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建筑工程方向
《混凝土结构及砌体结构设计》
课程设计任务书
题 目:钢筋混凝土现浇单向板肋梁楼盖设计 姓 名:
班 级:
学 号:
一、设计目的
1、掌握单向板肋梁楼盖的荷载传递关系及其计算简图的确定; 2、掌握板厚及梁系截面尺寸的确定方法;
3、通过板及次梁的计算,掌握按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分析内力的计算方法;
4、通过主梁的计算,掌握按弹性理论分析内力的计算方法,并熟悉内力包络图和材
料图的绘制方法;
5、掌握板、梁的配筋计算;
6、了解并熟悉现浇梁板结构的有关构造要求;
7、掌握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图的表达方法、制图规定,进一步提高制图的基本技能; 8、学会编制钢筋材料表。
二、设计资料
某多层工业厂房采用钢筋混凝土现浇单向板肋梁楼盖,结构布置如附图所示。
1、结构布置柱网尺寸及楼面活载大小详见“六 附图”;
2、楼面为水磨石地面(包括 10mm 面层和 20mm 厚水泥砂浆打底),其自重标准值为 m2;
板底及梁用 15mm 厚混合砂浆抹面,其自重标准值为 20kN/m3;
y
3、混凝土强度等级 C20,钢筋除梁主筋采用 HRB335 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为 f =300 MPa)
外,其余均采用 HPB300 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为 f =270MPa),钢筋混凝土容重标
y
准值为 25kN/m3。
三、设计内容和要求
进行楼盖梁板系统结构设计,并绘制施工图。
要求:提交设计说明书一本,楼盖结构施工图(一号图)一张;
板和次梁按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方法计算;主梁按弹性理论计算内力。
1、对设计说明书的要求
设计说明书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封面
(2) 设计任务书 (3) 目录
(4) 正文,包括:
① 本梁板结构系统布置的优缺点评述;
② 板厚及梁系截面尺寸的确定; ③ 板、梁计算简图; ④ 荷载计算;
⑤ 内力分析及内力组合; ⑥ 配筋计算; ⑦ 构造要求。
(5) 设计体会
(6) 参考文献 (7) 封底 2、对图纸的要求
楼盖结构施工图应包括下列内容:
(1)楼盖结构平面布置图和板的配筋图
楼盖结构平面布置要注明定位轴线尺寸和编号,板、梁、柱等构件要进行定位尺寸
标注和编号;
板的配筋图可绘于楼盖结构平面布置图上,并注明板的厚度;
板的配筋可采用分离式或弯起式,钢筋(包括受力钢筋、分布钢筋和其它构造钢筋)
要编号,同一编号的钢筋至少有一根钢筋要注明直径、间距及截断或弯起位置;
可以利用对称性只画四分之一楼面。 (2)次梁模板及配筋图
绘制次梁配筋和模板图,以及足够数量的控制截面配筋详图;
要求几何尺寸,钢筋编号、型号、直径、间距、弯起和截断位置、搭接长度、锚固
长度等标注全面;
绘制次梁抽出钢筋图;
可以利用对称性只画一半。 (3)主梁模板及配筋图
根据内力包络图确定主梁钢筋的弯起、截断、搭接和锚固位置和长度;
其余绘制要求与次梁相同。 (4)整个楼盖主梁钢筋材料表
对整个楼盖主梁钢筋材料用量进行列表计算 (5)设计说明
包括混凝土强度等级、钢筋级别、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钢筋搭接长度、锚固长度等
需要说明的问题。
四、注意事项
1、计算书文本规范、层次分明、字体工整,图表准确整洁,装订成册;
2、施工图图面布置合理,比例适当,图面整洁,线条清楚,文字采用仿宋体,符合制 图标准,达到施工图要求。
五、参考文献
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 3、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50105-2001) 4、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50001-2001)
5、袁锦根、余志武,混凝土结构设计基本原理,中国铁道出版社, 6、余志武、袁锦根,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设计,中国铁道出版社,
六、附图
结构布置柱网尺寸及楼面活载大小
组别次梁跨度
(mm)主梁跨度(mm) 楼面活载标准值
B B′ L L′ (kN/m2)
1
7500 7200 6000 6000 2 6600 6300 5400 5400 3 6600 6600 6000 5700 4 7200 7200 6600 6300 5 6300 6000 5400 5400 6 6600 6300 5700 5700 7 6600 6600 6300 6000 8 6000 6000 5700 5400 9 6300 6000 5400 5400 10
6600 6300
5700 5700
目 录
一、本梁板结构系统布置的优缺点评述
…………………………………
二、板厚及梁系截面尺寸的确定
…………………………………………
三、板的计算
………………………………………………………………
四、次梁计算 ……………………………………………………………… 五、主梁的计算 ……………………………………………………………
六、设计体会 ………………………………………………………………
6 6 6 8 12 16
七、参考文献
……………………………………………………………… 17
正
文
(一)本梁板结构系统布置的优缺点
优点:本梁板结构采用整体式现浇混凝土结构,是混凝土结构最基本的结构形式
之一,其整体性好,使用机械少。施工技术简单,该布局在满足建筑物使用的前提下,
柱网和梁格划分规整,结构布置简单、整齐、统一,符合经济和美观的要求。梁板结构 划分为等跨度,便于设计和施工。
缺点:结构末班用量大,施工周期长,施工时手冬季和雨季的影响大,活荷载较
大。
(二)板厚及梁系截面尺寸的确定
根据单向板及其楼盖的次梁、主梁不需挠度验算的要求确定板厚、梁系截面尺寸:
板厚: l /40=2850/40=,考虑到工业房屋楼面的最小厚度
0
h
m in
=80mm,故取板厚
h=80mm。
次梁:截面高 h 按(1/12~1/18) l =6000/18—6000/8=333mm—750mm,,考虑活荷
0
载较大,取次梁截面高 h=650mm,次梁截面宽 b=(1/3—1/2)h=217mm—325mm,取 b=250mm。
主梁:截面高 h 按 l/8~l/14=5700/14—5700/8=407mm—713mm 估算,取 h=650mm,
主梁宽按 h/3~h/2 估算,取 b=300mm。
(三)板的计算
1、计算简图
板按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设计。根据梁、板的构造要求,故不需做挠度验算的最小
厚度为 l /40=2850/40=,考虑到工业房屋楼面的最小厚度 h
0
m in
=80mm,故取板厚 h=80mm。
次梁截面高 h 按(1/12~1/18) l =6000/18—6000/12=333—500mm,,考虑活荷载较大,
0
取次梁截面高 h=500mm,次梁截面宽 b=250mm。
板伸入墙体 120mm。各跨的计算跨度为:
边跨 l =2700-120-250/2+80/2=2495mm
0
AB,DE 之间中跨 l =2700-250=2450mm
0
BD 之间中跨 l =2850-250=2600mm
0
边跨与中跨的计算相差小于 10%,按等跨连续板计算。
荷载
楼面、面层 板自重 板底抹灰
KN/m2 KN/m2 KN/m2
g= KN/m2
楼面活荷载
q= KN/m2 g+q= KN/m2
合计
2、内力计算
故板的计算简图见图 1 所示。
1 1 1 1 1 11
2222223、M = (q+g)l = 2(q+g)l = B (q+g)l = 1 11 C 16 0 11 0 16 0 16 14 14
1
(q+g)l = 2 配筋计算
16
20
取 h =80-25=55mm,各截面配筋计算见表 1,板的配筋图见一号图纸。
0
表 1 板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截面
1
B
2
C
板带
①--②
位置
⑥--⑦ ②--⑥
①--②
⑥--⑦ ②--⑥
①--②
⑥--⑦ ②--⑥
①--② ⑥--⑦
②--⑥
M(KN·
m)
(mm)
970 697 565 435 720 546
配筋 (mm 2)
14@150 A=1026
14@150
12@160
12@160
12
@190 A=595
10
@170 A=462
12@150
10@140
A=1026 A=707 A=707 A=754 A=561
说明:②~⑦轴线间中间跨中及中间支座弯矩考虑推力的有利影响,弯矩可减少 20%。
(四)次梁计算
1、计算简图
主梁截面高 h 按 l/8~l/14=5700/14—5700/8=407mm—713mm 估算,取 h=650mm,主
梁宽按 h/3~h/2 估算,取 b=300mm。次梁伸入墙中 240mm,按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计算,
各跨计算跨度为
边跨 l =6000-150-120+240/2=5850mm
0
l =(6000-150-120)=5873mm
0
取边跨 l =5850mm
0
中跨 l =6000-300=5700mm
0
边跨与中跨相差小于 10%,故可以按等跨连续梁计算。
荷载
板传来恒载 次梁自重 次梁侧面抹灰 板传来活荷载
KN/m
() 25= KN/m ) 2 20= KN/m
g= KN/m
q= KN/m q+g= KN/m
合计
故次梁的计算简图见图 2:
内力计算
1 1 1 1 1 1 1 (q+g)l 2 = 2 2(q+g)l 2 = 2 22、M =
1 11 16 11 11 16 0 11 0 16 0 2(q+g)l= B C
1
2(q+g)l = 2 (q+g)l = l (q+g)l = r (q+g)l = l (q+g)l = 0 A 0 B 0 B 0 C 0 16
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
取 h =650-40=610mm
0
次梁跨中截面上不受压,按 T 形截面计算抗弯承载力,其翼缘计算宽度取
l
b = 0 =3=
3
'f
或 b ' =b+S =+=3.05m
f
n
两者中取小值,即取 b ' =。 判别各跨跨中截面类型。
f
h '
(= (460-80/2)= 8 ·mm b' h ' f f ) hf f c 0 2
=645KM·m>·m
因此,各跨跨中截面均属于第一类 T 形截面。
支座截面按矩形截面计算,两排布筋,取 h =650-40=610mm。
0
各截面配筋计算见表 2:
表 2 次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时,满足ξ 要求。
截面
1 B 2 C
M(KM·m)
<
< < <
(mm)
994 4 20
1106 646 694
配筋 (mm 2)
4 20 4 16 3 16
A=1256 A=1256 A=804 A=804
次梁斜截面承载力计算C
表 3 次梁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截面
A
B 截面左 B 截面右 C 截面左
V(kN)
0.25f bh (N)
c
0
366000> V
A
366000> V L
B
366000> V r
B
366000> V l
C
0.7f bh (N)
t
0
117425<
V
A
117425< V L
B
117425< V r
B
117425< V l
2 8 403
C
箍筋直径、肢数
2 8 构造配筋
2 8 243
2 8 403
实配箍筋间距
200
190 190 190
配筋率验算: ρ sv =(250 190)
sv b* S
A
f
=%> ρ t = ,满足要求。
0.24f yv
sv,min
3、绘制次梁配筋图
次梁模板及配筋施工图见 1 号图纸
(五)主梁的计算
1、计算简图
主梁按照弹性理论计算内力。已知柱的截面尺寸为 300mm 400mm,主梁伸入墙体
240+130=370mm。由于主梁线刚度较柱线刚度大得多,考虑按简支在柱上计算。
各跨计算跨度
边跨
400
L =5400+370/2-130=5455mm
0
400
L =(5400- -120-130)+ =5274mm 0
2 2
取边跨 L =5274mm
0
中跨 L =5700-400=5300mm,可以按照等跨连续梁计算。
0
荷载
次梁传来恒载 主梁侧面抹灰 次梁传来活荷载
主梁自重(折成集中荷载) () =
() =
g=
q= 合计 q+g=
故主梁的计算简图如图 3 2、内力计算
主梁弯矩、剪力计算结果见表 4、表 5。
表 4 主梁弯矩计算
顶
次
荷载简图
M
1 B 2
(kN·m) M (kN·m) M (kN·m) M (kN·m)
C
1
最不利弯矩
(1项+2项)(1项+3项)(1项+5项)(1项+4项)
表 5 主梁剪力计算
顶
次
荷载简图 V (kN)V(kN )V(kN)rllV (kN)V(kN)A B B C C
r
1
最不利剪力
(1 项+2 项) (1 项+3 项) (1 项+3 项) (1 项+4 项) (1 项+4 项)
3、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
取 h =650-40=610mm。主梁跨中截面按照 T 形截面计算,其翼缘计算宽度取
0
l
b = 0 =2=
2
'f
或 b ' =b+S =+=
f
n
取两者中较小者,即取 b ' =。 判断 T 形截面类型
f
h '
b'f h 'f f(h f )= (610-80/2)=·m>·m
c 0 2
0
故主梁梁中截面均属于第一类 T 形梁。中间支座截面 h =650-70=580mm。 各截面配筋计算见表 6
表 6 主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截 面 1 B 2 C
弯矩值(kN·m)
b
V (kN·m) 0 2
弯矩设计值
——
——
M(kN·m)
<
2119
1946
22 3 22(弯)+2 20 4
(弯)+1
20(直)
1755
20(直)+2 (弯)
20 3
1461
20(直)+2 (弯)
20
实配钢筋
(实配 A mm 2)
s
3 22(直)+3
(弯)
2281 2082 1884 1570
4、斜截面抗剪承载力计算
主梁斜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结果见表 7
表 7 主梁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截面
A B 截面左 B 截面右 C 截面左 C 截面右
剪力值 V
(kN)
0.25f bh
c
0
>V
(kN)
>V >V>V>Vl
A B B C C
B
ll r
0.7f bh
t
0
>V
(kN) 配双肢箍筋
A 构造 2 8 - 2 8 2 8 2 8 2 8 S=250 S=250 S=190 S=190 >V l B >V r B 需设弯起筋 VVA cs (mm2) sb 0.8f sinα y - - - - - 实配弯起筋 面积 - - - - - 5、绘制主梁模板及配筋图 按计算结果,作出主梁弯矩包络图及材料图,并满足以下构造要求:弯起钢筋之 间的间距不超过箍筋的最大容许间距 S ;钢筋的弯起点距充分利用点的距离应大于等 max 于 h /2, 当 V> 0.7f bh =时,其实际截断点到理论截断点的距离不应小于等于 h 或 20d, 钢筋的实际截断点到充分利用点的距离应大于等于1.2lh0,V<0.7fbh=时,其实际 t 0 截断点到理论截断点的距离不应小于等于 20d,钢筋的实际截断点到充分利用点的距离 应大于等于,并据此绘出主梁模板及配筋施工图。 梁顶面纵筋的锚固长度:l = =840mm 取 840mm. a 梁底面纵筋的锚固长度:12d=12 22=264mm,取 300mm 0 t 0 0 (五)设计体会 混凝土与砌体设计是我们工民建专业课的主干核心,与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一脉相 承,特点都是计算相对容易,构造要求相对难掌握,课堂学习虽然掌握了很多理论性的 东西,把计算问题搞得很清楚,但构造要求很多都被忽视。 经过了这次课程设计,我不仅对梁板结构的设计程序从宏观上有了一个了解,会设 计一个楼盖,而且很多细节的处理也让我印象相当的深刻。结构布置,梁和板尺寸的拟 定,钢筋的弯起与截断,包络图的绘制,都不是只靠计算就能得到的,更多的是对规范 的了解,以及经验的选择。 另外也非常感谢贺老师对我们的悉心指导,在我构造不满足要求的时候,老师告诉 了我可以将次梁的宽度放大,放大到 1/20~1/8,甚至可以等于主梁的高度,最后我选择 了次梁高度与主梁高度相等,满足了构造要求。 设计过程是相当艰苦的,但是我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在此过程中我获益匪浅,很感 谢学校给我们提供了这次难得的机会,我在会努力学习其他各种结构的设计,更上一层 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