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六国论》线上教学 导学案

来源:伴沃教育


《六国论》导学案

【课文】

六国论①

苏洵

附电子版原文(注意红色部分的关键字词):

六国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预习】

1. 把课文工整地抄写到笔记本上。注意留出足够宽的行距,为完成预习题做好准备,也方便在听课时做笔记。(电子版课文红色和划线部分是预习题中涉及的内容)

2.在所抄的课文相应位置标出下列红色字词的语音和词义)

弊在赂秦( ) 六国互丧( ) 率赂秦耶( )

思厥先祖父( ) 暴霜露( ) 奉之弥繁( )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 洎牧以谗诛( ) 革灭殆尽( )

秦人食之不得下咽( ) 为( )国者无使为( 3.在文中相应位置注明红色词语的活用情况,并解释意义。(1)李牧连却之( )

(2)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

4.在文中相应位置写出以下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2)思厥先祖父( )

(3)然后得一夕安寝( )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

(5)可谓智力孤危( )

(6)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

)积威之所劫哉

(7)后秦击赵者再( )

(8)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5.在文中相应位置写出以下多义词在句中的词性和意义。

(1)或

①或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②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2)以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 ②秦以攻取之外( ③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④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⑤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⑥以地事秦( )

⑦洎牧以谗诛( )

) )

⑧至丹以荆卿为计( )

⑨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

⑩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

6.在文中相应位置划出下列句子并说明其句式特征。

(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

(2)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

(3)赵尝五战于秦( )

(4)洎牧以谗诛( )

(5)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6)其势弱于秦( )

选做1.请在以下句子中找到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意义。

(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选做2.请注明红字的活用情况,并解释意义。

(1)理固宜然( )

(2)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选做3:指下面这句话的句式特点: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导学】

一.创作背景

《六国论》选自《嘉佑集》卷三。这是苏洵所写的《权书》中的一篇,《权书》共10篇,都是史论的性质。苏洵写这篇文章并不是单纯地评论古代的历史事件,而是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

二.整体感知文章,筛选关键语句,填补以下结构提纲:

第①段提出中心论点:

分论点1:

分论点2:

第②段承接第1分论点,论述 三国破灭的原因

第③段承接第2分论点,论述 三国灭亡的缘由

第④段提出办法:

总结教训:

第⑤段得出结论:

三.评价

苏询的《六国论》,不属于写的自由潇洒或错综起边的类型,而是在行文结构方面带有规范性的作品,体现了议论文论证严谨的特点。因为头绪清楚,变化较少,通过提要钩玄,逐段逐层梳理归纳,很容易搞清楚文章脉络和主要思想内容,在文章结构上便于学习。

但另一方面,苏洵的《六国论》把六国灭亡的原因归结于“赂秦”,尽管文章在论证上、语气上给人势如破竹的感觉,但今天看来显然失之偏颇。因为从本质上讲,六国灭亡是由于不思改革进取,不采取富国强兵之策,从而陷入落后挨打的境地,被历史所淘汰。当然也有战略、策略(包括“赂秦”)等方面的种种具体原因。单从某种视角看到了某些事实,便以为抓住了事物的全部,这是人类很容易陷入的误区。

四.深度赏析

六国被秦国灭亡的教训,是许多文史家关注的话题。仅“三苏”就每人写了一篇《六国论》。苏轼的《六国论》,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人了,国家就可以安定了。苏辙的《六国论》则是针对六国不免于灭亡的史实,指出他们相继灭亡的原因是不能团结一致,共同抗战,灭国是咎由自取。

苏洵的《六国论》不同于以上两篇。苏洵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借题发挥。苏洵的写作目的不在于

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而在于警告宋朝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借古喻今,以谈论历史供当今统治者借鉴,这是苏洵高出其二子的地方。从历史情况看,六国灭亡的原因并不是“赂秦”。六国的失败,主要是政治上保守,因循守旧,不重视改革,不能坚持“合纵”政策去对付秦国的“连横”政策,被秦国远交近攻的手段各个击破。另一方面,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具备了统一中国的实力。加上战国长期的战乱,民不聊生,由分裂到统一,符合人们的愿望。秦国统一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苏洵对此并非不知,他在文中也承认这一点:“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然而作者用意不在此,他的意图是点明赂秦是六国灭亡的原因,以此警告宋朝统治者,不要用贿赂的方法对待契丹和西夏,要用武力,要抵抗。明代何仲默说过:“老泉论六国赂秦,其实借论宋赂契丹之事,而卒以此亡,可谓深谋先见之识矣。”

宋朝建国后,宋太祖片面地接受唐朝藩镇割据,尾大不掉,以至灭亡的教训,采取了“虚外实内”的政策,削弱边关的实力,调集重兵驻守京城。结果造成了边关的空虚。辽国乘虚而入,屡犯边疆。宋太宗继位后,曾两次派兵击辽,均遭失败。后宋太宗两次进攻幽州,企图夺回幽云十六州,又遭败绩。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辽大兵压境,直逼澶州城下(今河南濮阳),威胁汴京开封。于是,宋与辽签定了“澶渊之盟”,答应向辽输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到了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辽再次要挟,宋只得增加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第二年(1043年),西夏也来要,又是赐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人民的血汗就在这种纳赐之中,付之东流。苏洵对此痛心疾首,他借古喻今,纵横恣肆,痛陈利弊,对当权者进行规劝,希望其改弦易辙,增强国力,与敌斗争。苏洵的议论虽不无可商榷处,但总的立论是正确的,并且不幸为苏洵所言中:就在苏洵死后六十年,终于发生了“靖康之变”(1126年),北宋重蹈了六国的覆辙,为后起的金所灭,徽、钦二帝被俘,客死异国他乡。

《六国论》除去在立论上具有借题发挥、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外,在论证的严密性、语言的生动性上也堪称典范。第一段的逻辑性是非常严密的。作者开篇亮出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开宗明义,直截了当,使读者一眼就抓住了论者的中心。然后,作者解释论点:“赂

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就指出了贿赂的危害,言简意赅,要言不烦。再后,作者设问:“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答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就使得文章逻辑严密,无懈可击。最后一句总结全段:“故曰弊在赂秦也。”这一段起到了“纲”的作用,后面的二、三两段实际上是围绕第一段展开的。

本文的语言生动有力。议论性的句子简捷有力,叙述性的句子生动感人。比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这些叙述语言本身带有主观感情,还有描述的特点。作者还运用引用、对比、比喻等手法,使语言灵活多样,增强了表达效果。本文的句式也整饬有度,特别是四字句占了一定比例,读起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富有节奏感。文章史实论据典型、充分,分析、对比、比喻等论证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句式多变,感情激切,富有感染力。本文虽是史论,但作者本意不在于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而在于引出历史教训,讽谏北宋王朝放弃妥协苟安的政策,警惕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欧阳修评价苏洵的文章说:“吾阅文士多矣,独喜尹师鲁、石守道,然意犹有所未足,今见子(苏洵)之文,吾意足矣。”的确如此,苏洵此文,奔腾上下,纵横出入,气势犹如江河决口。他见识深远,眼光犀利,议论精辟透彻,足警世人。无怪乎本文近千年来盛传不衰

【检测】

一、选出正确答案: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洎(jí)牧以谗诛/不得下咽(yàn)/奉之弥(mí)繁

B.弊在赂(lù)秦/弃之如草芥(jiè)/率赂(lù)秦耶

C.暴(bào)霜露/革灭殆(dài)尽之际/小则获邑(yì)

D.胜负之数(shǔ)/思厥(jué)先祖父/与(yù)嬴而不助五国也

2.下面每项中有两个句子,都有音形完全相同的加点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①暴秦之欲无厌/学而不厌 ②不爱珍器重宝/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③始速祸焉/不速之客 ④革灭殆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⑤或曰:六国互丧/或未易量 ⑥却匈奴七百余里/李牧连却之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⑥

D.③④⑤

3.选出 “而”不表转折的一项。( )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D.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4.选出没有活用现象的句子。( )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C.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

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含有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加点词:其实)

②思厥先祖父(加点词:祖父)③然后得一夕安寝(加点词:然后)

④可谓智力孤危(加点词:智力)⑤剌客不行,良将犹在(加点词:不行)

⑥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加点词:食之不得下咽)

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加点词:可以)

⑧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加点词:胜负)⑨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加点词:故事)

A.①③⑤

B.②④⑦

C.⑥⑦⑧

D.①⑤⑨

6.下列句中“为”字意义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而为秦人积威所劫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考前一个为字)

③邯郸为郡 ④圣人之所以为圣

A.①②意义不同,③④意义相同

B.①②意义不同,③④意义也不同

C.①②意义相同,③④意义也相同。

D.①②意义相同,③④意义不同。

7.依次补出下列各句中省略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①(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②较秦( )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③公为我呼( )入,吾得兄事之

④竖子不足与( )谋

⑤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

A.秦 / 战败 / 项伯 / 他 / 庄暴

B.齐 / 受贿 / 项伯 / 之 / 王

C.齐 / 战败 / 张良 / 你 / 王

D.秦 / 受贿 / 项庄 / 他 / 王

8.对下列各句从句式特点上分类正确的是( )

①句读之不知 ②唯弈秋之为听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④皆不可限以时月

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⑥其势弱于秦 ⑦唯利是图 ⑧苟以天下之大

A.①②③/④⑥/⑤⑦⑧

B.①②③⑤/④⑥/⑦⑧

C.①②⑦/③⑤⑧/④⑥

D.①②⑦⑧/③④⑤⑥

9.选出下面这句译文正确的选项( )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A.为了国家,不要让自己被别人积蓄的威力所挟制啊!

B.治理国家,千万不要让自己被别人积蓄的淫威所胁迫啊!

C.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被别人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D.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使自己为别人的一贯暴力所挟制啊!

10.选出下面这句译文正确的选项( )

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

A.秦国人想吞掉六国也吞不下去

B.秦国人吞食六国也不能咽下咽喉

C.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去

D.秦国人连吃饭都不能咽下咽喉去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戎夷违齐如鲁。天大寒,而后门(在城门关闭以后才赶到)。与弟子一人宿于郭外。愈寒甚,谓其弟子曰:“子与我衣,我活也;我与子衣;子活也。我国士也,为天下惜死;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子与我子之衣。”弟子曰:“夫不肖人也,又恶能与国士之衣哉?”戎夷大息叹曰:“嗟乎!道其

不济夫!”解衣与弟子,夜半而死,弟子遂活。

谓戎夷其能必定一世,则未之识。若夫欲利人之心,不可以加矣! 达乎分,仁爱之心识也,故能以必死见其义。

(选自《吕氏春秋》)

11.下面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子与我衣 (与:给)

B.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 (爱:疼爱)

C.谓戎夷其能必定一世 (一世:让世界安定)

D.若夫欲利人之心 (利:对别人有利)

12.与“未之识”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之人不余欺也

B.石之铿然有声者

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D.多于市人之言语

13.下列对“道其不济夫”的译文,最符合原来意思的一项是( )

A.我说的道理不是行不通呀

B.我的学说难道不会成功吗

C.我的主张大概不会实现了

D.我说的道理也许不济事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