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难点详解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四章 多彩的光达标测试练习题

来源:伴沃教育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四章 多彩的光达标测试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物理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下列现象中不是光的直线传播引起的是( )

A.甲图蜡烛透过小孔在光屏上成的像 C.丙图人在地面上的影子

B.乙图天文现象中的日食 D.丁图雨后天空中的彩虹

2、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的青睐。关于诗句中涉及到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绿树阴浓夏日长”,树阴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B.“楼台倒影入池塘”,楼台倒影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C.“瀑水喷成虹”,彩虹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D.“潭清疑水浅”,水浅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3、小丽同学做了如下光学实验:配戴眼镜凝视书中的两条平行黑线,并慢慢移近,直至不能清楚地

看到这两条黑线为止,摘下眼镜后又能看清这两条黑线。小丽同学可能患有的眼睛疾病与矫正方法,与下列图形相符合的是( )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4、下列各成语中反应的物理知识错误的是( ) A.“镜花水月”——光的反射 C.“海市蜃楼”——光的折射

B.“立竿见影”——光沿直线传播 D.“一叶障目”——光的色散

5、对于如图所示的家用小汽车的一些说法正确的是( )

A.汽车的倒车雷达是利用次声波来测距离的 B.汽车倾斜的前挡风玻璃只是因为这样做更美观 C.汽车的后视镜可以扩大司机的视野,它使用的是凹面镜 D.关上车窗,车内会变的安静很多,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6、如图选项中能正确描述平面镜成像特点图是( )

A. B. C. D.

7、下列关于光现象及其形成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黑板反光——光的折射 C.树下光斑——光沿直线传播

B.水中倒影——光的直线传播 D.雨后彩虹——光的反射

8、下列光现象中,属于生活中使用透镜的实例是( ) A.塔在水中形成“倒影” C.屏幕上呈现人的影子

B.放大镜把字“放大” D.笔好像在水面处“折断”

9、对下列光学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

A.甲图中钢笔“错位”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B.乙图中的手影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C.丙图中的海市蜃楼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D.丁图中的水中倒影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10、在我国的“太空授课”中,女航天员王亚平制造了一个小水球(相当于凸透镜),我们通过水球看到了她的“倒影”,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B.水球对光具有发散作用 C.“倒影”不能成在光屏上

D.若王亚平距水球距离变近,“倒影”会变大

第Ⅱ卷(非选择题 70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10分)

1、1666年,英国物理学家_______用玻璃三棱镜分解了太阳光,才揭开了光的颜色之谜。在太阳光的可见光谱以外,还有一种看不见的光,适当的照射对于骨骼生长和身体健康等许多方面都有好处,这种光叫做________。

2、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描述了自然中的美景,在我们能看到的各种色光中,红、__________和蓝称为光的三原色。日光经过三棱镜后会分散成多种不同颜色的光,这种现象称为光的__________,它的成因是三棱镜对不同色光__________的程度不同。

3、①“海市蜃楼”;②“镜花水月”;③“一叶障目”,这几种与光学相关的现象中,是由于光的折射引起的现象是________(填序号);电影院内各个位置的观众都能看到银幕上的画面,这是由于光在银幕上发生了________(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的缘故。 4、如图所示是光线通过透镜的光路图,其中,如图的竖直虚线处是______镜。

5、小明参加学校组织的生存夏令营,学到了许多野外生存的知识与技能。

(1)用影子辨别方向:如下图中午前后,用描点的方法在地面上画出竖直杆阴影顶端的运行轨迹,找出其中距O最近的点A,则OA就指示_____方向,这一技能应用的光学知识是________;(2)由于声音具有能量,为了防止触发雪崩,在攀登雪山时应禁止_______。

三、计算题(5小题,每小题8分,共计40分)

1、如图所示,一束光线从距地面为3m 的天花板上A 点竖直向下照射到水平放置的平面镜上,将平面镜绕入射点O 旋转15 ,反射光线照到天花板上的光斑B 距光源A有多远?

2、身高1.70m的李洋同学面向穿衣镜,站在镜前1m处,问: (1)镜中的像与他相距多少m?

(2)若他再远离穿衣镜0.5m,镜中的像距离他多少m?

(3)如果他以1m/s的速度靠近穿衣镜,以他的像为参照物,则他靠近穿衣镜的速度是多少m/s? 3、一个人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5m处,他的像距离平面镜 _______ m。若他以1m/s的速度向平面镜走动,经过2s,像到人的距离是_________;

4、一光源发出的一束光从地面上竖直向上投射到和它垂直的平面镜上,平面镜与地面距离为3米,如果把平面镜绕水平轴转过30°角,则地面上所成光点离光源多远? 5、计算:

(1)2015年1月,科学家在南极洲发现一个陨石凹坑,形状如圆形平底锅。小明在圆心A点大喊一声,经过6s听到回声。设空气中声速为340m/s,圆形凹坑的直径为多少米?

(2)已知月亮与地球间的平均距离为3.84×105km,则月亮反射的太阳光到达地球的时间为多少秒? 四、实验探究(2小题,每小题10分,共计20分)

1、如图甲所示为沈阳机场登机口安装的“人脸识别”系统,实现一秒辨身份。小平利用“F”字样的LED光源(“F”高10cm)、光屏(贴有网格纸)如图乙所示,焦距f10cm的凸透镜和光具座等器材,对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时的规律,做了如下探究:

(1)组装器材时,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除了将光源、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还应调整它们的中心大致在______;

(2)将光源、凸透镜、光屏固定在如图丙所示的位置,为了使光屏上出现了清晰的像,他应适当把光屏向______(填“左”或“右”)调整,此时光屏上出现了清晰的像,该像是______(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当光源向右移动到距透镜______cm开始,将不再是人脸识别系统的成像特点;

(3)下表是探究过程中得到的数据和测量的结果,表格中括号内应填入的内容是______。 次数 物距/cm 物高/cm 像高/cm 成像情况 1 50.0 10 12.5 2.5 2 40.0 10 13.3 3.33 倒立、实像 3 30.0 10 15.0 5 通过3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出:当物体靠近凸透镜时,凸透镜所成的像将______,像距将______(以上两空均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他又在第3次实验的基础上,将原透镜换成焦距是15cm的凸透镜,若想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放置一个度数合适的______(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2、如图所示,是某物理学习兴趣小组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立在水平桌上,再取两段完全一样的蜡烛A和蜡烛B一前一后竖立在桌面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实验。

(1)在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______;

(2)点燃蜡烛A,小心地移动蜡烛B,直到与蜡烛A的像______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______;若蜡烛B在桌面上始终不能与蜡烛A的像重合,其原因可能是______;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像。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D 【详解】

A.蜡烛透过小孔在光屏上成的像,属于小孔成像,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天文现象中的日食现象,是光由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丙图人在地面上的影子,是光由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雨过天晴时,常在天空出现彩虹,这是太阳光通过悬浮在空气中细小的水珠折射而成的,白光经水珠折射以后,分成各种彩色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现象,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D 【详解】

A.树阴是树木的影子,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光射到不透明物体上,在不透明物体后面形成的影子,故A错误;

B.楼台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故B错误;

C.彩虹是天空中悬浮着很多小水滴,它们会像三棱镜一样,将阳光分散成七种色光而形成的,属于光的色散现象,故C错误;

D.水浅是由于水底的光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人眼逆着射来的光线看去,看到的是池底变高了的虚像,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D正确。 故选D。 3、C 【详解】

配戴眼镜凝视书中两条平行黑线,将眼睛慢慢移近,直至不能清楚看到这两条线为止,说明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后方,摘下眼镜后又能看清这两条黑线。说明这个眼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因此由近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可知,该同学可能患有近视,原因是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的曲度过大,应该佩戴近视眼镜凹透镜来纠正,如图所示。

故选C。 4、D 【详解】

A.镜花水月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D.立竿见影、一叶障目是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D错误,符合题意;

C.海市蜃楼是光在不均匀的空气中传播形成的,属于光的折射。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D。 5、D 【详解】

A.倒车雷达应用了超声波来测试车后物体与车的距离,故A错误;

B.挡风玻璃相当于平面镜,当车外光线暗,车内光线明亮时,车内物体会通过挡风玻璃成像,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所以车内物体所成的虚像位于玻璃的上方,起到不妨碍司机视线的作用,故B错误;

C.凸面镜以球面的外表面为反射面,对光线起发散作用,能够扩大视野,所以,汽车的后视镜是凸面镜,故C错误;

D.关上车窗后,车内会变得安静很多,玻璃可以反射声音起到隔音的效果,起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效果,故D正确。 故选D。 6、B 【详解】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等大,像与物体各对应点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即像与物关于镜面是对称的,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C 【详解】

A.黑板反光,是镜面反射现象,故A错误;

B.水中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属于是光的反射现象,故B错误; C.树下光斑是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正确; D.雨后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C。 8、B 【详解】

A.塔在水中形成“倒影”,是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不是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故A

不符合题意;

B.放大镜把字“放大”,属于凸透镜成像,是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故B符合题意; C.屏幕上呈现人的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不是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故C不符合题意; D.笔好像在水面处“折断”,是光的折射现象,不是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C 【详解】

A.甲图中钢笔“错位”是由于光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时会发生折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乙图中的手影是因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丙图中的海市蜃楼是由于光在密度分布不均匀的空气中传播时会发生折射形成的,故C错误,符合题意;

D.丁图中的水中倒影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D 【详解】

AB.王亚平前的水珠相当于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此时的“倒影”是通过凸透镜成的倒立的、缩小的实像,是光的折射的缘故,故AB错误;

C.“倒影”是凸透镜此时成的倒立、缩小的实像,实像能成在光屏上,故C错误;

D.若王亚平离水球越近,则根据凸透镜成像特点可知,物距变小,所以像距变大,像变大,故D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

1、牛顿 紫外线

【详解】

[1]17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白色是最单纯的颜色。直到1666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用玻璃三棱镜分解了太阳光,才揭开了光的颜色之谜。

[2]在太阳光的可见光谱紫端以外,还有一种看不见的光,和人类生活有非常重要的关系,适当的照射对于骨骼生长和身体健康等许多方面都有好处,可以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这种光叫做紫外线,但是过量的紫外线对人体是有害的。 2、绿 色散 折射 【详解】

[1]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2]三棱镜把太阳光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这是光的色散现象。

[3]光的色散是因为三棱镜对不同色光的折射程度不同,于是形成了不同颜色色光按一定顺序排列的光谱。

3、① 漫反射 【详解】

[1]①“海市蜃楼”是光的折射现象;②“镜花水月”是光的反射现象;③“一叶障目”是光的直线传播,因此是由于光的折射引起的现象是①。

[2]银幕表面是比较粗糙的,光在银幕上发生了漫反射,使各个位置的观众都能看到银幕上的画面。 4、凹透 【详解】

由图示知,入射光线经透镜后,会聚点变远了,传播区域变宽了,即此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以是凹透镜。

5、正北 光的直线传播 大声呼喊 【详解】

(1)[1][2]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光照在竖直的杆上,就会在地面上形成一个黑暗区域,便是杆的影子,直杆顶端的影子A离O最近时,应是正午时分,而我国处于北半球,杆的影

子是南北方向的,那么OA的指向是正北方向。

(2)[3]由于声音具有能量,所以在攀登雪山时不能大声呼喊,以防止声音带来的能量引发雪崩。 三、计算题 1、3 【详解】

平面镜旋转15,法线跟着旋转15,此时入射角为15,所以:

AOB30

在直角三角形AOB中,因为AOB30,所以:

OB2AB

由勾股定理可得:AB2AO2OB2即:

(2AB)232AB2

解之得:

AB3m

答:光斑B距光源A3m. 2、(1)2m;(2)3m;(3)2m/s; 【详解】

(1)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所以物到像的距离是物到平面镜距离的两倍;

因为李洋同学距平面镜的距离是1m,像与他之间的距离是: 1m1m2m;

(2)若他远离平面镜后退0.5m,则他距离平面镜的距离是: 1m0.5m1.5m

所以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是1.5m,故像距离人的距离是: 1.5m1.5m3m;

(3)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该人以1m/s的速度正对镜子走去,则像也以1m/s的速度正对镜子走去,所以若以像为参照物,人相对于像的运动速度是: 1m/s+1m/s=2m/s.

3、 5 6

【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距等于物距,此人距离平面镜5 m,所以他的像距离平面镜也是5 m.

由题意可知他以1 m/s的速度在垂直平面镜的方向上走*面镜时,2 s后走的路程为:𝑆=𝑆𝑆=

1m/s×2s=2m,则此时它与平面镜的距离:S′=5m−2m=3m,所以像到他本人的距离:S′′=3m+3m=6m.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牢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此外对“相对于”要有正确的理解,“相对于”平面镜与“相对于”他的像是不同的. 4、5.196m 【详解】

由平面镜绕绕水平轴转过30°角,可知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夹角为60°,则根据作图可形成直角ASO三角形,如图所示:

由几何关系得,地面上得到的光斑A点与S点间的距离为SO距离的3倍。即

SA=3OS=1.732?3m=5.196m

【点睛】

由平面镜绕绕水平轴转过30°角,可知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夹角为60°,则根据作图可形成直角

ASO三角形,即地面上得到的光斑A点与S点间的距离为SO距离的3倍。

5、 (1)2040m;(2)1.28s 【详解】

解:(1) 圆形凹坑的直径等于声音在空气中传播6s的路程,故直径为

dsst340m/s6s=2040m

(2) 月亮反射的太阳光到达地球的时间为

s3.84105kmt=1.28s

v3105km/s答:(1)圆形凹坑的直径为2040m;

(2) 月亮反射的太阳光到达地球的时间为1.28s。 四、实验探究

1、同一高度 左 缩小 20 像距/cm 变大 变大 远视 【详解】

(1)[1]通过光心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发生改变,如图所以光源、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这样才能使像成在光屏中。 (2)[2][3]由丙图知

u50cm20cm30cm

由题意知

f10cm

u2f

由凸透镜成像规律知

10cmv20cm

由丙图中光屏位置知,光屏应向左移;该像应是倒立缩小实像。

[4]人脸识别系统的成倒立缩小实像,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当物距小于2倍焦距时,不在成倒立缩小实像,所以当光源向右移动到距透镜20cm开始,将不再是人脸识别系统的成像特点。

(3)[5]为了研究成像性质应记录物距、物高、像距、像高等,故表格中括号内应填入的内容是像距/cm。

[6][7]分析表中的3次实验数据记录可知,当物距减小时像高变大即像变大,像距变大。 (4)[8]在第3次实验的基础上,将原透镜换成焦距是15cm的凸透镜,即透镜折光能力变弱了,像距变大了,而光屏不动,故应放远视镜减少像距才能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2、确定像的位置 完全重合 相等 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 不能 虚 【详解】

(1)[1]实验中要使用透明的玻璃板,既能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让蜡烛B与蜡烛A的像重合,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2][3]点燃蜡烛A,小心地移动蜡烛B,直到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为止,可以发现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玻璃板垂直,物像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

[4]若蜡烛B在桌面上始终不能与蜡烛A的像重合,原因是因为玻璃板与桌面没有垂直放置,此时成的像,可能悬空也可能过低观察不到。

(3)[5][6]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成的,不是实际光线会聚的,是虚像,所以如果在像的位置放一光屏,光屏不能承接到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