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填空题

来源:伴沃教育
国学期末考试

姓名:

一、填空题(50*0.5=25)

1.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四书包括( )、( )、( )、中庸。

2. 李杜:李白、( )。小李杜:( )、杜牧。

3. (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 )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 )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4. “四大古典名著”:《 》、《 》、《 》、《 》。

5. 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我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又称《石头记》),它问世后就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还出现了专门研究该书的一门学问——“红学”现已成为世界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6. ( )为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之一,代表人物是墨子,作品:《 》 主要思想是( )。

7. ( )是中国历史上研究国家治理方式的学派,提出了富国强兵、以法治国。它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 战国时期提倡以( )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

8. 古代的读书人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气度宽宏,眼光远大而刚毅果断。曾子的名句:\"士不可以不弘毅,( )。\"

9. 山东曲阜有( )”,分别是“孔府”、“ ( ) ”和“( )”。

10.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平定天下后,回到故乡沛县,邀请旧日好友一起饮酒庆祝,喝到醉醺醺的时候,刘邦一面击筑,一面唱这首《 》。

11. 张而不弛,问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礼记》而其中的“文”指( ),“武”指( )。

12. 屈原在不朽的长篇抒情诗《 》中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13. 蒹葭是一种植物,指芦荻,芦苇。蒹,没有长穗的芦苇。诗经中有这样的描述“蒹葭苍苍,( )。( ),在水一方。”

14.子曰:“( ),不亦说乎?(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5.( )被后人奉为“至圣”,而被奉为“亚圣”的则是 孟子 。

16. 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 《 》 一书中的“天行健,( );( ),君子以厚德载物。”

18. 春秋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有( )、( )等。主要的思想是( )、( )。

19.白居易《长恨歌》中描写爱情的名句是:“在天愿作比翼鸟,( ) ”。

20.( ),仁之端也。( ),义之端也。( ),礼之端也。( ),智之端也——《孟子》。也就是怜悯伤痛的心,是仁的发端;羞耻憎恶的心,是义的发端;谦辞礼让的心,是礼的发端,辨别是非善恶的心,是智的发端;一个人有( )( )( )( )这四端,就如同身上有手足四肢一样。

21.一年之计,( );十年之计,( );终身之计,( )。——《管子》作一年的打算,没有比种植谷物更恰当的;作十年的打算,没有有比培植果木更恰当的;作终身的打算,没有比培育人才更恰当的。也就是常说的“十年树木,百年育人。”

二、选择题(10*2=20)

1. 《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是:( )

A、玄奘 B、鉴真 C、一行 D、慧能

2. 为了孩子的学习环境而三迁居的是哪个历史故事?( )

A、 孟母教子 B、举案齐眉 C、岳母刺字 D、凿壁偷光

3. 墨子的主要思想是“兼爱”,他所反对的“爱有差等”这一观点是哪家学派的?( )

A 、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名家

4. 下面哪句话是孔子说的?( )

A、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D、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5. 下面哪句话出自《礼记》?( )

A、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C、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D 、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

6.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辞”的意思是( ) A、顾忌 B、告辞 C、 躲藏 D、收纳

7. 先秦时代,教育内容以“六艺”为主,下列不属于“六艺”的是( )。 A射 B御 C礼 D食 8. “而立”是指( )岁。 A十三 B十五 C十八 D三十

9.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

A、《诗经》 B、《论语》 C、《管子》 D、《孟子》

10. 我国第一所创办国学研究机构的大学是( )

A北京大学 B清华大学 C厦门大学 D东南大学

三、连线题(5*2=10)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四、简答(10*2=20)

1.什么是国学?

《史记》 《管子》 《孟子》《周易》 《论语》

2.翻译: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

五、论述(25*1=25)

谈谈你对百家争鸣的理解以及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