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健全人格的培养与教育

来源:伴沃教育
坝代教胄 浅谈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健全人格的培养与教育 刘莹莹 (鲁东大学心理与教育学院 山东烟台264001) 摘要:大学生的人格品质。小而言之,影响其个人的自我实现;大而言之,将影响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未来。因此,培养大学 生符合时代特征、健康的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人格健全人格培养教育 人格是决定个性心理特征和行为倾向的内部机制,是精神健 康的基础,也是影响智力活动效能的关键因素。其形成既受个体 生长环境和经历的影响,也受自身成长目标、导向、控制和整合 系统的影响。健康人格的培养,既是高等教育和健康促进的手 段,也是其最终目标,是学校心理卫生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聚 焦点。大学生的人格品质,小而言之,影响其个人的自我实现; 大而言之,将影响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未来。因此,培养大学 生符合时代特征、健康的人格,具有重要意义。 1.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内涵和意义 人才突出的特征之一就是有完善的人格,健康人格是2 1世纪培 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向国际人才竞争挑战的必备条件。故我国素 质教育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树人育人,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形成健 康人格。素质教育中应使知识、能力、人格三者统一并和谐发展, 因为知识是人生事业成功的基础,能力是人们由现实向理想飞跃 的翅膀,人格则最终决定着人生的成败。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 历程中的“关键期”和“人格再造期”,单纯强调知识和能力的 重要而忽视人格的塑造对教育本身的发展、社会的发展都是无益 的。 2.2培养、塑造个体的健康人格是大学生身心健康与成长、发 展的需要 健全人格指人格的生理、心理、社会、道德和审美各要素完 美统一、平衡、协调。就大学生而言,具体体现为:一是具有正 确价值观。既能看到生活光明面,对前途充满希望和信心,又能 脚踏实地,积极学习,善于发挥自身潜能,不断进步。二是具有 良好的道德情操。注重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尊重他人、诚信交 往。三是具有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表现为正确的自我意识,恰 如其分地评价自己,有效地调节自己的行为与环境保持平衡,恰 当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愉快开朗的心态。四是具有积极 的协作精神。具有团队意识,善于在互帮互助中谋求共同发展, 将竞争与合作有机统一。 健全人格是一种既有鲜明个性,又有很强社会适应性的理想 社会化人格。当代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应当表现为其本质力量完 满和充实,生理和心理素质得到充分提高,智力、品格、情操和 体魄等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有助于大学生勇 于探索、敢于创新,发挥潜力,抓住学习最佳时机,制订合乎实 际的计划并付诸行动;有助于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避免自视过 高导致自负自满,或估价过低带来自卑沮丧的消极情绪;有助于 形成较高的自我调节能力,使大学生在外部环境和自我身心不断 变化过程中,保持满意和愉快的心理体验和心境,表现乐观而自 信的生活态度,克服内心波动,培养积极参与和协作精神;有助 于更好地完善小我,改造大我,不断剖析自己、反省自己、完善 自我,进而造福社会。 2.对大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必要性 人格是各种心理特点的总和,人格健全是心理健康的根本标 志,离开人格健康很难有心理健康;而且人格健康不仅是心理健 康的重要指标,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资源。人格健康决定着个体 的顺利成长和成才,在校大学生对学校环境以及人际交往的适应 状况,往往是其人格素质的综合反映,其心理健康、学业成绩状 况以及毕业后的职业生涯,与其人格因素关系密切。可以说大学 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与塑造对其心理健康的维护与增进、个人潜能 的开发、活动效率的提高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都起着积极的影 响作用,是大学生能够顺利地健康成长与成才的保障。踏实、勤 奋、刻苦努力、独立自信、坚韧耐挫的人格特征是大学生顺利完 成学业以及成才的基础,而在此方面的不适应,则不利于成才。 许多中途退学、留级以及被淘汰的大学生并非智力有问题,往往 是由于上述人格发展缺陷以及适应不良造成的。还有一些天资聪 颖、才华横益者,最终却一事无成,究其主要原因,也多与人格 缺陷有关。因此要重视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与塑造,提高其综 合素质及社会适应能力。而且人格的塑造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 观的形成起重要作用,在高校德育中具有积极意义,有人认为人 格塑造的好坏直接关系一个人思想品德的高尚与低劣。 3.积极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实践 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是个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 2.1培养、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不仅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 培养目标的需要,也是我国社会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大学生是未来的高层次人才,肩负着国家建设的重任和民族 发展的希望。社会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对人才培育提 出了更加艰巨的任务,除了宽厚扎实的知识和能力外,还必须具 有健康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2 1世纪高素质 四、小结 务,不是单靠某些人和某些部门可以完成的。影响大学生人格社 会化过程的因素复杂多样,包括家庭、学校、各种社会团体、社 会氛围以及个体特质等,但学校教育无疑是极为重要的因素。学 校一系列教育过程具有强烈的穿透力,直接或间接地进入个体生 活情境,经过内化形成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各个学校可以成立 素质教育工作小组,坚持以健全人格教育为目标,把人格教育渗 透到德、智、体、美、劳诸教育中,用不同教育形式、不同教育 手段,积极引导学生获得对人生与社会的初步体验。同时,不断 不同方面进行考虑,打破固有的对物体的尺寸、时间和成本的认 识,以进行创新思维的方法。通过将TRIZ理论引入到本课程当 中,可以很好地克服惯性思维,帮助学生理解机械制图课程,发 挥出空间想象能力。口 简单地在课堂上照本宣科,讲解机械制图课程,往往不能起 到较好地教学效果,也很难克服学生的惯性思维。STC算子方法 是TRIZ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方法,从物体的尺寸、时间、成本三个 182 现代企业教育 MODERN ENTERPRlSE EDUCATION 2009年・11月・下期 优化育人环境,促使大学生提高和完善自己,尽快形成健全人 格。 3.1大力加强人格教育。提高个人修养水平 学术・理论 现代衾誊 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使大学生在优雅健康活泼 的校园文化氛围中,认知得到深化,情感获得升华,意志得到锻 炼,个性得到陶冶,价值观境界得到提高。使学生在良好的人文 环境中受到教育,加深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向往,对理想的 追求,让校园这种文化环境发挥出它的教育功能、育人功能,对 学生生理和心理施加持续不断的导向作用。 3.3.2着力建设良好学风。一是学校各职能部门要齐抓共管, 明确不同年级、不同课程、不同教学环节不同的人格教育侧重 点。一、二年级重点在于思维和方法培养,二、三年级重点在实 践动手能力培养,三、四年级重点在于综合素质培养。二是推进 教学改革。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狭窄性和单一性走向“宽口 径,有特色”,重在拓宽专业,加强基础,提高素质,面向社会, 3.1.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学校要求大学生必须树立强 烈的使命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自我价值和社 会价值的实现统一起来,将完善小我与完善大我结合起来,成为 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 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3.1.2注重培养团队精神。如在课堂教学中要求积极运用讨论 式、启发式教学方法,增强师生交流与合作;组织校内外有益的 集体活动,促进学生互帮互助,增进团结;注重培养竞争意识, 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科技之星”大学生研究训练等一系 “一列计划,鼓励学生在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促进养成团队精神和 协作精神。 3.1.3增强责任和诚信意识。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教育学生 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诚信意识,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 三者利益关系,自觉维护社会整体利益。同时,逐步增强对他人 的责任和诚信意识,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尊重,对他人利益 的自觉维护,对不道德、不公正、欺诈行为的自觉排斥等。另外, 还要强化自我责任意识,这是树立对社会和对他人责任和诚信意 识的内在基础。 3.2积极推进素质教育,自觉进行实践锻炼 学校应积极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素质教 育,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觉加强实践锻炼。 3.2.1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中,思想道德 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学校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环境熏 陶、社会实践等环节,把文化素养升华为学生心理品质,成为他 们人格的一部分;在教育过程中重实质而不是重表面,重内容而 不重形式,不把文化素质教育变为单纯的文化知识传授,而是纳 入必须打好的“扎实基础”的范围。 3.2.2把健全人格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学校应充分挖掘 课堂教学中人格教育的内容,利用多种教学形式和高超的讲授艺 术,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求知焦点,把科学性、艺术性、知识性、 超前性有机、有效地结合起来,激发学习兴趣,启发新思路,开 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创新意识,促使学生转变观 念,增强信心,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的能力及提高其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际能力,从而改变课堂教学主要是培养学 生智育而忽视人格其他方面培养的传统观念,把课堂变成健全人 格教育的主战场。 3.2.3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一是组织学生参加校 内服务性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这种自我服务活动中既丰富经验。 提高动手能力,又受到教育;二是组织学生走出学校去实地参观 考察,参加社会实践,从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中提高实践能力; 三是将上述两种方式有机结合,既可以在校内进行,也可以在校 外进行。如学校每年安排大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三下乡”社会 实践、青年志愿者、勤工助学等,带着问题参加实践,在实践中 发现问题,并加以研究解决,加强协作,完善自我。 3.3整合优化育人环境,努力营造良好氛围 3.3.1注重培育优良校园文化。大学校园文化是以大学生为主 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手段、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 化,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 无形的教育力量,可以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大学生的人文 精神。校园文化一方面必须体现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以此营造 氛围,引导舆论;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喜 闻乐见、健康向上的学术科技、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体育娱乐 活动,“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 现代企业教育 MODERN ENTERPRI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整合优化教学内容课程体系 教学方法和 手段,把一批学科前沿课程、科研训练等纳入教学计划,培养学 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革考试制度,实现从一次终结考试向 全程形成性考核转变,使学生个性、特长、创造性和潜能有更大 发挥余地。三是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学校要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 的教学管理制度,如学分制、弹性学制、主辅修制、双专业、双 学位制、学年成绩末位淘汰制等,引导学生把大量精力投入到学 习中,产生强烈进取心和良好的学习态度,在校园内形成竞争意 识浓烈的良好学风环境。四是弘扬优秀典型,以正确舆论引导 人。通过开展优秀班集体、优秀团支部、文明寝室建设评比等活 动,培养学生集体凝聚力。大力弘扬广大师生先进典型事迹,形 成讲学习、讲正气、争先创优的正确导向。五是发挥教师在大学 生人格培养过程中的榜样作用。身教重于言教,“其身正,不令 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培养高素质的教师,不断 提高教育工作者的人格水平,也是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因 素。 健全人格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大学生健 全人格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 协调配合、细致工作。只要高等学校充分关注并认真研究大学生 人格现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指导,积极寻找和创设优化大 学生个性的有效载体,必将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和塑造大学生 健全人格,增强竞争能力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和彦芬.大学生健全人格教育.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 (5 【2】施昌海.简论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河南大学学报,2003, (4 【3】全宏章,任晓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4】景怀斌.大学生自我心理保健. 【5】宋广文,王统永.西方人体心理学的健康人格观及其教育启 示. 【6】刘梦兰.探视高教管理新走向——高教管理法制化研究若干 问题. 【7】李桂红.我国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对策.上海师范 大学高教所.口 SE EDUCATION 18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