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西南大学网络的教育学院《比较文学》网上作业题答案

来源:伴沃教育


(0056)《比较文学》网上作业题答案

(2010-11-12上传)

1:[多选题]1、比较文学的特征有:

A:跨民族性

B:跨语言性

C:跨文化性

D:跨学科性

参考答案:ABCD

2:[多选题]2、以下属于法国学派代表人物的是:

A:维尔曼

B:戴克斯特

C:韦勒克

D:梵•第根

第 1 页 共 36 页

参考答案:ABD

3:[多选题]3、美国学派提出的研究方法是:

A:影响研究

B:平行研究

C:形象学研究

D:跨学科研究

参考答案:BD

4:[多选题]5、跨学科研究的范围包括:

A: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比较

B:文学自身内部的比较

C:文学与文人社会科学比较

D:文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比较

参考答案:ACD柯仲平、《海夜歌声》、 《风火山》

第 2 页 共 36 页

5:[多选题]6、关于比较文学中的\"比较”一词的正确理解有:

A:“比较”只是方法论

B:“比较”意味着跨国别、跨文化的比较

C:任意将两个具有跨越性的对象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就可以称为比较文学

D:必须强调“比较”是就文学而言的,如果其落脚点与归宿不是指向文学本身,再优秀的比较我们也不能称为比较文学

参考答案:BD

6:[多选题]8、渊源学按照其表现形态又可分为多种:

A:“印象”的渊源、

B:口头的渊源

C:书面的渊源

D:孤立的源流

参考答案:ABCD

7:[多选题]9、根据媒介的具体方式不同,媒介学将媒介分为:

第 3 页 共 36 页

A:个人媒介

B:环境媒介

C:文学媒介

D:政治媒介

参考答案:ABC

8:[单选题]4、提出\"阐发研究”的是:

A:美国学派

B:法国学派

C:中国学派

D:日本学派

参考答案:C

9:[多选题]7、流传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A:作家的影响

第 4 页 共 36 页

B:作品的影响

C:文学样式的影响

D:文学之间的影响

参考答案:ABC

10:[多选题]10、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的主要区别:

A:影响研究注重“事实联系”,而不是文学现象之间的非事实的审美性的类同关系;

B:平行研究更多采用哲学的、审美的、批评的方法;

C:影响研究提出了跨学科研究。

D:平行研究注重“事实联系”,而不是文学现象之间的非事实的审美性的类同关系;

参考答案:AB

1:[多选题]以下属于比较文学范围的是:

A:李白与杜甫比较

B:《红楼梦》与《百年孤独》比较

第 5 页 共 36 页

C: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比较

D:近体诗与十四行诗比较

参考答案:BCD

2:[多选题]以下著作属于古希腊时期的有

A:《理想国》

B:《诗的艺术》

C:《诗论》

D:《诗学》

参考答案:AD

3:[单选题]阐发研究是在什么著作中提出来的:

A:《艺境》

B:《谈艺录》

C:《比较文学的垦拓在台湾》

第 6 页 共 36 页

D:《解释学与哲学》

参考答案:C

4:[多选题]文类学的研究范围和对象可分为:

A:文学的分类研究

B:文学体裁研究

C:文类理论批评

D:文类实用批评

参考答案:ABCD 5:[多选题]套话的特征可以说集中表现在

A:以特殊代一般,即将表语与主要部分相混淆;

B:以现象代本质,从而制造了一种对立的等级

C:以历史代替现实,用过去的形象取代现在的事实;

D:以自然代文化,即将自然属性与文化本质相混淆。

参考答案:ABD 6:[多选题]巴柔指出形象渗透出的基本态度及象征模式有

第 7 页 共 36 页

A:“狂热”

B:憎恶

C:“亲善”

D:异化

参考答案:ABC 7:[多选题]比较诗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A:风格比较

B:概念、范畴、命题的比较

C:整体比较(体系、形态、精神、模式、观念等的比较)

D:综合研究

参考答案:BCD

8:[多选题]美国学派代表人物有

A:韦勒克

B:雷马克

第 8 页 共 36 页

C:基亚

D:韦斯坦因

参考答案:ABD

9:[单选题]1958年9月在美国教堂山举行的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第二届年会上发表《比较文学的危机》的著名讲话的是

A:韦勒克

B:梵•第根

C:基亚

D:韦斯坦因

参考答案:A

10:[多选题]以下著作是钱钟书所作的有

A:《管锥编》

B:《宋诗选注》

C:《诗论》

第 9 页 共 36 页

D:《人间词话》

参考答案:AB

1:[单选题]1931年梵•第根出版了法国学派的集大成之作:

A:《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

B:《比较文学的危机》

C:《比较文学论》

D:《比较文学的国际性和民族性》

参考答案:C

2:[单选题]在国际比较文学界较早倡导\"和而不同”的原则的中国学者是:

A:钱钟书

B:乐黛云

C:李赋宁

D:王国维

第 10 页 共 36 页

参考答案:B

1-5) B B D D D 6-10) A A D C C 11-15) C C C C C

3:[单选题]法国学派的梵•第根认为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

A:“任意两国文学之间的关系”

B:“本质地研究各国文学作品的相互关系”

C:跨学科研究

D:形象学

参考答案:B、

4:[多选题]影响研究按照影响的过程划分:

A:流传学(誉舆学)

B:渊源学

C:形象学

D:媒介学

第 11 页 共 36 页

参考答案:ABD

5:[多选题]在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之后新兴的一些研究方法和范式有

A:形象学

B:译介学

C:平行研究

D:跨文化研究

参考答案:ABD、

6:[多选题]1930年在巴黎大学创立了\"现代比较文学研究院”,使巴黎成为了比较文学的研究中心,也标志着比较文学学科的最终形成的学者是:

A:巴登斯贝尔

B:基亚

C:阿扎尔

D:梵•第根

参考答案:ACD

第 12 页 共 36 页

7:[单选题]被誉为法国\"比较文学之父”的是

A:梵•第根

B:吕纳狄尔

C:戴克斯特

D:维尔曼

参考答案:D

9:[单选题]1899年,成立美国第一个比较文学系的大学是

A:哥伦比亚大学

B:哈佛大学

C:普林斯顿大学

D:芝加哥大学

参考答案:A

10:[单选题]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一文中,系统全面地阐述了美国学派的观点的学者是:

第 13 页 共 36 页

A:韦勒克

B:雷马克

C:维斯坦因

D:佛克马

参考答案:B

1:[多选题]平行研究的特点有

A:重视文学现象之间的非事实的审美性的类同关系

B:只要具有“可比性”和跨越性的文学现象都可进行比较

C:更多采用哲学的、审美的、批评的方法

D:跨学科研究

参考答案:ABCD

2:[多选题]关于主题学的内涵的辨析,正确的有

A:主题就是指一部作品的中心思想和题旨

第 14 页 共 36 页

B:主题学探索的是相同的主题(包括主题、母题、题材、人物、意象、套语等)在不同时代以及不同作家手中的处理;

C:母题是抽象的,主题具有客观性

D:有限的母题可以组合成无限的主题

参考答案:BD

3:[多选题]文学作品的母题与人物有着密切的关系,构成母题的人物形象主要来自:

A:神话传说中的人物

B:现实中的英雄

C:报告文学中的典型

D:名著中的著名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AD

4:[单选题]伏尔泰对元杂剧《赵氏孤儿》的改变与处理属于

A:译介学问题

B:形象学问题

第 15 页 共 36 页

C:主题学问题

D:媒介学问题

参考答案:

5:[单选题]以下属于情境研究范围的有

A:中国人笔下的“鬼子”形象

B:中西三角恋爱模式研究

C:中西绿林好汉对比研究

D:中西“月亮”意象对比研究

参考答案:B

6:[多选题]文类学中的\"三分法”是将文学分为

A:抒情性文学

B:叙事性文学

C:纪实性文学

第 16 页 共 36 页

D:戏剧类文学

参考答案:ABD《故事新编》

7:[多选题]中国古代的文类二分法将文学分为

A:韵文

B:诗歌

C:小说

D:散文

8:[多选题]巴柔认为\"形象”的特征表现为:

A:比较文学中的“形象”是一种情感和思想的混合物,并非关于异国的真实描述与写照

B:具有明显的套话特征

C:是一种“社会总体想象物”

D:是一种真实性较高的想象

参考答案:ABC2:[单选题]《拉奥孔》是就诗与造型艺术进行区分的经典之作,其作

第 17 页 共 36 页

者是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黑格尔

D:莱辛

参考答案:D

3:[多选题]文学与其他艺术的主要关系表现为

A:从起源与发展上看,文学与其他艺术是同源共生,并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B:就横向关系而言,文学与其他艺术在内容与形式诸方面都存在着不少相同之处,也有着自己质的规定性;

C:就纵向而言,文学的发展与其他艺术关系不大;

D:在文学理论与其他艺术理论之间可以相互阐发、相互认识。

参考答案:ABD

4:[单选题]“诗画一律”论的提出者是

第 18 页 共 36 页

A:郭熙

B:赵孟頫

C:苏轼

D:王羲之

5:[单选题]“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更被严肃对待。”这句话出自

A:柏拉图《理想国》

B:亚里士多德《诗学》

C:康德《判断力批判》

D:黑格尔《美学》

参考答案:B

6:[单选题]认为\"艺术即做梦”,而艺术家即\"白日梦患者”,文艺是受压抑的\"利比多”的升华,这个观点的提出者是:

A:斯宾塞

B:马克思

第 19 页 共 36 页

C:弗洛伊德

D:荣格

参考答案:C、

7:[单选题]“集体无意识”和“种族心理积淀说”的提出者是

A:托尔斯泰

B:弗莱

C:弗洛伊德

D:荣格

参考答案:D

8:[单选题]1929年最早在中国开设\"比较文学”课,标志着\"比较文学”已作为一门学科出现在中国的大学是:

A:北京大学

B:清华大学

C:金陵大学

第 20 页 共 36 页

D:南开大学

参考答案:B

9:[单选题]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于:

A:1929年

B:1981年

C:1985年

D:2001年

10:[单选题]以下属于形象学研究范围的是

A:鲁迅笔下的阿Q形象

B:陶渊明笔下的菊花形象

C:莎士比亚笔下的英国乡村形象

D:马可波罗笔下的元大都形象

参考答案:D

第 21 页 共 36 页

一、名词解释

影响研究:是法国学派的主要研究方法,注重资料的发掘、考证,在方法论上重实证;强调各国、各民族文学之间的\"事实联系”,使文学从国别文学和民族文学的内部走向国际的,跨文化的比较研究中;但影响研究由于过度强调事实而忽略了文学的内部规律和审美特征,这是其明显的不足和缺陷。

文类学:文类学(Genology)研究如何按照文学本身的特点来对文学进行分类以及各种文类的特征和它在发展中的相互影响与演变。

比较诗学:比较诗学就是对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学理论、文学观念、文学思想进行比较研究。

译介学:是比较文学中的一门新兴学科和研究方法,其名称的出现是在20世纪末期,主要研究翻译媒介,但又和一般意义上的翻译研究不同,译介学将翻译视为一种文化交流、沟通的现象,而不仅仅是一种技巧、手段,译介研究是在广泛的历史文化背景中捕捉和理解各种翻译现象,在此基础上将其置于文化交流、文化生态、人文生态环境以及人类多元文化的推动和建设方面进行考察和研究。

形象学:主要研究一国文学中所塑造或描述的\"异国”形象,如\"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鬼子'形象”等。

流传学:是站在\"放送者”的角度来对某一民族文学的作家、作品、文体、甚至整个民族文学在国外的声誉、反响或影响进行研究。

第 22 页 共 36 页

比较诗学:是对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学理论、文学观念、文学思想进行比较研究。

主题学:主要指研究同一主题、题材、母题、人物典型等跨民族跨国界的流传和演变,研究不同的作家对它的不同处理,进而探讨这种流变的文学、文化和民族心理等方面的原因。

渊源学:渊源学也称源流学,主要研究文学作品的主题、题材、思想、人物、情节、语言、风格以及艺术技巧等因素的来源。

二、简答题

1、 比较文学中的\"比较”就是一种方法,这种说法对吗?

答:从比较文学的历史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比较文学的\"比较”一词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方法论,作为方法,\"比较”并非文学的专利,而是一切学术领域都普遍存在的,由来以久。

2、 平行研究的主要特点;

答:平行研究表现出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平行研究不像影响研究那样注重\"事实联系”,而重视文学现象之间的非事实的审美性的类同关系;第二,由于不受\"事实联系”的束缚,平行研究产生了打破时空、质量与强度的限制,不同国家、民族,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地位和影响的作家作品,只要具有\"可比性”都可进行比较。第三,平行研究的焦点是文学本身,即对文学内部范围的诸要素,如主题、题材、情节,体裁、形象、理论批

第 23 页 共 36 页

评等作品本身的美学构成与价值的探讨,而不象影响研究那样只注重渊源、影响、联系、媒介等文学的外围和边缘问题。因此、平行研究不像影响研究那样采用历史的、考据的方法,而更多采用哲学的、审美的、批评的方法,将文学批评重新引入文学史的研究之中。第四,平行研究还提出了文学与其他艺术、学科之间的科际比较与跨学科研究。

3、美国学派在那些方面超越了法国学派的研究视野?

答:首先向法国学派宣战的就是耶鲁大学教授,\"新批评”派的主要人物韦勒克,他于1958年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所在地教堂山举行的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二次大会上宣读了一篇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的论文。他针对法国学派所主导的比较文学界,指出他们至今\"未能确定明确的研究内容和专门的方法论”,法国学者把\"早已陈腐的19世纪唯事实主义、唯科学主义和历史相对论”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宗旨,『1』(《比较文学译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2页)将比较文学限定在作品本身以外的东西,只研究来源和影响、原因和结果,使比较文学缩小成为文学研究的\"外贸”,因此,比较文学在主题方面就会成为一组零散破碎、互不相关的片段,一组随时被打散并脱离开有意义的整体的关系,很难完整地研究一部艺术品。这样做就使比较文学变成了一个分支,仅仅研究外国来源和作者声誉的材料。『2』(《比较文学译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3页)韦勒克批评了法国实证主义研究方法采用的因果线性追求方法和对文学整体的破坏,强调了文学艺术作为自由想象和创造性的产物,绝不能建立在简单的事实联系和影响借鉴基础之上。同时,韦勒克指出法国学者有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倾向,他们将比较文学研究当作爱国主义动机的一种\"记文化账”行为,极力强调本国对别国的影响。

基于此,韦勒克宣布,\"真正的文学学术研究关注的不是死板的事实,而是价值和质量”。『3』(《比较文学译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9页)必须将文学研究区别于事实的考察,区别于思想史研究,或宗教和政治的概念和情感的研究。他认为以往许多学

第 24 页 共 36 页

者真正感兴趣的不是文学本身,而是公众舆论史、旅行报告、民族性格等等,简言之,即一般的文化史。\"他们从根本上扩大了文学研究范围,使它几乎等于整个人类史。但是文学研究如果不决心把文学作为不同于人类其他活动和产物的一个学科来研究,从方法学的角度说来就不会取得任何进步。因此我们必须面对‘文学性'这个问题,即文学艺术的本质这个美学中心问题。”『4』(《比较文学译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0页)

韦勒克的发言引发了美法比较文学界的学者长达十年的争论,在这个争论过程中,美国学者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理论思想,逐步使美国学派的理论与方法明晰起来。1962年雷马克的一篇收入美国第一本比较文学论文集《比较文学的方法和观点》中的论文,名叫《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在该文中,雷马克系统全面地阐述了美国学派的观点。该文一开始就明确提出了比较文学的定义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5』(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见张隆溪选编《比较文学译文集》,第1页。)紧接着雷马克区分了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的不同,他也批评了法国学派将研究建立在陈腐的实证主义基础上,局限于以\"可靠性”的事实证明某种影响的存在,却忽略了更重要的艺术理解和评价问题,\"比较文学”不是\"影响文学”。雷马克还批评法国学派忽略了文学与其他学科,(如艺术、音乐、哲学、政治等等)之间的关系。

4、主题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答:具体而言,主题学包括题材研究、母题研究、意象研究、主题研究、情境研究等等方面。

5、译者对原作的\"创造性叛逆”的表现何在?

答 :译者对原作的\"创造性叛逆”表现为四种情况:其一是个性化翻译,这是受译者

第 25 页 共 36 页

自己独特的追求目标和翻译原则的影响产生的。其二是误译与漏译,这种情况多属无意识造成的,但也常常折射出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误解与误释,有时会成为文化或文学交流中的阻滞点。其三是节译与编译,这是有意误造成的\"创造性叛逆”。其四是转译与改编。转译又称重译,是借助一种语言去翻译另一语种的文学作品,如借助英语译作去翻译法文原著。

6、媒介学的基本内涵与主要方式?

答:媒介学是指一国文学对另一国文学,一个作家对另一民族、国家文学产生影响这一事实的途径、方法和手段及其因果关系的研究。这些媒介可以是翻译、评论,也可以是人员往来、国际会议等等。根据媒介的具体方式不同,媒介学将媒介分为个人媒介、环境媒介和文学媒介三种。个人媒介又可分为:\"接受者”国家中的个人媒介,\"放送者”国家中的个人媒介者和第三国中的个人媒介者。环境媒介又可分为:\"朋友集团”或朋友的聚会、\"文学会社”、\"文学沙龙”、宫廷与开放都市等。文字材料媒介。诸如文学评论、报章杂志、文学翻译之类的书籍和文字,这也是作家作品传播到外国去的重要途径,其中最重要的是翻译。

7、阐发研究是在什么著作中提出来的,其基本内涵是什么?

答:阐发研究是近代以来中国比较学者的创造,作为一种研究类型首先是在1976年台湾学者古添洪、陈慧桦在《比较文学的垦拓在台湾》一书的序言中提出的,他们将\"援用西方文学理论与方法并加以考验、调整以用之于中国中国文学之研究”称为\"阐发研究”。因此,阐发研究就用一种民族文学的理论和批评方法去解释另一种民族文学的理论和作品,它可以是理论对作品的阐发,也可以是理论与理论之间的相互阐发,甚至是其他学科与文学之间的相互阐发。

第 26 页 共 36 页

8、主题与母题的主要区别?

答:在主题学概念中还要区分母题(motive)和主题(theme)这两个术语。一般来讲,我们可以把主题看成是抽象的,而母题则具有客观性。比尔兹利认为,主题是指\"被一个抽象的名词或短语命名的东西”,诸如\"战争的无益、欢乐的无常、英雄主义、丧失人性的野蛮”等等。尤金H福尔克说:\"主题可以指从诸如表现人物心态、感情、姿态的行为和言辞或寓意深刻的背景等作品成分的特别结构中出现的观点,作品的这种成分,称之为母题;而以抽象的途径从母题中产生的观点,则可称之为主题。母题经过作品的有机组合,便能提升为一定的主题,一部作品可以分列成多个母题。一般来讲,母题是很有限的,但这有限的母题却可以组合成无限的主题,每一部伟大的作品可能都表现了一个独特的主题,但世界上无数的作品可能也只涉及到一些常见的有限的母题如爱与恨、情于仇、生与死、聚与散等等。

三、论述(本大题共4小题);

1、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多元冲突与融合的角度谈谈研究比较文学的意义。

参考答案:本题无标准答案,主要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考虑从以下思路入手。

(1)对全球化的理解:政治、经济、文化等全球化问题

(2)全球化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问题

(3)比较文学对文化多元对话,不同文化之间的互识、互证、互利等方面的价值和意义

第 27 页 共 36 页

(4)举例阐发

2、结合具体的文学现象,阐述心理学对文学研究的启示与意义。

参考答案,考生也可自由发挥,重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

文学与心理学的关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尤其是心理学美学逐步受到人的普通关注以来,各种心理学成果大量运用到文学研究中。

在文学中心理批评主要关注:作家创作时的心理历程;作家在作品中借人物形象表现的是什么心理。心理批评的方法比较适合于分析小说和戏剧,特别是分析那些精神内涵比较丰富的作家作品,以及内心世界比较复杂的人物形象。它是一种内在的批评,对于外在的社会学批评有很好的补充作用。

心理批评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第一,心理分析批评是一种深层的批评,它不是停留在作品表面内容上,而是在探索作家和人物的内心深层心灵世界,这一点有助于纠正那种肤浅的、皮相的或者只关注作品与世界生活的批评方式。有的理论家认为弗洛伊德与马克思如喜玛拉雅山的两面,共同构成了对人的全面认识。

过去我们的批评特别注重作品的社会学分析,对作家的思想、世界观及阶级属性十分关心,但却极少重视作家心理状态研究。心理分析批评强调文学是作家的心理欲望的表现,不同意把人看作环境和自然的奴隶,这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文学作品。

理批评的途径是直指作家的内心,揣摩作品中蕴涵的作家个人的心理情绪,寻求作家

第 28 页 共 36 页

个人经历在作品中的印记,挖掘作家塑造人物形象(特别是虚构形象)的深层微妙意图,是很值得借鉴的。正确使用这种批评方法无疑是有价值的,也的确取得了不少成功的分析。

3、联系具体实例谈谈文学与哲学的关系。

参考答案,考生也可自由发挥,重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

文学与哲学的关系是异常紧密的。真正伟大的文学常常也是对于人生之迷、世界之迷、生命的价值等等哲理问题的探索。早在古希腊,著名的哲人亚里士多德在其《诗学》中就宣称:\"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更被严肃对待。”(《<诗学><诗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29页。)事实上西方许多文学思潮都直接与哲学运动有着密切关系,如浪漫主义运动与康德等人的启蒙哲学,现代主义与尼采、叔本华、柏格森、海德格尔、萨特、弗洛伊德等人的思想紧密相连。

哲学是人类对于宇宙人生之迷的形而上思考与揭示,文学作品在最深层次上是与哲学相通的,只不过文学作品并不直接诉诸于抽象的说理与逻辑,文学始终将哲思蕴含在形象与叙述之中,它所传达的常常是一种寓意、象征、寓言、比喻。或者一段充满感悟与启迪人心智的议论,将那难言之理、不明之事、可遇而不可求之思,全盘倒出,使人豁然开朗如释重负,感而遂通,回味悠长。童庆炳先生在《文学活动的美学阐释》中认为,从作家的角度看,作品的哲学意味是作者对人生真谛的刻骨铭心的体验,是他用全部的痛苦、坎坷、血泪、青春、生命换来的人生感受,是他全部创作心理机制和活跃的创作个性所能达到的最高艺术概括。正如苏轼的创作,与其一生的挫折与人生颠沛紧密相关,没有乌台诗案,流放黄州,朋友疏远,生死茫茫,终日来往于渔樵之间,游戏醉酒于江湖之上,没有\"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鸟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穷途,死灰吹不起。”(《寒舍诗》的深刻感悟,又哪里会有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

第 29 页 共 36 页

怀古》等等惊天地、泣鬼神之作。从作品的角度看,哲学意味是潜藏于作品的深层的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具有永恒性的人生精义和心理蕴含,是作品获得不朽的艺术魅力的原因之一。中国古典诗歌中那些对于生命、青春、时光、别离、生死、孤独、思乡等等主题的书写,本身就是一种哲学的探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李商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黄仲则),\"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等等,这些千古名句都可以说凝聚了中国文人的忧患、感伤、欣喜、无奈、奋发、豁达等等深切体悟,其中蕴含的哲理至今使人难以释怀。从读者角度看,哲学意味是文学作品中渗透出的可喻不可喻的灵境,是启迪人性灵的\"理外之理”、\"味外之味”,它是审美理解的最深层次。古今中外的明篇佳作所起的功能绝不亚于哲学家们的鸿篇巨制,文学所给人的哲学启迪有时可能是直接阅读哲学著作难以获得的。因为它如春雨润泽心田,细无声息,也许它并不需要读者去冥思苦想,而是在百感交集,唏嘘感叹中获得人格升华,顿悟明了。

哲学作为对自然与人生社会的一般规律的探索与总结,作为一种世界观与方法论,对于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鉴赏无疑具有指导和制约作用。文学作品常常离不开哲学思想的影响,正如加缪所说:\"伟大的作家必是哲学家。”哲学不仅为文学提供了灵魂,还为文学提供了方法与道路。中国古典文学的创作往往离不开儒、道、释思想的影响与渗透,屈原与儒家忠君思想,陶渊明与道家思想,李白与道家思想、杜甫与儒家思想、苏轼与佛、道思想等等关系密切。同样,宋明理学、晚明心学对于元明清以来的小说、戏曲、小品文等影响至深。在西方这种现象更为突出,如笛卡儿唯理主义之于法国古典主义学、德国古

第 30 页 共 36 页

典哲学之于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孔德实证主义哲学之于欧洲写实主义文学、20世纪非理性思潮之于现代主义文学等等。哲学思想还会深刻地影响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学理论与批评。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西诗学的差异不仅仅是研究对象(文学作品)的差异,而更深层的可能还是哲学上的差异,哲学思想可能带来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原则和基本思路的改变,同时哲学常常直接给文学理论与批评提供术语、范畴乃到基本的命题,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可以将文学理论与批评作为以文学为对象的哲学思考,只不过它们一方面是通过文学去认识宇宙人生的精义与规律,另一方面是探讨文学现象这一特殊艺术形式的规律与特征而已。

因此,研究哲学可以从文学的角度去加以把握,文学有时可以提供另一条有别于哲学的哲学之思,事实上古今中外有许多哲学家同时也是文学家,如西方的尼采、萨特,中国的庄子等等。他们的哲学思想同时是以文学的形式来展开的。当哲思隐退之时,诗承担了哲学的职能,诗人与哲人只不过是两种不同的称呼而已。同样,要研究文学及其理论,是离不开哲学的,不仅仅是因为哲学提供了我们认识文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更重要的是文学本身离不开哲学,文学从创作到作品的精神内蕴再到欣赏批评都有哲学的影子,离开了哲学,文学就失去了灵魂与依傍,文学就没有了深度与力量。

当然,文学与哲学是不能互相取代的,文学与哲学从形式到功能都是不样的,如果文学沦为了哲学的说教,那这样的文学是不成功的文学,因为文学首先是艺术,艺术是说教与抽象的敌人,当文学变成了哲学,文学也就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同样,哲学不能变成文学,哲学有文学所无法达到的明晰与深度,哲学家善于透过一切的现象与杂多去抓住世界的本原,而文学家善于将本原的东西还原为杂多与鲜活的世界,它们是两根永远不会交汇的平行线,而且各自运动在不同的方向上。

4、何谓\"套话”?结合实例,阐述比较文学中\"形象”的套话特征。

第 31 页 共 36 页

套话,又称惯用语,是不同民族文学中经常出现的习惯性的称谓、表述等等。如西方文学中的\"伊甸园”、\"禁果”、\"方舟”,中国文学中的\"江郎才尽”、\"穷而后工”等等。套语背后往往凝聚着特定的文化意蕴和深刻的文化背景与历史根源,如中国现代文化中称西方人为\"二毛子”,称日本人为\"鬼子”,都与特定的历史事件有关。套语往往还与一个民族对另一民族的陈见、偏见甚至误识有关,因而,它也是形象学中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具有明显的套话特征。套话是对一种文化的概括,它是这种文化标志的缩影(如陈词滥调,福楼拜尔常说的\"被普遍接受的思想”等。)

套话是一种被简化了的文化表述,它具有很强的历史恒定性和高度的多语境性,在某一民族和国家内的任何时刻都可使用,如我们自抗日战争以来长期称日本人为\"鬼子”。套话还以隐含的方式提出了一个恒定的等级制度,一种对世界和对一切文化的真正的两分法。\"套话是对精神和推理的惊人省略,是一种恒定的预期理由:它显示出(并证明了)的是它原本应该证明的。它不仅是一个凝固文化的标志,还揭示出了一个重言、重复的文化,一切批评尝试后都被排除在这个文化之外,以有利于对某些本质化和歧视类型的确定。”

套话的产生往往是将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相混合,以他者的自然属性来解释他们的文化,他的存在解释了他的行为(低级的)和作为叙述者的我的行为(高级的)。如犹太人的鹰勾鼻。同时,套话有时以一些概括的富有特征的词汇联系在一起,这些词汇往往传达了一个民族对他者的总体想象与恒定看法,当然这些词汇作为对他者形象的界定也会随一定的历史而发生变化。

概括起来,套话的特征可以说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特殊代一般,即将表语与主要部分相混淆;二是以现象代本质,从而制造了一种对立的等级;三是以自然代文化,即将自然属性与文化本质相混淆。

第 32 页 共 36 页

---------------------------------------------------------------------------------------------------------------

特别提醒:分析题为自己阐述,该答案不一定准确,望三思而后行。。。。。。。

四、分析题

一、1、闻一多先生《文学的历史动向》,联系具体的文学现象,谈谈你对这段文字的理解。

上文说过,四个文化猛进的开端都表现在文学上,四个国度里同时迸出歌声。但那歌的性质并非一致的。印度希腊,是在歌中讲着故事,他们那歌是比较近乎小说戏剧性质的,而且篇幅都很长,而中国以色列则都唱着以人生与宗教为主题的较短的抒情诗。中国与以色列许是偶同,印度与希腊都是雅利安种人,说着同一系统的语言,他们唱着性质比较类似的歌,倒也不足怪。

中国,和其余那三个民族一样,在他开宗第一声歌里,便预告了他以后数千年间文学发展的路线。\"三百篇”的时代,确乎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的文化大体上是从这一刚开端的时代就定型了。文化定型了,文学也定型了,从此以后二千年间,诗――抒情诗,始终是我国文学的正统的类型,甚至除散文外,它是唯一的类型。赋,词,曲,是诗的支流,一部分散文,如赠序、碑丈等,是诗的副产品,而小说和戏剧又往往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夹杂些诗。诗,不但支配了整个文学领域,还影响了造型艺术,它同化了绘画,又装饰了建筑(如楹联,春贴等)和许多工艺美术品。诗似乎也没有在第二个国度里,象它在这里发挥过的那样大的社会功能。在我们这里,一出世,它就是宗教,是政治,是教育,是社交,它是全面的生活。维系封建精神的是礼乐,阐发礼乐意义的是诗,所以诗支持了那整个封建

第 33 页 共 36 页

时代的文化。

此后,在不变的主流中,文化随着时代的进行,在细节上曾多少发生过一些不同的花样。诗,它一面对主流尽着传统的呵护的职责,一方面仍给那些新花样忠心的服务。最显著的例是唐朝。那是一个诗最发达的时期,也是诗与生活拉拢得最紧的一个时期。

从西周到春秋中叶,从建安到盛唐,这中国文学史上两个最光荣的时期,都是诗的时期。两个时期各各拖着一条姿势稍异,但同样灿烂的尾巴,前者的是\"楚辞”\"汉赋 ”,后者的是五代宋词。而这辞赋与词还是诗的支流。然则从西周到宋,我们这大半部文学史,实质上只是一部诗史。但是诗的发展到北宋实际也就完了。南宋的词已经是强弩之末。就诗本身说,连尤杨范陆和稍后的元遗山似乎都是多余的 ,重复的 ,以后的更不必提了。我们只觉得明清两代关于诗的那许多运动和争论,都是无味的挣扎。每一度挣扎的失败,无非重新证实一遍那挣扎的徒劳无益而已。本来从西周唱到北宋,足足二千年的功夫也够长的了,可能的调子都已唱完了。到此 ,中国文学史可能不必再写,假如不是两种外来的文艺形式――小说与戏剧,早在旁边静候着,准备届时上前来\"接力”。是的 ,中国文学史的路线南宋起便转向了,从此以后是小说戏剧的时代。

故事与雏形的歌舞剧,以前在中国本土不是没有,但从未发展成为文学的部门。对于讲故事,听故事,我们似乎一向就不大热心。不是教诲的寓言,就是纪实的历史,我们从未养成单纯的为故事而讲故事。听故事的兴趣。我们至少可说,是那充满故事兴味的佛典之翻译与宣讲,唤醒了本土的故事兴趣的萌芽,使它与那较进步的外来形式相结合,而产生了我们的小说与戏剧。故事本是民间的产物,不用讳言,它的本质是低级的。(便在小说戏剧里,过多的故事成分不也当悬为戒条吗?)正如从故事发展出来的小说戏剧,其本质是平民的,诗的本质是贵族的。要晓得它们之间距离很大,而距离是会孕育恨的。

第 34 页 共 36 页

所以我们的文学传统既是诗,就不但是非小说戏剧的,而且推到极端,可能还是反小说戏剧的。若非宗教势力带进来那点新鲜刺激,而且自己的歌实在也唱到无可再唱的了,我们可能还继续产生些《韩非?说储 》,或《燕子丹》一类的故事,和《九歌》一类的雏形歌舞剧,但是,元剧和章回小说决不会有。然而本土形式的花开到极盛,必归于衰谢,那是一切生命的规律,而两个文化波轮由扩大而接触而交织,以致新的异国形式必然要闯进来,也是早经历史命运注定了的。异国形式也许早就来到了,早到起码是汉朝佛教初输人的时候,你可以在几百年中不注意它,等到注意了之后,还可以延宕,踌躇个又一度几百年,直到最后,万不得已的,这才死心塌地,接受了吧!但那只是迟早问题。反正自己的花无法再开,那命数你得承认。新的种子从外面来到,给你一个再生的机会,那是你的福分。你有勇气接受它,是你的聪明,肯细心培植它,是有出息,结果居然开出很不寒伧的花朵来,更足以使你自豪!

二、读《苦行的修士》,谈哲理

答:修士苦苦修行,为的是进入乐园,为此,他放弃了拾柴姑娘的爱;而当修行成功,他却想拥有这个姑娘。我想这个故事还应该有下文,只是聪明的作者留给了我们自己去想像,那就是上帝慷慨地答应了这个坚定的信徒,于是修士再次来到他早年修行的地方,可以想像,此时必定物是人非,当年的拾柴姑娘要么白发苍苍,要么就化着了一座孤坟。

这真是一个\"苦行的修士”,先前,他在修行与接受拾柴姑娘的爱这个两难的选择中矛盾徘徊;后来,他又将在悔恨中度过余生。如此,他的一生当真就只能用一个\"苦”字来形容。

那么,作者想通过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呢?

第 35 页 共 36 页

泰戈尔一生都在崇尚爱,他的很多作品都在歌颂美好的爱,这则寓言也是一样。作者其实是想告诉我们:爱,才是这个世界唯一重要的东西。这里的\"爱”,并不是单单指爱情,一切人类美好的感情,都可以从这则寓言里找到注脚。

第 36 页 共 36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