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松鼠说课稿

来源:伴沃教育
 在学习中学会运用

《松鼠》一课说课稿

韩英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法国作家布丰写的科学小品文《松鼠》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第三组里的一篇自读课文,着眼于初中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心理特点,把握教材,运用教材, 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 二、说目标

鉴于以上分析,我把这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松鼠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体会文章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3、态度情感、价值观:激发对小动物的兴趣,培养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 三、说重点难点

由于这篇课文用拟人方法说明事物,语言风格生动具体,属于一篇文艺性说明文,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说明文,让学生一下子就分清平实说明与文艺说明的区别有着一定的难度;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文章说明语言的准确、生动,通过讨论、比较等方式加深理解,所以我把教学确定为体会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四、说教法与学法

我记得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重要的是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作为一篇写作训练的课文,课文内容一般比较浅显易懂,学生可以通过自学、小组讨论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在教学上,要体现利用课文充当范文,为学生提供写作仿效的“范本”,以此来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使他们初步学会写一般的说明文的思路。

新课程标准提倡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本课的教学方法定为以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为主,教师点拨、启发为辅。 五、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为五个部分: 新课导入—师生互动—知识拓展—小结课文—作业设计 1、 新课导入

我先让学生说出在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以及它们的外貌、动作、生活习性,然后教师告诉大家今天我们即将认识一种人见人爱的小动物,

勾起学生的好奇心,随后教师说出谜语: (“形状象耗子,生活象猴子,爬在树枝上,忙着摘果子。打一动物)

我的这种导入方式目的在于: 激发学生对于小动物的喜爱,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这时学生的学习方式就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了。因为这是自己喜欢的事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活泼的课堂氛围。 2、师生互动

通过六个环节来完成这个过程。

① 查一查 目的是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帮助学生养成提前读课文的好习惯。

② 读一读 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内容,达到整体感 知的目的。

③ 想一想 学生读完课文,让大脑有一个思考感悟的过程,通过提三个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a. 松鼠具有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试解释这三个词是什么意思,分别就松鼠的哪一方面来说的?

(学生思考随文解释这三个词的含义,分别就松鼠的外形、习性、性格来说的)

b. 大家想一下这三个特点具体体现在文章的哪些段落呢?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在文中找相应的自然段) c. 课文开头第一段总写松鼠的三个特点,下面几段分写这三个特点,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这个问题已明确了本文的说明顺序,结构层次一目了然,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

④ 议一议 学生四人一组合作探究交流,谈谈自己的收获与理解。

a. 你喜欢小松鼠吗?你喜欢小松鼠的那一点?(学生从多个方面谈自己的看法。)

b. 本文的语言除了准确以外,还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在阅读中体味说明文的语言特点,主要把握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形象性。) ⑤ 讲一讲

出示平实说明的资料,进行平实说明与文艺性说明比较分析,让学生体会到形象性说明可使读者对松鼠漂亮的外形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教学的难点也能得到很好的突破。(在这里,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理解感悟,充分发表意见,教师归纳点拨。) 3.知识拓展

学习本文后,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及时归纳总结,明白了如何才能更好的介绍动物,为下一步学习写作有关动物的说明文奠定基础。

4.小结课文

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细致的观察是说明事物的基础,而准确、生动的语言是揭示被说明事物特征的关键。 5.作业设计 学以致用

作业就是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及运用的一个重要手段。本着本课的重点,布置学生回家自行观察一种小动物,仿照课文《松鼠》的写法,写一篇说明文。

在上课中的感悟

——对《松鼠》一课的反思

韩英

《松鼠》是一篇描写动物的课文

,语言生动 ,内容浅显易懂 ,介绍了

松鼠的外形和它的生活习性 ,表达了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因而在上课前 ,我采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 ,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性趣 ,让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轨道上来 .通过看图片 ,加深了学生对松鼠的印象 ,再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让学生能够从整体入手 ,理清文章思路 ,然后在讨论的基础上 ,让学生同时明白了文章是从外形、生活习性这两方面给我们介绍松鼠的,初步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在学习松鼠外形的美丽的过程中 ,我采用的方法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分段朗读来感受松鼠的美丽 .如果能够对照松鼠的图片 ,让学生体会它的外形的美丽可爱 ,可能会效果更佳 .在学习松鼠搭窝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划出课文中表示顺序的词 ,鼓励学生用这些词说一句话 ,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学习最后一段时 ,让学生自读自悟。我问:“你从中知道了什么?”学生把知道的踊跃表达 ,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点出了文中三个”它们”所指的不同的事物 .最后让学生进行小练笔 .

我的初衷是好的,可在教学过程中,我仍在课文内容分析上花费了较多时间,这样留给语言赏析、写作片断练习的时间就有些捉襟见

肘了,这样也就导致了我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个较严重的问题:学生活动太少,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有些本来设计了小组交流的环节被迫减掉,例如从文中找出让人觉得松鼠讨人喜欢的句子,先让学生讨论交流一下再回答应该会更全面。还有最后学生写完片段后本应再交流的,也因时间关系被我跳过了。

语文课堂应是读、说、写有机结合的和谐课堂,是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的天地,本堂课从这两方面来看是不够成功的。读书声不够多,学生的主人翁地位未能体现,还停留在问答式的课堂模式中。在今后的教学上,我要努力克服这一弊病,争取做到真正地还课堂于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总之 ,我觉得还有许多不到之处 ,比如抓重点词语方面把握的不太好 ,重点词语的解释不是很好 ,学生回答完问题应该注意适当的引导 .课前的图片如果能够换成视频资料效果会更好 .在学生评价读书情况那个环节耗费的时间太多了 ,以至于最后的没有讲完 .如果让学生课前再搜集一些有关松鼠的资料 ,对松鼠会有更深刻的了解 ,也许效果会更佳 .希望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指导我今后的工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