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被动消能减震技术的工程应用分析

来源:伴沃教育
低温建筑技术 2014年第3期(总第189期) 被动消能减震技术的工程应用分析 于敬海 ,姜旋 (1.天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天津300073;2.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天津300072) 【摘要】 简述了工程结构减震的种类、途径及其原理,对被动减震控制做了详细介绍,结合实际工程中最 常用的三类基本的减震装置,说明工程结构减震被动控制的实现途径及其预期的效果,并分析了具体实现途径的 力学理论基础。给出了减震结构的简化计算方法及其条件,给出参照公式。总结各类减震装置的特点,为减震的 未来重点研究方向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 消能减震;被动控制;阻尼器;减震设计 【中图分类号】TU35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1—6864(2014)03—0046~03 1 被动式消能减震的研究现状及成果 2.1 速度相关型 近二、三十年以来人们对建筑物的抗振动能力的 速度相关型消能器指粘滞性消能器和粘弹性消 提高做了巨大的努力,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特别是 能器等 ,消能器的性能主要用恢复力模型表示,应 对于结构的减震隔震技术,让人们跳出了传统增强 通过试验确定,并需要根据结构预期位移控制等因素 梁、柱、墙提高抗振动的能力的观念,结合结构的动力 合理选用。 理论,巧妙地避免或减少了地震、风力的破坏。基础 粘滞阻尼器是速度相关型阻尼器的典型代表,以 隔震,各种利用阻尼器吸能,耗能系统,高层建筑屋顶 其为例,分析减震速度型阻尼器设计思路。其组成见 上的质量共振阻尼系统和主动控制减震体系都已经 图1,一般有缸筒(粘性介质容器)、活塞(将地震位移 成为减轻地震、风振响应的必备措施之一。特别是对 转化为流体的流动)、阻尼通道(提供粘性介质流动空 于难于预料的地震,破坏机理还不十分清楚的多维振 间)、阻尼介质(具有粘滞属性的流体)和导杆(将结构 动,这些结构的保护系统就显得更加重要。 位移作为阻尼力的诱因传递至活塞)等部分组成,一 在实际工程中利用非常普遍的被动式消能减震 般粘滞阻尼器的布置原则是在阻尼器两端具有较大 技术的实现途径呈现多样化,利用附加于主体结构上 的相对位移的楼层设置;对于有扭转的结构,尚应根 的有某些具有特殊属性(如粘性、延性、刚度、质量)的 据地震作用下结构扭转的情况不对称设置抗扭转的 材料通过不同的形式(可以是安放在结构物内能产生 阻尼器。其布置根据其作用特性,可以选择水平支 相对位移处的阻尼器,也可以是由结构物的某些非承 撑、斜支撑等有利于其发挥作用的方式。 重构件如支撑、剪力墙等设计成的耗能构件)制成的 减震原件在发生震害,尤其是大震时先于主体结构耗 散能量,并提供必要的刚度和阻尼,实现将可能的主 体结构破坏转移到易于更换的减震原件上,达到经济 环 安全的目的。 2 消能减震装置分类及力学特性 由于消能减震装置是利用不同材料的不同属性 图1 双耳环粘滞流体阻尼器外形 制成的减震原件,对于消能减震,其类型甚多,主要分 为速度相关型、位移相关型和其他类型。位移要求愈 常规粘滞流体阻尼器输出力与活塞相对运动速 高,附加阻尼愈大,消能部件的参数、材料、分布、稳定 度之间的关系通过流体力学原理,粘滞阻尼器的力学 新等要求也愈高。 模型简化为下面的公式: [4] 王雷,李洋,店灵果.某汽轮发电机组框架式基础动力特性研 究f J].工程建设与设汁,2008,(4):42—46. [收稿日期]2013—11—11 [5] 庙灵果,李晓文,谢艳丽,等.汽轮发I乜机组框架式基础结构振 [作者简介] 萤莉(1979一),女,辽宁凌源人,_lJ:学硕士,工 动特性试验研究及分析[J].建筑结构学报,2008,(增刊):20 程师,从事建筑纳构加固及改造方面的研究。 —26. 于敬海等:被动消能减震技术的工程应用分析 47 F=C・V (1) 式中,F为阻尼器输出阻尼力,kN;C为阻尼系 数,kN/(m/s) ;V为阻尼器活塞与缸筒的相对运动速 度,m/s,速度 根据激励频率厂和位移A幅值,计算 得出: V=27rAf 式中, 为阻尼指数,根据完成工程设计要求选定 确定,非线性阻尼指数范围一般为0.I一0.5,线性阻 尼指数为1.0,与采用的粘滞介质有关。 通过振动时粘性介质与固体摩擦、分子内摩擦将 传人的能量转化为热能耗散于周围环境中达到消耗 振动能量的目的,是不同形式的粘性阻尼器(粘滞阻 尼器、粘弹性阻尼器)产生阻尼的原因。 2.2位移相关型 位移相关型消能器指金属屈服消能器和摩擦消 能器等…,金属屈服型和摩擦型属于位移相关型,当 位移达到预定的启动限才能发挥消能作用,对于金属 屈服消能器,在地震或风振作用下,金属发生塑性屈 服滞回变形时耗散结构中的能量而达到消震的目的; 摩擦型则是通过在某些部位设置稳定的摩擦材料或 者增大摩阻力,当达到规定位移限值时,通过摩擦耗 散能量。 由于金属材料耗能能力体现在受压屈服、受拉屈 服、受剪弯曲屈服、摩擦耗能等,从不同角度利用其耗 能特性则可以制造各种不同的消能器。如K形板软 钢阻尼器、屈曲约束耗能支撑、摩擦型阻尼器等。 K形板软钢阻尼器是一种新型金属屈服型阻尼 器,利用滞回性能和耐疲劳性能较好的软钢材料,耗 能机理是K形消能板受剪发生平面外弯曲屈服耗散 振动能量。按照K形板的不同组合方式,主要分为两 类KHD和KXD,见图2。 在工程应用中,K形板软钢阻尼器有多种连接方 式,其中最主要的是与支撑连接和与柱连接,在结构 设计时将消能器与连接件作为整体等效为具有一定 阻尼比、刚度的构件进行计算,其参数根据结构力学 理论得出。其特性是屈服前增加结构刚度,降低结构 层间变形,减少或消除结构偏心导致的扭转不利影 响,屈服后增加结构滞回耗能能力,有效降低地震或 风振作用下结构的层间变形及层间剪力;具备双向耗 能能力,在主耗能方向具有良好的耗能能力的同时, 在垂直于主耗能方向的水平方向也具有耗能能力;具 有一定的竖向承载力(非竖向承载构件)和水平向承 载力,屈服后不影响结构的竖向承载力。 屈曲约束耗能支撑(BRB)是利用金属材料拉压 屈服耗能的消能器,通过在普通支撑外围合理设置约 束机构,限制其受压屈服而不限制其轴向变形,最终 图2 KHD和KXD 实现受拉受压全截面屈服而支撑不屈服的目的。作 用机理在小震作用下增加和调节结构的刚度,中震和 大震下发生屈服而不屈曲,利用低屈服点芯材轴向受 压、受拉屈服耗散地震能量(提供阻尼),减小相邻构 件受力。 屈曲约束支撑的主要设计参数有,屈服承载力和 极限承载力,其中 F =R、,Af, (2) 式中,F 为屈曲约束支撑屈服承载力;R 为芯材 调整系数;A为屈曲约束支撑芯材截面面积 为芯材 屈服强度。 极限承载力:F。 =toF (3) 式中,F 为屈服约束支撑极限承载力; 为芯材强 化调整系数;F 为屈服约束支撑屈服承载力。 支撑的布置应该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耗能作 用,同时不影响建筑功能与布置,并满足结构整体受 力需要。可采用单斜撑、人字形或 形支撑布置,也可 采用偏心支撑的布置方式,当采用偏心支撑布置的时 候,设计中应保证支撑先于框架梁屈服。 2.3 其他类型 按照以上的分类原则,不属于以上两类而且在实 际工程中使用相对较少的归为其他类型,。该类消能 器主要利用的并非材料特性,而是某构件的力学特 性,如质量块的惯性、组合构件的自振频率等。其消能 原理是附加于主结构上的某子结构的自振频率接近 于主结构某一阶自振频率,当被控主结构受到外界荷 载激励作用下振动时,消能系统产生一个与被控主结 构振动方向相反的惯性力作用在被控主结构上,从而 使被控主结构的振动反应衰减并受到控制,如调频质 48 低温建筑技术 2014年第3期(总第189期) 量阻尼器(TMD)。 其思路源自单自由度体系受追振动动力学方程 mx+ 十kx=F (4) 3 消能减震设计方法 消能减震结构采用“二阶段”的设计方法:第一阶 段,在小震或风载作用下,主体结构及耗能减震装置 处于弹性状态,可以提供足够的附加刚度使耗能减震 体系满足第一和第二水准要求;第二阶段,在强烈地 震下,耗能装置通过往复滞回变形消耗输入结构体系 的能量,使主体结构避免进入明显的非弹性状态从而 实现第三水准的要求。 采用底部剪力法或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消能 减震结构时,需要通过强行解耦,然后计算消能减震 结构的自振频率、振型和阻尼比。此时,消能部件本身 在地震下变形所吸收的能量与设置消能器后结构总 地震变性能的比值来表征。 消能减震结构的总刚度取为结构的刚度和消能 部件刚度之和,消能减震结构的阻尼比按下列公式近 似计算: s =占 。+ . (5) : 4咖 (6) 7r 式中, ,、s i分别为消能减震结构的J.振型阻尼 比、原结构的 振型阻尼比和消能器附加的 振型阻尼 比; 、 、Mj为消能减震结构第J.自振周期、振型和广 义质量;C 为消能器产生的结构附加阻尼矩阵。 国内外的一些研究表明,当消能部件较均匀布置 且阻尼比不大于0.2时,强行解耦与精确解的误差,大 多数可控制在5%以内。 消能部件附加给结构的有效阻尼比和有效刚度, 根据消能原件布置的不同,计算的方法也有所不同, 可以按照规范计算得到。 根据基于能量平衡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位 移相关型和速度非线性相关型消能器在水平地震作 用下往复循环一周所消耗的能量是一个重要的参数, 可按下式估算: =A』 (7) 式中,A,为第 个消能器的恢复力滞回环在相对水 平位移△“ 时的面积。 消能器的有效刚度可取消能器的恢复力滞回环 在相对水平位移△u 时的割线刚度。消能部件附加给 结构的有效阻尼比超过25%时,宜按25%计算。 工程设计的流程,首先按照规范,根据建筑结构 的性能目标要求,对主体结构进行初步设计,如果不 满足性能目标要求,则按照基于能量与位移的抗震设 计方法布置消能减震装置,检查主体结构能否实现性 能目标的要求,通过往复优化设计,达到建筑要求。 4结语 减震隔震体系的应用克服了传统的“硬对硬”的 抗震设计方法,而是从消能的角度为抗震设计提供了 一种更加简单、经济、效果显著的抗震方法,不但更节 省材料,而且提高了建筑安全度,适用于不同烈度不 同抗震要求的结构物。总之,以材料或构件的力学特 性为出发点,制作便于安装、经济合理高效的消能减 震构件是现在消能减震理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虽然在近年来减震隔震体系取得了长 足的进步,但是减震隔震的消能理论仍处在研究阶 段,同时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又缺少必要的统计数据, 在抗震效果方面很难精确地给出定量分析,在具体的 工程应用中还面临诸如以下等问题: (1) 安装耗能阻尼器会影响结构构件的力的传 递路径,如何影响结构构件在大震作用下的破坏形态 的研究。 (2) 很多消能器使用寿命都达到了50年以上, 时效性和可靠性也应该是消能减震结构设计要如何 考虑,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湿度、温度、开裂 等),对已有耗能减震装置的可靠性的影响。 (3) 对于不同的结构体系,进行各种耗能装置 的比较、优化分析,如何给出具体的计算模型,定制程 式化的设计程序,从而减震装置的参数能够在结构设 计中更加标准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1]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 [2] 邹向阳,王晓天,刘丽华.结构振动控制发展概况综述[J].长 春工程学院学报,2001,(9). [3]李嵩峰,张慧媛,薛茹.耗能减震技术的研究与进展[J].焦作 大学学报,2001,(6). [4]刘季,周云.结构抗震控制的研究与应用状况(上)[J].哈尔 滨建筑大学学报,1995,(8):1—8. [5] 魏陆顺,周福霖,刘光文.组合基础隔震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7,(4). [6]周云,徐彤,俞公弊,李希平.耗能减震技术研究及应用的新 进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9,19(2):122—131. [7] 高莹,黄忠海,耗能减震结构基于能量和位移的抗震设计方 法研究[J].广东土木与建筑,201 l,(8). 【收稿日期]2013—12—04 [作者简介]于敬海(1965一),男,山东聊城人,:I:学博士,研究员, 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研究方向:复杂结构抗震技术 研究,建筑加固新技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