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附中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语文期初模拟卷
(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一、选择题(共10题,每题1。5分,共15分)
1.下面关于《红楼梦》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中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饮的仙茶叫“千红一窟”,品的酒叫“万艳同杯”,听的歌曲名叫“红楼梦”。
B.被宝玉邀请陪读,进家塾念书的人是秦钟,所以后来才有“起嫌疑顽童闹学堂”的情节发生。
C.王夫人是林黛玉的舅母,薛宝钗的姨母,王熙凤的姑母。 D.《红楼梦》第二十三回黛玉听曲时,令她“心痛神痴,眼中落泪”的诗词戏文辞句是“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2.下面对《红楼梦》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王熙凤是《红楼梦》中塑造的非常成功的人物形象,她贪婪、凶狠、狡诈,“毒设相思局”中她设计害死试图调戏她的贾瑞。 B.《红楼梦》里有句话说:“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贾宝玉,“美玉无瑕\"指的是林黛玉。 C.《红楼梦》中“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是对贾探春的描述。
D.《红楼梦》中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是将薛宝钗比作杨玉环,“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是将林黛玉比作赵飞燕。 3.对《红楼梦》一书评说有误的一项是( )
A.长篇小说《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它不但在国内家喻户晓,在世界文坛上也是举世公认的文学名著。
B.《红楼梦》的初名叫《石头记》,它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流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传时,就受到人们的喜爱.《红楼梦》问世以后,人们争相阅读它,谈论它。同时,《红楼梦》也受到封建官僚和封建卫道者的推崇,把它作为教育孩子的教材.除此外,《红楼梦》还引起人们的研究兴趣,后来被称之为“红学\".
C.《红楼梦》小说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书中人物众多,事件纷繁。为了展现生活的丰富性、复杂性,曹雪芹构建了一种精致细密包容广大的布局方式,即网状结构方式。
D.曹雪芹是塑造人物的高手,在《红楼梦》中,有姓名称谓的七百多个人物,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另外,由于曹雪芹对诗词、金石、书画、医学、建筑、烹调、印染等各门学问都十分精通,所以在描写贵族家庭的饮食起居,园林建筑,家具器皿,服饰摆设,车轿排场,都真实而细腻。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全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组是( ) ①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②必固其根本 ③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
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
⑤谋动干戈于邦内 ⑥非我也,岁也 ⑦先王以为东蒙主 ⑧.....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
⑨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⑩犹且从师而问焉....
A.①③⑤⑦⑨ ( )
B.②④⑥⑧⑩ C.①②③⑦⑨
D.④⑤⑥⑧⑩
5.对下列句中加点“以”的意义和用法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敢以烦执事 ③必得约契以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报太子也 ④使工以药淬之
⑤以次进 ⑥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⑦以乱易整,不武 ⑧丹不忍以己之私
A.①⑧/②④⑦/③⑥/⑤ B.①④⑦/②⑤/③⑥/⑧
C.①②/③⑤⑥/④⑦/⑧ D.①⑧/②④/③⑥⑦/⑤
6.下列特殊句式与所给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A.夫普,何厌之有?
B.大王来何操? C.若属皆且为所虏。
D.是寡人之过也。
7.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②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C.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②则群聚而笑之..
D.①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
为鱼肉,何辞为.
8.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类活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B.序八州而朝同列..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9.下列特殊句式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定语后置句) B.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
C.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介宾短语后置句) D.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被动句)
10.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B.《战国策》是一部纪传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它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
C.《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D.通史是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断代史是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前者如司马迁的《史记》,后者如班固的《汉书》. 二、诗歌鉴赏(共2题,共4分)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泊岳阳楼下
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11.下列对第一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颔联紧扣上联的“水\"字,虽没出现水字,却写出了洞庭水的境界宏阔。
B.颔联写景渗透着诗人的胸怀,也透露出唐王朝的分裂衰败和国势不安。
C.颔联境界极大,颈联境界却很小,大小相映成趣,包孕着诗人无限感慨.
D.尾联诗人涕泗横流,只因为自己与亲朋音信断绝,年老多病,孤舟漂泊。
12.下列对第二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两句,一平视,一仰视,写出了作者初到岳阳时的感官印象,即水泽浩瀚,山城高耸.
B.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停船在岸,舱内,寒灯一檠;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天涯漂泊的愁苦之情。
C.杜甫十分重视炼字,在本诗中也是如此,比如颔联中的“翻”“洒”就是炼字的典范。
D.本诗承转顿挫,有跌宕之致。首联写景境界阔大;颔联承前而境界凄冷,是承中见转;颈联转至抒情,情绪高亢,又是一转;尾联写鲲鹏图南,与颈联毫不相干,更见突转变化之妙。 三、文言文阅读(共5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7题.
鹿善继,字伯顺,定兴人。父正,苦节自砺,急人之难,倾其家不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惜,远近称鹿太公.
善继端方谨悫。由万历四十一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内艰除,起..故官。辽左饷中绝,廷臣数请发帑,不报。会广东进金花银,善继稽.旧制,金花贮库,备各边应用.乃奏记尚书李汝华曰:“与其请不发之帑,何如留未进之金?\"汝华然之.帝怒,夺善继俸一年,趣补进。.善继持不可,以死争。乃夺汝华俸二月,降善继一级,调外。汝华惧,卒补银进。泰昌改元,复原官,典新饷。连疏请帑百万,不报。
天启元年,辽阳陷,以才改兵部职方主事。大学士孙承宗理兵部事,推心任之.及阅视关门,以善继从.出督师,复表为赞画。布衣赢马,.出入亭障间,延见将卒相劳苦,拓地四百里,收复城堡数十,承宗倚
之若左右手。在关四年,累进员外郎、郎中.承宗谢事,善继亦告归。
先是,杨、左之狱起,魏大中子学洢、左光斗弟光明,先后投鹿太公家。太公客之,与所善义士容城举人孙奇逢谋,持书走关门,.告其难于承宗。承宗、善继谋借巡视蓟门,请入觐。奄党大哗谓阁部..将提兵清君侧严旨阻之狱益急五日一追赃搒掠甚酷 太公急募得数百金输之,而两人者则皆已毙矣。至是,善继归,而周顺昌之狱又起。顺昌,善继同年生,善继又为募得数百金,金入而顺昌又毙。奄党居近善继家,难家子弟仆从相望于道。太公曰:“吾不惧也。\"崇祯元年,逆榼既诛,善继起尚宝卿,迁太常少卿,管光禄丞事,再请归.
九年七月,大清兵攻定兴。善继家在江村,白太公请入捍城,太公许之。与里居知州薛一鹗等共守。守六日而城破,善继死。家人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奔告太公,太公曰:“嗟乎,吾儿素以身许国,今果死,吾复何憾!”
事闻,赠善继大理卿,谥忠节,敕有司建祠...
(节选自《明史·鹿善继传》)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4分)
①善继稽旧制 ②夺善继俸一年,趣..补进
③出督师,复表为赞画 ④与所善义士容城举..人孙奇逢谋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奄党大哗谓/阁部将提兵清君侧/严旨阻之/狱益急/五日一追赃/搒掠甚酷/
B.奄党大哗/谓阁部将提兵清君侧/严旨阻之/狱益急/五日一追赃搒掠/甚酷/
C.奄党大哗谓/阁部将提兵清君侧/严旨阻之/狱益急/五日一追赃搒掠/甚酷/
D.奄党大哗/谓阁部将提兵清君侧/严旨阻之/狱益急/五日一追赃/搒掠甚酷/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内艰,即丁内艰,指朝廷官员遭遇母亲丧事,需停职回乡守孝. B.入觐,指诸侯秋季朝见天子或朝拜圣地,后泛指诸侯朝见天子. C.谥,指古代帝王、官员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赠予褒奖的称号。 D.敕,用于古代帝王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此处指帝王的诏书、命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令。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鹿善继灵活变通,便宜处事。任户部主事时,军饷中断,他不死守旧制,请示皇帝无果后,私下把金花银转拨为边塞的军饷。 B.鹿善继擅于谋划,深入士卒。在替孙承宗做赞画时,谋划有方,开疆拓土,收复了不少失地,其间深入边塞慰劳将卒。
C.鹿善继很重情义,不惧奸佞.周顺昌受阉党之害时,鹿善继不惧牵连,挺身而出,想方设法筹措黄金予以救助。
D.鹿善继大义凛然,忠贞爱国。清军攻打定兴,鹿善继入城坚守城池,六天后定兴城被攻破,他以身许国,谥封为“忠节\".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苦节自砺,急人之难,倾其家不惜,远近称鹿太公。(3分)
(2)泰昌改元,复原官,典新饷.连疏请帑百万,不报.(3分)
四、情景默写(共14空,每空1分,共14分) 18.(1)白居易《琵琶行》中,多处写到月,如
“ \"一句通过冷月无声来反衬音乐强大的感染力;“ ”一句借月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凄凉心情。
(2)《荀子·劝学》中,“ \"明确指出蚯蚓能以泥土、地下水为食的原因,
“ ”指出了蟹心浮气躁的结果。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遥想刘裕当年“ ,
”的壮烈情景,表达了自己的无限景仰之情。
\"来写诗人感叹时光匆匆流逝,并表达了自己的忧心,即时光如流水逝去,而自己没有机会把美好的品格和超凡的才能献给楚国。 (5)自古以来,秦、蜀之间少有往来.李白在《蜀道难》中,用“ , ”两句介绍了这种情况。
(6)
(4)《离骚》中,用“ ,
杜甫在《登高》一诗中感慨自己暮年坎坷、生活窘迫,却无法
借酒浇愁的句子是“ , 。
(7)
李密的《陈情表》中,以乌鸦反哺为喻,来解释全文主旨的句
子是“ , ”.
五、名著阅读(共4题,共25分) 19.(共9空,每空1分,共9分)
(1)《红楼梦》中,有“小宝钗”“小黛玉”之称的两个人分别是 和 。
(2)《红楼梦》中“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说的是________。
(3)《红楼梦》中,“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说的是________.
(4)《红楼梦》中第一回写了“女娲补天”的故事,写出神瑛侍者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和__________的故事,还写了______和贾雨村。
(5)“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是古典名著《________》中人物________写的诗《__________》中的句子.
阅读下面《红楼梦》节选文字,根据要求完成20-22题.(16分)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曹雪芹
于是出亭过池,一山一石,一花一木,莫不着意观览。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于是大家进入,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
贾政笑道:“这一处还罢了。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说毕,看着宝玉,唬的宝玉忙垂了头.
众客忙用话开释,又说道:“此处的匾该题四个字.”贾政笑问:“那四字?”一个道是“淇水遗风\".贾政道:“俗。”又一个是“睢园雅迹”.贾政道:“也俗。\"贾珍笑道:“还是宝兄弟拟一个来。”贾政道:“他未曾作,先要议论人家的好歹,可见就是个轻薄人.”众客道:“议论的极是,其奈他何。”贾政忙道:“休如此纵了他。\"因命他道:“今日任你狂为乱道,先设议论来,然后方许你作.方才众人说的,可有使得的?”宝玉见问,答道:“都似不妥。”贾政冷笑道:“怎么不妥?”宝玉道:“这是第一处行幸之处,必须颂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圣方可。若用四字的匾,又有古人现成的,何必再作。”贾政道:“难道‘淇水’‘睢园’不是古人的?\"宝玉道:“这太板腐了。莫若‘有凤来仪’四字。”众人都哄然叫妙.贾政点头道:“畜生,
畜生,可谓‘管窥蠡测’矣。”因命:“再题一联来。”宝玉便念道:
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
贾政摇头说道:“也未见长。”说毕,引众人出来。
(节选自《红楼梦》第十七回至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
国府归省庆元宵”)
20.
贾政率众人游览大观园,一见“潇湘馆”,众人都道:“好个所
在!”请根据小说内容,概括“潇湘馆”是个怎样“好”的所在。曹
雪芹如此描写“潇湘馆”的匠心何在?(4分)
21.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善于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来塑造人物。下面三段话中都有“妹妹”二字,请分别指出说话人的身份,并结合..原著人物形象对其语言进行赏析。(9分)
①“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
②“你也不用说誓,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
③“凭他是谁,除了林妹妹,都不许姓林的!”
..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22.巨著《红楼梦》历经曹雪芹十年辛苦,五次增删。在刊印过程中,此书曾使用过五个书名,分别是:《石头记》《情僧录》《红楼梦》《风月宝鉴》和《金陵十二钗》,你认为哪个书名最佳?请
结合《红楼梦》文本内容及阅读经验,谈谈你的看法。(3分)
六、现代文阅读(共5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7题。(16分)
材料一 《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艺术,表达思想的方式是塑造典型形象,使用的语言是生活语言.作者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形象,并且语言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第二十四回自“贾芸出了荣国府回来”至“一面趔趄着脚儿去了”,一千八百多字,却写了四个人:贾芸的舅舅卜世人、贾芸的舅妈、醉金刚倪二和贾芸。前面三人虽然都只是寥寥数笔,但俱各传神,ト世人夫妇的鄙吝和倪二的仗义,皆历历如绘。人物的语言也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一碗茶也争,我难道手里有蜜!\"这是初恋中的智能的语言,反映她心里的甜意.“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这是金钏的语言,反映她因受宝玉的赏爱而心悦意肯、别无他虑的心态.“‘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这是李贵的语言,反映他护送宝玉读书,但不识字,也不理会读书,只是从旁听闻的状况。《红楼梦》里最能言善语的要数黛玉、王熙风、红玉、麝月几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人。林黛玉慧心巧舌、聪明伶俐”王照凤先意承志、博取欢心;红玉伶牙俐齿,如簧百转;麝月在教训老婆子时词锋逼人,势猛气锐。作者对这四个人的语言是精心设计的,是特写.
《红楼梦》在古典长篇小说中确已成为“绝唱”,这是无庸争议的,但它还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不仅仅是因为《红楼梦》里有许多诗,而且它从开头至八十回的叙述,也都有诗的素质,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诗是什么?是抒情,抒喜怒哀乐各种各样的情而不是干巴巴的纪事,《红楼梦》确有这种抒情性的特点。
(摘编自冯其庸《<红楼梦>的语言魅力》)
材料二 《红楼梦》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正如鲁迅所言,经学家见《易》,道学家见淫,オ子见缠绵,革命家见排满……持自传说、索引说、阶级斗争说者亦众,此现象实属正常。有些文学作品就像饺子,就为了中间那口馅儿,有些文学作品就像点缀在西瓜里的那些子儿,人间百态尽在其中。其实开篇作者就借空空道人说出,即“大旨谈情”。《红楼梦》可称为“言情小说\"但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不同。我们可以从“情”字来赏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第一层,是将“情\"理解为爱情之情,认为《红楼梦》单纯是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若如此看待红楼,可谓未窥门径,枉费曹公十年辛苦。
第二层境界,认为《红楼梦》是为国立传、女儿正名。刘鹗《老残游记》言:雪芹之大痛深悲,乃是为“千红\"一哭,为“万艳”同悲。宝玉在女子面前自卑、自轻、自我否定、自我牺牲.与玉钏儿一起,他烫了手、反急问玉钏儿烫着没有。龄官画蔷,天降大雨,他只提醒龄官“快避雨去罢”,、却不在意自己也在雨中.受父笞打、黛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玉来探,却只嚷不疼,希望黛玉不要伤心…
第三层境界借写宝玉对女子的珍重体贴,探究人与人应如何相处。体贴,以己之心体人之心,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仁”的内核。当时“仁”道日渐僵化,而作为躯売的“礼”反据要津,《红楼梦》中亦有暗讽,贾敬死后,贾珍、贾蓉“直哭到天亮喉咙都哑了方住”,回府后便寻欢作乐。而宝玉形象是对
“仁”“礼”平衡的一次披乱反正。有人说《红楼梦》的内核是对封建道德的反抗,宝玉就是代表、实则大谬,宝玉蔑视的是虚伪,是
礼,而非道德,他领会到了仁道精髓,即体贴,是真道德的践行者。
第四层境界、(红楼梦》不仅是仁爱之书,更是充满无限情怀的天真之书、博爱之书。“仁”道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上,推己及人,即可得仁.宝玉对一切美好、纯净的事物都充满关爱,第三十五回说宝玉“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宝玉之“多情而善感\"毫无矫揉、发乎真心,他有仁心,坚持、热爱、有信仰;他有诗心,天真、浪漫、充满想象.二者结合,便是宝玉这个“混世魔王”的真实面貌、而这或许也是《红楼梦》一书“大旨谈情”之“情”的真实面貌。
(摘编自王学良《如何赏析作为“言情小说”的(红楼梦)))
材料三 人物视角叙事是古代小说常用的叙事观点、《红楼梦》可以从每个章节的不同人物视角来读,对同一件事也可以从不同人眼中写出。黛玉进府,是贵族少女兼伶仃孤女角度;刘迷姥进大观国是穷人兼世故老妪角度;查抄大观园是从权力顶峰跌落的王熙凤角度。这是作者熟谙人物视角叙事的结果。曹雪芹善于使用人物视角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叙事,喜欢变换视角,但目标却始终围绕着贾宝玉和贾府盛衰。《红楼梦》人物视角叙事既考究且华丽,站在叙事视角的人物一定有特别深刻的叙事角度,他(或她)和所叙之事或人又肯定有重要联系。
在《红楼梦》前三回中得到详尽外貌描写的依次是熙风、宝玉、黛玉.熙风和宝玉都映现在黛玉眼中,黛玉到荣国府,王熙风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自算见了。\"她夸黛玉长得好,主要为逗老祖宗开心,所以还有下边的话:“这通身的气派,倒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嫡亲的孙女。\"至于黛玉标致到什么程度?曹雪芹却故意不写,他要将黛玉的外貌放到最应该观察的人眼中写,绛珠仙草只能在神瑛侍者面前显露世风姿.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合含情目”必须从贾宝玉眼中看出,且要接着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从林黛玉眼中,贾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若春晓之花”的外貌得到了详尽展示,他的通灵玉却绝对不能从林黛玉眼中叙出,所以当袭人要拿通灵玉给黛玉看时,被婉拒。宝玉的通灵玉只能从最终兑现了“金玉良缘”的薛宝钗眼中叙出。每个情节都有一个主要的人物叙事视角,一丝不苟又一丝不乱。多种叙事视角的综合运用和自如转换,是《红楼梦》取得前所未有叙事成就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马瑞芳《红楼故事及文本写作》)
2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绝唱”,《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作者通过塑造典型形象来表情达意,人物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B.材料一认为《红楼梦》不仅是小说,也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源于作品中穿插着很多诗,而且从始至终都是叙述与抒情的交融,具有梦幻色彩
C.材料二列举了关于《红楼梦》主题的众多说法,指出其主题即作者开篇说的“大旨谈情”,我们可以从“情”字入手去理解把握小说的主旨。
D.材料三重点关注了《红楼梦》中的叙事特点,通过列举事例、引用原文,对《红楼梦》叙事特点进行阐释,准确到位。
2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红楼梦》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精妙传神,表现力很强,寥寥几笔就将智能、金钏以及李贵等人描绘得栩栩如生.
B.《红楼梦》精心设计了黛玉、王熙风、麝月等人的语言特写,符合人物身份,凸显了人物性格,具有高度个性化的特点。
C.《红楼梦》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有相似之处,因此仅仅把它当作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也是解读《红楼梦》的重要门径。 D.《红楼梦》中“情”的实质可能是“仁心\"与“诗心”的结合,这种结合在宝玉身上表现为坚持、热爱、有信仰与天真、浪漫、充满想像。
25.下列说法中,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2分)
A.《红楼梦》中的多次点戏、听戏都与小说人物命运紧密关联,如宝钗过生日时点了涉及和尚的戏,暗示她未来的丈夫将会出家。 B.《红楼梦》中很多文字是写景和叙事的最天然的结合,也是富有诗的素质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们要读出它的味外味、韵外韵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来.
C.胡适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研究方式,考证了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还得出了《红楼梦》是曹雪芹自传的结论.
D.无论人或物、有情或无情,宝玉都可以体贴其悲音,感谅其情愫。对他来说,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也和人一样
26.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6分)
27..请结合材料三,概述《红楼梦》在叙事方面的主要特点。(4
分)
七、作文(共60分)
28.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作文。
材料一 雪芹所记大观然一五柳先生所记之桃花其中林壑田池,于荣府中地,自宝玉率群钗来此,乐,直欲与外人间隔矣。”道人)
材料二 曹雪芹在《红
楼梦》
里创造了两个鲜明而对比的世界。这两个世界,我想分别叫它们作“乌托邦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两个世界,落实到《红楼
园,恍源也。别一天怡然自(二知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梦》这部书中,便是大观园的世界和大观园以外的世界。作者曾用各种不同的象征,告诉我们这两个世界的分别何在。譬如说,“清”与“浊”,“情”与“淫”,“假”与“真”,以及风月宝鉴的反面与正面。(余英时《红楼梦的两个世界》)
你怎样理解“大观园的世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观点。 要求:题目自拟,具体情节(细节)。
参考答案 1.D 2.B 3.B 4.C 5.A 6.C 7.C 8.D 9.D
,字数不少于800字,要能联系《红楼梦》文体自定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10.B
11.D 12.D
13. 稽:考订。
趣:同“促”,催促。 表:上表。 善:结交。 14.D 15.C 16.A
17.(1)苦行守节,自我砥砺,他替别人的困难着急,就是倾荡自己的家产也在所不惜,远近一带的人都称他为鹿太公。
(2)泰昌改元年,朝廷恢复了善继的原职,让他主管薪饷。中间他接连上书请求拨出一百万国库银,光宗也没有答复。
18.唯见江心秋月白 绕船月明江水寒 用心一也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汩余若将不及兮 恐年岁之不吾与 尔来四万八千岁 不与秦塞通人烟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乌鸟私情 愿乞终养
19.袭人 晴雯 贾宝玉 袭人 绛珠仙草 甄士隐 《红楼梦》 林黛玉 《葬花吟》
20.特点:翠竹掩映,清幽雅致;泉水绕竹,自然灵动;布局讲究,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精巧不俗。匠心:营造幽静清雅的氛围,映衬人物清高孤傲的性格、自然脱俗的高雅品味。
21.①这句话是王熙凤的“奉承语”。王熙凤善于逢迎,她每天事务繁忙,风风火火,她的语速快且多是短句,但她会千方百计的哄老祖宗(贾母)开心、讨老祖宗的宠爱。②这句话是林黛玉的“吃醋语\"。林黛玉猜忌多疑,所以语气中含酸意,她最介意的是薛宝钗和自己在宝玉心中的地位高低,因为她明白,薛宝钗无论家境人品还是才华容貌都不逊色于自己,而且更有“金玉良缘”的舆论造势,所以黛玉总是在日常生活中时刻衡量着宝玉心里的爱情天平到底是倾向于“姐姐\"还是“妹妹”。③这句话是贾宝玉的“痴情霸道语”。贾宝玉对林黛玉一往情深,时时说出痴语,而“林妹妹”这三个字每天不知要在心里想多少遍,嘴里说多少遍,特别是在二人拌嘴后,见着黛玉哭泣,这宝玉便“打叠起千百样的款语温言来劝慰”,要将“林妹妹\"喊上百遍千遍。
22.《红楼梦》最佳。“红”是颜色,“楼”是建筑,“梦\"是虚幻,三个字合在一起,把所有内容都包罗进去了.“红楼”两字合起来,是“千娇百媚所居的世界”——大观园;或“金粉繁华”的世界——书中所云“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梦”却是虚空。“红楼梦”三字合起来,乃有实、有虚,有成、有幻、有有、有无,所以最好、最切。 23.B 24.C 25.D
26.(1)论证方式多样。文章采用了例证、喻证、引证、对比论证等。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作者引用了鲁迅、刘鹗的语句,选取了宝玉与玉钏儿、龄官、黛玉的交往,运用了饺子、西瓜子等比喻,让自己的论证更清晰、更有说服力.(2)论证结构清晰,运用总分结构,分条论证。作者从“情\"字入手,分析了从“情”字理解小说主题的四个层面,结构严谨,层次清晰。(3)论证语言浅显明了.作者通过比喻、对比、举例等手法,
用通俗浅显的语句,将自己的观点一一展示,化难为易,通俗易懂。
27.(1)每个章节可以从不同人物视角来读,同一件事也可以从不同人眼中写出;(2)善于使用人物视角叙事,喜欢变换视角,但目标却始终围绕着贾宝玉和贾府盛衰;(3)人物视角叙事既考究且华丽,站在叙事视角的人物一定有特别深刻的叙事角度;(4)对主要人物、关键情节的描写,通过特定的人物去实现;(5)每个情节都有一个主要的人物叙事视角,多种叙事视角的综合运用和自如转换。 28.范文
我眼中的大观园
明晃晃的太阳深深凹嵌在天空里,没有风的日子,蕴满凉意的树荫浅浅覆盖上古调的建筑。眼前单个的建筑再被记忆串接,拼接成一副大观园图。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慢慢地,好像他们开始流动在建筑里,有了自己的思维和行动。他们用自己的鲜明个性为大观园谱写着事物的灵魂。
看了很多遍的《红楼梦》,梦中游历了很多次的大观园,每一次第一个映入眼中的,便是那生机盎然的景色,混合着蔚蓝澄清的天空,把大观园衬托地异常诗意。想想贾府几百号人物,皆有吟诗作对的嗜好。而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其写诗咏文的能力皆非池中之物,这美景更是为此锦上天花。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还记得游过林黛玉的居所.脚下石阶为乱石所制,这代表了黛玉寄人篱下的凄凉处境.不免心中一紧,望向黛玉居所旁的湖塘,眼神又悠悠落在那梅形的地砖。黛玉的品性确如梅花,清高孤傲,又不免一丝哀凉。忽的望见呢小心置放在角落的竹篓小铲,黛玉葬花时所用。暗暗赞叹,大观园所居女子如此之多,而又有谁,有心为那落花流泪?
花开时纯净的美,乐了人心,缀了景。花落时同样归于尘土,免去了世事的污浊。因有了黛玉发泄郁闷的心情,才有了这果.黛玉寄人篱下,她清高自傲,也不免一丝自卑之情,想自己寄人篱下,孤独一人,自怜之心无法避免。黛玉把自己想象为花,多想挣脱“污浊\却又无计可施,思量自己的将来,便满心惆怅,终究是如花般凋零?罢了罢了,满心惆怅终究化为一首 “葬花词”。
那榻子上,仿佛我看见黛玉和衣躺卧着,手中持书,一个病态却又清高娇美的人儿现于眼前。不知道在此落了多少“偿还泪”,又想起如此人儿孤零零的清高眸子望向窗口,那一句:“幽僻处可有人行,点苍苔白露泠泠\"
回头锁了一眼黛玉的居所,便迈起脚步匆匆继续前行.宝玉,宝钗,王熙凤等人的居所皆各有所长。
在院子里一路路过,望见“怡红快绿”一匾,心生熟悉。恍然记起乃是有一回,贾政带着众多宾客与宝玉为大观园题诗命名。想那“杏帘在望”,“有凤来仪”等更是妙哉。令人心生遐想,这景致真的如此美丽?想起贾政见自己的儿子如此才艺,表面却又大骂“蠢物\",又三番四次制造机会让宝玉施才。不免心生笑意。而这奢侈的大观园却在日后逐渐衰退,引人惋惜。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宝玉的怡红院自是最精美的居所,其中丫鬟成群。想起那晴雯撕扇,而调皮的宝玉只为博得那美人一笑,就“撕扇子作千金一笑”,便忽觉那奢侈淫逸的高贵生活,的确是贾府消退的重要缘由之一.
望见大观园里宝玉娶亲之景,心中悲痛。腐败的社会和背景使贾府来了一番“狸猫换太子”。宝玉兴奋快乐却不知娶得是宝钗,黛玉含泪心寒却又无计可施,使得黛玉与宝玉措施姻缘,酿成一段悲曲.想那宝玉原为赤霞宫神英侍者,黛玉为一株仙草得了水露之恩,便用一生一世的泪做为偿还。如此美丽之因,竟换来一个宝玉出家、黛玉病死的爱情悲剧之果。不得不叹命运弄人,可一切都是有果必有因呀。
是啊,想那红楼梦是如此经典的一个爱情悲剧,唯有让人心生惆怅。其实,人的悲剧,不也正是社会的悲剧吗?但愿,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不会在现实生活中重演,我想,也一定不会重演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