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伴沃教育。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小城镇建设

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小城镇建设

来源:伴沃教育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4卷第1期 2003年1月 农业现代化研究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Vo1.24 NO.1 Jan.2003 文章编号:1o0O—O275(2o03)O1—0054一O3 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小城镇建设 何摘艳,徐建明  ‘310029) (浙江大学土水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杭州要:小城镇建设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扮演着龙头角色,建设好小城镇即是走出一条我国农村社会现代化,农村 人121城市化的路子。文章针对目前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对小城镇的 生态建设思路及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关键调t小城镇;生态;可持续发展 中圈分类号tF299.22 文献标识码:A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Small—towns HE Yah.XU Jian—ming (Institute of Soil and Water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 310029,China)  ’Abstract:Buiding the small—towns is very important,and it’S a way tO modern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the countryside.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topic of the small—towns construction.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e useful thoughts and patterns of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small~towns;ecology;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小城镇,是带 源与生态环境不对后代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再次,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总系统,它主要 包括3个子系统:①生态可持续发展。由可持续生存 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这是符合我 国国情的战略决策,也是对改革开放2O多年来小城 镇发展的深刻总结n]。发展小城镇建设对国家扩大 内需,启动市场,增加就业,提高农民意识,加强农村 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资源构成;②经济可持续发展。由 经济组织、经济体制、经济实体.、产业等因素构成;⑧ 社会可持续发展。由提高人121素质和实现人121再生 精神文明建设,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 用日益显现,以小城镇为主的农村城镇化正在全面 产为目的的社会服务体系构成 从小城镇可持续发 展系统来说,生态可持续性是基础,经济可持续性是 条件,社会可持续性是目的,“生态一经济一社会”三 者协调发展是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最后,小城镇可持续发展不是孤立的、静止的, 改变着我国长期分割的城乡格局,并对农村经济的 发展产生反哺效应[2]。但纵观我国当前小城镇建设, 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不尽人意之处,出现了资源开 发不合理、土地浪费、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且有愈 演愈烈的趋势[3 ]。因此,必须从社会经济环境可持 续发展战略高度对小城镇的生态建设加以认识。 它是在“城市一小城镇一农村”大区域体系下的一个 长期的动态变化过程,这一变化过程总是由低级到 高级、由局部到整体、由要素到系统优化的演进。 1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对整个国家或地区的可持续 2现阶段我国小城镇建设面临的可持续发 展问题 2.1小城镇发展目标的矛盾和冲突 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应是经济、社会、环境 三方面同步协调发展。但在现实中,具体实践往往是 基于眼前利益或短期目标,将经济发展置于优先地 收稿日期:2002—11一O8;修回日期:2002~11—26 基金项目:浙江省科技厅重大科技攻关项目(001103268) 作者简介:何 ̄(1979--),女,四川自贡人。在读博士.主要从 事农业资源利用及污染防治研究。 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内 涵应从以下4个方面加以把握[5 ]: 首先,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是在全球可持续发展 背景下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在小城镇 问题的具体体现。它既是一种崭新的城镇发展观,更 是小城镇进步的行为准则。 其次,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要保持 发展的可持续性。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全体人 民的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蔓 塑 鱼垫簦! 卫壁堡垄垦 生查型尘缝堡蕉塑 §§ 位,以经济价值为取向,而对环境的改善力不从心, 生态环境规划严重滞后。目前,耕地资源被大量占 用,脏、乱、差现象日趋普遍,水资源严重污染等生态 环境问题已成为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因 素[引。 . 在小城镇经济发展中,经济政策中的理想与现 实也存在巨大的反差。可持续的小城镇经济发展应 是一种技术进步、提高效益、节约资源的集约发展模 式,这种模式与传统的高消耗、高投入的掠夺式外延 发展模式乃根本对立。然而,目前我国小城镇的经济 实力一般都比较薄弱,传统的生产方式依然占据主 导地位,不仅限制了小城镇的发展规模,而且对生态 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2.2经济的发展导致城市化进程加快与小城镇建 设用地严格受控的问题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 展。1995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达到29.1 ,2000 年达到35 ,o4,2010年预计将达到45%[7]。加速的城 市化进程要求我国的小城镇建设加速发展,而由我 国基本国情决定的人地矛盾使得城镇用地往往偏 小。城市化进程加快与小城镇建设用地严格受控制 约经济的发展,很难形成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 2.3规划布局滞后,有失合理性 规划是小城镇建设赖以遵循的法律依据,科学 合理的规划布局对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 义。然而在具体建设实践中,编制规划往往缺乏科学 系统性、预见性及超前性,致使某些小城镇内部工 业、商业、住宅等各功能区分而不尽合理,混杂现象 普遍;乡镇企业布局分散,企业和人口难以集聚,农 村第三产业不能随农村工业的快速发展而得到相应 发展;总体规划眼光短浅,变动频繁;规划缺乏自身 特色,对生态和环境保护重视不够,生活环境较差 等[2。‘]。如浙江余姚市上亭镇镇区在用地布局实践 中,规划不够完善与不重视规划延续性的现象十分 突出:首先,整体布局较乱,城镇现状布局受铁路分 割严重。城镇道路系统不顺畅,干道与次干道道路网 密度较低,道路性质和等级不明确。镇区内尤其严 重。其次,用地功能布局不合理。工业、居住和商业 用地混杂。再次,城镇居住环境综合质量差,有一定 污染,缺少集中的公共绿地。最后,城镇景观效果差, 空间轮廓单一,建筑布局零乱。 3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小城镇建设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小城镇建设必须首先以生 态学原理为指导,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把小 城镇看作一个大的有机生态系统,以自然生态系统 优先原则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协调经济、社会、 环境三者的关系,促进小城镇建设向着生态城镇的 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3.1生态理念、生态管理、生态经济与小城镇建设 生态小城镇建设应按照生态学思想,以空间的 合理利用为目标,建立科学的小城镇人工环境,以协 调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协调小城镇内部结构与 外部结构的关系,为小城镇居民创造一个安全、清 洁、美观、舒适的环境。就生态学思想而言,在此主要 涉及三个方面:生态理念、生态管理和生态经济。 3.1.1 生态理念 生态理念是对于自然环境和包 括小城镇在内的社会环境的生态保护和生态发展观 念,包含人类对自身作用于自然的行为的价值反思 与评判,并深刻涉及人类对于自身与自然环境、社会 环境的相互关系。在生态理念指导下的小城镇建设, 具有最为蓬勃发展的人类文明气息。 3.1.2生态管理生态管理是一种符合生态发展 规律的、人类生存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方式。自工业革 命以来,人类一直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和贫富差距 扩大两大失衡。这种愈演愈烈的恶性循环,主要起因 于不考虑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和过度消耗自然资源 的不可持续发展的城镇管理方式。小城镇的建设,依 托其自身周围的环境与自然资源。小城镇周围的丘 陵山脉、草地树林就是城镇的最好的绿化区域,是小 城镇最好的空气过滤器。过去,具体实践习惯于“战 天斗地”,总是要先把丘陵推平,树木伐掉,再来种点 树木以表明对于绿化生态环境的重视。其实,这既费 钱,又缺少效果。可持续的小城镇建设应当走生态管 理的道路,以较快实现“最优生产,最少废弃,最佳消 费”的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循环型经济社会”。 3.1.3 生态经济 生态经济是小城镇经济发展与 生态建设融为一体的经济状况。在生态经济意识主 导下的小城镇建设,不仅要求小城镇的规划更为合 理,基础设施日益完善,而且要求经济发展和城镇生 态环境的进步日益融为一体。 3.2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小城镇建设思路及模式 3.2.1 以生态平衡原理来指导小城镇布局形态 小城镇与其所处的区域是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小 城镇和周围农村之间要实现生态平衡,促进人流、物 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良性循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小城镇应以“整体优先”和“生态优先”的原则进行布 局,建立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机 制,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保 护土地资源、水资源及文物古迹。应重点规划交通干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56 农业现代化研究 第24 线,避开小城镇市场,以降低干扰,外围绿化带与城 镇内绿地、水体要构成有机的生态调节系统。 3.2.2从区域的角度出发,加强城镇的社会、经济 方面的研究搞小城镇建设,应首先将其放入其所 处的区域环境中去研究,研究其与周围城镇的区位 关系。抓住其突出的特点,这样才能做到定性准确。 小区域的经济发展战略不同于国家经济的发展战 略,应该更加注意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避免产生小 区域间过度的经济竞争。为减少内耗,优化经济结 构,必须搞好以地区中心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发 展规划和生产力布局,使中心城市与周围县区的小 城镇之间建立一种资源互补、优势互补、需求互补的 协作性一体化的城乡经济结构关系。不同的县区、不 同的乡镇、不同的小城镇,应该根据自己的地理位 置、资源条件选择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甚至发展独 特的区域性专业化产品生产,围绕特色产业或主导 产业建立健全为其服务的第三产业,通过区域生产 的专业化分工来实现积聚经济效益和规模经济效 益,避免小城镇建设“千篇一律”、“小而全”的通病, 并从根本上减小区域之间的经济竞争。 3.2.3 以环境承载容量为依据,确定城镇适宜发展 规模城镇规划应考虑区域内环境承载力,根据城 镇的用地条件、用水条件、污染净化能力,结合社会、 人口发展现状和潜力,确定其环境容量,并以此为依 据,制定小城镇的合理人口规模,同时控制乡镇企业 数量和布局,避免生态环境超负荷。科学规划、合理 布局、优化结构,在生态适宜度大的地区设置工业 区,扩大近郊绿地,留下发展余地,提高城镇环境容 量,促进小城镇可持续发展。 3.2.4开展土地适宜度分析研究,合理利用资源, 发展集约经营 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是人类赖以 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可持续建设和发展的载体n]。 节约土地,合理利用资源必须开展土地适宜度的分 析研究。通过对不同区位土地开发程度、适宜度及承 载力的分析,进行土地分区。如可分为优先发展区、 限制发展区、更新改造区、自然保护区等。明确小城 镇发展方向,确定土地发展顺序,保证小城镇发展环 境。在此基础上确定土地利用的功能和布局,有效配 置土地资源,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将 城乡土地及绿地空间加以统筹安排,把小城镇融合、 组织到大自然中去,保证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化与 田园化,避免小城镇的无限制扩散,使其有充裕的预 留空间,既保护环境,又将郊野绿地引入小城镇,有 利于城乡空间融合、回归自然。 3.2.5坚持建管并举原则 小城镇居民普遍都市 意识不强,加之小城镇环境管理力度的欠缺,居民在 公共场所随手扔垃圾、在居民区任意倾倒垃圾的现 象禁而不止,造成的脏、乱、差环境不但破坏小城镇 的景观,又给小城镇生态建设带来不利影响乜 ]。因 此,要加大小城镇环境建设投入,特别是要加快城镇 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污水处理设施和园林绿化的 速度,要加大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强化城镇居民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环境意识,地方政府和人大 立法机关要加强地方立法,出台带强制性的法规,规 范和约束居民的日常行为,同时加大行政执法力度, 提高居民的文明意识和保护环境的意识,把小城镇 建设成为文明整洁、环境优美的人居环境,实现小城 镇及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结语  .实施小城镇生态建设,是实施社会经济可持续 发展战略中的一个根本问题。社会发展依赖于环境, 同时也受制于环境。环境遭受破坏,环境质量恶化, 社会经济发展必然要付出沉重代价。我国人口压力 大,小城镇建设,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摒弃 经济价值取向的传统发展模式,把生态环境保护列 为小城镇建设一项重要内容通盘考虑,以发挥小城 镇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居住安康、设施相对完善、文 明程度较高的优点,实现生态型小城镇的建设目标, 从根本上保证小城镇环境、资源、人口与经济的协调 发展。 参考文献; [1]吕美英.可持续发展视野中的小城镇建设.安徽教育学院学 报[j].2001.19(2):46.48. [2]徐秀英.沈月琴.农村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口]. 生态经济。1998(5):1O一13. [3]王瑜,黄捷.脉络相承永续发展——小城镇建设可持续 发展模式探讨[J].华中建筑.1999.17(2);113—114. [4]张文渊.小城镇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策[J].农村经 济。2001(1):38—39. Is]陈卫平.郭金车.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生态经济。 1999.(S):46—47. , [6] 申茂向.用可持续发展思站指导小城镇建设工作[J].小城镇 建设.2001(1):8—9. [7]孙宁宁.小城镇建设与可持续发展[J].乡镇经济.2001(9): 18—19. [8]邓学军。等.小城镇建设环保对策思考[J].农村发展论丛:理 论叛,2000(24):23—2S.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ngwoyixia.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