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 书写 (共1题;共8分)
1. (8分) 下列短语中共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把正确的字写在下面的框中。 未雨绸谬 经伟万端 眼花缭乱 大事渲染 瘦骨嶙峋 不可思意 富丽堂煌 荡然无存 错别字 改 正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二、 默写 (共1题;共12分)
2. (12分) (2017·东胜模拟) 填空。 诗词填空默写。
(1) 予独爱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周敦颐的《爱莲说》) (2) ________,鬓微霜,又何妨!(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3) 气蒸云梦泽,________。(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4) ________,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
(5) 古诗文中常运用一些表现技巧进行景物描写,从而创造出神奇的画面,营造多样的意境,表现丰富的情感。柳宗元在《小石潭记》用“________,往来翕忽”两句尽显游鱼自由而轻灵游动的姿态。王湾在《次北固山下》用“________,江春入旧年”两句以明暗交替的艺术描写刻画出江南残冬早春的景色。王维《使至塞上》中“________,长河落日圆”两句运用了________表达方式,以雄浑的气势描绘出了边塞独有的壮美;而范仲淹《渔家傲》中的“________,________”选取了相似的景物,却写尽了边塞的悲凉。
(6) 诗词家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离愁时,或写愁之长,如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或写恋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________,载不动许多愁”:“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________。”李煜用这一句则写出了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弥鲜;舌品不得,心感方知。
三、 名著导读 (共1题;共5分)
3. (5分) (2019七上·新昌期中) 名著阅读。
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以上文字出自散文集《________》,文中的“她”是________。我对于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望已久的绘图《 ________ 》充满了尊敬和感激。这本散文集中《________》一文,饱含着鲁迅对一位潦倒的同乡旧友的思念与同情;《二十四孝图》一文,表明了鲁迅对封建孝道持________的态度。
四、 语言表达 (共1题;共5分)
第 1 页 共 10 页
4. (5分) (2016九上·安定期末) 下面的语段划线处有语病,请选择一句提出修改意见。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①是否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做个文明中学生的关键。文明其实很简单。只要我们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坚信“滴水汇成河,千河聚成海”,②我们就能够缔造文明的社会氛围,培养和谐的社会风气。
五、 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12分)
5. (12分) (2017八下·万盛开学考) 各媒体最近先后出现了一系列的歧视“差生”事件,引发了一场关于教育差别式对待的讨论。
(1)
阅读下面材料,概括校园冷暴力的两个主要特征。
校园冷暴力是指以冷淡、轻视、放任、疏远和漠不关心等方式,侵犯和伤害他人精神和心理。从直接的打骂、责罚发展到今天的冷暴力,看起来惩罚方式不那么“负面”了,但实际上伤害却升级了,因为伤害到了心灵。
特征一:________ 特征二:________ (2)
以下是《法制日报》联合搜狐网开展的“如何看待教育差别式对待”调查结果,请说说其主要内容。
看法 这是对孩子的歧视行为 比体罚学生更坏的教育方式 理解,学校为了加强教育培养 (3)
有人说考试排名也是一种教育歧视,重庆、浙江、山东、江西等地立法明确规定不得按照考试成绩公布学生排名,你如何看待按照考试成绩公布学生排名的行为?
所占比例 28.41% 51.14% 20.46% 六、 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
6. (10分) (2017九下·灌南月考)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回答下列小题。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
这首词的上阙是什么表达方式?用你自己的话,描述“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所展现的壮观场面。 (2)
赏析“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 表达上的妙处。
七、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6分)
第 2 页 共 10 页
7. (16分) (2018九上·綦江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选自《柳河东集》 作者:柳宗元 年代:唐 (1) 解释句中划线的词。
①如鸣佩环,心乐之________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 ③俶尔远逝________ ④以其境过清________ (2) 翻译句子。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 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其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段展示小石潭环境的清幽。 B . 《小石潭记》的作者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C . 本文被誉为游记散文中的精品,全文寂寞清幽,表面写景,实则写心。 D . “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通过正面描写,表现出潭水的清澈。
(4) 如果你能穿越时空回到唐朝,与柳宗元在小石潭边相见,听他倾诉内心的郁闷悲怆之情后,说几句劝慰的话。
八、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45分)
8. (20分) (2016·杭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西湖的荷花 李新春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微雨还阴的天气,对于七月来说正是出门的好机会,空气里浮游着一层被雨荡涤一新的雾霭。伸手挥撩一把,居然活了,如绸纱沾水,舒缓柔情,又如青丝浮动,婉约飘逸,包围你于一片清凉的飒爽境地。湿衣看不见,落地听无声,不该是深藏古籍里宁静的诗情,而属于天下芸芸众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灵感。透过这层雾看西湖上下,好比戴了副墨镜看世界,有一种镜中望月的感受。
青山翠树,亭阁塔宇,烟云流泻;小桥碧波,柳暗花明;逐波廋舟,绸伞纤女,楚楚妩媚。一景一物入眼来,一切蒙上了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未谙神秘。一个西湖就是一幅向世人敞开的古典而又摩登的山水写意经典长卷,沿着我们梦幻般的视野,淋漓尽致地铺陈于江南大地之上,收缩于瞬间心灵的意醉之间。
第 3 页 共 10 页
走在苏堤上,人流如潮,使你难以想像怎么如此之多的人都来西湖,于是看景不如看人。在你与每一个衣着现代的人擦肩而过的时候,其实你也同隐藏于千年文明里的文人墨客贩夫走卒接踵摩肩而行。苏堤春晓,断桥残雪,南屏晚钟,雷峰夕照,平湖秋月,这诸多胜景只因赶不上季节和天时,不能一睹繁华。坐在湖岸边的石凳上小憩,发现那垂柳棵棵玉树临风,潇洒俊秀,颇有风度,丝丝柳条仿佛柔弱无骨地低垂,扭着细腰,招摇、摆动,如女子优美的长发,把一生的温柔、风流和多情飘然个漫天舞地。
然而,更加吸引我的是这一片碧湖之上的荷花。这里没有接天莲叶无穷碧的迤逦连绵和蔚为大观,却如同一位固执的画者在这巨大的纸张上恣意地挥洒,东一片西一块,全凭率性而为,多了一些江南的清婉、隽秀之气。水中肥叶如扇,左摇右摆,憨态可掬,千点嫩红隐在其中,如千双纤纤素手,美玉天成,擎出水面,濯弄起一湖碧波涟漪。有的荷花开得热情奔放、无拘无束、倾其所有;有的半开半掩,羞涩腼腆;有的垂首兀立、春容含笑;有的三五成群、窃窃耳语;有的孑然一身、高傲冷漠、孤芳自赏;有的出淤泥而不染,立于高处凝神眺望,望断秋水;有的隐匿于荷叶碧波之间,静静做着一场春梦,埋藏一世荣华;有的冰清玉洁,天然雕饰;有的粉黛繁华,艳若桃花;有的大如瓷碗;有的小如凝拳。夏风吹来,这西湖便成了盛极一时的大舞台,花枝摇曳,碧叶依依,正如从大唐盛世的一首《霓裳羽衣曲》的古典悠远中走出一群衣容辉煌的少女,翩翩起舞,裙袂飞扬,自然如泉水流淌,空灵如鸿羽飘旋,在无数游者视野里舞出好个歌舞升平的盛况。
十里长堤,慢慢走来,十里荷花,十里荷香,恬静淡雅如蝶翼翕动,似熹风猝涌,扑跌入怀中,无限清逸、爽朗,就像啜了一口地道的信阳毛尖茶,心胸肺腑里鲜活地走了一遭,滋润了一道,心神就醉在那一心一意的自在里。整个的我就成了一首侠骨柔肠的抒情诗,诗情和画意一起疯长。此时每一颗观荷的心就是含苞素荷一朵,未定何时会砰地一声花开蕊吐,绽放成一片美景,一片叶子就是一个奇思妙想,一朵荷花就是一个警言譬喻。十里泛荷,十里的锦言绣句波光涌动,只恨脚下太慢,读不尽这风情万种。
这样,忽然想起家乡虽然水域丰富,但绝少有这一泓碧波千点红的景象,没有植荷种菱的习惯,便偷偷采了一个成熟的莲蓬装进口袋,希望来年在老家某处水域也能长出一片新荷来!(选自《文苑 经典美文》2015年第3期)
(1)
文章题目是“西湖的荷花”,可前两段花很多笔墨写“西湖”而不写“荷花”,有什么的作用? (2)
阅读下列句子,作简要赏析。
①十里长堤,慢慢走来,十里荷花,十里荷香,恬静淡雅如蝶翼翕动,似熹风猝涌,扑跌入怀中,无限清逸、爽朗,就像啜了一口地道的信阳毛尖茶,心胸肺腑里鲜活地走了一遭,滋润了一道,心神就醉在那一心一意的自在里。
②这里没有接天莲叶无穷碧的迤逦连绵和蔚为大观,却如同一位固执的画者在这巨大的纸张上恣意地挥洒,东一片西一块,全凭率性而为,多了一些江南的清婉、隽秀之气。
(3)
第 4 页 共 10 页
作者笔下的荷花具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品质?试结合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4)
文章末尾写作者“偷偷采了一个成熟的莲蓬装进口袋”,结合原文,谈谈你对作者的采莲蓬的举动的理解。 9. (25分) (2017·淮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大地的恩典 杜怀超
①在江南,我时常遥望家乡的那片竹林。
②对于竹子,我处于一种远距离的仰望或者审视中。它于我,或如千年的深潭,或如捉摸不透的阵风,空行处唯有水声一般漫漶过来:竹林深似海。这也不是雨打竹林的声响,猜不透道不出其中深藏的未知和遮蔽的隐语。
③对于竹子,父亲与我看法截然不同。父亲是从一根竹扁担开始与竹耳鬓厮磨的,磨得光亮的半月型长扁担,与父亲时常纠缠在一起,使得父亲瞬间有了担山填海的力量,一种承担着苍茫大地的力量,养活了一家人的生活。父亲和竹子挨得那么近,皮肤挨着皮肤,骨头连着骨头,以至在手搬肩扛之间,我听到了骨头与竹节的窃窃私语声。当然,父亲总是默不作声,至疼痛处他也只会咧嘴一笑。
④我不理会父亲对竹的迷信和虔诚。在我六岁开始扶起歪歪斜斜的竹毫,在宣纸上战战兢兢地涂抹下重重的一笔后,弃笔逃离。但父亲就像老鹰捉小鸡般又把我抓回来。我老老实实地重新捡起竹毫,继续在宣纸或者红纸上描摹虔诚、图腾和吉祥。
⑤父亲也完全不理会我的委屈,他只纠结我对竹毫的亵渎和无知,以致多多年来,我一直在书桌前,挺直身子,坚守着对竹毫的执笔姿势。父亲呢,在门前的田畴上,种下一片竹林。四季里,把竹子枝条捆扎起来,做一柄扫帚,在旷野里扫荡着秋天。
⑥我是在历史的河流里认识竹简的。最初的文字里,竹简是一座立体凝固的雕塑,在时间的刻刀里留下他们刀砍火烧的背影。父亲不懂竹简,即使竹叶大的象形文字,他也是看不懂的。但这不能阻止他对文字的向往。在我夜晚习字的空闲里,他也会郑重地拿起竹毫,在空中比划一番,那举止与深情,分明是我多年后仰望庙宇般的神圣或对万物生灵般的虔诚。确实也是,一行行端庄的文字,当我们给予它生命,谁能窥尽其中的叱咤风云?在竹简深处,或者说在竹海深处,父亲是无法窥知内部世界的,诸如竹子的暗语与象征,比如它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此父亲是一片茫然。
⑦父亲要做的就是怎样从文化的战场转移到生活的舞台上。对文化他没有发言权,而在生活的漩涡里,他就是自己的主宰者。他可以从竹枝上取下一节,打磨成祖母手中的捻线陀,纺麻线、棉线;他可以用竹片打制成厨房里的砧板,甚至可以花上十天半月的时间,用上好的竹青编织成憩息的竹席、躺椅之类。父亲对竹席有着独特的情怀。即使在农历的五月或者秋收正午,只要有了它,疲惫与艰辛就会逃得无影无踪。累了就和衣而睡,醒来则投入劳作。他侍弄庄稼、竹子的模样和我在纸上写生字没有两样。在旷野里不停劳作、奔跑的父亲,正是一棵竹子,一棵在风中奔跑的竹子。在一起十年的光阴里,凄风苦雨,冰刀霜剑都没有折弯它,即使在最黑沉沉的深夜里,依然发出铿锵的回音。
第 5 页 共 10 页
⑧父亲对竹子或竹制的事物,总是有着命里的熟稔和暖温。即使老了,他依然握一支竹质拐杖,继续保持挺拔的身子,在大地上行走。他从老家来江南,看到我书房里摆放一盆花草,我告诉父亲它叫文竹,他竟然不以为然。看着眼前纤弱的盆中之竹,他迷茫的眼神里还有一丝轻蔑。文竹,文竹,这也能算竹?是的,一段文字的力量怎么能比得了一件竹器的重量,也没有春笋从大地深处,穿破一冬的禁锢,直刺云天的竹子。父亲临回老家时,居然在门前给我种上一丛竹子。
⑨心情低谷时,我总会搬一竹椅,陷在里面看父亲种的竹林。当竹子看我时,我不知道父亲是不是在老家也一样地打量着我?父亲曾对我说过,竹子是很神秘的,一夜之间可长高一米呢,最终同大树般高大,它还能开花呢。事实上,见过竹子开花的人并不多,以至于不少人认为竹子根本就不开花。父亲说这话时发出罕见的叹息声。后来我才知道,竹子终身只开一次花,花上数年、数十年的时间积蓄,一朝迸发,然后死去。花期就是死期。对着老家的方向,我泪眼婆娑。
⑩我很少给父亲买什么礼物,一是他会心疼我花钱,二是他的喜好我也不甚清楚。后来我给他寄去产于江南的礼物﹣﹣一整套用自然生长的竹子提取原生态纤维素制作的衣物,他竟甚是欢喜。父亲一生爱竹,就让竹子从他的手足、皮肤、血脉和骨骼出发,与父亲融为一体吧。父亲来电说,这衣物有竹子的味道呢。我哑然失笑,如果夜晚仔细倾听的话,它还会和你一同呼吸呢!
⑪念及此,我看到一株高大挺拔的竹子,正走向大地上菩萨般的父亲,直至生命深处,随即竹涛涌来 ……(节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父亲的形象。 (2)
请从语言运用和情感表达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的句子。 (3)
依据文章第⑨段画线句,展开合理想象,将“我”此刻的心里描写出来。(60字以内) (4)
联系全文,说说文章第⑩段中“我”为什么给父亲买了一套用竹纤维制作的衣物。 (5)
阅读全文,说说你对文题“大地的恩典”的理解。
九、 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
10. (5分) (2014·荆门) 请以“换个角度看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要求:①将题目在作文格的第一行。②文章贴近生活,言之有物,禁止抄袭或套作。③认真书定,力求工整、美观。④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姓名。
第 6 页 共 10 页
参考答案
一、 书写 (共1题;共8分)
1-1、
二、 默写 (共1题;共12分)
2-1、2-2、2-3、2-4、
2-5、
2-6、
三、 名著导读 (共1题;共5分)
3-1、
四、 语言表达 (共1题;共5分)
4-1
、
五、 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12分)
第 7 页 共 10 页
5-1、5-2
、
5-3
、
六、 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
6-1
、
6-2、
七、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6分)
7-1、7-2
、
7-3、 7-4
、
八、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45分)
8-1
、
8-2
、
第 8 页 共 10 页
8-3
、
8-4
、
9-1
、
9-2
、
9-3、9-4、9-5
、
九、 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
10-1
、
第 9 页 共 10 页
第 10 页 共 10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