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超前地质特征预报和分析TSP系统对隧道工程的应用

来源:伴沃教育
超前地质特征预报和分祈TSP系统对隧道工程日g应用 Experimental study on tsp system to the rocks consubstan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hydrological geology of tunnel in the depths under ground 冯景伟’王宇 李炜。 (1西安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54;2中国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16) 摘要:隧道施工不同于其它工程,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对于施工前方地质情况不能很好的预知,在没有充分了解掘进前 方的地质情况下,无法优化开挖方案、支护手段,造成隧道塌方经常发生。在隧道开挖过程中,对掌子面前方岩性进行 比较准确的预报,可有效的防止地质原因引起的事故,加快施工进度及保证施工质量,目前常用的地质预报方法可归 为破坏法和非破坏法,各有优缺点,其中非破坏法中的TSP隧道地震波预报技术具有预报距离长,探侧时间短等独特 优越性,据此本文针对沪蓉国道夹活岩隧道左线ZK49十375一ZK49+243段运用TSP203系统作长距离宏观控制,进行 现场测试分析研究,为提前确定合理的开挖、支护参数提供依据,确保隧道施工安全和质量。 关键词:超前地质预报;隧道施工;工程地质; 中图分类号:U21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965(2009)06-0082—03 1引言 置、产状及其围岩结构的完整性与含水的可能性, 为正确选择开挖断面、支护设计参数和优化施工方 隧道工程设计阶段的地质勘测由于其特殊性 案提供依据,并为预防隧道涌水、突泥、突气等可能 和目前技术局限,在设计勘测阶段往往只能以点代 线、以线代面,进行代表性区段的地质勘测,只能对 隧道穿越方向,大的地质环境进行分析。这种勘测 形成的灾害性事故及时提供信息,使工程单位提前 做好应对准备,保证施工安全,同时还可节约大量 资金。所以隧洞超前预报对于安全科学施工、提高 方法具有一定的不完整性、片面性。往往在施工过 程中,遭遇未能提前勘测的特殊地质环境,而引发 工程事故。 施工效率、缩短施工周期、避免事故损失、节约投资 等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目前大部分隧道工程所采用的超前预报方法 有:超前钻孔、导洞法。是在施工开挖掌子面打水平 在隧道施工过程中,通过超前地质预报,及时 发现异常情况,预报掌子面前方不良地质体的位 (或倾斜)钻孔、水平导洞,查明掌子面前方一定范 围的隧道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一般是遇有 82 则将会有重大地质问题时才采用超前钻孔、导 去,这种方法能取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直 实可靠。这种方法存在的问题是:打超前钻 :洞时需要占用施工作业区掌子面,施工要停 寺:超前钻孔、导洞取得的成果虽然直观真实 但孔洞的截面积与隧道的截面积相比相差甚 时较长,费用较高,故不是隧道施工中超前地 艮的首选方案。 一SP(Tunnel Seismic Prediction,隧道地震波 设备是由瑞士安伯格开发、生产的,是当前国 爱先进的隧道隧洞长期超前地质预报设备,也 行超前地质预报技术中的最重要手段。与其它 也质预报的设备相比,最大优点是:预报范围 有效预报掘进面前方及周围100~15O米范 勺地层状况):数据采集耗时少、对施工过程无 切工作都在掌子面后进行,除采集数据时 环境噪声需暂停施工半小时左右外,其他工 义和掘进工作同时进行);处理快捷;可现场评 需利用开挖面;操作简单;分辨率高;可靠度 点。能;隹确确定断层、弱岩带、岩溶、含水层 专体性质及空间位置,并可获得地层变化的二 豪。 2 TSP203工作原理 SP203隧道地质超前预报方法可以检测出 图1 TSP203系统的方法原理与野外布设 掌子面前方岩性的变化,如:不规则体、不连续面、 断层和破碎带。作为一种预报方法,它不仅可以在 以钻爆开挖方式的隧道中使用,也可以使用在以 TBM开挖的隧道中,而且不必接近掌子面。在隧道 中进行数据采集。 与其它反射地震波探测方法一样,TSP203采 用了回声测量原理。地震波在指定的震源点(通常 布置在隧道的边墙,大约24个炮点布成一条直线) 用小药量激发产生。地震波在岩石中以球面波形式 传播。当地震波遇到岩石物性界面(即波阻抗差异 界面,例如断层、岩石破碎带和岩性变化等)时,一 部分地震信号反射回来,一部分信号折射进入前份 介质反射的地震信号将被高灵敏度的地震检波器 接收。反射信号的旅行时间和反射界面的距离成正 比,故能提供一种直接的测量。 TSP203超前地质预报系统的现场布置及测 试过程由一系列炮点、一到两个三维接收传感器 (X、Y、Z方向)、接收机及数据处理系统组成见图 1 3工程应用 沪蓉国道主干线上宜昌至恩施段夹活岩隧道 是一座上下分离式特长隧道,左线长5107m,右线 长5228m,单线总长10335m,是沪蓉西高速公路 第二特长隧道。该隧道埋深为800-1O00m,穿越岩 层依次为二叠系下统茅口组、二叠系上统吴家坪 组、二叠系上统长兴组、二叠系下统飞仙关组,均为 可溶性碳酸盐岩,岩溶地质十分发育。前期勘测未 能全面揭示工程地质分布情况,地质报告阐述可能 出现的暗河、溶 lq等。 本次对夹活岩隧道左线ZK49+375-ZK49+ 243段探测采用瑞士安伯格测量技术有限公司 TSP203超前地质预报设备。仪器设置如下: 83 图2 TSP203超前探测平面布置图 3.1记录单元 孔24个,孔深1.5m,间距1.5m。在夹活岩隧道 (1)1 2道 中炮孔布置如图2所示。每个炮孔炸药用量为 (2)24位A/D转换 50g-100g,孔内采用瞬发电雷管逐个击发。 (3)采样间隔:62.5ps (4)带宽:8000hz 5资料解释与分析成果 (5)记录长度:7218采样点 (6)动态范围120dB 通过夹活岩隧道左线深度偏移剖面图、提取的 (7)道数:1~12 反射层及2D结果显示可以看出对ZK49+375一 3I2接收单元 ZK49+243地段本次地质预报范围内围岩较硬,中 (1)三分量加速度地震检波器 前段节理、裂隙发育,稍破碎;中后段围岩较完整。 (2)灵敏度:1000mv/g_+5% 详细的预测成果如表1。 (3)频率范围:0.5-5000Hz 6结论 4现场工作布置 (1)在隧道施工中,只要充分掌握地质情况,做 按TSP203超前探测系统测量要求,实测时, 好断面参数设计,进一步优化掘进方案、支护手段, 观测系统布置一个接收孔,孔深2.0m。地震波激发 按照目前的隧道施工技术水平,不管多么困难的地 表1TSP预测结果表 序号 里程 长度(m) 推断结果 1 ZK49+375~ZK49+357 18 围岩节理发育。 2 ZK49+357~ZK49+324 33 围岩节理裂隙发育,稍破碎,局部含水。 3 ZK49+324-ZK49+280 44 围岩节理发育,岩石较硬。 4 ZK49+280 ̄ZK49+243 37 围岩较完整。 (下 接94页) 价,提高经济效益。 6结语 参考文献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应贯穿于建设的全过程,即 从决策任务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估算开始至项 目竣工决算为止。其涉及面广,情况多变,形式繁 杂,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和经济性很强的、复杂的 建设管理系统工程。工程造价管理不仅仅是经济问 [1]沈杰.《工程造价管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10,15 【2】李惠强.《工程造价与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 社,2007:8~17 题,也是集经济、技术、管理于一体的综合学科。工 程造价的高低,直接反映着投资效益的好坏,充分 体现着项目的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所以,在工程 建设中,必须把造价管理工作真正作为核心工作来 『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S].北京:中国法制出版 社.1997:6 [4]国家计委政策法规司,国务院法制办财政金融法 司《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释义[M].北京:中国 计划出版社,1999:68 抓,对建设项目的立项、设计、施工全过程进行合理 的造价控制,把估、概、预、决算互相衔接,环环紧 扣,相互制约,全面控制才有可能真正降低工程造 [51,>3小君.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J].《现 代商业}2008,(23) (t-接84页) 段都有办法安全、顺利的通过。这也充分说明了在 会有操作更简单、探测更准确、计算机处理水平更 高的超前地质预报系统应运而生,为我国的基础建 隧道施工中地质工作的重要性。 (2)目前我国在建的公路铁路隧道、水工隧洞、 设作出更大贡献。 地下工程等,基本全部采用“新奥法”,TSP系统的 运用,可有效提供地下工程超前地质分析与预报, 为“施工一设计一施工”的实施操作,提供了有效且 直观的支持。 (3)在夹活岩隧道左线施工中采用的TSP203 超前地质预报系统所展示的资料解释成果准确的 给出了该隧道掌子面前方1OOm范围内的围岩情 况,为下一步施工提供一定依据,同时为该隧道的 (1)吴世林,《隧洞超前地质预报的新方法一TsP》。中国 铁道出版社。2002年. 参考文献 (2)刘志刚、赵勇编著。《隧道隧洞施.Y--地质技术》。中国 铁道出版。2001年 (3)4--T振宁。铁路隧道地质超前预报技术的应用和建议 顺利安全而提前贯通作出了一定贡献。 (4)由于超前地质预报工作需要比较专业的技 术知识,因此推广起来有一定难度。但随着人们对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重要性的更进一步认识和科技 的迅猛发展,以及相关专业人员的不懈努力,一定 94 【c】.隧道地质超前预报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铁道部工程 管理中心.2004年。 r (4)叶英。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方法探讨[c】.全国公路隧 道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