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 理论学刊 Theory Journal Mar.20o9 No.3 Ser.No.181 第3期总第181期 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模式的基本要素及其变项选择 肖卫东 (山东师范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作为经济社会行动的协调发展,包括协调发展主体、协调发展环境、协调发展手段和协调发展目标四 个基本要素,而且从宏观上看,发展目标、发展手段的选择与发展环境构成了一个多层次的结构体,发展目标和发展 手段的结构性要素之间的配置和嵌入,及其与环境的适应和互动决定了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 [关键词]经济社会学;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变项选择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909(2009)03—0046—03 一、经济社会学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经济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就是经 在一国或地区的发展中,经济与社会的关系一 济与社会的关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观是经济社会 直受到特别关注,而经济社会学重点关注经济与社 学的一个基本发展观,它是一种整体性思考和构建 会的关系,着眼于社会学视角下的经济与社会发展, 的发展模式。当前,提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已经成 对经济和社会相互关系以及经济运行过程中经济因 为发展的主流。如何协调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已不简 素和非经济因素相互作用进行系统和客观的研 单是一个理论或战略层面上的问题,而是一个重要 究… 。经济社会学的社会系统理论告诉我们, 的实践问题。因此,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发 经济社会系统由不同民族、家庭、组织和个人组成, 展模式的选择至关重要,而要选择发展模式,首先就 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多个维度,且各 要对发展模式的基本要素、变项设置及其选择取向 维度又具有结构性的有机系统,这些系统维度及其 有一个清晰和科学的了解。 结构之间互为因果、互相补充、互相转化。同时,经 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模式的基本要素 济社会系统又是一个不断与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 协调发展是一种客观的社会变迁过程,又是一 和信息交换的开放系统,一个内部结构不断调整以 种体现人的能动性的社会选择过程,即作为行动主 适应环境变化的动态系统 ]‘n 。。∞一瑚 。因而,当 体的人始终能够通过自己的主观意志对其行动过程 经济社会系统存在着多种因素(包括维度和结构) 进行控制 1(附 们。作为经济社会行动的协调发 和多种相互作用而系统功能又有特定目标和要求 展,包括协调发展主体、协调发展环境、协调发展手 时,我们就必须把不同质的因素和不同类型的相互 段和协调发展目标四个基本要素。协调发展主体在 作用协调统一起来,满足某一指定的功能,实现经济 发展过程中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发展环境的选 社会系统的特定目标和要求,这便是经济社会协调 择、适应和利用,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发展目标和发展 发展的问题。因此,所谓协调发展,就是协调发展主 手段。协调发展主体在对环境的选择、适应和利用 体针对经济社会系统维度和结构的复杂性、矛盾的 基础上具有价值创造的能力,可以设定协调发展的 多重性,结构中各要素的功能相互叠加或相互抵消, 目标,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和方向;同时,还具 进行科学有效的调适,使经济社会系统的各个维度、 有工具创造和选择结构调节装置的能力,可以较自 各种要素及其结构处于相互协调、相互协同、相互和 由地创造条件或者调整现在的政策,以有利于实现 谐的状态,最终使各种不同的要素和力量都服务于 所设立的目标。可见,发展主体的选择包括环境选 经济社会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推动经济社会系统 择、目标选择和手段选择三个方面,而且这三个方面 结构的演化,达到经济社会系统整体功能的最大化 的选择是相互关联的:目标选择应考虑环境条件和 发挥和释放,顺利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手段设置;手段选择应依据目标选择的要求并与环 46 境相适应;环境的选择应有利于手段的实施和目标 的实现。正因为这三个方面的选择是相互联系、相 互配合的,这种选择也就成为“目标、环境与手段配 置”的选择。因此,发展目标的选择、发展环境的选 择与手段配置的选择及其嵌入,就构成了经济社会 发展模式的真正内涵。 根据社会系统理论,任何系统和要素都是由众 多子要素构成的一个结构体,任何系统都不可能离 开环境而独立存在,系统之间或者系统与环境之间 存在“结构性联系”。发展环境、发展目标和发展手 段也是如此,它们都不是单一的,也不是独立存在 的,也是由众多要素构成的一个结构体,三者之间也 存在着结构性的联系。从宏观上看,发展目标、发展 手段的选择与发展环境构成了一个多层次的结构 体;发展目标、发展环境和发展手段是基于要素和关 系的动态体系,并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因而发展主体 的选择作用突出,实际上,发展主体的选择也具有结 构性,尤其是在结构调节装置的选择上。不同发展 目标、发展手段的选择和配置,实际上就是不同的目 标要素和手段要素在环境适应性条件下的配置,也 正是发展目标和发展手段的结构性要素之间的配置 和嵌入,及其与环境的适应和互动决定了不同的发 展模式。 三、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模式的变项与选择 取向 为研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模式的选择与形成, 从考察各基本要素的结构形态人手,我们建立了发 展环境、发展目标和发展手段的结构性要素及其变 项,以进行结构性分析。发展环境结构包括国际环 境要素和国内环境要素,主要包括经济全球化、和平 与发展、社会稳定三个要素;发展目标结构包括发展 层次(系统增长与系统发展)、发展领域(单一发展 与全面发展)、发展顺序(异步发展与同步发展)和 价值取向(以物为本与以人为本)四个要素;发展手 段结构包括系统开放度(系统封闭与系统开放)、增 长方式(非结构变动与结构变动)和结构变动取向 (单一取向与整体取向)三个要素。可看出,协调发 展四个基本要素中各要素的结构性要素构成了八组 发展模式的变项,每组变项都有两种可能的路径,作 为发展主体选择的参考。 1.和平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当今世界,和平 问题与发展问题是时代的主题,两者相互交织、密不 可分,而且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种客观的历史潮流。 发展离不开和平,和平也离不开发展。和平与发展 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环境,维护世界和 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同时,各 国经济联系的日益密切,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程度 不断加深。这为世界各国制定正确的内外政策,抓 住机遇,加快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和平与发展 成为世界潮流和时代主题的国际形势下,以全球视 野把握世界经济发展态势,积极实施经济国际化战 略,统筹利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最大 限度发挥本国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已成为各国 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理性选择。 2.系统增长和系统发展。系统增长是指系统产 出量的增加,强调量的变化,重在追求经济总量扩 张、速度加快和投入产出效率,偏重于数量概念,内 涵较狭窄。系统发展是指随着系统产出量的增长而 出现的结构进步,强调系统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 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是一个量变和质变相统一 的概念。因此,系统发展的内涵更宽泛、更深刻。系 统发展既重视系统规模的扩大和系统效率的提高, 也更强调系统增长过程的协调性、系统增长的可持 续性和系统增长成果的共享性。可见,系统发展包 含系统增长,但系统增长不一定包含系统发展。若 发展主体仅仅追求系统产出规模的扩大,则其“发 展”就仅仅限定在增长的层次上;若发展主体不仅 追求系统产出,而且还追求系统的结构进步,则其选 择的“发展”就深入到了结构层次。 3.单一发展和全面发展。单一发展是指发展主 体仅提出实现工业化,而不顾及政治、社会、文化等 方面的现代化。全面发展是指发展主体设立了政 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方面的现代化目标。社会 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经济建设提供物质基 础、政治建设提供政治保障、文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和智力支持,社会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 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 进步,并以此为基础促进和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其基本特点是经济发展、民主健全、科教进步、文化 繁荣、社会和谐、人民生活殷实。任何国家或地区, 都应该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全面发 展,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4.异步发展和同步发展。发展主体在发展时间 的先后顺序上需作出异步或者同步发展的选择。异 步发展是指系统各个发展领域在发展时问上存在先 后次序,系统可先选择某个或者某两个领域率先开 始发展进程,其他领域则在一段时间后接踵进入发 47 展进程。异步发展也可指在系统发展内部各因素之 间在发展时间上的先后次序。与异步发展相对,同 管理,依靠组织制度创新,推进结构调适和转换。经 济和社会系统是整体社会中的两个子系统,系统之 间的协调发展关系包括结构协调和总量协调两个层 步发展是指同步推进系统各个发展领域,或同时推 进发展领域中各个因素的发展进程。同步发展和异 步发展都不是绝对的,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发展顺 序的选择应具有相应的弹性。 5.以物为本和以人为本。综观近代以来的世界 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模式,在发展的中心、主导与首位 次。在现实社会中,经济和社会系统总是处于交互 作用和发展变迁中的,要使两者的发展取得协调,必 须先使两个系统的结构取得协调,其中的关键就是 要使经济和社会发展建立在系统合理的结构变动基 础上。经济系统中合理的结构变动不仅会带来经济 增长,还会带动社会系统的结构变动和社会增长,而 目标的选择和追求上,存在着以物为本和以人为本 两种类型H1( ¨。其中以物为本的目标模式把追 社会系统的结构变动和社会增长反过来又能促进经 求经济增长和物的发展作为中心与主导目标,一切 活动都以财富增长和利益最大化作为根本价值取向 与尺度。而以人为本的目标模式则要求把人作为主 体、中心和根本目的,以人的生活质量和自由全面发 展最大化作为根本价值取向和尺度,而经济社会所 有的经济物化过程只能是“人的发展”的手段。发 展本身不是目的,发展是为了让人的需要和利益更 多地得到满足和实现,人不再是发展的手段而成为 发展的目的。只有把对人的尊重与自身的价值发展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理念,经济社会各方面的 发展才具有意义,同时只有使经济社会各方面获得 协调发展,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才能得到发展。 6.系统封闭和系统开放。一个系统和包围该系 统的环境之间通常都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外 界环境的变化会引起系统特性的改变,相应地引起 系统内各部分相互关系和功能的变化。系统与外界 环境的这种交换和联动关系以及发展的程度决定了 此系统的开放程度。因此,在发展手段方面,发展主 体首先面临系统封闭或系统开放的选择。系统封闭 是指关闭国门,单纯依靠自力更生的路径谋取增长 和发展。系统开放是指打开国门,通过输入系统所 需要素,输出系统产出增加系统转换能力,促进经济 社会发展。一般说来,开放系统的内部各因素整合 度不强,较为分散和独立,然而各要素以及系统本身 与外界的资源、信息交流较多较广,因而生命力更 强 ] ¨。在当代社会,系统开放已经成为各国 参加国际合作和分工的必由之路。 7.非结构变动和结构变动。非结构变动是指仅 借助增加生产要素投入,不断扩大规模来谋取增长 和发展;结构变动是指依靠技术进步,不断改进生产 48 济增长。 8.单一取向和整体取向。在发展进程中结构变 动不可避免,结构变动的效应有四种不同的结果: (1)有利于经济增长和发展,无利于社会增长和发 展;(2)有利于社会增长和发展,无利于经济增长和 发展;(3)无利于经济增长和发展,也无利于社会增 长和发展;(4)有利于经济增长和发展,也有利于社 会增长和发展。前两种效应结果为单一取向的结构 变动,后两种效应结果为整体取向的结构变动。显 然,单一取向的结构变动有着高昂的“社会成本”, 应尽可能避免;第三种整体取向的结构变动为负向 的整体取向,与增长和发展相矛盾,毫不足取;第四 种整体取向的结构变动为正向的整体取向,对协调 发展最为有利,是发展手段的最优选择。 参考文献: [1]朱国宏,桂勇.经济社会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 版社.20o5. [2]汪和建.现代经济社会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3]丁元竹.从实践高度认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J].领 导决策信息,2003,(35). [4]陈宏亮.以人为本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J].技术 经济,2005,(5). [5]陆学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6). 作者简介:肖卫东(1976一),男,江西吉水人,山东师范大 学管理与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经济社会学、 区域经济学等。 责任编辑:段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