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0仿2019年广西桂林市中考语文全真试卷试卷

来源:伴沃教育
2020年广西桂林市中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每小题2分,共10分)

1.(2019秋•蒙阴县期末)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缥缈/缥碧 匿名/溺水 木铎/络绎不绝 B.扒手/趴下 涤纶/纶巾 教诲/风雨如晦 C.濒临/缤纷 胁制/挟着书 济南/人才济济 D.俯瞰/勘探 倾轧/扎花 惧惮/殚精竭虑

2.(2019秋•大安市期末)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酝酿 憔悴 晰晰沥沥 大相径庭 B.怂恿 炫耀 怪诞不经 害人听闻 C.禁锢 呻吟 浑为一谈 咄咄逼人 D.狭隘 热忱 以身殉职 花团锦簇

3.(2019秋•辛集市期末)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 ) A.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聚拢在一起,像满天繁星,令人眼花缭乱。

B.小说《我是猫》,虽没有抑扬顿挫的故事情节,却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受到了读者的青睐。

C.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绝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 D.自从扬州瘦西湖的菊花展开放以来,每天到这里观赏的人络绎不绝。

4.(2020•望花区一模)选出对下列病句修改有误的一项( ) A.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网民规模的增加。 修改:“增加”改为“扩大”。

B.中科院研究员邓李才在10亿年星团中观测到首次不同寻常的蓝离散星。 修改:“首次”调到“在10亿年星团”之前。

C.电动自行车废旧电池再利用资源,成本高、检测难,制约市场良性发展。 修改:“良性发展”改为“良性循环”。

D.正确的国家版图是国家主权和领士完整的象征,体现了在国际社会中的政治、外交立场。 修改:“在国际社会”前加上“国家”。

5.(2020•贵港模拟)下列表述无误的一项是( )

A.“垂髫”指小孩,“古稀”指八十岁;“婵娟”指月亮,“芙蕖”指荷花。

B.《诗经》也称“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赋”“比”“兴”三个部分。

C.周敦颐的《爱莲说》赞美了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苏轼则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里表达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望。

D.武松是《水浒》中着力塑造的一位英雄好汉,他有仇必报,有恩必报,曾经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桃花村,血溅鸳鸯楼,火烧瓦罐寺。

二、综合性学习

6.(2019秋•和平区期末)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每个人每天都会扔出许多垃圾,在一些垃圾管理较好的地区,大部分垃圾会得到卫生填埋、焚烧、堆肥等无害化处理,而更多地方的垃圾则常常被简易堆放或填埋,导致臭气蔓延,并且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体。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国外各城市对生活垃圾分类的方法,大致都是根据垃圾的成分构成、产生量,结合本地垃圾的资源利用和处理方式进行分类。如德国一般分为纸、玻璃、金属和塑料等;澳大利亚一般分为可堆肥垃圾,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日本一般分为塑料瓶类,可回收塑料,其他塑料、资源垃圾、大型垃圾,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有害垃圾等等。

2019年1月15日,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召开会议,并在会议上发布了《生活垃圾分类标志》新版标准、该标准于12月日起正式开始全国实施。在此次新标准的修订当中,主要对生活垃圾分类标志的适用范国、类别构成、图形符号进行了小范国的调整,与2008版《生活垃圾分类标志》标准相比,新标准将生活垃圾的类别调整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拉共四大类。 材料二:

材料三:沈阳是全国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的46个重点城市之一,为提升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培养全民垃圾分类意识,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沈阳市将在全域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据了解,沈阳市将在全市145个街道、911个社区设置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包括餐厨垃圾)三类收集容器等垃圾分类设施。其中,今年在10个试点小区进行餐厨垃圾分类,设置100个餐厨垃圾分类箱。党政机关、学校等公共机构,每栋楼设置1个有害垃圾投放设施,毎层楼设置1个可回收物投放设施,其他垃圾投放桶按照空间、人数和工作需求设置,餐厨垃圾桶每百人设置不小于12升的投放桶。

沈阳市将根据不同类型居民小区实际,因地制宜确定垃圾定时定点投放的分类投放点、投放时间及分类投放规范;在标准化菜市场、连锁企业、商业楼宇等企事业单位展开强制分类;对生活垃圾分类运输车辆作业信息、行驶轨迹等进行实时监控,杜绝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后混合收集运输,并便于公众监督。

(1)阅读上述材料,对选文内容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国内外对生活垃圾分类的方法,大致都是根据垃圾的成分构成、产生量,结合本地垃圾的资源利用和处理方式进行分类,统一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 B.有害垃圾包括:蓄电池、过期化妆品、包装药片的铝箔等;厨余垃圾包括:吃剩的午餐肉、蜗牛、柱圆壳;其他垃圾包括:使用过的一次性餐具,沾了油渍的外卖包装袋、橡皮泥、尿片等。

C.沈阳市将在全城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党政机关、学校等公共机构,要求设置有害垃圾投放设施,可回收物投放设施和其他垃圾投放桶,不必没置餐厨垃圾投放设施。

D.沈阳市相关部门对生活垃圾分类运输车辆作业信息、行驶轨迹等进行实时监控,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后混合收集运输,并便于公众监督。

(2)请结合材料,补全下面的对联 上联:废弃物品合装合理酿大祸 下联:

三、现代文阅读

7.(2019秋•大安市期末)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

①林语堂曾说,“读书,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读书可以使人增长学问见识,领悟为人处世的道理,即“开茅塞,除鄙见”,这是阅读大多数书籍都可以带来的好处。读书还可以“养性灵”,这种好处,则非品读经典而不可得。品读经典可以养成知识丰富、道德高尚、情趣健康的性灵,可以让人生从浮躁走向宁静、从浅陋走向优雅。总之,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

②何谓经典?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说:“自圣贤述作,是曰经典。”他认为,古代圣贤所述所作的就是经典。这个解释有些道理。圣贤的思想往往能够洞穿古今,必然是经典。但问题又来了,圣贤何以成为圣贤?实际上,还是靠其著述留存后世,为后人所接受、认可、推崇。有学者曾总结过经典的特性:传世性、权威性、耐读性、累积性。可以说,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关键在于其蕴含的思想精髓能触及人们的心灵。它们代表着时代精神,能够穿越时空、启迪后人。因而,经典是历史选择出来的最具价值的书籍。

③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感受圣贤哲人的思考。又如,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历来为共产党人所推崇,百读不厌,回味无穷。品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不仅有助于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而且可以引发我们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入思考,启迪智慧,荡涤心灵。

④品读经典,人们可以穿越到遥远的古代,仿佛身临历史现场,感受古人的风采。《史记》中荆轲刺秦王,一番悲壮,一幕惊险。从《史记》中可以看出,作者司马迁的追求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将失败的英雄项羽列入“本纪”,为匈奴作列传,还专辟《货殖列传》记录那些在当时为世人所不屑的商人。品读这部历史经典,我们可以读出并且学习司马迁的大气魄、大胸怀。

⑤品读经典,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人美景也美;_____________.阅读叙事文学作品,就如同步入历史人物长廊:刘兰芝、焦仲卿的悲剧让人感叹,巾帼英雄花木兰的形象令人叹奇,梁山泊一百单八好汉的忠义令人回肠荡气,等等。文学经典往往也是历史经典。例如,杜甫的“三吏”“三别”,书写了安史之乱的历史场景。

又如,一部《红楼梦》通过对贾家的细致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大厦将倾的历史趋势。 ⑥品读经典未必能让人学会一项生存技能,但可以培养高尚的心灵。经典蕴含的深刻哲思、美妙文辞,给人带来的并非单一的启迪,而是多元的文化熏陶,使我们在潜移默化中气质得到提升、心灵得到洗礼、心胸变得开阔、见识更加高远。

(1)文章开头引用林语堂的话有什么作用?

(2)文章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请为第⑤段横线处补写一个道理论据,写在下面。

四.古诗文阅读(18分)

8.(2019秋•南开区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季布 司马迁

孝惠时,(季布)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①吕后,不逊,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且秦以事于胡,陈胜等起。于今创痍未瘳②,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

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

(节选自《史记•季布乐布列传》)

【注】①嫚(màn):侮辱。②瘳(chōu):(伤、病)痊愈。③使酒难近:意思是,爱喝酒使性子,令人难以亲近。④见罢:意思是,文帝见过就不理他了。⑤股肱:这里是“重要”的意思。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人有言其贤者

②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

(3)结合选文,举例说说季布是一个怎样的人。

9.(2020•湖南模拟)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赠苏绾书记① 杜审言

知君书记本翩额,为许从戎赴朔边? 红粉②楼中应计日,燕支山③下莫经年!

[注释]①书记:指官府或军幕中主管文书工作的人员。诗句中的“书记”指文字、书籍、文章等。②红粉:这里指诗人好友苏绾的妻子。③燕支山:在今甘肃省山丹东南,泛指友人将要赴任之地。

(1)一二两句写出了苏绾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2)诗中“应计日”和“莫经年”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五、诗文默写与课外积累(10分) 10.(2020•宁夏模拟)默写。

①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崔颢《黄鹤楼》) ②_____________ ,切问而近思。(《<论语>十二章》)

③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___________________ !(李清照《渔家傲》) ④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水调歌头》)

⑤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__________________ ,三而竭。(《曹刿论战》) ⑥ _________________,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⑧龚自珍辞官以后,于镇江丹阳云阳书院教书育人,直至病逝,践行了他在《己亥杂诗》中的诺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⑨《醉翁亭记》中点明主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⑩《送东阳马生序》写自己不羡慕同学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⑪杜牧在《赤壁》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集中表现了微小的事件对历史命运的改变的观点。

11.(2019秋•天峨县期末)走近名著。

一个人耗尽一生的光阴来观察、研究昆虫,已经算是奇迹了;一个人一生专为昆虫写出十卷大部头的书,更不能不说是奇迹。这些奇迹的创造者就是法布尔,他的《昆虫记》被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语段中《昆虫记》被誉为“_________________ ”。在这本书中,在____________ 地下“潜伏”四年;______________ 在编织“罗网”方面独具才能;________________ 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

六、(5分)

12.(2019秋•平定县期末)欣赏下面书法作品,然后用楷书工整地写在下面的田字格里。

七、现代文阅读

13.(2020•宁夏模拟)

母爱像棉花盛开

徐学平

①听说,每一位母亲都是大地上盛开的花朵,有人说母爱温馨如康乃馨,有人说母爱圣洁如鲁冰花……然而,我那与泥土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母亲却从来没见过这些娇贵的花儿。我也一直在寻找,寻找一朵属于母亲的花。

②母亲是个勤劳朴实的农民,她用天底下最无私的爱养育着自己的三个儿女。小时候,家里的经济并不宽裕,母亲却总能让我们时常成为小伙伴们羡慕的对象,或是一本有趣的小人书,或是一根美味的冰棍儿……而母亲,她对自己却节俭到了几乎苛刻的程度。 ③记得,我在一篇小学作文里曾经这样描述过母亲--“我从来没有看到妈妈穿过漂亮的衣服,她很普通,普通得就像田野里随处可见的狗尾巴花。”那是我第一次把母亲比作花儿,尽管那个懵懂的比喻一度成了村民的笑谈,但母亲那淳朴的形象却永远烙在了我心中。 ④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母亲的了解也不断地增多。我曾经见到过母亲年轻时候的照片: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两根乌亮亮的麻花辫,原来母亲也是很美的。然而不幸的是,她婚后不久父亲的身体就一直不好,母亲便不得不用柔弱的双肩挑起家庭的重担。

⑤母亲不分昼夜操劳着,家务、农活、牲口、孩子……母亲总有忙不完的事,再也无暇去照一下镜子,梳理一下自己秀美的长发了。在我心中,我觉得母亲有时好像命运多舛的苦菜花,有时却像挺拔坚强的向日葵。然而,我又总感到这些花儿还是代表不了母亲,总觉得还缺了些什么。

⑥直到我大学毕业的那一年,刚找到工作的我便迫不及待地赶回家,因为我想早点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母亲。那天,见到母亲时,她正在棉花地里摘棉花。深秋的田野已是一片枯黄,只有星星点点的棉花还在竞相开放,洁白的棉絮漫天飞舞,和母亲的白发一起在风中飘扬。

⑦得知我即将参加工作,母亲的双眼顿时噙满了欣慰的泪水。她高兴地说:“快,帮妈把地里的棉花摘了,明天就送去收购站,说不定还能给你换套像样点儿的西装呢!”望着母亲因长年累月的辛劳而过早苍老的身影,蓦然间,我觉得她仿佛也成了一株随风摇曳的棉花。

⑧棉花的一生共有两次“花”开:花龄期的棉花开出的花朵很美,白的纯洁,粉的淡雅,但是为了孕育棉花,她只能萎谢掉自己美丽的容颜;产棉期棉花会把自己所有的养分都毫不保留地提供给棉桃,于是叶蔫了,枝枯了,洁白的棉花终于盛开了,而这一次,她枯槁的却是自己全部啊!

⑨棉花,可谓是我再熟悉不过的乡间植物了,但那不正是我苦苦寻觅的母亲花么?母爱像棉花盛开,她穷其毕生的精力只为换取最终无私的绽放,吐出棉,纺成纱,拧成慈母手中线,织成游子身上衣。

(选自2019年5月《贺州日报》)

(1)请简要分析文章以“母爱像棉花盛开”为标题的妙处。

(2)第④段刻画母亲年轻时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3)请结合全文,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深秋的田野已是一片枯黄,只有星星点点的棉花还在竞相开放,洁白的棉絮漫天飞舞,和母亲的白发一起在风中飘扬。

(4)得知我即将参加工作,母亲的双眼顿时噙满了欣慰的泪水。请问母亲为什么会流泪?

(5)第⑤段中“我又总感到这些花儿还是代表不了母亲,总觉得还缺了些什么。”你认为到底缺了些什么呢?

(6)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7)文章开头说:“每一位母亲都是大地上盛开的花朵”,你觉得你的母亲是一朵什么花?请联系实际说明理由。

八、写作(50分)

14.(2019秋•文水县期末)我们感叹得不到真情的时候,或许真情就在你的身边;我们呼唤得不到理解的时候,或许理解就在你周围……有的时候,美好的事物与情感离我们并不遥远,或许只是由于离你太远,你往往忽视了它们的存在。

请结合自我经历与感悟,以“原来 ________并不遥远”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先把题目补充完整; ②文体不限(戏剧、诗歌除外); ③有真情实感; ④不得抄袭套作;

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

1. C 2.D 3.B 4.C 5.C 6.(1)B

(2)精分垃圾有你有我享尊荣 分装垃圾利国利民净家园

7.(1)引用名言引出中心论点,激发阅读兴趣,同时,名言又是证明论点的道理论据,更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2)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的例子,充分论证了“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感受圣贤哲人的思考”这一分论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明力。

(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描绘了活力和万物复苏的新意,使人们倍加感到生命的美好。(意思对即可)

8.(1)①品德高尚,贤能 ②担心,害怕

(2)陛下因为有一个人称赞我便召见我,(因为)有一个人诋毁我便让我回去。

(3)季布是一个刚正不阿、敢于直言进谏的人,季布对吕后说“樊哙可斩也。”并说明原因:且劝阻吕后讨伐匈奴一事,体现了季布的刚正不阿;季布对文帝进言,劝文帝要明辨是非一事,体现了他是一个敢于直言进谏的人。

9.(1)特点:文采出众,才华横溢。用意:突出了苏绾的才干,交代了“赴朔边”的原因;也蕴含了诗人对好友的离情别意。

(2)诗人设想离别之后苏绾的妻子会在家计算他的归期,劝说好友莫要长久不归,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眷恋和期待他早归的情感。

10.①芳草萋萋鹦鹉洲 ②博学而笃志 ③蓬舟吹取三山去 ④千里共婵娟 ⑤再而衰

⑥欲渡黄河冰塞川 ⑦水何澹澹

⑧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⑨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⑩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⑪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1. 昆虫的史诗; 蝉、蜘蛛、螳螂

12.立德树人

13.(1)标题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母爱”比作“棉花盛开”,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揭示母爱无私的主旨,棉花为了孕育棉桃,给棉桃提供养分,枯槁了自己。

(2)写母亲年轻时的形象,突出母亲的美丽,与现在她苍老的形象相对比,突出母亲为了家庭所做的付出与牺牲,这样更能表现出母爱的无私。突出文章的主旨。

(3)这句话是景物(环境)描写,层层烘托,营造了一种萧瑟悲凉的氛围,烘托了母亲坚韧的性格和苍老的形象,为下文赞颂母爱作铺垫。

(4)这句话运用了神态描写,传神地写出了母亲得知“我”找到工作后内心的激动和欣慰之情。

(5)缺少了像母亲那样为子女无私奉献的品格。

(6)吃苦耐劳,从“母亲不分昼夜操劳着,……总有忙不完的事”可以看出;节俭淳朴,从“我从来没有看到妈妈穿过漂亮的衣服”可以看出;坚强不屈,父亲身体不好,母亲用柔弱的双肩挑起家庭的重担;无私奉献,母亲对自己节俭到了几乎苛刻的程度,把毕生的精力无私奉献给子女。

(7)示例:我觉得我的母亲像向日葵,向日葵总是迎着太阳的方向生长,而我的母亲也总是围着我们这个家转。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