苇,就是一个悄然独立的思想者。河水不再暴涨了,一条河度过夏天就恢复了冷静,它有了一种舒缓的节奏,有了处变不惊的阅历。
⑤这是时间上的秋天,她以一个季节的形式出现,从九月的眸光里开始。
⑥秋天有更多内涵。秋天并不仅仅是时间上的,现在我更倾向于认为“秋天”是一个关乎文化和心灵的词汇。真正的秋天,在时间的远方,在古老的典籍里,在脆薄的纸页间。从屈原写下“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开始,从庾信写下“树树秋声,山山寒色”开始,从马致远写下那首著名的小令《天净沙·秋思》开始,秋天就有了另外一种形式。她不仅仅是时间的概念,我们古老中国的秋天,其实住在诗行里,住在文字里,住在游子绵长的乡愁里。
⑦现在,在我看来秋天已是一种气象了,像一条流到开阔处的大河,像一座到了深秋的寒山,白云生处有人家。秋天也是一个放下成见的人,不再愤怒不再计较不再轻易害怕未知的人生。在秋天里,我愿意将心安放下来,将那些生命里的烦扰理清。我要只留下爱和深思,秋天到来的时候,我愿意是一棵落尽繁花的树。 (有删改)
(1)赏析文章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2)联系全文,概括作者所说的“秋天的内涵”具体指哪些内容。
(3)古诗词中,描写“秋”的诗句不胜枚举,请你也列举两句。(选文中的诗句除外) 六、写作
同学们,两个多月前,你迈进了中学的大门,从此你有了一个新的身份:中学生。在这段中学时光中,也许你遇见了一位影响了你的老师,一个引为知己的朋友,一件触动心灵的事,一本充满魅力的书,一处经常流连的风景…… 请以“遇见”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
试卷第6页,总13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1-2022年山东省菏泽市某校初一(上)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单选题 1. 【答案】 A
【考点】 易误读常见字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A项,“咄”应读作“duō”。 2. 【答案】 D
【考点】 常见易错字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D项,“浑为一谈”应写作“混为一谈”。 3. 【答案】 C
【考点】 成语的使用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A项,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合乎语境,使用正确。
B项,翻来覆去:原指来回翻身,现用来形容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合乎语境,使用正确。
C项,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不合语境,使用错误。
D项,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合乎语境,使用正确。 故选C。 4. 【答案】 C 【考点】 病句辨析 【解析】
试卷第7页,总13页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A项,语序不当,应先“认读汉字”再“品味汉字”。
B项,语序不当,应改为“祖国大陆将进一步采取15项惠及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 D项,成分残缺,可删除“由于”。 故选C。 5. 【答案】 D
【考点】
修辞手法的辨识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A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B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项,运用了拟物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故选D。 6. 【答案】 A
【考点】
标点的辨析与用法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A项,句子为陈述语气,问号应改为逗号。 7. 【答案】 C
【考点】 成语的使用 词义辨析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浅显:(字句、内容)简明易懂。浅易:浅显平易。浅薄:缺乏学识或修养;(感情等)不深;轻浮;不淳朴。肤浅:(学识)浅;(理解)不深。句中指的是学生对知识认识不深刻,所以第一处选用“浅薄”和“肤浅”都可以。排除A项和B项。
大功告成:指巨大工程或重要任务宣告完成。大彻大悟:指彻底觉悟或醒悟。渐入佳境:比喻趣味渐浓或境况、环境逐渐转好。大梦初醒:做了一场大梦才醒。比喻被错误的东西蒙蔽了许久,开始醒悟过来。句中的意思是巴金经历人生的挫折后明白许多
试卷第8页,总13页
真理,所以第二处选用“大彻大悟”更恰当。排除D项。 故选C。 8. 【答案】 D 【考点】 句子排序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整体阅读文段,可知文段主要说的是“希望”的作用。文段由“黄金不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引发思考,故⑤应为首句;①句紧承上句意思,引出“希望”这一话题,故应放在⑤后;④句中的“它”即指“希望”,总说“希望”的作用,故应放在①后;③再次强调上句的观点;②紧接“不能失去希望”进一步阐述“失去了希望,生命就会枯萎”,可作为尾句。故选D。 9. 【答案】 C
【考点】
济南的冬天(老舍) 荷叶·母亲(冰心) 再塑生命的人(海伦·凯勒) 文学常识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C项,“诗仙”是李白,杜甫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二、默写题 【答案】 (1)歌以咏志 (2)我寄愁心与明月 (3)海日生残夜 (4)断肠人在天涯
(5)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考点】 名篇名句默写 观沧海(曹操)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次北固山下(王湾)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解析】
试卷第9页,总13页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注意“咏”的正确书写。 (2)注意“愁”的正确书写。 (3)注意“残”的正确书写。 (4)注意“涯”的正确书写。
(5)由“表达久别重逢,幸会难得的心情”可推知答案。注意“君”的正确书写。 三、古诗词鉴赏 【答案】
(1)“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绝妙。 (2)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考点】
峨眉山月歌(李白) 课内古诗词曲阅读 品味语言(炼字) 把握主旨情感 诗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2)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间吐出的半轮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中,月影总是随江流。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四、文言文阅读 【答案】
(1)①趁、乘,②约定,③离开 D C
(4)①(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②您与我的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
(5)示例一:我喜欢谢道韫。因为她聪明机智,富有文学才华。她以“柳絮”喻雪,暗示春天即将到来,含蓄深刻。
示例二:我喜欢陈元方。因为他聪明机智、能言善辩、明白事理、率真方正。他对客人的询问,回答的彬彬有礼;对客人骂其父,据理驳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考点】
试卷第10页,总13页
陈太丘与友期行(《世说新语》) 咏雪(《世说新语》) 文言文比较阅读 文言文阅读开放问题 文言文内容理解与分析 文言翻译 课内文言文阅读 文言虚词 文言实词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①句意: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因:趁、乘。 ②句意: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期:约定。 ③句意:丢下我走了。去:离开。
(2)A项,“而”:①连词,表顺承;②连词,表转折。 B项,“之”:①代词,指元方;②结构助词,的。
C项,“不”:①“不”同“否”,用在疑问句末,表询问;②副词,表否定。 D项,“则”:都是连词,解释为“就,就是”。 故选D。
(3)C项,“入门不顾”体现了元方的愤怒之情,而非“喜不自禁”。
(4)①即:就是。句意:(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②期:约定。日中:正午时分。句意:您与我的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
(5)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联系文章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表达看法,言之成理即可。若喜欢谢道韫,可从“她聪明机智,富有文学才华”等角度阐述理由;若喜欢陈元方,可根据对“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的理解阐述理由。
五、现代文阅读 【答案】
(1)①母亲提议去北海看花,让暴怒无常的“我”快乐起来,②母亲再次提议去看花,让绝望的“我”振作起来,③病重的母亲临终前对儿子的无尽担心和牵挂
(2)示例一:原句: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作用:母亲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但为了儿子放弃了对生活的享受,表现母亲对“我”的爱。
示例二:原句: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作用:说明母亲心里只为儿女的幸福着想,从未把自己放在心上。母亲至死还在关心儿女,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
(3)第一处,她知道“我”因病而烦躁,体谅儿子的苦衷,怕惹恼儿子因此行动都变得小心翼翼;第二处,可她又放不下,只能悄悄地躲出去听“我”的动静;第三处,她很
试卷第11页,总13页
怕因为自己的情绪或者措辞而刺激到“我”,所以尽力地压抑自己的难过,而变得小心翼翼,变得敏感。
(4)实现了。第一次母亲提议去看花,“我”因绝望不响应还大发脾气;第二次母亲提议去看花,“我”勉强同意,表明“我”开始面对现实,但因母亲突然病逝而无法成行;第三次妹妹推“我”去看花,“我”明白了母亲的苦衷,决心坚强地活下去,珍爱生命,努力创造美好人生。可见“我”最后实现了母亲要求自己“好好儿活”的期望。 【考点】 插叙
记叙文内容理解与分析 秋天的怀念(史铁生) 分析文章中人物情感
筛选信息,归纳要点(记叙文) 散文阅读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从“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可以概括出问题的答案。
(2)解答此题要了解常用的三种记叙顺序:顺叙、插叙、倒叙。插叙,就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作用:补充交代了……内容,丰富了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中心,为下文……作铺垫。作答时选择任意一处即可,如:“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仅写出了母亲对生活的热爱,而且表现出母亲为了照顾“我”做出了很大的牺牲;“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写母亲至死还在关心儿女,说明母亲心里只为儿女的幸福着想,从未把自己放在心上,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 (3)揣摩记叙文人物的心理,可以从文章的情节入手,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以及神态。要将人物的心理整合到文章中去,再联系文章的主旨大意,也就是由分到总的思维过程。母亲“悄悄地躲出去”,是在“我”无法接受双腿瘫痪的事实而大发脾气时,因为她知道“我”因病而烦躁,体谅儿子的苦衷;“她又悄悄地进来”,是因为“我”的脾气暴怒无常,母亲怕“我”会做“傻事”;“她又悄悄地出去了”,是因为她很怕因为自己的情绪或者措辞而刺激到“我”,所以尽力地压抑自己的难过,而变得小心翼翼,变得敏感。这三个细节都体现了母亲对“我”的理解、担心与爱护。
(4)细读文本可知,母亲看到儿子意志消沉,于是就想带儿子去公园看花,好能排解儿子的愁绪,让儿子重新拥有战胜疾病的勇气。第一次“我”非常反对,没能理解母亲的用意;第二次接受了母亲的建议,态度有所转变;第三次“我”懂了母亲的用心,而且已经像母亲期待的那样不再消沉了,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积极地面对生活。可见“我”最后实现了母亲要求自己“好好儿活”的期望。 【答案】
(1)运用拟人、比喻手法,赋予芦苇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秋天芦苇的从容与祥和之美。
试卷第12页,总13页
(2)①春华秋实既是对季节的赞美,更是对生命完美的向往;②秋天呈现出一种收敛的、沉静的、不事张扬的静美;③秋天是一个关于文化和心灵的词汇;④秋天是一种开阔、浑厚、成熟的“气象”。
(3)示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考点】
记叙文阅读开放问题 赏析文章语言
筛选信息,归纳要点(记叙文) 散文阅读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解答本题要理解句子含意,注意抓重点词语,如果有修辞,要分析修辞的作用。“它们也是不急不躁的,一茎芦苇,就是一个悄然独立的思想者”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秋天的芦苇呈现的宁静之美。
(2)解答时首先要读懂文章,再筛选和题目有关的信息,并进行归纳。文中赞美秋天的句子有“春华秋实既是对季节的礼赞,更是对生命完满的向往”“秋天的美是收敛的,沉静的,不事张扬的”“秋天并不仅仅是时间上的,现在我更倾向于认为‘秋天’是一个关乎文化和心灵的词汇”“秋天已是一种气象了,像一条流到开阔处的大河,像一座到了深秋的寒山”,据此进行总结概括即可。
(3)描写“秋”的诗词有很多,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写出自己熟悉的两句即可,注意重点字的书写。如: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六、写作 【答案】 略。 【考点】 全命题作文 材料作文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略。
试卷第13页,总13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