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实践报告范文(共7篇)
1. 引言 ................................................ ................................................... (1) 2. 2.12.22.3
排
比
语、
翻
译
直对
偶序
句
的
过
程
分译处调
析 ................................................ ................................................... ..... 法 ................................................ ................................................... ............... 理 ................................................ ..........................................
整 ................................................ ................................................... ...........
2.4成语及四字词语的处理 ................................................ ...................................... 3. 参1. 引言
翻译是一门艺术,一门语言的艺术。
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活动的结果与译者自身的文学修养、翻译技巧等各方面综合素质息息相关。英汉翻译有口、笔之分,范围涉及文学、科技、经贸、法律、旅游等各个领域,不论文体如何区别,在翻译标准,对原文要求有比较深透的理解,对译文要求通顺达意,能反映原文的精神实质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共同点。翻译是语言交流过程中沟通不同语言的桥梁和消除语言差异的途径,把握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尤为重要.词性转换作为一种翻译技巧是译者必用的手法.在词性转换的研究方面,其中以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学者尤金奈达的研究最具代表
考
结文
语 ................................................ ................................................... ..................... 献................................................. ................................................... ....................
性,创造了一个新的分类系统,并运用到翻译实践上.国内对词性转换的研究以毛荣贵为主要代表.在近期出版的刊物中有对词性转换翻译研究方面的文章,其中以项伙珍的《谈翻译中转性译法》和梁超的《浅谈英译汉中的英汉词性的转换》为主要代表. 本文对翻译中词性转换进行研究,有利于发展翻译技能,使翻译表达形象化和生动化,译文更加通顺和地道. 汉译英这项工作不仅要求我们掌握扎实的语言功底,还要对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有很高的要求,首先,它要求极高的英语能力,同时还要求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只有同时具备这两种能力才能做好汉译英。
2. 翻译过程分析
衡量是否为一篇好的翻译文章就看它是否达到了“信、达、雅”的要求。无论是汉译英还是英译汉,都要按我们所学的步骤来。在两个学期的翻译课上,老师教了我们很多翻译技巧,常用的有直译法、意译法,还有归化法和异化法,各种句法翻译方法等等。在这篇“The Most Precious Things Cost Nothing\"中也同样使用了这些翻译技巧。
2.1直译法
直译是基本的翻译方法,当一个句子的结构相对简单时,我通常会采用直译的方法,保持原文形式一句一句地进行翻译。反而如果使用一些比较复杂的翻译技巧,反而会让人不知所云。同样,意译与意译相互关联、互为补充,同
时,它们又互相协调、互相渗透,不可分割。在这整篇文章的翻译过程中,我还是依照原文的顺序依次翻译。
2.2排比、对偶句的处理
在这片典型文章中有大量的排比、对偶句,这无疑增加了我的翻译难度,所以在对这篇文章的翻译过程中运用大量的从句翻译。不论是限制性的或是非限制性的,往往可以译成并列句,放在主句的前后,偶尔还可以完全脱离主句而独立成句。
寂寞时默默陪伴你的那个人,摔倒时向你伸出手臂的那个人,伤心时将你揽
在怀里的那个人。
The one always keep you company when you are lonely, give you a hand when you fall, hold you in arms when you are sad
那份不由自主的倾慕,那份无法遏制的思念,那份风雨同舟的深情,那份相
濡以沫的挚爱,
The admiration which is involuntary, the miss which can’t stop, the deep love which stands together regardless of situation, the true love of mutual help and relief in time of poverty,
2.3语序调整
汉译英时,为了使译文能够符合英语语法和使用习惯,需要改变语序,汉语的很多前置定语,状语和修饰语,在翻译中的位置变化是英译汉中常用的翻译技巧。在翻译的过程中避免句子过于冗长复杂,我往往将句式整合之后进行翻译。 ? 慷慨的阳光,既照耀着豪华别墅,也照耀着农家小院;既照耀着国王,也照
耀着乞丐;既照耀着老人,也照耀着孩子
The generous sun is shining both on luxury villas and small farm homes, on a King and a beggar; on elderly and children
2.4成语及四字词语的处理
在进行汉译英的过程中,如何选择适当的词汇对原文进行精确的表达是最能看出译者的文学功底的。很多汉语中的成语要翻译成英文着实不易。在这篇文章中有很多的成语,四字格等等,还有几个类似于古文的词语,在翻译中需要下很多的功夫,好在老师在课上已经对我们进行了很多的训练与讲解,我才不至于无
从下手。然而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巨大差异,汉语成语的这些特色很难全部在译文中得以再现,此时必须有所舍弃,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以确保主要信息的传递。汉语句子但中的四字词组在译成英语时都有可能与英语剧中的但系、短语、习语甚至整句相对应。比如“芸芸众生”,
我译为“All living things”虽然没能译出其中的意境,并且过于直白了些,但是主要意思把握好就可以了。又如“锦衣玉食、衣不蔽
体”。我译为“sheltered”和“scantily clad”,我知道自己现在的翻译水平不高,所以力求能够将原文的意思清晰简单的表达出来,这也是锻炼自己翻译能力的最基本要求。
3. 结语
要尽量避免汉译英中出现的问题,需要我们在翻译的过程充分理解原文的含义,从英文读者的角度出发,按照英语的表达习惯对句子进行重组;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有意识地记录一些地道的英文与汉语对应的表达,以及难度大的译文。
在翻译过程中我发现对于结构复杂的句子,如果搞清楚它的语法结构,才到正确理解原文的要求。在分析句子结构时,首先把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找出来,这样句子的骨干节后也就清楚了。在分析句子的骨干结构时,还应分析句子是否有省略成分,主句从句之间的关系是否明确等。正确把握句子的结构是进行正确翻译的关键,如果连句子的结构还没搞清楚就匆忙动笔翻译,肯定是译不好的。
通过两个学期的几门课程对翻译技巧和知识的系统学习,我总结了翻译的过程大致可分理解、表达、校核三个阶段。
1. 理解阶段
透彻的理解原文是确切翻译的基础和关键。要做到这点,译者必须从整体出发,从上下文的关系中探求正确的译法。我们知道,对原文的分析如何是关系到翻译成败的极其重要的环节。这里,不只是要分析原文词语的表层,还需挖掘深层,揣摩风格等,也就是说,既要理解内容,又要研究形式,既要琢磨原文的词法、句法和修辞特点,又要考虑作者的观点、态度、手法以及某些词语的特殊含义。我们也知道,几乎一切语言都有一词多义现象。同样一个词或词组,在不同的上下文搭配中,在不同的专业范围中,在不同的句法结构中,可能有不同的意义。因此,一个词脱离了上下文是不可能得到正确理解的。只有结合上下文,通
过对词义,句法等各方面的分析,彻底弄清原作的内容和逻辑关系,才可达到透彻理解原文的目的。
2. 表达阶段
表达就是选择恰当的译文语言材料,把已经理解了的原作内容重述出来。对原文理解的深度和译文语言的掌握程度关系到表达的好坏。但理解正确了并不等于表达一定正确。只有在深入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用复合规范的译文语言形式,下能确切表达原作的思想内容。
3. 校核阶段
校核是理解与表达的进一步深化,是对原作内容的
进一步核实,对译文语言进一步推敲的过程,也是使译文复合标准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一般来说校核内容、方法大致如下:
1) 校核译文在人名、地名、日期、方位、数字等方面有无错漏。 2) 校核译文的段、句或重要的词有无错漏。 3) 修改译文中译错的和不妥的词、词组和句子。
4) 力求气温没有冷僻罕见的词汇或陈词滥调,力求译文段落文字、标点符
号无误。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对翻译的认识了解和翻译练习,做出一个好的翻译绝非易事,但是只要自己坚持不懈的锻炼和学习,熟练掌握翻译技巧,多背常用习语,坚持做翻译,从错误中吸取教训,相信只要坚持下去,翻译水平一定会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 冯燕屏.赵濂直.英译汉实用翻译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6
[2] 刘宓庆.翻译与语言哲学.[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7. MTI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笔译方向 翻译实践格式要求及模版
一、纸张大小:翻译实践原文打印统一使用A4纸。
二、排版要求:翻译实践原文及译文电子版具体排版要求如下: 1、在原文、译文前分别添加小标题“翻译实践1:原文”,“翻译实践1:译文”,黑体,小三号,左齐。
2、大标题后空一行。 3、页面设置:
字体: 中文宋体,英文Times New Roman。 字号:标题:小三号字,加黑,居中。 副标题:小四号字,加黑,居中。
原文作者或出版机构:五号字,加黑,居中。 正文:小四号字,两端对齐。 行距:单倍行距。
文字排列:横向输入,不分栏。
页边距:计算机默认边距,上下2.54厘米,左右 3.17厘米。段落:段首向内缩进两个汉字字符。 4. 封皮格式:参看下页 三、装订要求: 1. 浅蓝色卡纸胶装。 2. 请按照以下顺序排列内容: ①封皮
②翻译实践成果报告书 ③翻译实践原文、译文
四、提交系里统一存档的相关文件: ①胶装纸质版一份。
②封皮、原文、译文的电子版等文件排成一个word 文件,按照“学号+学生中文名字”格式命名文件,交MTI 中心备案。
西安外国语大学 MTI翻译硕士研究生 翻译实践成果 学生姓名:李华 研究方向:笔译 学号: 导师姓名:张涛 高级翻译学院制 二○一二年六月
MTI翻译硕士笔译方向翻译实践成果报告书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填表说明:
1. 本表格可复制续页。
2. 任务编号使用三位编号,如:001,012。
3. “文类”一栏可填写“商务”、“外交”、“教育”、“科技”、“文化”等。
4. 译作发表于环球网的,须在本报告书后附《环球网笔译实践项目证明》。译著以及在《英语世界》等杂志发表的译作须在本报告书后附出版物封皮、知识产权页及目录。
5. 译作发表于环球网的,汉译英按照汉语原文字数1:3折抵,英译汉语按照汉语译文字数1:2折抵。在《英语世界》等杂志发表的译文按1:5折抵。在本表中按照实际字数填写。
6. 如翻译实践成果为课堂作业,由任课教师签字,成绩参照课堂作业成绩填写。其它类型的翻译项目由导师进行评价。
翻译实践001:原文 唐代妇女服饰三百年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公园7-10世纪的中国唐代是中国封建文化的巅峰时代,也代表着当时世界文明发展的最高水平。唐的疆域辽阔,国力雄厚,文化繁荣,人才辈出,又能广交邻邦,大胆吸收外来文化,因此成就了辉煌的大唐文化。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唐代妇女的生活也呈现出空前绝后的活跃,开放,丰富多彩。当时的妇女,尤其是都城长安的贵族妇女,从容出入街市,大胆显示了自身的美丽。骑马,观灯,宴饮,围猎,常着男服,喜打马球,相当广泛地参与男性社会的多种
活动。女诗人,女画家,女音乐家,女舞蹈家脱颖而出,以至于登峰造极产生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
唐代妇女服饰同样是一派生机,其众多的款式,艳丽的色彩,创新的装饰手法,典雅华贵的风格,处处让人感受到当时大胆追求,兼收并蓄,意兴飞扬,崇尚华美的时代精神。唐代妇女的服饰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初期承汉魏北朝遗俗,小衣长裙,多着深色,少
施粉黛,配饰简约;中期则衣裙鲜艳,胡服盛行,簪钗耀眼,丽人簇簇;晚期体丰服艳,广袖博衣,配饰繁缛,华而无趣。
风采照人
1956年西安市东郊王家坟唐墓出土的三彩梳妆女俑端坐在藤编的束腰圆形绣墩上,头梳单刀半翻髻,身穿酱色袒胸窄襦,外罩白锦绣花半臂,前胸半露,嫩绿色绫罗长裙,裙腰高束胸际,裙裾宽舒,长曳至地,裙褶上遍绣柿蒂纹,脚穿云头履,左手持镜照面,右手食指伸出似刚刚粘好额头上的梅花形花钿,姿态典雅雍容。“晓日穿隙明,开帷理装点”,朝霞透射进房内,拉开窗帘开始化妆是她一天美好生活的开端。这件三彩女俑的神情透露了这位妇女对自身美丽的自信,和对美好生活的大胆追求与憧憬。
唐代乐舞艺术繁荣,乐舞表演者的服饰更是璀璨夺目。著名的“霓裳羽衣舞”我们今天虽无从得见,但是从唐代诗人的咏叹中也能想象其神话般的情景。陕西长武县出土
的彩绘双鬟髻女俑,塑造的即是表演乐舞的妇女。女俑髻绾双鬟,舞裙长垂,服饰华丽,姿态生动,似乎正在以舞传情。
峨峨发髻
中国古代人们视头发为身体的精华,认为头发中蕴含人的精力与生命。唐代妇女对于秀发的钟爱可谓甚矣,见诸于文献记载的唐代妇女发髻名目繁多,辞义美好。有云髻,半翻髻,双鬟望仙髻,回鹘髻,愁来髻,归顺髻,惊鹄髻,倭堕髻,百合髻,圆鬟髻,双丫髻,双垂髻,椎髻,乌蛮髻,反绾髻,抛家髻,盘桓髻等近百种,其中以各式高髻为主。在传世的唐代绘画,墓室,石窟壁画以及众多出土文物中,梳各式高髻的唐代妇女形象随处可见。倭堕髻的原型是汉代即已出现的堕马髻。传说杨贵妃骑马时不慎摔下,所绾高髻偏向一侧,有髻鬟下堕欲解之状,十分美丽。宫女见后,竞相仿效,于是倭堕髻名传四方。由此可见,同服饰一样,唐代宫廷妇女总是领时代风骚,开风气之先。唐太宗时期,曾有官吏?
翻译实践001: 译文
Women’s Costume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Shaanxi History Museum
The Tang Dynasty , at the peak of the Chinese feudal society, represents the highest level of civilization in the world at that time. It was the vast
territory, flourishing culture, a galaxy of talents, friendly relations with neighboring countries, and open attitude to foreign cultures that contributed to the brilliance of the Tang culture. Under such social circumstances, Tang women enjoyed a life unprecedentedly open, lively, and colorful. They, especially the noble women in Chang’an, the imperial capital , went out to the streets leisurely, flaunting the beauty in them. Tang women also took part in a wide range of activities in a male society such as riding horses, viewing lanterns, attending banquets, hunting, dressing men’s clothes, and playing polo. Female poets, painters, musicians, and dancers emerged in large number, and there even appeared the only empress in Chinese history, Wu Zetian .
Likewise, the Tang women's costume also displayed exuberant vitality. With varied styles, bold colors, creativity in decoration, and elegant designs, it gave full expression to the time spirit: courage to pursue beauty, enthusiasm for gorgeousness, period. First,
there was the style inherited from the previous Han , Wei , and Northern Dynasty . Women wore light make-up, brief adornments, short close-fitting bodices, and long skirts, mostly in dark colors. Later, it was popular to wear heavy make-up, shining ornaments, and bright-colored clothes. Among others, the Hu-style clothing prevailed and picked up momentum. When
openness
in
learning,
and
imaginative
romanticism. Generally, three trends can be discerned over the
it came to the third stage, women loved to keep full figures. Their accessories were elaborate and showy, and their clothes had rich colors and wide sleeves.
Fineries
A Sitting Woman, the tri-colored glazed pottery figure, unearthed in a tomb of the Tang Dynasty in Wangjiafen Village in the eastern suburbs of Xi’an in 1956, was in the image of a woman sitting erect on a decorated cattail hassock with tightened waist. Her hair done in a half-folded bun, she wears inside a reddish brown low-cut blouse with narrow sleeves, which half exposes her breast, outside a white brocade embroidered jacket with short sleeves, a long tender green silk skirt with carefully-embroidered kaki calyxes, and a pair of shoes with cloud-shaped toecap.
Secured below her chest is a wide and long skirt naturally touching the floor. Holding a mirror in her left hand, seeming to have just stuck on her forehead a plum-flower-shaped huadian (decoration of the forehead, a patch cut out mostly in the
翻译实践报告
姓名:荆一嵘学号:041180
进入英语系伊始,周围的朋友便不断以“帮忙翻译东西”相求。似乎存在着一种共识:语言学习的直接作用就是翻译。而实际上,在不得已而帮朋友的忙,以及逐渐参与翻译可学习的过程中,我却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语言学和翻译是两种学问。语言的学习可能其目的作用皆与翻译无关。而同时,懂得或熟练的掌握一门语言,也并不等同于可以从事翻译工作。在此谨以我在学习翻译理论前后的实践活动作比较,一来总结我的所学和进步,提出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二来例证我前面所述的观点。
在接触翻译课之前 1 观念上
只要学好两门语言,就可以从事其互译工作。在翻译工作中,力求更优美更纯熟地运用文字,尤其是专业词汇的正确运用,是做好翻译的必经之路。
实践上
由于学习英语专业,周围朋友和自己都感到在英语方面我可能更胜一筹,于是就帮助同学翻译论文和简历。这成为我“翻译生涯”的开端。
实践总结
为了“不丢英语系的人”,自己力求精准优美,大量的查字典学词汇,客观上还是基本合格地传达了原文意思,并且学到了不少知识。但是,整个实际操作的过程却显得尤为艰难,而且交付定稿时很多地方都还不尽如人意,颇有“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尽管之前听过“信,达,雅”之类的说法,但用到实处,却无从下手。现在回想起当时的情形来,大约是看到洋洋洒洒的几页文字,鼓足
勇气下定决心,抱着“排除万难,不怕牺牲”的信念,硬着头皮从一个个生词查起,心中念着“死要面子”,活受罪到最后,才一句加一句地弄完。那份活里面,恐怕除了“辛勤的汗水”,还包含了我日后面对翻译时抹不去的“心理阴影”。
首先,由于那时还没有接触到翻译课,仅凭自己英语比同学好点,之前写过些有人拍手叫好的中文文章,就贸然行动。一没能对文章体裁语言风格等清楚定位,二还带点想“显摆显摆”的小聪明,结果弄到后来大词生词大用特用,从句长句连篇累牍,洋腔汉腔混杂一气,书面口语轮流上阵。现在看看,真是热闹得很。
其次,那时最突出的感觉是,明明很清楚明白的读懂一句话,再换个语言转述,就怎么都不地道了。正是这种感受,让我开始认识到,语言的学习可能只是停在更好地理解一门语言,更熟练的运用它去阅读和交流。但翻译,远比说明一个词一句话的意思要难,文化背景语言习惯方言以及词的引申义等等,都是易懂难翻的。
最后,回到“阴影”问题。经历了那次痛苦不堪的战役,我对翻译大有敬而远之之势。乐意花时间去读英文小说,写自己的感想日记。
唯独不愿翻译东西,且对翻译的印象保持在矛盾不断困难重重的阶段。一直到大三听说要上翻译课,都再三确认是必修还是选修。
被迫无奈上翻译课时 1 认识上
首先,开始重新对翻译定义。认识到至少大体上讲文学性的和实用类的翻译,其功能和语言要求是不同的,要“对症下药”。其次,接触到不同的翻译方法,如直译,意译等。再次,对于遣词造句,从“华丽”的审美走向“恰当”的标准。最后,虽然迄今为止自己的翻译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感觉无论是理
论上还是操作上还是入门了。尤其要说的一点是。不知不觉有了推敲的习惯,常有晚上做完一篇翻译,半夜突然灵感大发又起来删删改改的情形。那时改完一篇手稿,总要
在室友微微的鼾声中“孤芳自赏”一下再睡。2实践上翻译课的练习作业
帮同学翻译的几篇论文和简历 一个章节长的历史课本的英译汉 3实践总结
毫无疑问,对一门课程系统地逐步地学习,会对实践大有帮助。在参与翻译课的过程中,日益感到实践中的进步,从理清头绪到准确表达意思再到力求更精炼更完善,每一点滴的进步都在实践中明显的表现出来。自己翻译的东西也越来越让自己“有面子”。与此同时,为了翻的更好,尤其是看过一些名家专家的翻译理论和作品后,感到翻译的深奥和自己探求欲的强烈,无形中给自己的时间带来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压力。
这段时间的实践,让自己越来越多的提出各种问题,然后一一努力克服和解决。而其中两大突出而且一直存在的问题让我觉得难以解决。
一个问题是,个人文风偏好与实际操作的矛盾。可能由于从小喜欢文学作品,学习英语也侧重于英文剧英文原著的欣赏,对于文学性较强的文章很是偏好。在翻译时,或多或少带着“文学”的味道。另
一方面,实用性文体,如简历等,往往套用固定格式,用词准确巨资精炼是关键,但文学性的拓展空间显然较小。这使我感到,实用文体和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