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第2期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Journal of Anhui Vocational College of Police officers S 第S卷f总第_2e期) 商子 的 羽的 命 230039) 意 吴家荣,刘中元 (安徽大学哲学系,安徽合肥【摘 要】《淮南子》继承并发展了道家的生命哲学思想,其中“道”蕴涵了生命美学精神。本文从道是“一”.道 生万物和美及其法则“无为而无不为”几方面来阐述它的生命美学思想。这些思想认识是来源于其对古代生 命运动和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 【关键词】《淮南子》;道;一;无为;生命美学 【中图分类号】B83—0,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101(2006)o2—0077—04 徐复观说:“两汉学术大方向从某一方面说,可 以看作是天人性命之学……《淮南子》一书可以说是 站在道家立场上来解答天人性命的问题。”…这主要 冲而徐盈,混混滑滑,独而徐清。故植之而塞于天地, 横之而弥于四海,施之无穷而无所朝夕,舒之螟于六 合,卷之不盈于一握。约而能张,幽而能明,弱而能 强,横四维而含阴阳,舷宇宙而章三光,甚淖而滑,甚 纤而微。”就是说“道”在空间上充斥所有领域,包容 一是由《淮南子》作为一部总结性著作的特性决定的。 先秦以来,各家著书立说,百家争鸣,正如庄子所言 的是非难分,人们日趋认识到要为自己立言找根据, 由于中国人注重的是人生而不是知识,所以人们从 切,在时间上无穷无尽。它无限,无偶,是“一”,“无 匹合于天下。”(《淮南子.原道训》以下只注篇名)是 宇宙的全体,没有东西能与之匹敌。它无所不有,是 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而且“道者,一立 而万物生实。是故一之理,施四海;一之解际天地。” (《原道训》)即是说“道”又无所不能,宇宙万物均由 之产生,并且“道”还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是推动宇 宙万物的运动力量的源泉。 自己的经验出发,形成“问天”与“问心”的思路。汉代 儒道采取不同的思维方式:儒家谈“天道”,道家讲 “道理”。道家哲学的中心范畴的“道”与人生和生命 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淮南子》把“道”释为有生命 意蕴的“一”,它能化生万物和美,成为万物和美的本 原;其法则“无为而无不为”更是道家先哲对生命之 美体认的结果。 一这种想象显然来自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 生三,三生万物”的思维方式。不过《淮南子》把它改 为“道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阴阳,阴阳合而万物 生。故日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文训》)这 样就把道=一,这里为什么非用一生万物而不用道 直接生呢?“或许就是因为‘生’的缘故。‘生’意味这 一、《淮南子》的道是有生命意蕴的“一”12] “道”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哲学史家们关于它有 许多争论。有的解释‘道’是精神,有的却认为是物 质,有人又判断它为上帝。有的说‘道’是客观的,有 的说‘道’是主观的……” 这种分歧主要是老庄对 “道”的说法不一决定的。秦汉黄老之学继承的是把 道看成“一”的说法。老子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 乎?”(《老子》十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以清;地得一 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老子》三十九章)庄子也说“道通为一”,将道看成 无所不包的全、“一”。《淮南子》正是吸收了这些思 想,开篇就以汉赋铺排文风的风格加以华丽而宏大 的具象写道:“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拆八极,高 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授无形,原流泉淳, 个过程的开始,而道是无始无终的,因此直接从 道,进入不了所需要的开始,要开始只能从一开始。”141 “一”之生亦即道之生。 在《淮南子》中对“道”的解释是自然主义的气化 论。这是由于在汉代,随着统治者对物质生活的重 视,对自然科学也有了重视,《淮南子》对“道”如何产 生万物的认识和理解是同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联系 在一起的。摆脱了老庄的神秘主义,而走向了自然主 义。这里不管自然主义的气化论是否臆测、庸俗化, 【收稿日期】2005—07—06 【作者简介】吴家荣(1949一),男,安徽芜湖人,安徽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导师,教授,安徽省比较文学协会会长,主要研究方 向:文艺美学和比较文学。刘中元(1981一),男,安徽阜南人,安徽大学哲学系2004级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安徽■官职业学院学报2006・2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综论平台 吴家荣,刘中元: 《淮南子》中的“道”的生命美学意蕴 循“道”而行所形成的淳朴真性,生命的本质——至 仅从生命角度而言,它的确有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 上文已述《天文训》将“道生一”变化为“道始于一”, “一美。如果这样仅从人的角度进行抽象论证“道”是万 物与美的本原是很狭隘的话,那么我们就必须转向 ”也就等同于“道”,是气混沌而未分的原初状态, 这是世界的最根本状态。天地万物都是由这混沌末 分的东西中化生出来的,万物不过是从“一”中化生 《淮南子》中一个很有特色的“道”生万物和美的描 述:“……天气始下,地气始上,阴阳错合,相与优游 竞畅于宇宙之间,被德含和,缤纷葱茏……万物掺 落,根茎枝叶,青葱苓茏,蕉j葺炫煌……储与扈治 ……出来的阴阳二气交合的产物。《精神训》则从天地未 分之前讲到人类的形成:“古未有天地之时,惟像无 形,窈窈冥冥,芒芰溪闵,鸿漾鸿洞,莫知其门。有二 浩浩瀚瀚……”。(《做真训》) 自然万物“被德”而优游地而生长着,运动着,从 神混生,经天营地,孔乎莫知其所终极,滔乎莫知其 所止息。于是乃别为阴阳,离为八极,刚柔相成,万物 乃形。烦气为虫,精气为人。是故精神,天之有也;而 骨骸者,地之有也。精神入其门,而骨骸反其根,我尚 何在?”这里描述的是宇宙生成演化的过程:在天地 没产生之前,没有形体,只有阴阳二气萌动,阴阳二 气混合而生万物,而且气分精浊,精气为人和精神, 浊气为虫和躯体。人一旦死了,个体便不存在了,精 神和形体分别归于天地。而《叔真训》借用了庄子《齐 物论》的论述,把万物的起源分为与气有关的三个阶 段:“所谓有始者,繁愤未发……将欲生兴,而未成物 类。有未始有有者,天气始下,地气始上,阴阳错合, 相与优游欲……于物接而十成兆朕。有未始有夫未 始有有始者,天含和而十降,地怀气而未扬……无有 仿佛气遂,而大通冥冥者也。”这三个阶段描述了从 天地开辟到万物孕育之间的过程,是宇宙生成的全 过程,其中气起决定作用,这就把宇宙万物的形成看 作气的运动的结果。 二、‘ 道”生?5-物和美 …生’的意义不仅指自然生命,而且包括从自然 生命中超越出来的天地创造精神。‘生’属于一种抽 象的精神形态。”嘲很明显,对“生”应理解成生生不 息的创造精神。在《淮南子》这里,就是这样:“道生万 物不但赋予了万物不同的个性,而且提供了一个万 物生生不息的生态环境,让其顺性而长,各具形态, 各显风采,于是宇宙也就成为五彩缤纷的世界。”嘲 这种思想体现于《淮南子》对“德”的重视。整部著作 中“德”出现了240次之多,有其不同的内涵。但主要 思想是:“德”是“道”赋予万物的个性,让万物其各具 形态,顺性而长,呈现出美的风姿。如《做贞训》日: “道散而为德,闭九窍,藏心志,弃聪明,反无识,茫然 徜徉于尘埃之外,而逍遥于无事之业,含吐阴阳,而 万物和同者,德也。”就是说“德”是“道”赋予的,它表 现为:生命不受外界影响,自由自在的本然状态。就 其实质而言,也就是道化生万物后仍在万物之中,并 赋予物的情性和功能的“道”或日“至德”。据此,《做 贞训》中把人分为四个层次:真人,圣人、贤人、俗人。 而只有真人和圣人才能得“道”而达到“至德”——生 命的最高境界。《齐俗训》中也有类似的说法:“率性 而得谓之道,得其天性谓之德。”可见“德”是得“道”, 嚣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6・2 广漠的宇宙看去“浩浩瀚瀚”五彩缤纷优美而壮丽, 似一幅充满诗意的图画。表达了《淮南子》对自然界 丰富多彩的美,对自然生命的美充满热爱。而这一切 都是道赋予的、所创生的。 值得注意的是“道”新生的万物与美不但指具体 可感的精神性的,而且还指充塞天地的各类自然物 之美。如《原道训》日:“夫无形者,物之大祖也。无言 者,声之大宗也。其子为光,其孙为水……无形而有 形生焉,无声而五音呜焉,无味而五味形焉,无色而 五色形焉……”《坠形训》日:“东方之美,有医毋闾之 询询王于琪焉,东南方之美,有会稽之竹箭焉……中央 之美有岱岳以生五谷桑麻,鱼盐出焉。”就是说,“道” 所产生的美是无限丰富不可穷尽的,充满生命精神 的。可见,《淮南子》把“道”当作万物和美的本原。 正如任何一种思想都不是凭空产生的一样,《淮 南子》上述思想有其深远的根源,众所周知,自从有 人类之后,生老病死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话题。由 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古人认识水平有限,面对生命运 动的永恒不息,所以在古人看来,万物都是有神灵主 宰的万物有灵观念即万物和宇宙都是有生命的,宇 宙是充满生命运动,并能化生万物,并让万物在其间 任性生长,永恒不息。如《泰族训》日:“天设日月,列 星辰,调阴阳,张四时……”日出月落,阴阳互调,四 时循环,周而复始,万物在宇宙间生生不息,这都是 神灵的功劳,故日“此之谓神明。”又由于人的生命都 离不开男女两性的结合,flaC ̄.多都是雌雄相交而 生,所以先民便把阴阳两性交合当作宇宙生万物的 规律。《览冥训》日:“故至阴飓J醌,至阳赫赫,两者相 交接成和,而万物生焉。众雄无雌,又何化之所能造 乎?”就是说生命必须由两性交接,单独一性是没法 产生生命的,其实这源于古代的“生命崇拜”。 如果说以上两方面是《淮南子》对古代思想的继 承,那么站在历史转折点上的《淮南子》,面对新的局 面,必然要对旧文化进行检讨和批判。以达到“纪纲 道德,经纬人事”的目的。表面看来《淮南子》继承老 庄思想,特别是庄子的思想,许多篇幅讲齐生民、超 万物,但是却没有庄子的颓废消极的一方面,是一种 发扬蹈砺的欲占对广大外部世界的渴望,在广大的 外部世界寻求美,使生命得以充分舒展,而不是在万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综论平台 吴家荣,刘中元: 《淮南子》中的“道”的生命关学意蕴 物及美面前无所作为。不论生死祸福,人都应大义凛 然,毫不忧惧,因为不这样人的生命就会被伤害,人 为物役。所以《精神训》日:“因时以安其位,当世以乐 其业”。“轻天下而神无累矣,细万物则心不惑焉,齐 生死则志不慑矣,同变化则明不眩矣。…‘禹南省方济 于江,黄龙负舟,舟中之人五色无主,禹乃熙笑而称 日:‘我受命于天,竭力而劳民,生寄也,死归也,何足 滑和。’祝龙犹堰蜒,颜色不变,龙乃弥耳掉尾而逃。 禹之视祝物亦细矣。”如果就生命之美角度而言,《淮 南子》追求的应该是把个人生命价值放在美的价值 之上,不应该把美的追求异于人的内在目的,高于个 体的生命。而应是二者的统一,是人的生命自由发 展。 如果说“对生命的长期崇拜,促进了人们对生命 的认识,以天地为万物之本性就是理性自觉的产物, 标志着人们对生命认识飞跃。这种主要指自然生命 (外物生命和人的生命)还不是一种生命精神。那种 天地万物背后流淌不息的生生意识”。【 那么这种对 生命价值追求明显有其理性自觉的生命精神。因为 “道”是虚无自由无束的,如果落实到现实人生,自然 孕育出透脱豁达、高情远志的自由人生。对自由生命 的追求,就是对道的追求,对美的最高境界的追求。 “因为道是美的——由道由天地而来的人性当然也 是美的。” 三、“无为而无不为”的生命美学意蕴 《淮南子》虽推尊道家,但在处于上升时期的汉 朝,人们尤其是统治者激情澎湃,有昂扬的征服外界 一切的“以外乐内”的精神状态,明显扬弃了老庄的 消极情调,对“无为而无不为”作了新的解释。“无为” 不是“寂然无声,漠然不动,引之不来,推之不动” (《修务训I》)的死寂状态;不是“懈怠分学,纵欲适情, 欲以偷自佚而塞于大道”(《要略》)的纵欲,也不是那 种“以火嫫井,以淮灌山”之类的“有为”,即违背自然 规律,而是“若水之用舟,沙之用鸠,泥之用糖,山之 用蕖,夏渎而冬陂,因高为田,因下为池。”(《修务 训》)这样…权自然之势’而加以人之事功来解释无 为,而这也正是‘因物之所为’的含义。克服了对无为 作消极的解释,而无为之为成为最佳的行为方式,因 为它符合道,且有最好的结果。”【 就是说,充分利用 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有所作为。正如《淮南子》 所指出的:“夫地势水东流,人必事焉,然后水潦得谷 行。禾稼春生,人必加功焉,故五谷遂得长。听其自 流,待其自生,则鲧禹之功不在,而后稷之智不用。” (《修务训I》) 还有一个明显的特色就是《淮南子》将“无为”与 治国理想,同“主术”结下不解之缘。以达到《要略》开 篇提出的:“故言道而不言事,则无以与世沉浮;言世 而不言道,则无以与化游息”的既言“道”又言“事”的 目的。所以《主术训》日:“人主之训,处无为之事,而 行不言之教,清静而不动,一度而不摇,因循而任下, 责成而不荡。是故心知规而师傅口能言谕导,而行人 称辞,足能行而相者先导,耳能听而执正进谏。是故 虑无失策,谋无过事”。就是说,人主要用“无为”为 政,放权于臣下,不露智谋,让臣子“循名责实,官吏 自司”,(《修务训》)人主只要“上操其名,以责其实, 臣守其职,以效其功。”(《修务训I》)这样就可以“君臣 异道”而“从自然之性”,“循道理之数”,从而“无为而 无不为”地达到治政的目的,而这“无为而治”所达到 的情景是不是也“无为而无不为“呢?《淮南子》借古 代政治以喻自己的理想。《览冥训》日:“昔者黄帝治 天下,而力牧太山稽辅之。以治日月之行,律治阴阳 之气。节四时之度,整律历之数。别男女,弃雌雄,明 上下,等贵贱。使强不掩弱,众不暴寡。人民保命而不 天,岁时熟而不凶。百官正而无私,上下调而无尤。法 令明而不暗,辅佐公而不阿。田不侵畔,渔不争隈。道 不拾遗,市不豫贾。城郭不关,邑不盗贱……诸北儋 耳之国,莫不献其贡职。”这也许在汉代是一个小农 经济似的“乌托邦”,但反映了汉人经过酷秦统治,刘 项之争之后,要求天下归一,安宁建立一个中央大国 的愿望。在这个理想国里,一切都是“无为”的,但又 是“无不为”的,美的充满生机的世界。 理解这种富有时代特色的对“无为而无不为”的 解释,无疑对我们理解其中的生命美学思想的内涵 有其重要的作用。 由上文可知,《淮南子》对“无为而无不为”的解 释是站在时代的立场上的,是汉初人对自然生命运 动的规律的共识。“无为”并非毫无作为,而是按规律 办事,若用《淮南子》的范畴就是“因”。若从生命角度 言之,就是指道化育万物,并让其自由而合规律地生 长发展,而没有别的目的。“生万物而不有,成化象而 弗宰。”(《原道训I》)“无不为”是说“道”由“无为”这一 法则成就了万物与世界生命之美,最终达到了一切 目的。“不谋而当,不言而信,不虑而得,不为而成”。 (《原道训I》)正是由于“无为”、“道”达到了“无不为”。 它促成了万物的生长和世界的美,最终达到目的。可 见…道’的成功在于把自己的目的融于规律之中,不 外于规律,二者互浸而统一。万物各有其性,只有符 合其生长规律,万物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唯有 这样万物才各显风姿,世界才成为美的世界。 反 之,反物之性,违背规律,物性就会被扭曲或被扼杀, 世界也就成为丑的了。美也将丧失了。可见《淮南子》 从生命运动中看到了“道”化生万物与美,这一切都 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大自然中不管从低级到高级, 从简单到复杂,都是在无意识、无目的中长期地进行 和完成的。就像康德所说的无目的而又和目的。《泰 族训》日:“天至高极,地至其厚,月照其夜,日照其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o06~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综:论平台 吴家荣,刘中元: 《淮南子》中的“道”的生命美学意蕴 谐和社会得治的目的。 昼,阴阳化,列星朗,正其道而物自然。故阴阳四时, 非生万物也,露时降非生草木也。神明接,阴阳和,而 万物生矣。”意即万物在自然条件下,自然而然地生 长,大自然没有外在的目的,是无为的,而成就了万 物各自的本性,万物获得生命而自由地按照自己的 “道”而自由发展,像宇宙间的日月星辰一样“各得其 所宁”,这样形成了“无为而无不为”的美的世界。 在《淮南子》看来,想达到治国目的,必须铲除社 会的罪恶和恢复人性。它不似老子要回到“小国寡 民”,不类庄子只求精神的超脱,而是应像大自然那 样,“无为而无不为”把目的寓于个体生命成长之中。 亦即,应该把生命的健康生成与个性的充实发展作 为人类自身的生存目的。而不是去追求别的诸如功 其实,《淮南子》这种“无为而无不为”的生命意 蕴,也是对人类文明进程的思考。人类从原始到文明 进化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种堕落,一种离开古代氏族 社会的淳朴道德高峰的堕落”,“最卑下的利——庸 俗的贪欲、粗暴的情欲,卑下的物欲,对公共财产自 私自利地掠夺——揭开了新的文明的阶级社会;最 卑鄙的手段——偷窃、暴力、欺诈、背信——毁坏了 名利禄之类的目的。可以说这一思想至今很深刻,并 具有美学意蕴。“这个理论把个体生命的自由发展提 高到最高位置。真正的美和真正的善,就在于使个体 生命得到自由的发展,摆脱外界对于人的一切奴 役。”『l2 《淮南子》认为:“人只有处处顺应自然的规律 才能自由”,“深刻地意识到人和自然的统一,合规律 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ll3】我们知道,从生命美学而 古老的没有阶级的氏族制度,把它引向崩溃。”[11 在 言,真正的美正是“个体生命获得高度自由发展,个 体的自由和客观必然性,合规律与合目的达到内在 的统一。” 可以讲在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淮南 我国古代社会中也是这样:文明与罪恶同时并行,淳 朴消散,人性异化。《兵略训》就从战争角度说明了这 种现象:“……分不均,求不澹,则争;争则强胁弱而 勇侵怯……”人如何摆脱或解决这种人性异化现象 子》真正蕴涵了这一不朽的生命美学思想。 呢?这是古人长期思考的话题。当然《淮南子》也不例 外。正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阶级决 定他们的生活状况”。刘安及其门客的《淮南子》作为 剥削阶级的产物,不可能提出正确的解决方案,但是 它“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却有着强烈的经世致用倾 2001:129. 【参 考 文 献】 【1】徐复观.两汉思想史(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杨胜良.道家与中国思想史eeiM1.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O00:79. 向。也不无对此一话题的沉思之痕迹。《本经训》日: “桀为旋室瑶台,象廊玉床,纣为肉鳆圃酒池,燎焚天 下之财,罢苦万民之力。”这背道德之本,无益于治 【3]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 社.2003:173. [4Ⅱ9]陈静.自由与秩序的困惑——淮南子研究【M】.昆明:云南 大学出版社,2004:197,188. 国。“秦之时,高为台榭,大为苑宥,远为刻削”。“凿王 刑,为刻削”,“暂艾百姓,殚尽太半,而忻忻然常自以 为治。”(《览冥训》)结果“陈胜起于大泽,奋臂大呼, 【5】【7】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 社。1995:5. 天下席卷而至於戏”,(《人间训》)秦王朝灰飞烟灭。 作为统治阶级的淮南王则认为,新王朝统治应该注 意:无色令人目盲,无言令人耳聋,无味令人口爽,驰 骋令人发狂。”应“为腹不为目”即维持生命正常发 展,反对片面的感官之求。主张“无为”,追求大美: 【6】【10】韩湖初.论老子之道的生命美学意蕴【J].华南师范大学 学报:社科版(广州),20o2,(5):66. 【8】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35、 【l1][德]马克思.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C 马克思恩格斯 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4. “上无告令,官无烦治,仕无伪行,工无淫巧,其事经 而不扰,其器完而不饰。”(《缪称训》)《淮南子》的这 种思想,明显是以“无为”的方式达到使人之生命和 【12][13][14]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先秦两汉卷)【M】.合 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213.214. The、Implication of Tao’S Aethetics of Life in Huai nanzi Wu Jarong,Liu zhongyuan (Anhui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Anhui Hefei 230039) 【Abstract]Huai narazi accepts and develop the philosophy thought of Taoism.Tao includes the spirit of Aethetics of life.this thesis explains these thoughts as follows:Tao prouduces all things and beauty and its rule is“do nothing and leaving nothing undone”.These thoughts derive from the cognition and feeling about life motion in old days and social life. 【Key words】Huainanzi;Tao;One;Do nothing;life aethetics ‘ (责任编辑:泓水) 安徽蕾官职业学院学报2006・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