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于媛媛
来源:《辽宁丝绸》 2018年第1期
〔摘 要〕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一般,践行能力比较低,学习兴趣不高,主动性不强,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满意度不高,影响因素复杂。高校应通过完善机制、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注重传统文化与第一二课堂的有机结合、加强网络新媒体的辐射作用、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质和教育能力等,促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查研究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3389(2018)01-49-02
*同志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背景。2014 年,教育部颁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因此,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战略使命。本文以实际调研为依据,分析和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和路径。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通过对辽宁省6所高校300 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89份,有效回收率为96.3%,结果分析如下。
1.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一般,践行能力比较低
对于“你是否读过四大名著”这一问题,73.7%的学生“简单读过”,26.3%的学生“通读过”,4.8%的学生“没读过”;“你是否知道所有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和意义?”,51.5%的学生表示“知道一点”,34.7%的学生表示“不知道”,13.8%的学生表示“全知道”;“你是否了解儒家、佛家、道家的核心思想?”,54.3%的学生选择“了解一点”,13.1%的学生选择“准确了解”,21.1%的学生选择“大致了解”,11.5%的学生选择“不了解”;“你认为当代大学生践行‘仁、义、礼、智、信’的现状如何”,68.9%的学生认为“一般”,19.0%的学生认为“较差”,12.1%的学生认为“较好”。可见,当前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定了解,但不够深入、全面,多数停留在浅层次的认知,深层次的认知令人堪忧,传统文化知识化为行为的能力比较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挑战。
2.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不高,主动性不强
对于“你认为高校是否有必要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这一问题,60.9%的学生认为“有必要”,31.1%的学生认为“一般”,8.0%学生认为“没必要”;“你对中国古代经史子集的阅读态度是什么?”67.1%的学生选择“偶尔阅读”,22.8%的学生选择“敬而远之”,4.2%学生选择“深恶痛绝”,5.9%的学生选择“爱不释手”;“你是否经常主动参加传统文化类活动?”,38.1%的学生“经常主动参加”,36.0%的学生“偶尔主动参加”,25.9%的学生“从不主动参加”。
可见,虽然大学生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但是实际上对学习传统文化兴趣不高,也没意识到自己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养成主动接触优秀传统文化的习惯,严重影响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3.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满意度不高,影响因素复杂
“你对所在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氛围的评价是什么?”,27.0%的学生认为比较好,48.1%的学生认为氛围一般,24.9%的学生认为缺乏氛围;“你对所在学校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的现状是否满意?”,27.0%的学生表示“满意”,31.1%的学生表示“一般”,41.9%的学生表示“不满意”;“你认为影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氛围的因素是什么?”53.0%的学生认为学校不重视,25.7%的学生认为西方文化的冲击,21.3%的学生认为社会没有形成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你认为影响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的因素是什么”,61.9%的学生认为教育内容结合不够深入广泛,59.9%的学生认为缺乏有效的学习途径,56.1%的学生认为教育方式方法单一。这表明,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满意度有待提高,这与学校主导作用缺失及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主阵地效果不强有相当大的关系。因此,高校必须系统规划和整体推进“融入”工作,并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融合、渗透,提升融入效果。对于大学生期待的“融入”模式来看,“你认为哪些形式的传统文化更能吸引您的参与?”,大学生选择依次为:参观(29.1%)、专题讲座(24.9%)、书画等展示(19.0%)、主题竞赛(15.9%)、经典诵读(11.1%);“你最喜欢通过哪种途径学习传统文化?”,36.0%的学生选择课外实践,26.0%的学生选择课堂学习,20.0%的学生选择校园文化,18.0%的学生选择网络;“您认为哪些制度有助于学习传统文化?”,68.9%的学生选择奖励,57.1%的学生选择研究项目,60.9%的学生选择制定规划,54.0%的学生选择经费支持。可见,大学生对学习传统文化的途径、形式、制度建设都没有明显偏好,各种形式都有比较好的群众基础,因此,高校要尽可能从多个方面满足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需求,扩大影响力和覆盖面,逐步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1.完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因此,高校要出台整体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文件,加强顶层设计,从领导体制、管理制度、课程建设、教学研究、师资培养、图书资料建设、评价体系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进行整体规划和系统推进,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
2.充分发挥大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作用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关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乐于被大学生接受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要做好“融入”工作,必须从大学生的接受视角出发,调动他们接受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一方面,选择与大学生接受水平相适宜的传统文化内容和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方法,激发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并引导大学生自主学习传统文化,推动其进行积极的自我教育;另一方面,通过设立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奖、大学生传统文化研究基金项目等外在激励,促进大学生主动学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3.注重优秀传统文化与第一、二课堂的有机结合
第一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辅助阵地,也是大学生传统文化学习的实践深化。推进传统文化在第一课堂的开展,就要提升传统文化在第一课堂的比例:开设传统文化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程,在思想政治理
论课中加强传统文化内容的系统性融入;激发传统文化在第二课堂的活力,就要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让大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4.加强网络新媒体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辐射作用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2]。网络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的新阵地。因此,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加强传统文化在新媒体上的推广,发挥网络平台的辐射作用:在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中,开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论坛;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题网站,建立传统文化学习园地;建立传统文化教育网上课堂,开发设计传统文化教育微课堂,创建传统文化专栏节目公众号等,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5.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质和教育能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较好地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还要建立一支真正胜任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承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一方面,高校要加强传统文化培训,全面提高思政工作队伍的传统文化素养和教育能力。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自觉提高传统优秀文化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融会贯通能力:通过深入挖掘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通过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增强课堂教学实效,不断提高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和实践的兴趣。另外,广大教师要自觉将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外化为行为,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广大学生。
(本文系2015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辽宁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5lslktmks-05)
参考文献
[1]彭真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EB/OL].人民网,2014~08~15
[2]成长春.网络思想教育新论[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