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一种治疗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

来源:伴沃教育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CN102641335A*

(10)申请公布号 CN 102641335 A(43)申请公布日 2012.08.22

(12)发明专利申请

(21)申请号 201210157930.9(22)申请日 2012.05.21

(71)申请人深圳市齐旺投资有限公司

地址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沙头角东

和路蓝郡广场海蓝一座二单元八F(72)发明人曲敬来 高雪 陈生 齐继贵(74)专利代理机构深圳市科吉华烽知识产权事

务所 44248

代理人胡吉科 罗志强(51)Int.Cl.

A61P 11/00(2006.01)A61P 31/12(2006.01)A61P 31/14(2006.01)A61P 31/20(2006.01)

A61K 36/605(2006.01)A61K 36/73(2006.01)A61K 36/752(2006.01)A61K 36/899(2006.01)A61K 36/904(2006.01)A61K 9/20(2006.01)

权利要求书 3 页 说明书 12 页权利要求书3页 说明书12页

(54)发明名称

一种治疗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该组合物包括下列重量份数的原料药:紫苏叶5-25克、桔梗5-25克、牛蒡子5-25克、白前5-25克、柴胡5-25克、紫苏子5-25克、荆芥穗5-25克、黄芩5-25克、桑白皮5-25克、甘草1-15克。上述原药材配以辅料和矫味剂,经过常规工序直接或间接制成药剂学上可接受的胶囊、口服液、颗粒剂、糖浆、片剂、泡腾颗粒、滴丸、气雾剂、喷雾剂、含嗽液、漱口水等多种剂型。临床上治疗或预防由流感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所导致的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疗效好,治愈率高。

CN 102641335 ACN 102641335 A

权 利 要 求 书

1/3页

1.一种治疗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重量份数的原料药:紫苏叶5-25克、桔梗5-25克、牛蒡子5-25克、白前5-25克、柴胡5-25克、紫苏子5-25克、荆芥穗5-25克、黄芩5-25克、桑白皮5-25克、甘草1-15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中药组合物,其中原料药的用量还可以是:紫苏叶5-20克、桔梗5-20克、牛蒡子5-20克、白前5-20克、柴胡5-20克、紫苏子5-20克、荆芥穗5-20克、黄芩5-20克、桑白皮5-20克、甘草3-10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治疗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中药组合物,其中原料药还有:桑叶5-20克或紫菀5-20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治疗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中药组合物,其中原料药还有:枇杷叶5-20克或百部5-20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治疗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中药组合物,其中原料药还有: 麻黄5-20克或陈皮5-20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治疗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中药组合物,其中原料药还有: 海浮石5-20克或天竺黄5-20克。

7.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它包括下列步骤:

取紫苏叶、桔梗、牛蒡子、白前、柴胡、紫苏子、荆芥穗、黄芩、桑白皮、甘草加水煎煮合并滤液、浓缩、冷却,加乙醇使含醇量20-80%(V/V),回收乙醇,使上清液浓缩成稠膏,备用;

将制备的稠膏加入胶囊剂常用辅料,干燥、粉碎装入胶囊,即可制备成治疗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胶囊;或将稠膏与颗粒剂常用辅料混合,制粒,干燥和分装成袋,即可制备成治疗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颗粒剂;或将稠膏与口服液常用辅料混合,煮沸,加水稀释,静置,过滤,混匀分装成瓶,即可制备成治疗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口服液;或将稠膏加入蔗糖、矫味剂、防腐剂,煮沸,加水稀释至1000ml,静置,滤过,混匀,分装,即得治疗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糖浆,其中所述蔗糖重量>450g,所述矫味剂为甜菊苷、糖精钠、安塞蜜、甘草甜素、环已烷氨基磺酸、天冬酰胺、醇糖、天冬甜精、薄荷脑、各种香精及各种果味料,用量为0.1~10%,所述防腐剂为山梨酸及其钾钠盐用量为<0.3%、羟苯甲酯类用量为<0.05%,所述分装使用的包材为玻璃瓶、塑料瓶;或将制备的稠膏与片剂常用辅料混合、压片,即可制备成治疗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片剂。

8.权利要求3所述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它包括下列步骤:

取紫苏叶、桔梗、牛蒡子、白前、柴胡、紫苏子、荆芥穗、黄芩、桑白皮、甘草、桑叶或紫菀加水煎煮合并滤液、浓缩、冷却,加乙醇使含醇量20-80%(V/V),回收乙醇,使上清液浓缩成稠膏,备用;

将制备的稠膏加入胶囊剂常用辅料,干燥、粉碎装入胶囊,即可制备成治疗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胶囊;或将稠膏与颗粒剂常用辅料混合,制粒,干燥和分装成袋,即可制备成治疗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颗粒剂;或将稠膏与口服液常用辅料混合,煮沸,加水稀释,静置,过滤,混匀分装成瓶,即可制备成治疗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口服液;或将稠膏加入蔗糖、矫味剂、防腐剂,煮沸,加水稀释至1000ml,静置,滤过,混匀,分装,即得治疗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糖浆,其中所述蔗糖重量>450g,所述矫味剂为甜菊苷、糖精钠、安塞蜜、甘草甜素、环已烷氨基磺酸、天冬酰胺、醇糖、天冬甜精、薄荷脑、各种香精及各种果味料,用量为0.1~10%,

2

CN 102641335 A

权 利 要 求 书

2/3页

所述防腐剂为山梨酸及其钾钠盐用量为<0.3%、羟苯甲酯类用量为<0.05%,所述分装使用的包材为玻璃瓶、塑料瓶;或将制备的稠膏与片剂常用辅料混合、压片,即可制备成治疗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片剂。

9.权利要求4所述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它包括下列步骤:

取紫苏叶、桔梗、牛蒡子、白前、柴胡、紫苏子、荆芥穗、黄芩、桑白皮、甘草、桑叶或紫菀、枇杷叶或百部加水煎煮合并滤液、浓缩、冷却,加乙醇使含醇量20-80%(V/V),回收乙醇,使上清液浓缩成稠膏,备用;

将制备的稠膏加入胶囊剂常用辅料,干燥、粉碎装入胶囊,即可制备成治疗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胶囊;或将稠膏与颗粒剂常用辅料混合,制粒,干燥和分装成袋,即可制备成治疗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颗粒剂;或将稠膏与口服液常用辅料混合,煮沸,加水稀释,静置,过滤,混匀分装成瓶,即可制备成治疗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口服液;或将稠膏加入蔗糖、矫味剂、防腐剂,煮沸,加水稀释至1000ml,静置,滤过,混匀,分装,即得治疗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糖浆,其中所述蔗糖重量>450g,所述矫味剂为甜菊苷、糖精钠、安塞蜜、甘草甜素、环已烷氨基磺酸、天冬酰胺、醇糖、天冬甜精、薄荷脑、各种香精及各种果味料,用量为0.1~10%,所述防腐剂为山梨酸及其钾钠盐用量为<0.3%、羟苯甲酯类用量为<0.05%,所述分装使用的包材为玻璃瓶、塑料瓶;或将制备的稠膏与片剂常用辅料混合、压片,即可制备成治疗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片剂。

10.权利要求5所述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它包括下列步骤:

取紫苏叶、桔梗、牛蒡子、白前、柴胡、紫苏子、荆芥穗、黄芩、桑白皮、甘草、桑叶或紫菀、枇杷叶或百部、麻黄或陈皮加水煎煮合并滤液、浓缩、冷却,加乙醇使含醇量20-80%(V/V),回收乙醇,使上清液浓缩成稠膏,备用;

将制备的稠膏加入胶囊剂常用辅料,干燥、粉碎装入胶囊,即可制备成治疗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胶囊;或将稠膏与颗粒剂常用辅料混合,制粒,干燥和分装成袋,即可制备成治疗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颗粒剂;或将稠膏与口服液常用辅料混合,煮沸,加水稀释,静置,过滤,混匀分装成瓶,即可制备成治疗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口服液;或将稠膏加入蔗糖、矫味剂、防腐剂,煮沸,加水稀释至1000ml,静置,滤过,混匀,分装,即得治疗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糖浆,其中所述蔗糖重量>450g,所述矫味剂为甜菊苷、糖精钠、安塞蜜、甘草甜素、环已烷氨基磺酸、天冬酰胺、醇糖、天冬甜精、薄荷脑、各种香精及各种果味料,用量为0.1~10%,所述防腐剂为山梨酸及其钾钠盐用量为<0.3%、羟苯甲酯类用量为<0.05%,所述分装使用的包材为玻璃瓶、塑料瓶;或将制备的稠膏与片剂常用辅料混合、压片,即可制备成治疗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片剂。

11.权利要求6所述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它包括下列步骤:

取紫苏叶、桔梗、牛蒡子、白前、柴胡、紫苏子、荆芥穗、黄芩、桑白皮、甘草、桑叶或紫菀、枇杷叶或百部、麻黄或陈皮、海浮石或天竺黄加水煎煮合并滤液、浓缩、冷却,加乙醇使含醇量20-80%(V/V),回收乙醇,使上清液浓缩成稠膏,备用;

将制备的稠膏加入胶囊剂常用辅料,干燥、粉碎装入胶囊,即可制备成治疗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胶囊;或将稠膏与颗粒剂常用辅料混合,制粒,干燥和分装成袋,即可制备成治疗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颗粒剂;或将稠膏与口服液常用辅料混合,煮沸,加水稀释,静置,过

3

CN 102641335 A

权 利 要 求 书

3/3页

滤,混匀分装成瓶,即可制备成治疗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口服液;或将稠膏加入蔗糖、矫味剂、防腐剂,煮沸,加水稀释至1000ml,静置,滤过,混匀,分装,即得治疗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糖浆,其中所述蔗糖重量>450g,所述矫味剂为甜菊苷、糖精钠、安塞蜜、甘草甜素、环已烷氨基磺酸、天冬酰胺、醇糖、天冬甜精、薄荷脑、各种香精及各种果味料,用量为0.1~10%,所述防腐剂为山梨酸及其钾钠盐用量为<0.3%、羟苯甲酯类用量为<0.05%,所述分装使用的包材为玻璃瓶、塑料瓶;或将制备的稠膏与片剂常用辅料混合、压片,即可制备成治疗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片剂。

12.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治疗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组合物的剂型为:胶囊、口服液、颗粒剂、糖浆、片剂、泡腾颗粒、滴丸、气雾剂、喷雾剂、含嗽液、漱口水;所述片剂为口崩片、泡腾片。

13.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治疗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临床上可用于治疗或预防由流感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所导致的上呼吸道感染。

4

CN 102641335 A

说 明 书

1/12页

一种治疗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特别是关于治疗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中药组合物及其

制备方法。其中,所述的上呼吸道病毒感染为流感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所导致的上呼吸道感染。

[0001]

背景技术

上呼吸道感染是指自鼻腔至喉部之间的急性炎症的总称,是呼吸道最常见的一种传染病。70-80%左右由病毒引起,少数为细菌所致(朱贵卿,呼吸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年3月)。细菌感染常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临床上以发热、恶寒、头痛、鼻塞、喷嚏、流涕、咽痛、咳嗽、声嘶等症状为特征。该病四季、任何年龄均可发病,通过含有病毒的飞沫、雾滴,或经污染的用具进行传播。常于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如受寒、劳累、淋雨等情况,原已存在或由外界侵入的病毒或/和细菌,迅速生长繁殖导致感染。因而如何能够快捷有效的治愈发热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显得尤为重要。

[0003] 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毒有流感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其中以鼻病毒最为常见。一般类型的上感:轻者常于受凉1-3天后出现鼻塞、喷嚏、流涕、干咳及咽痛,可伴有发热,有些发病早期可有阵发性脐周疼痛,与发热所致的肠痉挛和肠系膜淋巴结炎有关,重者尤其是婴幼儿局部症状不明显,但全身症状重,可骤起高热、咳嗽、纳差、伴呕吐、腹泻,严重者出现高热惊厥,俗称“高热抽风”。体检可见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肺部呼吸音正常。[0004]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病原体为甲、乙、丙三型流行性感冒病毒通过飞沫传播,临床上有急起高热、乏力、全身肌肉酸痛和轻度呼吸道症状,病程短,中年人和伴有慢性呼吸道疾病或心脏病患者易并发肺炎。流感病毒,尤以甲型极易变异,往往造成暴发、流行或大流行。自本世纪以来已有五次世界性大流行的纪载,其中以1918年的西班牙大流感最为严重,死亡人数达2000万之多。我国从1953年至1976年已有12次中等或中等以上的流感流行,每次流行均由甲型流感病毒所引起 进入80年代以后流感的疫情以散发与小暴发为主,没有明显的流行发生。[0005] 目前,国内外西医对鼻病毒、冠状病毒等多采用利巴韦林进行治疗。由于鼻病毒、冠状病毒的亚型较多,难于运用疫苗来预防病毒的发生。对流感病毒的防治方法就是根据抗原抗体学说运用疫苗来预防病毒的发生,但由于病毒的抗原不断发生着变异,疫苗往往也就失去效力。而用于抗病毒的药物,基于病毒的变异性及药物的耐药等问题,使病毒的防治问题仍很严峻。

[0006] 对于呼吸系统疾病,中医理论认为“肺主气,司呼吸”。这里所说的“气”,一方面是指呼吸之气,一方面是指肺和其他脏腑表现在呼吸方面的功能。“肺开窍于鼻及咽喉,外合皮毛”。《素问.咳论》说“: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说的是肺通过鼻咽部和皮肤毛窍与外界相通,犹如一道屏障,主管人体的防御机能。外来的风、寒、暑、湿、燥、火(统称为六淫之邪)等致病因素往往通过鼻咽部和皮毛,首先侵犯于肺,引起肺气

[0002]

5

CN 102641335 A

说 明 书

2/12页

失于宣发或肃降时,均会使肺气上逆而引起咳嗽、喘息、咳痰等症状,此属外感咳嗽。六淫之邪致病,多以风邪为主,冬多风寒,春多风热,夏多暑湿,秋多风燥,梅雨季节多挟湿邪。而非时之气挟时行病毒伤人,则往往不限于季节,而且病情多重,易造成传染流行。而流行性感冒,属温病的风温范畴,属时行感冒,其特点也正囊括了外感呼吸病的特点:应时而来,发热高,病情重,传染流行性强、范围广。

[0007]

中药不仅具有耐药性低、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少等优点,而且还有抑制病毒复制、调节免疫功能、改善血液循环、解热镇痛及抗菌消炎等综合功效,其在防治病毒感染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发明内容

[0008] 因此,人们对疗效更好的治疗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中药制剂仍存在极大地需求。至今为止,还没有发现任何有关本发明药物组合物的报道。本发明人经过反复研究,并通过体外和临床试验的反复验证,终于找到了有更好疗效的治疗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中药组合物,从而完成了本发明。本研究针对上述病因病机,采用有针对性而且具有独特治疗上呼吸道病毒感染作用的中草药配制而成。该组合物主要由紫苏叶、桔梗、牛蒡子、白前、柴胡、紫苏子、荆芥穗、黄芩、桑白皮、甘草组成,具有宣肺清热、止咳化痰之功效,临床上可用于治疗或预防由流感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所导致的上呼吸道感染。

[0009]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有效治疗或预防由流感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所导致的上呼吸道感染且无毒副作用的中药组合物。

[0010]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了该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满足市场的需求。[0011] 为达到更好的疗效,本发明药物可与原料药桑叶或紫菀相结合。[0012] 为达到更好的疗效,本发明药物还可与原料药枇杷叶或百部相结合。[0013] 为达到更好的疗效,本发明药物还可与原料药麻黄或陈皮相结合。[0014] 为达到更好的疗效,本发明药物还可与原料药海浮石或天竺黄相结合。[0015]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治疗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中药组合物,包括下列重量份数的原料药:紫苏叶5-25克、桔梗5-25克、牛蒡子5-25克、白前5-25克、柴胡5-25克、紫苏子5-25克、荆芥穗5-25克、黄芩5-25克、桑白皮5-25克、甘草1-15克。

优选用量为:紫苏叶5-20克、桔梗5-20克、牛蒡子5-20克、白前5-20克、柴胡

5-20克、紫苏子5-20克、荆芥穗5-20克、黄芩5-20克、桑白皮5-20克、甘草3-10克。[0017] 本发明药物的制备方法如下:

取原料药紫苏叶、桔梗、牛蒡子、白前、柴胡、紫苏子、荆芥穗、黄芩、桑白皮、甘草加水煎煮合并滤液、浓缩、冷却,加乙醇使含醇量20-80%(V/V),回收乙醇,使上清液浓缩成稠膏,备用。将制备的稠膏加入胶囊剂常用辅料,干燥、粉碎装入胶囊,即可制备成治疗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胶囊;或将稠膏与颗粒剂常用辅料混合,制粒,干燥和分装成袋,即可制备成治疗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颗粒剂;或将稠膏与口服液常用辅料混合,煮沸,加水稀释,静置,过滤,混匀分装成瓶,即可制备成治疗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口服液;或将稠膏加入蔗糖、矫味

[0016]

6

CN 102641335 A

说 明 书

3/12页

剂、防腐剂,煮沸,加水稀释至1000ml,静置,滤过,混匀,分装,即得治疗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糖浆,其中所述蔗糖重量>450g,所述矫味剂为甜菊苷、糖精钠、安塞蜜、甘草甜素、环已烷氨基磺酸、天冬酰胺、醇糖、天冬甜精、薄荷脑、各种香精及各种果味料,用量为0.1~10%,所述防腐剂为山梨酸及其钾钠盐用量为<0.3%、羟苯甲酯类用量为<0.05%,所述分装使用的包材为玻璃瓶、塑料瓶;或将制备的稠膏与片剂常用辅料混合、压片,即可制备成治疗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片剂。

[0018] 如果还与原料药桑叶或紫菀结合,其制备方法为:

取原料药紫苏叶、桔梗、牛蒡子、白前、柴胡、紫苏子、荆芥穗、黄芩、桑白皮、甘草、桑叶或紫菀加水煎煮合并滤液、浓缩、冷却,加乙醇使含醇量20-80%(V/V),回收乙醇,使上清液浓缩成稠膏,备用。将制备的稠膏加入胶囊剂常用辅料,干燥、粉碎装入胶囊,即可制备成治疗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胶囊;或将稠膏与颗粒剂常用辅料混合,制粒,干燥和分装成袋,即可制备成治疗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颗粒剂;或将稠膏与口服液常用辅料混合,煮沸,加水稀释,静置,过滤,混匀分装成瓶,即可制备成治疗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口服液;或将稠膏加入蔗糖、矫味剂、防腐剂,煮沸,加水稀释至1000ml,静置,滤过,混匀,分装,即得治疗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糖浆,其中所述蔗糖重量>450g,所述矫味剂为甜菊苷、糖精钠、安塞蜜、甘草甜素、环已烷氨基磺酸、天冬酰胺、醇糖、天冬甜精、薄荷脑、各种香精及各种果味料,用量为0.1~10%,所述防腐剂为山梨酸及其钾钠盐用量为<0.3%、羟苯甲酯类用量为<0.05%,所述分装使用的包材为玻璃瓶、塑料瓶;或将制备的稠膏与片剂常用辅料混合、压片,即可制备成治疗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片剂。

[0019] 如果还与原料药枇杷叶或百部结合,其制备方法为:

取原料药紫苏叶、桔梗、牛蒡子、白前、柴胡、紫苏子、荆芥穗、黄芩、桑白皮、甘草、桑叶或紫菀、枇杷叶或百部加水煎煮合并滤液、浓缩、冷却,加乙醇使含醇量20-80%(V/V),回收乙醇,使上清液浓缩成稠膏,备用。将制备的稠膏加入胶囊剂常用辅料,干燥、粉碎装入胶囊,即可制备成治疗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胶囊;或将稠膏与颗粒剂常用辅料混合,制粒,干燥和分装成袋,即可制备成治疗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颗粒剂;或将稠膏与口服液常用辅料混合,煮沸,加水稀释,静置,过滤,混匀分装成瓶,即可制备成治疗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口服液;或将稠膏加入蔗糖、矫味剂、防腐剂,煮沸,加水稀释至1000ml,静置,滤过,混匀,分装,即得治疗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糖浆,其中所述蔗糖重量>450g,所述矫味剂为甜菊苷、糖精钠、安塞蜜、甘草甜素、环已烷氨基磺酸、天冬酰胺、醇糖、天冬甜精、薄荷脑、各种香精及各种果味料,用量为0.1~10%,所述防腐剂为山梨酸及其钾钠盐用量为<0.3%、羟苯甲酯类用量为<0.05%,所述分装使用的包材为玻璃瓶、塑料瓶;或将制备的稠膏与片剂常用辅料混合、压片,即可制备成治疗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片剂。[0020] 如果还与原料药麻黄或陈皮结合,其制备方法为:

取原料药紫苏叶、桔梗、牛蒡子、白前、柴胡、紫苏子、荆芥穗、黄芩、桑白皮、甘草、桑叶或紫菀、枇杷叶或百部、麻黄或陈皮加水煎煮合并滤液、浓缩、冷却,加乙醇使含醇量20-80%(V/V),回收乙醇,使上清液浓缩成稠膏,备用。将制备的稠膏加入胶囊剂常用辅料,干燥、粉碎装入胶囊,即可制备成治疗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胶囊;或将稠膏与颗粒剂常用辅料混合,制粒,干燥和分装成袋,即可制备成治疗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颗粒剂;或将稠膏与口服液常用辅料混合,煮沸,加水稀释,静置,过滤,混匀分装成瓶,即可制备成治疗上呼吸道病毒感

7

CN 102641335 A

说 明 书

4/12页

染的口服液;或将稠膏加入蔗糖、矫味剂、防腐剂,煮沸,加水稀释至1000ml,静置,滤过,混匀,分装,即得治疗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糖浆,其中所述蔗糖重量>450g,所述矫味剂为甜菊苷、糖精钠、安塞蜜、甘草甜素、环已烷氨基磺酸、天冬酰胺、醇糖、天冬甜精、薄荷脑、各种香精及各种果味料,用量为0.1~10%,所述防腐剂为山梨酸及其钾钠盐用量为<0.3%、羟苯甲酯类用量为<0.05%,所述分装使用的包材为玻璃瓶、塑料瓶;或将制备的稠膏与片剂常用辅料混合、压片,即可制备成治疗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片剂。[0021] 如果还与原料药海浮石或天竺黄结合,其制备方法为:

取原料药紫苏叶、桔梗、牛蒡子、白前、柴胡、紫苏子、荆芥穗、黄芩、桑白皮、甘草、桑叶或紫菀、枇杷叶或百部、麻黄或陈皮、海浮石或天竺黄加水煎煮合并滤液、浓缩、冷却,加乙醇使含醇量20-80%(V/V),回收乙醇,使上清液浓缩成稠膏,备用。将制备的稠膏加入胶囊剂常用辅料,干燥、粉碎装入胶囊,即可制备成治疗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胶囊;或将稠膏与颗粒剂常用辅料混合,制粒,干燥和分装成袋,即可制备成治疗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颗粒剂;或将稠膏与口服液常用辅料混合,煮沸,加水稀释,静置,过滤,混匀分装成瓶,即可制备成治疗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口服液;或将稠膏加入蔗糖、矫味剂、防腐剂,煮沸,加水稀释至1000ml,静置,滤过,混匀,分装,即得治疗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糖浆,其中所述蔗糖重量>450g,所述矫味剂为甜菊苷、糖精钠、安塞蜜、甘草甜素、环已烷氨基磺酸、天冬酰胺、醇糖、天冬甜精、薄荷脑、各种香精及各种果味料,用量为0.1~10%,所述防腐剂为山梨酸及其钾钠盐用量为<0.3%、羟苯甲酯类用量为<0.05%,所述分装使用的包材为玻璃瓶、塑料瓶;或将制备的稠膏与片剂常用辅料混合、压片,即可制备成治疗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片剂。[0022]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可以制备成任何一种药剂学上所述的剂型:胶囊、口服液、颗粒剂、糖浆、片剂、泡腾颗粒、滴丸、气雾剂、喷雾剂、含嗽液、漱口水;所述片剂为口崩片、泡腾片。

[0023] 本发明药物选择紫苏叶、桔梗、牛蒡子、白前、柴胡、紫苏子、荆芥穗、黄芩、桑白皮、甘草进行组合。将这些药物组合使得各药物功效产生协同作用,从而能够有效治疗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其中紫苏叶辛、微温,无毒,归脾、肺二经,主治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咳嗽气喘为方中君药;选用桔梗、牛蒡子、白前、柴胡、紫苏子、荆芥穗、黄芩、桑白皮,是因为桔梗味苦、辛、性微温,入肺经,能祛痰止咳,并有宣肺、排脓作用,用于咳嗽痰多、咽喉肿痛、肺痈吐脓、胸满胁痛;牛蒡子辛、苦、性寒,归肺、胃经,疏散风热、清热解毒透疹、宣肺利咽散肿;白前辛、苦、微温,归肺经,功善降气化痰,用于咳嗽痰多、气喘;柴胡苦、微寒,归肝经、胆经,功能:疏散退热,升阳舒肝,主治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紫苏子辛、温,归肺、脾经,有降气消痰、平喘、润肠的效果;荆芥穗辛、微温归肺、肝经,有解表散风、透疹的功效;黄芩是有名的清热泻火中药,黄芩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善清肺火及上焦之实热;桑白皮甘、寒,入肺经,可泻肺平喘,利水消肿;以上八药为臣药和佐药共同辅佐君药;甘草作为使药既有清热解毒,祛痰止咳之功,又可调和诸药;诸药配伍,清疏并用,升降共投,共奏宣肺清热、止咳化痰之功。[0024] 为了达到好的疗效,本发明药物还与桑叶或紫菀组合。这是因为桑叶味甘、苦、性寒,归肺、肝经,功效: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凉血止血,用于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紫菀苦、辛、甘、微温,归肺经,功善润肺化痰止咳,多用于咳嗽有痰。[0025] 为了达到更好的疗效,本发明药物还与枇杷叶或百部组合。这是因为枇杷叶苦、

8

CN 102641335 A

说 明 书

5/12页

微寒,归肺、胃经,功善清肺止咳、降逆止呕,用于肺热咳嗽,气逆喘急,胃热呕吐,哕逆;百部甘、苦、微温,归肺经,具有润肺下气止咳、杀虫之效。[0026] 为了获得最佳疗效,本发明药物还与麻黄或陈皮组合。这是因为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陈皮温、辛、苦,归肺、脾经,具有散寒,燥湿,利气,消痰之功,用于风寒咳嗽,喉痒痰多。[0027] 为了获得最佳疗效,本发明药物还与海浮石或天竺黄组合。这是因为海浮石咸、寒,归肺、肾经,功善清肺化痰,软坚散结,利尿通淋,用于痰热咳喘等效佳;天竺黄甘、寒,归心、肝经,功效:清热化痰,清心定惊,用于痰热咳喘,小儿惊风等。

[0028]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是在多年中医抗上呼吸道病毒临床实践中总结运用出的经验方,加之科学的实验依据,各组份既能发挥各自的药理作用,又能起到相互的协同作用,使药理作用增强,配方合理,药味精炼,该方用于治疗或预防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疗效确切,且无毒副作用,在流行期间,作为通用方用于治疗与预防皆有效,剂型和制备工艺适合工业化大批量生产。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治疗或预防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中药组合物,包括下列重量份数的原料

药:紫苏叶5-25克、桔梗5-25克、牛蒡子5-25克、白前5-25克、柴胡5-25克、紫苏子5-25克、荆芥穗5-25克、黄芩5-25克、桑白皮5-25克、甘草1-15克。为达到好的疗效,本发明药物与原料药桑叶或紫菀结合;为达到更好的疗效,本发明药物还与原料药枇杷叶或百部相结合;为了获得最佳疗效,本发明药物还与原料药麻黄或陈皮相结合;为了获得最佳疗效,本发明药物还与原料药海浮石或天竺黄相结合。[0030] 实施方式1:

称取原料药紫苏叶15克、桔梗10克、牛蒡子10克、白前10克、柴胡10克、紫苏子10克、荆芥穗10克、黄芩10克、桑白皮10克、甘草10克,以上十味药物共105克,加水煎煮合并滤液、浓缩、冷却,加乙醇使含醇量为20-80%,回收乙醇,使上清液浓缩成稠膏,备用。稠膏内加入2倍膏重的95%乙醇,充分搅拌,室温下静置24~48h,取上清液,沉淀物用65%乙醇洗涤1~2次,洗涤液与上清液合并,如有醇提液,亦与上清液合并,过滤澄明后,入减压浓缩罐或酒精回收塔回收乙醇直至药液无醇味止。药液加蒸馏水稀释,加热至100℃,使胶体凝聚,调pH4.5~5.0,再低温0~4℃冷藏24h,使凝聚的胶体沉淀,然后,滤过至澄明,加入适量的矫味剂和防腐剂,静置后,再滤过澄明,低温存放,灌装前做最后的净化过滤,滤液置灯检仪下检测澄明后,上机灌封于直管易拉盖营养瓶内,每只口服液瓶内装10ml±4%,即得本发明治疗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口服液。[0031] 实施方式2:

称取原料药紫苏叶15克、桔梗10克、牛蒡子10克、白前10克、柴胡10克、紫苏子10克、荆芥穗10克、黄芩10克、桑白皮10克、甘草10克,以上十味药物共105克,加水煎煮合并滤液、浓缩、冷却,加乙醇使含醇量为20-80%,回收乙醇,使上清液浓缩成稠膏,备用。加入β-环糊精,加热溶解、搅拌、滤过、喷雾干燥热空气进风温度180℃,出风温度80℃,喷干粉加入调味剂,混匀,物料在40℃温度下干式制粒、整粒、分装成袋,即得本发明治疗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颗粒剂。

[0029]

9

CN 102641335 A[0032]

说 明 书

6/12页

实施方式3:

称取原料药紫苏叶15克、桔梗10克、牛蒡子10克、白前10克、柴胡10克、紫苏子10克、荆芥穗10克、黄芩10克、桑白皮10克、甘草10克、桑叶10克,以上十一味药物共115克,然后按实施方式1所述的方法制成口服液。[0033] 实施方式4:

称取原料药紫苏叶15克、桔梗10克、牛蒡子10克、白前10克、柴胡10克、紫苏子10克、荆芥穗10克、黄芩10克、桑白皮10克、甘草10克、紫菀10克,以上十一味药物共115克,然后按实施方式2所述的方法制成颗粒剂。[0034] 实施方式5:

称取原料药紫苏叶15克、桔梗10克、牛蒡子10克、白前10克、柴胡10克、紫苏子10克、荆芥穗10克、黄芩10克、桑白皮10克、甘草10克、桑叶10克、枇杷叶10克,以上十二味药物共125克,然后按实施方式1所述的方法制成口服液。[0035] 实施方式6:

称取原料药紫苏叶15克、桔梗10克、牛蒡子10克、白前10克、柴胡10克、紫苏子10克、荆芥穗10克、黄芩10克、桑白皮10克、甘草10克、紫菀10克、百部10克,以上十二味药物共125克,然后按实施方式2所述的方法制成颗粒剂。[0036] 实施方式7:

称取原料药紫苏叶15克、桔梗10克、牛蒡子10克、白前10克、柴胡10克、紫苏子10克、荆芥穗10克、黄芩10克、桑白皮10克、甘草10克、桑叶10克、枇杷叶10克、麻黄10克,以上十三味药物共135g,然后按实施方式1所述的方法制成口服液。[0037] 实施方式8:

称取原料药紫苏叶15克、桔梗10克、牛蒡子10克、白前10克、柴胡10克、紫苏子10克、荆芥穗10克、黄芩10克、桑白皮10克、甘草10克、紫菀10克、百部10克、陈皮10克,以上十三味药物共135g,然后按实施方式2所述的方法制成颗粒液。[0038] 实施方式9:

称取原料药紫苏叶15克、桔梗10克、牛蒡子10克、白前10克、柴胡10克、紫苏子10克、荆芥穗10克、黄芩10克、桑白皮10克、甘草10克、桑叶10克、枇杷叶10克、麻黄10克、海浮石10克,以上十四味药物共145g,然后按实施方式1所述的方法制成口服剂。[0039] 实施方式10:

称取原料药紫苏叶15克、桔梗10克、牛蒡子10克、白前10克、柴胡10克、紫苏子10克、荆芥穗10克、黄芩10克、桑白皮10克、甘草10克、紫菀10克、百部10克、陈皮10克、天竺黄10克,以上十四味药物共145g,然后按实施方式2所述的方法制成颗粒液。试验例1:中药组合物体外抗鼻病毒(HRV,N36)的实验观察

测试原理:以人胚胎上皮细胞为病毒宿主,测定样品抑制鼻病毒引起人胚胎上皮细胞病变程度。

[0041] 测试材料和方法:

1.病毒株:鼻病毒(HRV,N36)。[0042] 2.样品处理:取实施例2、4、6、8、10制得的稠膏加水溶解并分别制成1000mg/ml的溶液装瓶备用;3000rpm离心20分钟后取上清液,用50%的枸橼酸钠调pH7.2~7.6,倾

[0040]

10

CN 102641335 A

说 明 书

7/12页

入无菌试管中,121℃、15—20分钟高压灭菌,取出后置4℃冰箱中保存备用;实验时溶液样品用培养液1:10稀释开始,作2倍稀释,共8个稀释度。[0043] 3.阳性对照药:利巴韦林(RBV) 江西汇仁药业有限公司生产。[0044] 4.测试方法:①将人胚胎上皮细胞(2~4)×1050.1ml接种到 96孔微量塑料培养板,每孔100μl 37℃,5%CO2培养1~2天,生长成单层细胞。细胞生长液为MEM 100ml,含新生或胎牛血清10%、3%谷氨酰胺1%、青霉素及链霉素各100U/ml、NaHCO3 5%;当细胞长成单层,弃生长液,接种病毒前需用预温的PBS或Hanks液洗细胞二遍。[0045] ②控干,加100μl 10~100TCID50病毒悬液感染细胞,37 ℃吸附1~2h,弃病毒液,再加含有不同浓度待测化合物的维持液100μl,每个浓度 2~3孔,37 ℃ 5%CO2温箱孵育继续培养。设正常细胞对照、药物毒性对照、病毒对照、利巴韦林(RBV)阳性对照及病毒TCID50滴定。

[0046] ③ 每日在倒置显微镜下检查及记录细胞病变(<25%为一个加号、25~50%为两个加号、50~75%为三个加号、75~100%为四个加号),直到病毒对照孔(不加待测化合物)出现 3~4个加号的细胞病变时为实验终点。记录各孔细胞病变程度,计算每组平均细胞病变程度,与病毒对照组比较,用Reed和Muench法计算抑制50%细胞病变的化合物浓度即半数抑制浓度(IC50)。④ 同时按③的标准计算药物对细胞的毒性,用Reed和Muench法计算发生50%细胞病变的化合物浓度即半数毒性浓度(TD50)。[0048] ⑤ TD50/ IC50为选择指数(SI)。[0049] 5.实验结果

[0047]

试验例2:中药组合物体外抗流感病毒甲型的实验观察测试原理:以MDCK(狗肾细胞)为病毒宿主,测定样品抑制流感病毒甲型引起MDCK细胞病变程度。

11

CN 102641335 A[0050]

说 明 书

8/12页

测试材料和方法:1.病毒株:流感病毒甲型A/粤防/243/72(H3N2)。[0051] 2.样品处理:取实施例2、4、6、8、10制得的稠膏加水溶解并分别制成1000mg/ml的溶液装瓶备用;3000rpm离心20分钟后取上清液,用50%的枸橼酸钠调pH7.2~7.6,倾入无菌试管中,121℃、15—20分钟高压灭菌,取出后置4℃冰箱中保存备用;实验时溶液样品用培养液1:10稀释开始,作2倍稀释,共8个稀释度。[0052] 3.阳性对照药:达菲。[0053] 4.测试方法:MDCK细胞种96孔培养板,24小时后分别感染流感病毒甲型A/粤防/243/72(H3N2)(感染量为100个TCID50),吸附2小时,弃病毒液,按以上稀释度加入样品,同时设细胞对照孔和病毒对照孔,24小时观察细胞病变程度(CPE),用Reed-Muench法分别计算样品的半数有效浓度(IC50),并计算药物选择指数(SI)。[0054] 5.实验结果

试验例3:中药组合物治疗鼻病毒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观察1.1 资料和方法1.1.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均为2009年12月至2012年3月确诊的鼻病毒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年龄1~69岁,符合下列中西医诊断标准的患者,15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中药组合物)75例,对照组(利巴韦林)75例。治疗组75例随机分配到实施方式例2、4、6、8、10组(简称治疗组A、B、C、D、E)各15例,对照组75例随机分为五组(简称对照组A、B、C、D、E)各15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和病情分布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

[0055]

1.1.2 诊断标准

1.1.2.1西医诊断标准(1)临床症状:有肯定的鼻病毒感染病史,急性起病,病程≤2天;伴有咳嗽、咳痰、流

12

CN 102641335 A

说 明 书

9/12页

涕、鼻塞、喷嚏、咽干等症状;

(2)体检: 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两肺呼吸音稍粗糙或不粗糙;(3)血清学检查:采用RT-PCR法检测鼻病毒阳性,外周血常规白细胞计算及分类均在正常范围之间或白细胞计数低下;

(4)X线胸片检查基本正常。[0056] 1.1.2.2中医诊断标准:

临床上以咳嗽、咳痰、流涕、鼻塞、喷嚏、咽干等症状为主要特征,舌略红、苔略薄黄、脉滑。

[0057]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中药组合物颗粒剂,口服,每日两次,每次用量相当于各生药材10g(紫苏叶15克);对照组用利巴韦林泡腾颗粒150mg/次,每日3次,口服。儿童酌减。疗程为5天。[0058] 1.3 疗效标准

疗效标准:痊愈:治疗五天内咳嗽、咳痰、流涕、鼻塞、喷嚏、咽干等临床症状体征消失; 显效:治疗五天内咳嗽、咳痰、流涕、鼻塞、喷嚏、咽干等临床症状体征减轻2/3以上; 有效:治疗五天内咳嗽、咳痰、流涕、鼻塞、喷嚏、咽干等临床症状体征减轻2/3~1/3; 无效:治疗五天内自觉或其他症状均无明显改善或加重。[0059] 1.4 结果

运用本发明实施方式例2的中药组合物(治疗组A)治疗鼻病毒上呼吸道感染,结果表明:比较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及用药前后咳嗽、咳痰、流涕、鼻塞、喷嚏、咽干等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治疗组A临床改善总有效率73.11%;对照组A临床改善总有效率34.66%,治疗组A与对照组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治疗观察中未发现毒副作用。临床结果提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例2中药组合物治疗鼻病毒上呼吸道感染疗效满意,在缓解临床症状时间及总有效率及治愈率方面中药组均优于利巴韦林组。[0060] 运用本发明实施方式例4的中药组合物(治疗组B)治疗鼻病毒上呼吸道感染,结果表明:比较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及用药前后咳嗽、咳痰、流涕、鼻塞、喷嚏、咽干等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治疗组B临床改善总有效率75.23%;对照组B临床改善总有效率32.95%;治疗组B与对照组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治疗观察中未发现毒副作用。临床结果提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例4中药组合物治疗鼻病毒上呼吸道感染疗效满意,在缓解临床症状时间及总有效率及治愈率方面中药组均优于利巴韦林组。 [0061] 运用本发明实施方式例6的中药组合物(治疗组C)治疗鼻病毒上呼吸道感染,结果表明:比较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及用药前后咳嗽、咳痰、流涕、鼻塞、喷嚏、咽干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治疗组C临床改善总有效率83.52%;对照组C临床改善总有效率39.15%;治疗组C与对照组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治疗观察中未发现毒副作用。临床结果提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例6中药组合物治疗鼻病毒上呼吸道感染疗效满意,在缓解临床症状时间及总有效率及治愈率方面中药组均优于利巴韦林组。

运用本发明实施方式例8的中药组合物(治疗组D)治疗鼻病毒上呼吸道感染,结

果表明:比较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及用药前后咳嗽、咳痰、流涕、鼻塞、喷嚏、咽干等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治疗组D临床改善总有效率90.57%;对照组D临床改善总有效率46.55%;治疗组

[0062]

13

CN 102641335 A

说 明 书

10/12页

D与对照组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治疗观察中未发现毒副作用。临床结果提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例8中药组合物治疗鼻病毒上呼吸道感染疗效满意,在缓解临床症状时间及总有效率及治愈率方面中药组均优于利巴韦林组。[0063] 运用本发明实施方式例10的中药组合物(治疗组E)治疗鼻病毒上呼吸道感染,结果表明:比较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及用药前后咳嗽、咳痰、流涕、鼻塞、喷嚏、咽干等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治疗组E临床改善总有效率88.77%;对照组E临床改善总有效率46.96%;治疗组E与对照组E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治疗观察中未发现毒副作用。临床结果提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例10中药组合物治疗鼻病毒上呼吸道感染疗效满意,在缓解临床症状时间及总有效率及治愈率方面中药组均优于利巴韦林组。[0064] 试验例4:中药组合物治疗甲型流感病毒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观察

1.1 资料和方法1.1.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均为2009年12月至2012年3月确诊的甲型流感病毒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年龄1~70岁,符合下列中西医诊断标准的患者,15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中药组合物)75例,对照组(利巴韦林)75例。治疗组75例随机分配到实施方式例2、4、6、8、10组(简称治疗组A、B、C、D、E)各15例,对照组75例随机分为五组(简称对照组A、B、C、D、E)各15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和病情分布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0065] 1.1.2 诊断标准

1.1.2.1西医诊断标准(1)临床症状:有肯定的流感病毒甲型感染病史,急性起病,病程≤2天;伴有咳嗽、咳痰、流涕、鼻塞、喷嚏、咽干痛、全身酸痛、声音嘶哑等症状;

(2)体检: 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两肺呼吸音稍粗糙或不粗糙;(3)血清学检查:采用RT-PCR法检测流感病毒甲型阳性,外周血常规白细胞计算及分类均在正常范围之间或白细胞计数低下;

(4)X线胸片检查基本正常。[0066] 1.1.2.2中医诊断标准:

临床上以咳嗽、咳痰、流涕、鼻塞、喷嚏、咽干痛、全身酸痛、声音嘶哑等症状为主要特征,舌略红、苔薄黄、脉浮数。[0067]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中药组合物颗粒剂,口服,每日两次,每次用量相当于各生药材10g(紫苏叶15克);对照组用利巴韦林泡腾颗粒150mg/次,每日3次,口服。儿童酌减。疗程为5天。

[0068]

1.3 疗效标准

疗效标准:痊愈:治疗五天内咳嗽、咳痰、流涕、鼻塞、喷嚏、咽干痛、全身酸痛、声音嘶哑等临床症状体征消失;

显效:治疗五天内咳嗽、咳痰、流涕、鼻塞、喷嚏、咽干痛、全身酸痛、声音嘶哑等临床症状体征减轻2/3以上;

有效:治疗五天内咳嗽、咳痰、流涕、鼻塞、喷嚏、咽干痛、全身酸痛、声音嘶哑等临床症状体征减轻2/3~1/3;

14

CN 102641335 A

说 明 书

11/12页

无效:治疗五天内自觉或其他症状均无明显改善或加重。[0069] 1.4 结果

运用本发明实施方式例2的中药组合物(治疗组A)治疗流感病毒上呼吸道感染,结果表明:比较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及用药前后咳嗽、咳痰、流涕、鼻塞、喷嚏、咽干痛、全身酸痛、声音嘶哑等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治疗组A临床改善总有效率74.23%;对照组A临床改善总有效率33.09%;治疗组A与对照组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治疗观察中未发现毒副作用。临床结果提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中药组合物治疗流感病毒上呼吸道感染疗效满意,在缓解临床症状时间及总有效率及治愈率方面中药组均优于利巴韦林组。[0070] 运用本发明实施方式例4的中药组合物(治疗组B)治疗流感病毒上呼吸道感染,结果表明:比较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及用药前后咳嗽、咳痰、流涕、鼻塞、喷嚏、咽干痛、全身酸痛、声音嘶哑等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治疗组B临床改善总有效率76.19%;对照组B临床改善总有效率35.22%;治疗组B与对照组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治疗观察中未发现毒副作用。临床结果提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例4中药组合物治疗流感病毒上呼吸道感染疗效满意,在缓解临床症状时间及总有效率及治愈率方面中药组均优于利巴韦林组。

[0071] 运用本发明实施方式例6的中药组合物(治疗组C)治疗流感病毒上呼吸道感染,结果表明:比较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及用药前后咳嗽、咳痰、流涕、鼻塞、喷嚏、咽干痛、全身酸痛、声音嘶哑等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治疗组C临床改善总有效率82.12%;对照组C临床改善总有效率40.09%;治疗组C与对照组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治疗观察中未发现毒副作用。临床结果提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例6药组合物治疗流感病毒上呼吸道感染疗效满意,在缓解临床症状时间及总有效率及治愈率方面中药组均优于利巴韦林组。

[0072] 运用本发明实施方式例8的中药组合物(治疗组D)治疗流感病毒上呼吸道感染,结果表明:比较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及用药前后咳嗽、咳痰、流涕、鼻塞、喷嚏、咽干痛、全身酸痛、声音嘶哑等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治疗组D临床改善总有效率90.31%;对照组D临床改善总有效率46.23%;治疗组D与对照组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治疗观察中未发现毒副作用。临床结果提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例8中药组合物治疗流感病毒上呼吸道感染疗效满意,在缓解临床症状时间及总有效率及治愈率方面中药组均优于利巴韦林组。

运用本发明实施方式例10的中药组合物(治疗组E)治疗流感病毒上呼吸道感染,

结果表明:比较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及用药前后咳嗽、咳痰、流涕、鼻塞、喷嚏、咽干痛、全身酸痛、声音嘶哑等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治疗组E临床改善总有效率81.15%;对照组E临床改善总有效率42.87%;治疗组E与对照组E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治疗观察中未发现毒副作用。临床结果提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例10中药组合物治疗流感病毒上呼吸道感染疗效满意,在缓解临床症状时间及总有效率及治愈率方面中药组均优于利巴韦林组。

[0074]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

[0073]

15

CN 102641335 A

说 明 书

12/12页

保护范围。

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