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仲文,大都(今北京)人,生平事迹不详。作有杂剧十种,今存《不认尸》一种。明初贾仲明谓其“才思相兼关、郑、马。”(《录鬼簿》(凌波仙)曲)
李文蔚,真定(今河北正定)人。曾任江州瑞昌(今属江西)县尹,与白朴相交甚厚。作有杂剧十二种,今存《圯桥进履》、《燕青博鱼》、《破苻坚》等三种。
杨显之,大都(今北京)人,生平事迹不详。与关汉卿为莫逆交。经常与关汉卿一起讨论剧作,商酌文辞,故时人称他为“杨补丁”,如明贾仲明为其所作的吊词【凌波仙】曲云:“显之前辈老先生,莫逆之交关汉卿。幺末中补缺加新令,皆号为杨补丁。有传奇乐府新声,王元鼎师叔敬,顺时看伯父称,寰宇知名”。作有杂剧九种,今存《临江驿》、《酷寒亭》两种。
纪君祥,一作纪天祥,大都人。生平事迹不详。作有杂剧六种,现仅存《赵氏孤儿》一种。《赵氏孤儿》是一部历史悲剧,也是杂剧名剧之一。明朱权评其剧作的风格为“雪里梅花”。(《太和正音谱》)
张国宾,又名张国宝、张酷贫。艺名喜时营,大都人。是一位演员出身的作家,作有杂剧五种,今存《衣锦还乡》、《汗衫记》、《罗李郎》等三种。他的剧作戏剧性强,语言质朴自然。
石君宝,平阳(今山西临汾)人,生平事迹不详。作有杂剧十种,今存《曲江池》、《秋胡戏妻》、《紫云亭》等三种。
高文秀,东平(今山东)人。府学生员。早卒。作有杂剧三十二种,数量仅次关汉卿,且其剧作的风格也与关汉卿相近,故时人称他为“小汉卿”,如贾仲明为其作的【凌波仙】吊词云:“除汉卿一个,将前贤疏驳,比诸公么末极多”。么末,即为杂剧之别称。他的剧作多以水浒故事为题材,如有关梁山英雄李逵的戏就有八种之多。所作杂剧今存《遇上皇》、《襄阳会》、《双献功》、《须贾谇范睢》、《渑池会》等五种。
康进之,棣州(今山东惠民县)人。生平事迹不详。康进之也是一位以写水浒剧闻名的杂剧作家,作有《黑旋风老收心》、《梁山泊李逵负荆》两种杂剧,均写黑旋风李逵的故事,在当时十分流行,如贾仲明为其作为的【凌波仙】吊词云:“编《老收心》李黑厮,《负荆》是小斧头儿。行于世,写上纸,费骚人和曲填词”。今存《李逵负荆》一种,是现存元人水浒剧里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李直夫,本姓蒲察,人称蒲察李五。女真族人。居住在德兴府(今河北怀来县)。生平事迹不详。一说官至湖南肃政廉访使。作有杂剧十二种,现存《虎头牌》一种,写一个金朝的军官银住马,因醉酒失误军机,受到担任元帅之职的侄子的责打,事后元帅又亲自向他谢罪。在剧中反映一些女真族的风俗习惯,而且还用许多少数民族的曲调。
李好古,保定人,一说平阳(今属河南)人。生平事迹不详。作有《巨灵神劈华岳》、《赵太祖镇凶宅》、《张生煮海》等三种杂剧,都是神仙故事。今存《张生煮海》一种,同尚仲贤
的《柳毅传书》同为杂剧中的两部神话剧杰作。
尚仲贤,真定人,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作有杂剧十一种,今存《气英布》、《三夺槊》、《柳毅传书》等三种。
郑廷玉,彰德(今He南安阳)人。生平事迹不详。作有杂剧二十三种,今存《疏者下船》、《后庭花》、《金凤钗》、《忍字记》、《看钱奴》等五种。
武汉臣,济南人。生平事迹不详。作有杂剧十种,今存《老生儿》、《生金阁》二种。
吴昌龄,西京(今山西大同)人。生平迹不详。作有杂剧十种,今存《东坡梦》、《辰钩月》二种。
孟汉卿,亳州(今安徽毫县)人。贾仲明为其所作的【凌波仙】吊词云:“已斋老叟播声名,表字相同亦汉卿。《魔合罗》一段提张鼎,运节意脉精。有黄钟、商调新声。喧燕赵,响玉京,广做多行”。可见,孟汉卿生活在大都一带,而且他的杂剧在当时颇有影响,作有《魔合罗》一剧,今存。
岳伯川,济南人,一说镇江人。生平事迹不详。作有《铁拐李》、《杨贵妃》二种杂剧,今存《铁拐李》一种。
李寿卿,太原人。曾任将仕郎,后除县丞。作有杂剧十种,今存《伍员吹箫》、《度柳翠》两种。贾仲明为其所作的【凌波仙】吊词谓其“播阎浮,四百州,姓名香,赢得青楼”。说明他的剧作地在当时广为流传,到了青楼艺人们的尊敬。
李潜夫,字行甫,一字行道,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贾仲明【凌波仙】吊词云:“绛州高隐李公潜,养素读书门镇掩。青山绿水白云占,净红尘无半点。纤小书楼插牙签,研架珠露《周易》点,括淡齑盐”。可见李潜夫是元初的一位隐士,作有《灰阑记》一种,今存。
石子章,名建中,字子章,柳城(今辽宁朝阳)人。石晋之后,曾随从出使西域。与元好问交好。作有《竹窗雨》、《竹坞听琴》两种杂剧,今存《竹坞听琴》一种。
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人。其生平事迹,《录簿鬼》有简略的记载,谓其“以儒补杭州路吏。为人方直,不妄与人交,故诸公多鄙之,久则见其情厚,而他人莫之及也。病卒,火葬于西湖灵芝寺,诸吊送客各有诗文。公之所作,不待备述,名香天下,声振闺阁,伶伦辈称‘郑先老生’,皆知其为德辉也”。郑光祖是元杂剧第二时期作家中最杰出的一位作家,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作有杂剧十八种,今存《倩女离魂》、《绉梅香》、《王粲登楼》、《伊尹扶汤》、《周公摄政》、《三战吕布》、《无盐破连环》《老君堂》等八种。其中《倩女离魂》是他的代表作,是一部爱情剧,取材于唐人传奇说《离魂记》,对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有一定的影响。其创作风格以文采见长,明初朱权评其作为“九天珠玉”。(《太和正谱》)
乔吉,又名乔吉甫,字梦符,号鹤笙。又号惺惺道人。太原人。寓居杭州太乙宫前。至正五年(1345)卒。曾放荡江湖四十多年,“自称不应举江湖状元。不思凡风月神仙。”(【双
调·折桂令】《自述》)。作有杂剧十一种,今存《扬州梦》、《两世姻缘》、《金钱记》等三种,都是男女爱情为题材的喜剧。乔吉还是一位戏曲理论家,他提出的“凤头、猪肚、豹尾”之说,“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 (见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在古代戏曲理论史上具有很大的影响。
金仁杰,字志甫,杭州人。曾任建康(南京)崇宁务官,作有杂剧七种,今存《追韩信》、《东窗事犯》两种。
秦简夫,大都人,后移居杭州。生平事迹不详。作有杂剧五种,今存《赵礼让肥》、《东堂老》、《剪发待宾》等三种。内容多是宣扬封建伦理道德,曲文较本色自然,朱权评其作为“峭壁孤松”。(《太和正音谱》)
周文质,字仲彬,建德(今属浙江)人,后移居杭州。“学问该博,资性工巧”、“明曲调,谐音律”(《录鬼簿》)。曾任小吏,与钟嗣成相交,中年病卒。作有杂剧四种,今仅《苏武还朝》残存两折。
杨梓,海盐澉川(今属浙江)人曾任嘉议大夫,杭州路总管。作有《霍光鬼谏》、《豫让吞炭》、《敬德不伏老》等三种,今均存。
萧德祥,名天瑞,号复斋,杭州人。以医为业。是兼作南戏的杂剧作家,作有杂剧和南戏五种。
朱凯,字士凯。曾任江浙行省官吏,与钟嗣成相善。作有《昊天塔》、《黄鹤楼》两种,今均存。
钟嗣成,字继先,号丑斋,大梁(今He南开封)人,寓居杭州。累试不第。作有杂剧七种,均失。他所编撰的《录鬼簿》,记载了元代杂剧作家及一些散曲作家的小传和剧目,是研究元杂剧的重要资料。
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钱塘人,曾著历史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作有杂剧三种,今存《风云会》一种。
谷子敬,金陵(今江苏南京)人。元末曾任枢密院掾史,明洪武初,戍守源州。作有杂剧五种,今存《城南柳》一种。
杨讷,蒙古族人,从姐夫姓杨,名暹,后改名讷,字景贤,一作景言,号汝斋。善弹琵琶,好戏谑。与贾仲明相交五十年。作有杂剧十八种,今存《刘行首》、《西游记》两种。
李唐宾,号玉壶道人,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元末曾任淮南省宣使,作有《梧桐叶》、《梨花梦》两种,今存《梧桐叶》一种。
王子一,生平事迹不详。作有杂剧四种,今存《误入天台》一种。
刘兑,字东生,浙江人。生平事迹不详。作有《娇红记》杂剧今存。
贾仲明,号云水散人,晚年号云水翁,淄川(今山东淄博)人,后移居兰陵(今山东枣庄东南)。生于元至正三年(1343),卒于明永乐二十年(1422)以后。朱隶在金陵受封为燕王时,贾仲明寓居金陵,便以擅作杂剧,受到朱隶的宠爱,“每有宴会,应制之作,无不称赏” (《录鬼簿续编》)。作有杂剧十六种,今存《玉梳记》、《菩萨蛮》、《升仙梦》、《金安寿》、《玉壶春》等五种。另说《裴度还带》也为其所作。
朱权,号瞿仙、涵虚子、丹邱先生,生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卒于明正统十三年(1448),是朱元璋第十七子。洪武二十四年(1391)封于大宁(今内蒙古),永乐元年(1403)改封南昌。卒后谥献,世称宁献王。作有杂剧十二种,今存《冲漠子》、《卓文君》两种。另著有《太和正音谱》,是戏曲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北曲曲谱。
朱有墩,号诚斋、全阳子、全阳翁,别署全阳道人、梁园客、老狂生,晚年号锦窠老人。是朱元璋第五子周定王朱肃长子。生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洪熙元年(1425)袭封周王,正统四年(1439)卒。谥宪王。能词赋,工音律。作有杂剧三十一种,总名《诚斋乐府》,今存。
http://www.nju.edu.cn/cps/site/NJU/dramac/author/yuan.htm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