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2007年5月May. 2007系统功能语法框架下的英语情态教学
陈冬纯
(广东商学院・广州・510320)
内容提要:本文根据教学语法的特点,从功能出发,试图在系统功能语法框架下构建一个英语情态系统的教学体系。本体系包括三部分:一、英语情态的意义与功能;二、英语情态的形式;三、英语情态的选择与意义。通过构建本体系,笔者意图突出情态系统的人际功能,以弥补传统情态系统教学中单一注重表达形式的不足;体现情态意义与人际功能、情态形式三者的相互关系及其选择的意义,以强化学生的语用意识。
关键词:英语情态系统;系统功能语法;教学体系;英语情态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962(2007)03-0091-05Abstract: 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construct a pedagogical system of English modality, which is tailoredfrom the systemic and functional grammar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edagogical grammar. Thesystem consists of 3 parts: the meanings and the functions of English modality; the various forms of Englishmodality; and the varied meanings in making a choice between forms, meanings and functions. Thereby, theauthor tries to reveal how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are realized in the meaning potential through language formsand how the different choices convey different meanings. This distinguishes itself from the traditional grammar,which focuses on the forms of language.
Key words: English modality;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 pedagogical system
能与不可能发生的判断,即表示认知性情态②,例如:在句子You may go中,may表示道义性的允许,而在句子It maybe your unlucky day中may 表示认知上的可能性[1]。传统语法对情态系统的处理显然存在着以下的局限:(一)将情态意义划分为道义型和认知型情态,范畴过于单一狭窄,无法帮助学生在语用中结合自己的交际意图,去理解和选用一词多义的情态系统,如must在句子You must be here on Sunday中,既可表示推测的可能性,也可表示道义上的必须,光从形式和意义上学生无法识别两种涵义的差别。(二)将情态归属于助动词的范畴,而实际上情态所包含的语义是丰富的,如有必要而想得到的、故意的、假设的、潜在的、道义的、怀疑的、鼓励的、感叹的等等[2],无疑,传统语法对情态助动词的解释缺乏某种系统的归纳,随机性、主观性也很大。此外,根据有关的研究,其他词类,如动词、副词、形容词等也可表达情态,并且更为频繁 [3]。因此,传统语法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滞后于言语交际,落后于语言的发展。(三)传统语法使用两分法,将句子两分为内容和情态两部分,显
一、构建教学体系的理据
情态是“说话人对一个状态的认知上的、 情感上的和意愿上的态度” ①,情态系统不仅是一个重要的语法概念,也属于一个复杂的功能领域,是语言系统中一个重要的语义子系统。
传统英语语法将情态置于助动词范畴,认为情态就是一系列情态助动词所表达的意义,把情态等同于在句法上或词素上的情态表达法,每个句子被看作由Dictum(所说的内容)和Modus(如何说的)两部分组成,包括情态部分和内容部分,在这样传统的语言学语法框架中,传统教学语法着重于情态的句法作用,讨论情态动词的特殊性、词形变化以及它在疑问句、肯定句和否定句中的位置,还有它与其它成分搭配的关系等问题。在意义方面,传统语法区分认知型和道义型两种情态,将情态动词分为允许和可能、强制性和必要性以及意愿和预见等三组,每一组的前者表示人的心理对事态的控制,即表示道义性情态;而后者表示人们对事态可
收稿日期:2006-10-25;修回日期:2007-01-13作者简介:陈冬纯,女,广东澄海人。广东商学院副教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英语应用语言学与语言教学。
91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得过于静止地描述情态动词的意义,忽视了使用中的、动态的情态意义,淡化了语境在情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英语情态系统的认知和使用。因此,传统教学语法中关于情态系统的内容有待于完善。
与传统语法相比,系统功能语法关于情态系统的最大进步和发展体现在:(一)它侧重于情态系统的人际功能,认为情态是人际元功能的主要语义载体,承载着发话者与受话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表示发话者用语言表达态度同时影响受话者的态度和行为[4],这更详尽地描述使用中的语言。(二)系统功能语法从功能出发,将“情态”的人际功能分为情态和意态,并将之细分为阶,在每一个阶中赋予值[5],这种不同层次的人际功能是通过情态操作词、情态附加语或两者的结合来实现的,这种层次的体现关系不仅合理,而且由于细致而更容易为学生接受和掌握。它为学生解读言语、理解情态以及构建言语、表达情态开辟清晰的路径。(三)系统功能语法使用开放性的方式描述情态系统,在语义与语法两方面扩展了情态的范畴,更科学合理客观的反映了语言在使用中的规律。
就英语学习而言,其最终的目标在于培养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language competence)和运用能力,语言能力是内化的语言规则体系,只有在运用中语言系统才能在学习者的大脑中得到内化,形成语感。可以说,传统语法更适合成年的初级学习者,系统功能语法才是一种动态的、注重语言交际的、适合高级英语学习者的语法。在系统功能语法的框架中构建英语情态结构的教学体系,将使学习者,尤其是高级英语学习者在外语学习中更系统地、更有条理地、更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情态系统的意义和功能;同时,进一步强化交际的意识,在语用中能够适当、得体地在情态系统中进行选择,有效地实现自己的交际意图。
综上所述,构建系统功能语法框架下情态系统的教学体系的理据在于系统功能语法更系统全面地揭示了情态系统的语义、功能与形式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扩展了传统语法中情态的范畴,弥补传统语法的不足。从教学的角度来看,高级学习者已经具有该系统基本的语言知识,如果以功能为出发点,对该系统进行详尽的描述,更能顺应高级英语学习者个体特征和学习需求,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和语用能力,从而达到提高交际能力的目的。因此,作者试图以高级英语学习者为学习对象,构建一个系统功能语法框架下英语情态系统的教学体系,突出情态系统的人际功能,以弥补传统情态系统教学中单一注重表达形式的不足;体现情态的内容形式(语句)与内容实体(语义)的关系及其选择的意义,以强化语用意识。同时,尝试将系统功能语法中关于功能、体现和层次的思想及相关术语引进英语语法教学中。
总第18卷
本教学体系旨在从功能方面对传统情态教学语法有所扩展和突破,以达到以下的目标:(一)系统描述情态作为语义子系统的功能及语法系统,揭示语言形式、意义与功能之间的体现关系;(二)揭示情态系统的多义性、社会性以及情态选择的语义特征,体现语境在情态认知和语用方面的重要地位,强化借助语境理解情态系统人际意义的意识;(三)将学习者的视角导向不同语域和语篇的情态语用上。
基于以上的目标,本文主要参考了韩礼德(Halliday)、汤姆森(Thompson)和福塞特(Fawcett)等人的系统功能语法,同时参考了国内胡壮麟、张德禄、朱永生、李战子等专家对情态的研究成果,试图在本教学体系中引进“功能”、“层次”、“体现”、“情态”等主要思想以及“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命题”(proposition)、“情态化”(modalization)、“意态”(modulation)“层级”或“阶”(scale)、“值”(value)、“体现”(realization)、“语域”(register)等术语。值得注意的是,在广义上,术语“情态”泛指意义、形式与功能。为了突出这三者的关系,本体系明确划分其界限,分别使用情态意义、情态形式与情态功能三个概念。
2、体系构建:
情态系统是语言系统中突出人际功能,表达人际意义的子系统。该系统由情态意义与情态形式两个子系统组成,后者与情态功能的相互作用促使人际功能的实现。情态意义、情态形式与情态功能的关系属互为体现的关系(realization),即:形式是意义的体现,意义来自形式与功能的结合。形式和意义之间并不存在着一对一的关系。一种形式可以表示一种以上的意义,一种意义也可由两种或更多的形式体现[6]。下面将从意义与功能、形式等方面对情态语义和语法两大系统以及情态的选择分别对本体系加以描述。
(1)情态意义与功能
情态意义与情态功能密不可分。在言语交际中,当语言用于交流信息,表示客观世界的一个状态时,小句以命题(proposition)的形式出现,表示“肯定”或者“否定”两个极端的情态意义;当语言用于交流物品和服务时,小句以“提议”(proposal)的形式出现,表示“规定”或“禁止”两个极端的情态意义,这两种情况的极端称为情态意义的归向极(polarity)[7],属语言的概念功能。情态意义旨在两个极端的概念意义上附加或补充上一层意义[8],表示命题中“是”与“否”之间不同量级的概率(probability)或频率(usuality),或者提议中“规定”与“禁止”之间不同量级的义务(obligation)与意愿(willingness),表达发话人对其命题的信念与态度[9]。
在情态语义系统中,情态意义可分为情态和意态两种类型,情态用“概率”和“频率”两个级阶(scale)表示,前者用possible/probable/certain等形式体现,依次表示从小到大不同量值(value)的可能性;后者则用sometimes/often/usually/always等形式体现,用以表示从小到大不同量值的
二、英语情态系统的教学构思
1、总体构思
92
2007年第3期系统功能语法框架下的英语情态教学
系统功能语法高度抽象地描述了情态系统的意义和功能,在言语交际中,情态系统的功能更可见于表示主客观意义、礼貌意义和评价意义,这些人际意义是通过情态的语法系统得以实现的。
(2)情态的形式
在系统功能语法框架里,情态系统的功能具体可通过限定性情态动词(finite modal operator)、情态附加成分(ModalAdjunct)、情态实义动词(modal main verbs)及其派生的名词、谓语扩展(the expansion of predicator) 与情态名物化结构等语法形式来实现[16]。下面将对情态的形式及其意义作简单描述:
1)限定性情态动词
限定性情态动词是用于表达情态意义的主要方式,包括may, can, must, shall, w ill, could, might, should, would, need,dare, ought to, used to等,他们在言语交际中可传达以下意义:1)发话人对命题的可能性和真实性的判断;2)对命题的通常性作出陈述;3)发出强烈程度不同的命令、义务或请求。同时,这些情态意义可通过不同的语法形式进一步表达明确主观、明确客观、非明确主观、非明确客观的情态取向。请看下例[17]:
9. Tom might go to school on Saturday. (表示非明确主观的可能性)
10. Tom usually go to work from Monday to Friday. (表示非明确主观的通常性)
11. It’s required that Tom go to school because he’sonly 15.(表示明确客观的义务)
12. Tom would go to school rather than work. (意愿)具体而言,限定性情态动词可表达非明确的主观和客观的可能性与意愿和义务。如9句即用于非明确地表明发话人对Tom goes to school on Saturday这一命题的可能性的主观判断。一般而言,不同类型的限定性情态动词表达强弱程度不同的情态意义,如:will, can, may表达的情态意义比其过去时形式would, could, might要更为强烈和肯定,而must 和have to 没有过去时形式,但他们的意义最为强烈,所含的情态量值最高。并且,must所含的主观成分比haveto要高得多。限定性情态动词所表达的情态意义及其量值可见于表2:
表2:限定性情态动词表[18]
通常性。另外,“意态”(modulation)则可分为“义务”和“意愿”两个级阶,前者体现为pemissible/advisible/obligatory等形式,表示从小到大量值的强制性程度;后者则用“ability/willingness/determination表示从小到大的意愿程度[10]。以上的表述可从下面的例子[11]体现:
1. That’s John. (肯定归向极,可能性的终极)2. That’s certainly John. (表高量值的可能性)3. That’s probably John. (表中量值的可能性)4. That’s possibly John. (表低量值的可能性)句子1-4表达不同程度的情态意义,表示发话人对所说内容的不同程度的倾向和态度以及断言、犹豫和承担责任等人际意义,从而实现不同的人际功能。另一方面,情态意义可进一步从主观和客观的角度分为明确主观、非明确主观、
[12]
明确客观和非明确客观等四种取向(orientation)。例如[13]:
5. I think Mary knows. (明确主观)6. Mary will know. (非明确主观)7. Mary probably knows.(非明确客观)8. It’s likely Mary knows. (明确客观)
这四个句子都明确或不明确地表达了说话人对其命题不同程度的主观程度和客观程度以及对命题可能程度的判断等人际意义。比如,5句用I think明确地表达了说话人对命题Mary knows的主观想法,表达明确的主观的情态意义。而8句用 It’s likely明确表达命题Mary knows的客观性,因此,当发话人要掩盖其对命题信息的主观看法时,该句就成为其最合适的选择。
情态意义就是指是非之间的度[14]。系统功能语法分别用高、中、低三个量级来表示情态功能系统四个层级的“度”(见上例1-4),但是,情态意义的这三个量级具有相当的模糊性和相对性。
以上的表述可用表1表示:表1:情态功能系统表[15]
2)情态附加成分(Modal Adjunct)
93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情态附加成分(Modal Adjunct)体现为情态化副词及其相应的形容词以及介词短语形式,这些形式将个人的情态意义隐含在小句(clause)中,表示“可能性”、“通常性”、“责任性”和“倾向性”,同时标示情态意义的四种取向。例如:
13. Mary probably knows.
附加情态副词Probably 隐含在小句中,非明确客观地表示说话人对命题可能性所作出的主观推断。英语情态附加成分及其相应的情态意义见表3[19]
表3:情态附加成分表
4)谓语扩展与情态名物化结构
总第18卷
除了所涉及的三种情态形式以外,情态还可以通过谓语扩展或情态名物化结构来实现,扩展的谓语较多体现为以上情态副词转换的形容词结构,如:be supposed to, be obligedto, be anxious to,be expected to, be required to…等,名物化结构则是指由情态副词转化而来的名词结构,如there’s apossibility (likeliness, probability, certainty)等等[21],这些形式一般用以表示非明确客观的意愿。
综上所述,情态意义可通过多种形式来体现,由限定情态动词、情态副词、情态隐喻小句、谓语扩展和名物化结构等类型的形式组成了情态的语法系统,每个类型的情态形式均能表示量值不同的、主客观的情态意义,同时一种情态意义可通过多种形式来表达,因此,说话者可视自己的交际意图以及所在的交际情景巧妙地、得体地进行选择。另一方面,听话者可从交际情景或语篇,理解发话人所要表达的人际意义。
(3)情态的选择与意义
在言语交际中,发话人可以通过选择和转换情态的形式来表达和转换情态意义,而受话人却可以从这些切换中领悟发话人所要表达的人际意义。情态形式与意义的切换大致可包括以下类型:
1)情态量值的切换,本文表1中的例子说明情态量值可以依赖情态形式得到调整。
此外,应该注意,即使在一个命题中加入最高量值的情态形式,该命题的情态意义始终不及命题的归向极强。如
16. John did it.
17. Definitely John did it.
17句中情态副词definitely虽表达高量值的可能性,但它所表达 “John did it”的可能性不如16句的极性情态肯定。
情态量值的变换在很大程度上可影响交际意图的实现,尤其情态量值的大小直接影响到话语的礼貌程度。如[22]:
18. I guess you’re wrong. (低量值情态)19. I think you’re wrong.(中量值情态)20. I believe you’re wrong.(高量值情态)
例中“I guess”、“I think”、“I believe”所表达的情态值依次递增,所表达的礼貌程度却依次递减。
2)主观取向与客观取向的切换:在言语交际中,发话人有时需要明示其主观看法,有时却需将其看法委婉表达,这时可通过调整情态形式来转换情态意义,实现交际意图。如:
21. You must help me. (主观取向)22. You have to help me. (客观取向)
主观取向向客观取向的转换,可达到推卸责任、掩盖事实、挽回面子的交际意图,相反,则可达到表明立场、态度
3)情态实义动词
情态实义动词是体现情态意义的形式之一,包括:1)“认识”动词,如表示可能性的动词think, suppose, won-der和表示意愿程度的动词hope, wish, want, expect等;2)“施事”动词,如表示意愿程度的动词demand, advise,suggest; [20] 3) 以上两类动词的名词形式如suggestion,demand, hope等,这些动词在句中独立作谓语动词,构成情态隐喻小句,如:
14. I think Mary knows15. I hope that Mary knows.
句子14和15中的I think 和I hope就是情态隐喻小句。英语情态隐喻的表达形式及其相应的情态意义如表4所示:
表4:情态实义动词表
94
2007年第3期系统功能语法框架下的英语情态教学
合,从教学的角度加以取舍, 尽量做到完整、全面,并使用通俗的语言和贴近生活的例子对术语进行解释。对于该体系,笔者还需要作以下几点补充说明:(1)关于“情态的选择”在教学语法中是很重要的,它强调语境的重要地位,强调动态语法和语篇语法教学的作用,能强化语用意识和提高语用能力,但由于篇幅的关系,文中只概括了情态转换的类型,用简单例子从语用的角度说明根据情态意义选择形式的方法;同时,从认知的角度,提供广告语篇和新闻语篇的例子,说明在语境中理解情态意义的方法。情态的运用涉及面很广,本体系无法详尽描述,这有待于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补充扩展。(2)笔者从电子期刊网查阅近二十年关于系统功能语法的论文,涉及探讨系统功能语法教学的文章寥寥无几,探讨系统功能教学语法的内容更难发现,但笔者在自己对系统功能语法的研究中深深体会其对语用的价值,并时常向学生讲授,因此,仍然愿意做出尝试,文中不免有诸多缺陷,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注释:
①转引自李战子,情态—从句子到语篇的推广[J].外语学刊,2000,(4)②详见Quirk, Quirk, R, El, al.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English Language [M]. London: Longman Group Ltd. 1985: 137,219-221
的交际意图。21表达主观取向的情态,表明说话人对受话人主观强制的要求;22表达客观取向,可以理解为这个要求是客观所迫,淡化了说话人的强制因素,语气较为委婉些。
3)明确主观与非明确主观、明确客观与非明确客观取向的转换:这种转换使语气产生变化,如[23]:
23. I want you to go. (明确主观)24. You’re expected to go. (非明确主观)25. You’re supposed to go (非明确客观)26. It’s expected that John goes. (明确客观)很明显,23句比24句主观性更强,主观愿望更强烈。26句比25句更为客观,能掩盖个人情感。
2)、3)种情况中情态的转换多成为报刊、商务语境下表达情感的手法。
以上概括了情态形式的转化与其情态意义的变化,形式的选择同时也隐含某种情态意义。情态意义的理解由语境决定,只有具体明确交际情景或语篇类型,才能确定其所要达到的交际功能。相反,在情态系统中进行选择时,要明确交际情景以及交际意图,才能进行得体合适的选择。
请看来自新加坡MARINA MANDARIN饭店的一则广告标题:27. WE BELIEVE WE CAN BE PERFECT. (Oct.14,1991, Time) [24], 广告所要实现的目的是显示其亮点,吸引顾客,如果以这个语境和交际意图为起点,从(27)句的极性句子We are perfect逐层分析其四个情态取向,就可发现该广告语的恰到好处。
再比较下面两家报纸对阿拉法特的新闻标题[25],28. Arafat not likely to go to summit --- China Daily,March 27, 2002
29. Arafat will not attend Summit in Beirut --- Times,March 27, 2002
28句使用了带非明确客观取向的“可能性”情态,显示报刊对事件的主观推测,29句使用带非明确客观取向的“意愿”,表明事件人物的意愿,明示报刊对事件的肯定态度。
综上所述,情态形式的意义取决于语境,说话人所要表达的情态意义又决定其对情态形式的选择,从而影响交际意图。
参考文献:
[1][2]李战子.情态—从句子到语篇的推广[J]. 外语学刊, 2000, (4).[3]Holmes, G. The Problem of Anglicized French at the University [J].Canadian Modern Review, 1977:33, 520-524.
[4]Thompson, G. 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 [M].(PP.38)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London: EdwardArnold (Publishers) Limited, 2000.
[5][11][15][19][22]M.A.K.Halliday.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London: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Limited, , 2000: 49, 91.
[6]黄国文.英语语言问题研究[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7][14]李基安.情态意义和情态助动词意义[J]. 外国语,1999(5).[8][9][10][12][18]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 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湖南: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7.
[13][16]周大军. 英语人际意义的情态隐喻表达 [J]. 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 (3).
[17][21]李杰、钟永平. 论英语的情态系统及其功能[J]. 外语教学,2002(1).
[20]陈其功. 话语情态分析[J].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 2000, (6).[23][24]周大军. 英语的情态隐喻及其语篇解释力[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6).
[25]陈冬纯. 选择就是意义——英语新闻标题的特点分析[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6).
三、结 语
情态系统的人际功能,决定其特征的多变性和开放性,其多义的特征和语义模糊的现象又使其变得更为复杂,即便是系统功能语法学家也只能构建一个开放式的语法框架,以便随时对其进行完善和补充,这也是系统功能语法学家的智慧使然——展示一个动态的语法系统。
作为教学语法,本体系结合教学目标,尽量考虑语法及其术语、例子的可接受性,尽量将系统功能语法中分散在语气、人际功能与超元功能章节中关于情态系统的描述加以整
9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