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收入与灰色收入的逃税现象非常严重,使真 正高收入者缴税并不多。而城镇居民是这一部 分非法收入的主要所得者,我国的个人所得税不 仅没有有效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反而加快了财富 向少数人集中的过程,使城乡收入差距更加 扩大。 5.城乡公共产品提供的差距。在城市, 有完善的供水供电供热设施,有宽阔的道路, 有完善的交通设施,有美丽的公园和设施完善 的娱乐场所,有正规的校园,有配套设施齐全 的医院等。总之,城市公共品可以说是应有尽 有,而且公共品的质量也不断得到提高和改 善。但是,在农村这些公共品能有多少?就是 最基本的农田水利建设在广大农村也是常年 失修。同时,我国当前并没有按照城乡经济社 会公平协调发展原则来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 展。我国多年来一直实行的是向城市倾斜的 财政政策,近年来财政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分配 更是如此。没有达到《农业法》规定“国家财 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国 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的要求。这 一部分隐形的收入差距使城乡收入差距比可 测算的更大。 6.人口大规模移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 的精英,其大量迁移对农村发展的影响是深远和 致命的。(4)劳工移民。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 任制的实施,解放了农业生产力,造就了大量的 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在外出打工的 过程中,有一部分成为长期在城市打工、有固定 职业和住所的移民;另外一些是已经嫁给城市居 民的打工妹,也成为其中的一部分。这类移民由 于都是青壮年,他们的外移降低了农村欠发达地 区劳动力的素质,也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协调 发展。⑧ 原因分析二:有的学者认为,当前影响城乡 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因素是多;b-面的,但是一 个重要因素是我国现阶段的要素市场配置体系 不完善,要素配置的市场运行机制发育不成熟, 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市场存在明显的城乡 分割现象。各要素在城乡间的流动受到限制, 要素的这种错误配置导致了较低的配置效率, 从而使得城乡间经济收敛的内在机制无法发挥 作用。’ 1.劳动力要素市场配置对城乡居民收入 差距的影响。劳动力要素市场配置不合理主 要表现为城乡之间的劳动力市场处于分割状 态,长时间地被划分为农业和非农业户籍劳动 力市场。改革开放30多年来,各种相关的诱 锯{{!r肼宪考考2013年第24期(总第2512期 法规,通过打击权力寻租、非法经营、地下经济、 入的贡献率也很高,有的年份甚至超过工资性 收入的贡献率。这两年,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 增加较多、对增收的贡献率较大,主要归因于农 产品价格上涨较快。随着城镇居民收入增长, 偷税、漏税、走私等措施来控制一些不合法收入, 从而起到保护合法收入,调整不合法收入,打击 非法收入的目的。加强对垄断行业收人分配的 监管,采取必要的直接调控措施调节其总体收入 水平。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政策,规范收入分配 今后农产品价格将长期上涨,两者应呈螺旋上 涨之势。这要求我们正确处理控制物价总水平 行为,调整收入结构,减少制度外收入和灰色 收入。⑩ 对策建议五: 1.以释放农业剩余劳动力为主线持续较 快增加农民212资性收入。212资性收入已占农 民人均纯收入的40%多、收入增量的50%左 右。必须把增加农民212资性收入作为缩小城 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着力点。随着城乡二 元体制的逐步破除,城乡劳动力的机会差距正 在逐步消弭。由于受教育年限不同,城乡劳动 力存在较大人力资本差异,这需要通过促进城 乡义务教育均等化、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 培训等途径逐步加以解决。从当前看,需要针 对总量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的新情况,通过 多种途径继续释放农业剩余劳动力。特别是 应针对可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年龄偏大、非农 就业技能缺乏、农忙农闲季节分明、对家庭多 有牵挂等特征,更加重视发展县域经济、走就 地就近转移就业的道路,使农业增收与照顾家 庭两全齐便。正确处理提高最低212资标准与 保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系,通过 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增强对人力成 本上升的承受和消化能力,为农民232 212资持续 较快增长创造更大空间。顺应劳动力转移就 业的新形势,改革和调整城乡居民收入统计调 查制度,把举家外出者纳入城镇居民收入调查 统计范围,把其他农民工在务工地的消费计入 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 2.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为主线持续较 快增加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 入中,家庭经营纯收入占比仍高于工资性收入 占比;在农民人均纯收人增量中,家庭经营纯收 与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的关系,通过调减 食品价格在CPI中的权重、对低收人群体发放 生活补贴等途径,增强全社会对农产品价格合 理上涨的容忍度和承受能力。但也要看到,单 纯靠农产品价格上涨促进农民增收有其局限 性。这改变的仅是国民收入分配关系,并没有 增加社会物质财富。增加农民家庭经营纯收 入、特别是第一产业纯收入,必须更多地建立在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为此,需要根 据农业劳动力转移情况,适时促进土地流转,使 留在农业的劳动力占有更多农业资源,扩大单 个农户经营规模,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增强 农业物资技术装备,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社会 化服务;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利用国际国内两个 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农业附加值;引导农民通 过专业合作,向产前产后延伸,分享流通和加工 环节增值收益。 3.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主线持续 较快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从全国平均水平 看,目前农民财产性收入总量和占比都不是很 高。但在一些地方,财产性收人占有重要位置。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 有财产性收入”,2008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进 一步明确农民家庭财产的法律地位,保障农民 对集体财产的收益权,创造条件让更多农民获 得财产性收入”。为此,应当以股份合作制等 多种方式改造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保障农民对 集体资源和经营性资产收益的分配权;加快推 进征地制度改革,公益性征地逐步按市场价补 偿,经营性用地允许农民以多种方式参与开发 经营,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引导农村集体规范 发展公租房等物业经济,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土 孽 瓣黼黼《 《§ # 嘲 瑚㈣ ∞糯蕈 锯所研宪考考2013年第24期(总第2512期) 锄麓 }辩 獭《 《 ㈣ } 《蝌 荆 #f枯f ㈣蛳黼 瓣1嵩篓黼 %《糍∞ ≈ “{… ㈣ { 蝴 {a㈣㈣ 獬 黼 w觥 №# ∞ 碱 融t #黼辩 l辨 ㈣# j ㈣ ㈣ 地增值收益;调整完善相关法规,扩大农民对土 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住宅所有权的 的影响》,载于《经济视角}2012年第4期。 ②白素霞、蒋同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探 讨》,载于《宏观经济管理}2013年第1期。 ③⑦丁玲:《城乡收入差距负面影响的实证研究及 对策分析》,载于《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权能范围,探索市场化转让机制;按照依法自愿 有偿原则,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增加农民土地租赁收入。 4.以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为主线较快增加农 民转移性收入。在所有四项收入中,转移性收入 ④⑧赖文燕:《要素市场配置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 差距研究》,载于《当代财经}2012年第5期。 ⑤⑨董敏、郭飞:《城市化进程中城乡收入差距的“倒 U形”趋势与对策》,载于《当代经济研究》2o11年第8期。 ⑥⑩赖文燕:《转型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成因与对 策》,载于《企业经济}2011年第4期。 ⑩叶兴庆:《努力延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的势 头》,载于《中国发展观察}2012年第5期。 的政策性最为明显,最能体现政府意图,是政府 最有条件和理由进行调控的。然而,恰恰是转移 性收入的城乡差距最为突出,对城乡居民收入差 距扩大起到_r推波助澜作用。这是城乡社会保 障制度存在 大差距的必然反映。遏制和缩小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必须重视增加农村居民的转 移性收入。近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 富农政策,农民获得的生产补贴收人增加较快。 但农村居民领取的养老金和最低生活保障收入、 报销的医疗费等社会保障收入还很低。今后应 在继续强化农业补贴政策的同时,着力建立健全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大幅度增加农民的保障性转 移收入。为此,应尽快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 我国个人所得税再分配效果的 实证分析:一个文献综述米 天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曹桂全 摘要:个人所得税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是 险全覆盖,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提高参保和养老金 发放标准,逐步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并 轨;大幅度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扩大 覆盖面,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家庭全部纳入低 保范围,逐步缩小城乡低保政策差距;完善农村 五保供养政策,保障五保供养对象权益;提高新 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收入分配改革的重点领 域之一。近十多年来,很多研究者对我国个人 所得税调节居民收入分配效果进行了实证分 析,其主流观点是个人所得税没有起到缩小收 入差距的作用或者只是很小程度上缩小了收 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和国家补助水平,提高 报销率,加大财政对农村医疗补助的扶持力度,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并轨; 扩大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制度、少生快富 工程和特别扶助制度;建立健全农民工养老保险 办法,提高参保率。⑩ 入差距,其原因被概括为税收规模小、税收政 策不规范、税收流失率高和税制不公平,并提 出了以公平为导向改革和完善税制、加强征 管、转变税收政策的建议。这些文献在研究方 参考文献 ①袁德胜:《农民工工资收入对我国城乡收人差距 法取得很大进展,但在税前收入指标的选取、 税收收入的数据来源上仍然存在不足,尤其是 本文为作者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与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研究”(07&ZD045)和主 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我国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实证分析”(12YJA790004)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