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元好问《诗三十首·其二》评析

来源:伴沃教育
元好问《诗三十首・其二》评孙异娟 (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淮北摘要:《诗三十首》是金代著名诗人和文学理论批评家 元好问的重要著述,在《论诗三十首》中,元好问一直主张“诗 要天然真纯”,反对堆砌雕琢:提倡豪放刚健.反对纤弱柔糜; 析 235000) 的是“言志”,对外界的感动包容于直接的言志之中:而自魏晋 以始注重的是“感物”,由“感物”进而言志。建安曹氏中曹植是 建安时期文学成就最高的.他的诗歌不仅感情真挚.而且文才 重视独创精神.提倡恢复建安以来诗歌的优良传统.对于今 天的创作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第二首为例.对其加 以分析。 关键词:元好问 《诗三十首・其二》建安风骨 感情 真挚 风格雄峻文采兼备 曹刘坐哺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 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 元好问・《诗三+首・其二》 之所以选择这首诗,是因为曾经被《七步诗》的故事所感 动。我想,当曹植凝视着曹丕,一边迈步一边诵出“煮豆燃豆 ——富艳,辞藻华丽,《洛神赋》更是千古名篇。他的哥哥曹丕所著 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纯粹的七言诗,他的《典论论文》则 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批评论文,是建安时代文学自觉的标志。而 且建安文学的辉煌成就对后来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 响。唐代陈子昂盛赞“汉魏风骨”.李白也有“蓬莱文章建安骨” 的诗句。当代鲁迅先生这样赞誉:“建安是文学的自觉时代.从 这个时候起,人们开始认识到文学有它自身的价值和独立的 地位。”在这个时代里.诗歌、辞赋及散文都取得了长足的发 展。尤其是诗歌,兴起了我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文人诗的高潮。 以上是我对元好问赞扬、推崇“建安风骨”的认同,但是。 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时,曹丕一定被深 深震撼了。一首感情真挚、灵感闪耀、情境交融的诗歌化解了 残酷的政治斗争,泯灭了兄弟相戮,真情温暖了寒冷的刀锋, 亲情熄灭了仇恨的火焰。这首诗是曹植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 而作的.也是曹植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而打动了曹丕,从而打 消了曹丕的弑弟之心。 元好问认为建安文学是“感情真挚,风格雄峻,诗风慷慨 悲凉,笔触刚健遒劲,具有强烈的现实感,浓厚的时代气息 的”。对这一点,我是非常赞同的。在《论诗三十首》中,元好问 直主张“诗要天然真纯”。反对堆砌雕琢;提倡豪放刚健,反 一除此之外,我觉得,元好问似乎过于重“情”而轻“采”。比如《诗 j三十首・其十》:“排比铺张特一途,藩篱如此亦区区。少陵自有 连城璧,争奈微之识斌王走 ”这首诗是元好问针对元稹评论杜 甫言论的再评论。元稹在为杜甫所写的墓志铭中特别推重杜 甫晚年所写的长篇排律诗“铺陈始终.排比声律”,但是元好问 却认为元稹过于称颂这种手法,而忽略了杜甫诗歌中忧国忧 民的思想和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其实杜甫就是一个“情、采” 兼备的典范,他的诗歌不仅充满了忧心于国家社稷、黎民百姓 的情感,而且在语言艺术上非常下工夫。他说:“为人性僻耽佳 对纤弱柔糜;重视独创精神。而这里的“真情实感”上升到理论 的高度,我想就是刘勰《文心雕龙》中所说的“风骨”,即文章的 生命力,是一种内在的、能感染人的精神力量。因为有了风骨, 文章才能鲜明而生动、感人肺腑。[21 先来解读这首诗,“曹刘坐啸虎生风”,其中对“曹”之争议 由来已久,主要分为四种观点:一指曹植,二指曹操,三指曹 操、曹植、曹丕三父子,四指以曹氏为代表的建安文风。我倾向 于第一种说法。“刘”是指建安七子之一的“刘帧”,元好问以 “坐啸虎生风”形象地比喻他们的诗歌风格雄壮似虎,四海之 内无人可比。刘越石是指西晋诗人刘琨,被刘勰认为“雅壮而 多风”,“言壮而情骇”,有“清拔之气”。“横槊”出自元稹《唐工 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建安之后,……曹氏父了鞍马间为 文,往往横槊赋诗。“这两句就是说:刘琨的诗风也是感情深 厚,风格雄峻,亦与建安风骨一脉相承。总之,这首诗是元好问 对建安诗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风格朴素,情调慷慨,文辞 刚健遒劲”风格的赞成和推崇 建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变.在理论上。魏晋以前注重 效益得到不断提升。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 新,思新则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是建立在自我反思、自我 改进实践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在反思中不断提炼、积累、升华, 教师的专业素养才能日趋完善 三 结语 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的格律诗格律严谨、对仗工整,尤其 是晚年的长篇排律更为精细.“晚节渐于诗律细”。 因此,无论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壮 丽,还是“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的豪气;不管是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的志气,还是“北极朝廷终不改, 西山寇盗莫相侵”的锐意.都给我们以沉雄、浑厚、宏大、壮观 的震撼美,清代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盛赞为“包括宇宙,含 茹今古”。精美的格律和对仗不仅给他的诗歌增添了节奏上 的美感,而且增添了思想上、内容上的震撼美。例如《秋兴八 首・其七》:“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织女机丝虚 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这首诗用一些绚烂、华 丽的字和词束烘托秋天的哀愁,更有力地反衬出初深秋景物 的萧条和心情的苍凉,方东树评价为:“气激于中,横放于外, 喷薄而出,所谓文法高妙也。沉着悲壮,色色俱绝。”我认为真 挚情感与辞藻修饰的完美结合,才是文章中的精品。刘勰曾 说:“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又说:“情者文之经,辞 者理之纬。”川 此外,即使是“返璞归真”、“纯然平和”、“回归自然”的陶 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模式和途径.对于推动教师自我成 长和促进新一轮课程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肖第郁,谢方明.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 径和策略[J].江西教育科研.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是道德的引导者,思想的 启迪者,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者:教师 专业化更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的过程。新课 改要求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 者”。正确认识影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诸多因素.积极探究促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 践.人民教育出版社. [3]王少非.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M].上海:华 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的转变 李 日 (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陕西渭南714000) 摘 要:小说《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起初是个受压迫 3.希斯克利夫从邪恶的报复向节制的转变 者.后来进行了疯狂的报复.但在小说的结尾却转向节制。本 由于在呼啸山庄的遭遇和凯瑟琳的背叛.希斯克利夫成 文对其转变进行分析。 了一位复仇的恶魔。他对财富、权力和社会地位贪婪地攫取, 关键词:小说《呼啸山庄》 希斯克利夫 转变 并将其当做是自己复仇的工具,但是在小说的结尾,他慢慢地 转变了。当凯西与他争吵时,他非常恼火,想把她撕成碎片,但 1.导论 他却并未诉诸暴力来责罚她。以他过去的性情,这样的举动实 艾米丽・简・勃朗特生于1818年.死于1848年,尽管在短短 在无法想象。还有许多可以说明他转变的例子.其中最明显的 的一生中只出版一部爱恨交织的小说——《呼啸山庄》,但她 一个是他对纳莉所说的话:“我原来的敌人没有打败我,现在 可能是勃朗特三姐妹(夏洛特,艾米丽,安)中最具天赋的作 正是我报复他们后代的时候:我可以这样做,没有人能够阻止 家。《呼啸山庄》出版于1847年,是艾米丽・勃朗特发表的唯一 我。但是这又有什么用呢?我不想打人;我连抬手都嫌麻烦!好 一部关于爱情和复仇的小说 ]。 像我苦了一辈子只是要显示一下宽宏大量似的。不是这么回 小说的主人公希斯克利夫在呼啸山庄的老主人欧肖先生 事:我已经失掉了欣赏他们毁灭的能力,而我太懒得去做无谓 去世后、遭到他儿子亨德雷的欺辱,以及女儿凯瑟琳爱情的背 的破坏了。”[2](P2S7) 叛,于是羞愤出走。几年后,衣锦还乡的他发现心爱的凯瑟琳 希斯克利夫改变的原因是什么?对纳莉来说,哈里顿和 早已嫁人,于是开始了他疯狂的报复。 凯西与凯瑟琳的相似之处使得他息怒了。但是这个推测被希 2.希斯克利夫的报复 斯克利夫本人给否定了:“他(哈里顿)和凯瑟琳的惊人的相 小说的一开始,也是希斯克利夫生命的开始,他便遭受着 像竞使他和她联在一起了。你也许以为那是最足以引起我想 巨大的痛苦和排斥 当他被欧肖先生带到呼啸山庄后,他便被 象力的一点,实际上却是最不足道的。”[2 3(P25 事实上,希斯克 看做是一个“东西”而不是一个小孩。欧肖夫人打算把“它”丢 利夫的改变是因为他在哈里顿身上发现了他自己的影子。 在门外,而纳莉——家中的仆人.也即小说的叙述者,将其放 “哈里顿似乎是我青春的一个化身。”他说。[2](P25s 哈里顿与青 在楼梯平台上.以期“它”第二天会自己走掉。希斯克利夫并没 年时的希斯克利夫有相似的经历:都被不公正地对待并且被 有做什么使人将其拒之门外的事,但他一到呼啸山庄便已是 剥夺了受教育的机会而堕落了。他们都有低人一等的身份。 个“局外人”。在欧肖先生死后,便遭受了亨德雷(欧肖先生的 可能使得希斯克利夫不想让哈里顿再重复自己黑暗艰难的 儿子)的残酷对待、凯瑟琳(欧肖先生的女儿)的移情别恋和林 生活。当他把哈里顿当做是自己青春的化身的时候,他似乎 顿一家(画眉山庄的主人)的无情。 在哈里顿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轻时候追求幸福生活的幻影。这 亨德雷在妻子死后成了一个酒鬼,希斯克利夫通过与其 对希斯克利夫来说是非常自然的.但这也只能是他自我安慰 赌博赢得呼啸山庄。而他最终也酒醉而死。由于埃德加-林顿 唯一途径。可能也正因为此,当哈里顿和凯西在一起时他并 娶了凯瑟琳,希斯克利夫的报复也波及林顿一家。为了报复埃 未多加干涉。 德加,希斯克利夫娶了他的妹妹伊莎贝拉,并在结婚后对她残 尽管希斯克利夫的改变是他自我安慰的自私的结果。但 暴无情。备受良心折磨的凯瑟琳在生下一个女孩后去世,但希 最终使得哈里顿和凯西成功地发展起了友谊.这在呼啸山庄 斯克利夫的报复却并未停止。 之前从未出现过。 希斯克利夫继续对第二代人实施报复。亨德雷死后,就像 他当初对待自己那样.希斯克利夫把他的儿子哈里顿培养成 参考文献: 一个毫无教养的野孩子。当凯瑟琳的女儿凯西长大时,希斯克 [1]Chen Jia.A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M].Shanghai: 利夫趁埃德加病重之际,诱骗凯西来到呼啸山庄,逼迫她和自 The Commercial Press.1 986. 己将死的儿子林顿结了婚。不久,埃德加和小林顿相继死去, [2]Bronte,Emily.Wuthering Heights[M].Shanghai:World 希斯克利夫便霸占了画眉山庄,而凯西成了年轻的寡妇。 Publishing Press,2003. 渊明也是同样讲求斟词酌句的,苏东坡对他的《饮酒》中“采菊 是多么重要。 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有一段精彩的评论:“渊明意 总之,我认为元好问评论建安时期文学的特征,即建安文 不在诗,诗以寄其意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今皆作 学所具有的“感情深厚,风格雄峻”的文风是完全正确的,但是 ‘望南山’,觉一篇神气索然。”无意中偶见的南山的美景与采 如果能看到建安时期也是注重修辞和文采的.似乎就更加客 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为了“天人一体、物我两忘” 观和恰当了。比如他列举的曹植,就被钟嵘评为:“其源出于国 的“真意”的境界,这种“真意”正是陶渊明对儒、道两家取舍调 风,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 和而形成的他自己的“自然”哲学。这里所表现的“真意”实际 不群。”这就是对建安时期既有“浓厚的感情,雄峻的风格”,又 上是他对“内儒外道”的极好把握,是对“用舍行藏”的最好诠 注重修辞和文采的最好诠释。13 1释 淡然而不自负,悠然却不平庸,那是一个智者在现实和理 想之间找到的一个平衡,在郁闷、彷徨和从容、淡定之间找到 参考文献: 的一个和谐 这个“真意”是诗人在艰难困苦的低谷中不屈不 『11方东树.昭昧詹言[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Ol 挠的求索.是他在自然的永恒、美好、自由中感受到的自己平 [2]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09. 凡的生命中不平凡的意义。由此可见,斟词酌句在表情达意上 [3]钟嵘.诗品[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09—01. 2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