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真挚的情感为基础
真正好的朗诵者是以声⾳传达出内⼼真挚的情感来感动听众的。朗诵时的声⾳情感要出⾃内⼼的深处,适切地传达出朗诵者真正所体悟到的诗意。并不是故意地夸张吼叫或娇柔造作,更不是声情太过泛滥,使听众被⽓氛浓厚的声⾳「表演」形式所感染,反⽽造成「喧宾夺主」的现象。因此,朗诵者在朗诵准备前,⼀定要先清楚了解朗诵的主要历程与⽬的.摒弃做作、夸张、恶⼼的声⾳表现,朗诵者应以真挚的情感来深刻感受诗⼈的感情,再呈现出适当声情技巧。可由以下三个步骤来达到:解诗:所谓「解诗」,就是正确分析和深⼊理解诗的思想感情,探索诗⼈的创作动机及诗篇的构思。可由以下步骤来达到:
1、熟读诗——掌握作者:把握作者对诗篇的创作理念及构思,是且最直接的⽅式。——
2、深刻解诗:「解诗」并不是照着字⾯上的意义分析⼀下就够了,除了掌握作者外,⽽是要⽤⾃⼰的思想感情做基础,努⼒探索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动机。进⽽分析每段,每句,甚⾄每个字的内在意义。不仅这样,⽽且要把诗内所含的思想情感,逐渐变成⾃⼰思想情感的冲动,直到情不⾃禁不能不说的时候,再开始朗诵。
3、掌握基调:「基调」就是朗诵时整⾸诗的「主题意识」、「主题呈现」的整体⽅式。诗的基调可能是忧伤的、愉快的、励志的、哀恸的等等。
4、⼊诗: ⾸先⼊诗的应是朗诵者。朗诵者因着深刻理解诗句⽽深受诗意感动,⽽后藉由丰富且适切的声情表达⽅式,感动了⾃⼰,最后感动了听者,双双进⼊诗境之中。
为了不使朗诵者误解诗⼈、诗意,因此,朗诵者在朗诵前有三项功课:⼀为字⾳正确,⼆为根据诗作的主旨,揣摹作者所要表达此字词的状态。譬如「冷」, 是「寒风刺⾻」的冷?还是「冰天雪地」的冷?抑或是「春寒料峭」的冷?⾄于第三层次的抽象体会,朗诵者则需要更多练习,试着把握其中的精微之处。譬如「⾝冷但⼼不冷」的雪中送炭的「感激之情」,或是「⾝不冷⼼却冷」的世态炎凉的「绝望之情」,思索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该如何⽤声⾳来呈现。透过这三项功课,⽤⼼的朗诵者便可以适切地⽤声⾳来传达他所体会到的深层情感的部分。
深刻地体会诗作中的字词意义、状态、境界后,这时朗诵者必须将⾃⼰的情感触⾓导向作者或是作品,从感情的⾓度再来深刻地理解作者、理解作品,这时需要靠朗诵者平⽇的学习经验与⽣活经验累积。因此,若能在选择朗诵的题材时,配合朗诵者本⾝的年纪、历程等等的⽣命经验来挑选诗篇,相信必能有真挚的情感作后盾。反之,若相距过⼤,朗诵者在诠释上可能会⼗分吃⼒且容易矫情。
「完美的朗诵」是对朗诵者不间断的考验,要把握「诗情」、「声情」的轻重。重要的是,朗诵者以真挚的情感为基础,⽽听众是不是已经接收到朗诵者所传递出去的「诗情」。⾄于「声情」的技巧应该在不着痕迹之中,称职地扮演推⼿的⾓⾊。
以丰富的声情为⽅法
声⾳是很有「表情」的,不过⼀般⼈并没有特别注意它。仔细想想,我们经常能藉由别⼈的说话声调与语⽓中,探知他⼈的喜、怒、哀、乐。这也就是所谓的「声⾳的表情」。
⽤来表达诗情的⼀种⽅式。
1、字正:字⾳纯正。
2、腔圆:就是要求吟诵时声⾳饱满、圆润、优美和腔调婉转、圆活、动听。「腔圆」是对声⾳的再要求。若朗诵者只做到了「字正」⽽⽆「腔圆」,就算所发出的字⾳⼗分正确,但是听起来却缺乏了感情、不动听,就像是机器⼈说话般平述的⼝吻。因此,「腔圆」就是朗诵的第⼆重要的基本要求。
3、真挚的情感
适当的语⾳呈现
1、 停连:
指的是朗读语流中声⾳的中断和延续。简单的说,「停连」就是朗诵时,诗句的「停顿」与「连接」的状态。要注意的是,「停顿」并不是「休息」。当朗诵者⾯临到新的诗篇时,⾸要便是要将诗句的内容读清楚,掌握诗意的内涵,从字、句、段中,将其中的关系清楚地分析。「停连」的使⽤便是第⼀步骤。⽬的是要让诗句的意义表达地更加清晰、正确。
停连的⽅法,可分为「⼤停顿」、「⼩停顿」、「紧连」、「缓连」四种来相互运⽤。就停顿的⾓度来说,「⼤停顿」是指字与字、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因诗意的需要⽽做收⾳停留时间较长的呈现。但就连接的⾓度⽽⾔,其实就是「缓连」。反之,「⼩停顿」就是「紧连」,让字与字、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作收⾳停留时间较短的呈现。当然,⼀般语⾳的呈现,停连并不能单独起作⽤的,还必须和「重⾳」、「语⽓」、「节奏」相结合,才能完整的展现语⾳的丰富性。
2、 重⾳:
在朗读时需要强调或突出的词或词组,甚⾄某个⾳节,叫做重⾳。同样的⼀句话,如果重⾳不同,表达出来的意思也就不同。
3、 语⽓:
就朗诵的语句来说,既有内在的思想感情的⾊彩和分量,⼜有外在的⾼低、强弱不同。
当我们说「语⽓不对」的时候,应该包含以下三种意义:
1.⽤词不当,句法⽋妥;2.态度不对,感情失真;3.声⾳不合,⽓息失调。
从以上解说可知,讨论语⽓可从内在的思想感情和外在的声⾳形式两个条件来分别说明。就内在的思想感情来说,朗诵时我们务求感情的真挚感⼈,⽽这整体的声情表现是否恰当,端赖语⽓中所呈现出的⾊彩⽽定。透过语⽓的⾊彩可以显露出爱、憎、悲、喜、惧、欲、急、冷、怒、疑等等的情感,也就表达出了诗中的情感。就外在的声⾳形式⽅式来说,⾸先要了解语⽓
与语势的关系。「语势」就是指有声语⾔中语句的发展或⾏进的趋向和态势。其实研究语⽓、语调、语势,是不能孤⽴地只研究语句的声⾳形式,⽽是要从朗诵的主体-诗作的篇、段、句、字,根据诗意,从发展趋势及⾏进态势来分析、来把握,不要⼀味地追求现成的公式,这样反⽽会造成呆板⽆变化的语⽓呈现。
以适当的仪态为辅佐
任何需要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形式,如戏剧、舞蹈、相声等等,表演者整体的体态所传达出来的肢体语⾔是⼗分重要的。但是,要特别注意的是,在戏剧的舞台上,表情和动作是「主」;⽽在诗的朗诵舞台上,表情和动作是「宾」。表情和动作是不能喧宾夺主,损害了诗的「朗诵」,于是这期间的尺度就须是恰当的掌握。所谓「合适」,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不但呆板⽽毫⽆表情要不得,就是不当和不够也都要不得;⽽尤其可怕的更是过⽕的夸张。⾄于「表情」⽅⾯,不论脸部的,或者⾝体、四肢,不必夸张,只要顺其⾃然,随着内在情绪受到诗中情境的触发,⾃然会影响到整个⾝⼼,⽽⼿之舞之、⾜之蹈之的反射出来。
在整体的仪态中,以眼神最为重要。眼神⽣动,是所有肢体动作的最基础的要求。若眼神恍惚、不专注,就算表情再逼真、仪态再⾃然,也让观众觉得缺乏真实感。但是,就团体朗诵⽽⾔,要所有⼈的眼神⽣动且专注,训练起来将⼗分不容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