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明清史

来源:伴沃教育
《明清史》期末作业

学号:201112235 姓名:叶吉

专业:软件工程1107

所选题目

讨论题:评价朱元璋

思考题:郑和下西洋与欧洲大航海运动的异同

讨论题:评价朱元璋

朱元璋贫苦身世。中国历史上的开国皇帝中似乎没有谁比朱元璋出身更加低微、身世更加凄惨的。 元朝文宗天历元年(1328)九月十八日,朱元璋出生在濠州钟离东乡(今安徽嘉山明祖陵县 治明光镇北赵府村)一座破旧的二郎庙中。由于家庭贫困,兄弟甚多,朱元璋小时候曾读过几个月的私塾,后因没钱交学费,只好退学给人家放牛。

元顺帝至正四年,淮河流域灾害频发,旱灾、蝗灾、瘟疫接踵而至。朱元璋的家里也遭受了灭顶之灾,亲人相继去世或者逃亡。朱元璋因为年纪小,到村子附近的皇觉寺出家做 了和尚。因为寺中也没有余粮,朱元璋只做了几十天的和尚,便被打发出门,云游四方。后来,朱元璋才又回到了皇觉寺。云游的几年间,居无定所,风餐露宿,靠化缘度日,其实和讨饭也差不多。然而经过这几年云游的磨砺,朱元璋的视野大为开阔,人生阅历大为丰富。

朱元璋是古来“草寇”中的另类。他脱颖而出,做成了古来“草寇”都想做而最后都做不成的事,是因身为“草寇”而对“草寇”有一种叛逆意识。碌碌如陈友谅、张士诚岂能望其项背。

正所谓英雄莫问出处,王候将相岂有种乎?

乞丐出身的皇帝便是传奇所在。谁也无法否认他是个有“色彩”的人。他奇特的个性、传奇的身世、跌宕起伏的创业史以及独树一帜的治国驭人之术,都令人好奇,引人深思。

再论朱元璋的文治武功。

朱元璋雄才大略,深谋远虑。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知人善任,礼贤下士。朱元璋高度重视并解决好了知识分子问题,这是根本的一条。明之得国,非得之“天”,而得于“人”。将领善战、主公明睿,是打天下的重要保证。他非常了解“文化人”的价值,并十分坚决地接纳和倚靠“文化人”。解缙谈及此时这样评论道:“帝性神开明达„„始渡江时,首兵群雄多淫湎肆傲,自夸为骄。帝独克己下人,旁求贤士,尊以宾礼,听受其言,昼夜忘倦。”

他先后起用文人刘基,李善长等人,收为智囊。其中刘基提出者的军事政治战略方针对于朱元璋的天下绩业具有重大功劳。名将徐达,常遇春也在他的麾下一展身手,万古流芳。正是善于驾驭人才,为己所用,从而为自己构筑了一座钢铁长城,能文能武,张驰有序,也终成为其定鼎天下的资本!

毛泽东对朱元璋卓越的军事才能给予过很高的评价,曾说“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李世民创造了许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最符合毛泽东的军事思维,而朱元璋之所以能紧随李世民之后排名第二,是因为他宏观的军事分析和运筹能力深得毛泽东的赞许。要明白这一点,只要看看朱元璋与陈友谅的战事便可豁然开朗。朱元璋在北定中原之前,在江南主要面对两股势力,一是陈友谅,一是张士诚。本来张士诚尤为逼近朱元璋的地盘,所以有人建议他先打张士诚。但朱元璋经过分析对比,却先置张士诚于不顾,而首先解决陈友谅。其理由是陈友谅素性骄傲,而张士诚器量狭小,两相比较,“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图,故先攻友谅”。果然,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决战时,张士诚徘徊观望,“卒不能出姑苏一步以为之援”。陈友谅既灭,张士诚顿成累卵,

不久便为朱元璋所败。朱元璋后来回忆说,如果先打张士诚,“浙西负固坚守,友谅必空国而来,吾腹背受敌矣”。这就是两种不同的战略安排所带来的截然不同的效果。在北定中原的过程中,朱元璋又采取先山东、次河洛、后秦陇的作战方针,如愿以偿地达到了他的战略目的。

大明建国以后,朱元璋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政治制度,并且严惩贪污浪费。力饬朝纲。〈为什么朱元璋对于贪污浪费实行严酷刑罚?其原因是就在于他出身农民百姓,深知老百姓之所疾所喜〉。

在军事上北御元兵,南平蛮夷,建立了疆域辽阔了大明王朝。 (相信在座各位都听说过当年明月的著作《明朝那些事儿》那里有更详细的陈述。)

虽然朱元璋出身卑微,文化程度有限,但不失为一位伟大的封建君主,在他的身上具有王者的气概,王者的风范。所谓运筹帷幄之间而决胜于千里之外!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朱元璋刚猛治国政策也留下了诟病。其高压统治,如杀戮功臣、文字狱及廷杖,特务制度等,弄得人心惶惶,人人自危,典型的“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政治风格。整国上下充满了血色气氛。

朱元璋天性多疑,建国以后对于功高之臣多采用打压政策,或者杀戮诛灭,以实行独裁专制。由于手段过激,刑罚严酷,错杀了许多贤臣良将,也为后来靖难之变,建文帝无人可用埋下了祸根。同时朝臣自危,以求自保,不敢直言劝谏,万马齐喑。

朱元璋立国后为求文化统治,实行八股科举,这一重大教育体制转变,极大地束缚了文人的思想,阻碍了思想文化的自由发展,八股取士多吸收了忠实的君王奴隶,国家的政治气氛相当阴沉。缺乏民主和活力。后世沿袭其八股取士制度,造成明清两代文人封闭自守,顽固不化的思想毒瘤。

还有秘密的锦衣卫特务制度,干涉朝臣自由,监视民众。任意生杀,权越司法。在明君时代尚有整治朝纲之用,但为昏君所用则为杀人机器。后来衍生出来的东厂西厂机构,导致了宦官专权,误国害民之祸。

总结:

我们看待朱元璋这位农民帝王,应该站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角度去思考,根据历史事实,以科学的分析方法,综合全面地去认识,而不应该仅仅通过一些稗官野史,民间传说或者个人臆想去定义。

思考题:郑和下西洋与欧洲大航海运动的异同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有很多种说法,有说是为了扬明朝天威,也有说是寻找建文帝,但我认为郑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是打通到欧洲的海上贸易航线,和西方航海大发现时期寻找中国、印度是同一个目的。 翻开地图,可以看到郑和七次下西洋,一次走得比一次远,从越南,到泰国,到斯里兰卡,到印度,到阿拉伯,最后到东非,这说明哪一个都不是他真正的目的地,那么他的目的地是哪里?顺着这个趋势看只能是欧洲。

中国古代和西方的贸易对于双方都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的茶叶、瓷器、丝绸源源不断运往欧洲,换回欧洲的金银。这刺激了中国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也殷实了朝廷的国库,可以说通商对于中国古代的繁荣是极其重要的。而通商的途径有两条,路上是丝绸之路,还有就是海上贸易航线,这两条途径都要经过中亚辗转几次才能到欧洲。渠道利润非常高。

明朝初期虽然推翻了蒙古帝国在中国的统治,但蒙古还有其他汗国在中国的北部、西北和西南,可以说蒙古汗国包围了中国的西部,占据了古老的丝绸之路,阻断了东西方贸易。

这种阻断无论对中国还是欧洲来说都是无法忍受的,双方都希望能够寻找一条替代贸易航线。于是明成祖命郑和去下西洋,而几乎与此同时葡萄牙人也通过海上寻找东方。双方行动的时间前后不超过50年,可以说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几乎同时发生的。

无论扬天威说还是寻找建文帝说都不能解释这种同时性,只能把它归结为巧合,但历史是不相信偶然的。

西方在寻找东方,东方也在寻找西方,双方的交流促进了各自文明的进步,而闭关锁国只能导致落后。希望每个中国人都能再开放些吧。 哥伦布远航的目的则不一样,他们完全是为了财富。当时的欧洲,从贵族到平民,都在传说东方印度、中国的富庶。哥伦布的扬帆出海,直接的动力就是财富,这种动力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是吻合的。和郑和——这个皇帝的私人奴仆相比,哥伦布是个有点海盗气质的冒险家,西班牙女王只是他的庇护者和赞助人而已。他并非奉使去完成某种特定的政治任务,而是类似一个承包商,从大老板那里转包工程后,自己想办法争取最大的盈利。和郑和相比,哥伦布更具有个人意志,他不像个长官,更像个有自主权的公司总经理。而郑和船队的远航,完全是帝国行政触角的伸展。

攫取财富和疆土,那是包括国王、百姓、流浪汉都感兴趣的买卖,这样的买卖有激励机制,人们愿意冒死去做。哥伦布的远航才能掀起了欧洲人的淘金热。而朝廷扬威于海外的政府工程,只是为皇帝和朝廷的面子添彩,对大多数人毫无好处,难怪刘大夏一怒烧掉了郑和的航海日志。——这没有给大明带来经济效益的远航不是劳民伤财是什么?这样政府一手包办的面子工程,注定是人亡政息,换个皇帝郑和的命运就大不一样。

郑和下西洋:为了宣扬国威,发展贡赐贸易,还有收“属国”哥伦布航海:探索新航路,掠夺贵金属,打通同印度的商路。

哥伦布航海给世界带来了巨大影响,是建立在非正义的殖民侵略基础上的进步性的活动,促进资本原始积累,开拓海外商品市场,掠夺大量原材料和劳动力,推动了整个欧洲的资本主义发展,也促进了全世界的联系。 郑和虽然没那么厉害,但也不是一无是处。他扩大了“中华文化圈”的影响,促进了中国和南亚东南亚、西亚乃至非洲的友好交往,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

展,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大规模远程航海,比欧洲早50年。只是这种不计成本的航海很快由于明朝国力衰退而消失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