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古诗词汇报

来源:伴沃教育
从感情、意境、声韵浅谈对古诗词的理解

距离四月杭州学习已经一个月有余,但我感觉绿蚁酒尚温,小火炉尚暖。四月发绿城,五月多采撷。因为此次学习给我的震撼很大,启发也很大。我是个彻头彻尾的古诗词门外汉,甚至还对中华古诗词有所偏见,认为古诗词无非是花,树,草的世界。在营造意境,表达情感上还要受声韵、平仄关系的限制,远没有现代诗歌来的自由,认为现代诗人在诗歌舞台上是真正自由的舞者,但通过此次杭州学习让我感觉到,带着镣铐跳舞的古代诗人在诗歌舞台上同样魅力无穷。

下面依我对中华古典诗词的浅薄理解,将分情、境、韵三个方面向教师们汇报。

一、 情隐于词,解读文本要把作者的情自然的生发出来。

无论多么优美的诗词歌赋都发端于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依韵唱吟,挑选优美合适的词,由情入境形成文本。这时候展现给大家的是优词美句,感情就隐藏在文本中。那我们在组织诗词教学时如果一开始就把思想感情抬到显著的位置,接下来再组织教学时就会失真,显得被动。 我听王崧舟教师讲文言散文《记承天寺夜游》,崧舟教师借苏轼写“月”的诗词贯穿于课堂,适时引导穿插朗诵,引入“空明”意境,自然引导学生理解苏轼月之纯情,在理解苏轼“闲人”心境时,王教师组织了一次假设采访,假如当官日理万机会不会有这种闲人心境?假如经商债务

第 1 页

缠身会不会有这种闲人心境,考生忙着应考会不会有这种闲人心境?在与学生语言交流中理解了苏轼的闲人心境。借助影视资料,让学生了解“乌台诗案”对苏轼的政治迫害,使学生理解苏轼的豁达人生态度。感情就自然而然地升华出来了。

二、 诗歌研读应在诗歌意境中把握。

由情入境,意境是点评与研读诗词的主要切入点。通过阅读诗词文本,意境变得能够看得到,摸得着的。沿着这条明线,作者的用词,表现手法,所要表达的情感都能自然地感悟到。听赵志祥教师讲张志与的《渔歌子》,赵教师由画入诗,展示与每一句诗有关的图片,以画猜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释词引入意象时从色彩,声音入手,在这有声有色的阅读交流中,诗词的意象鲜活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很自然的释其词,会其意。再讲到诗人的表现手法时,重点抓住动静结合,还是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这首词中找静态的景色与动态的景色,赵教师高超的语言艺术与课堂驾驭能力,把学生引入一种矛盾相对辩证的哲学境界,让学生领悟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赵教师自始自终没有把诗人的抽象感情抬到显著位置,而是就像一位撑杆跳高的运动员那样,紧紧抓住文本这一有韧性的撑杆,没有干巴巴地枯讲张志与的情感,而是引导学生去找本首词的词眼,当学生找不到时也没有

第 2 页

囫囵吞枣地告诉学生,而是紧接着引用李白的《山中问答》,以诗歌释义诗歌,这一古老而又具体的方法引导学生,当学生读到“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而联想到陶渊明,从而找到了本词的词眼“桃花流水”,也就了无声息地理解了张志与的寄情田园山水的隐士情怀。 三、声韵对于诗歌而言不仅仅润其声,而且达其意。 最后,我想讲一讲本次杭州学习最让我惊奇的一方面,那就是让我深深地认识到声韵对于诗歌的重要性。中国的诗歌其情感意义不仅仅通过文字来表达。声韵是有含义的。中华的古典诗词是讲求平仄、韵律的,也是通过反复吟咏来创作的。关于声韵重点接触的新名词入声字。以及结合白居易的《问刘十九》吟诵谱让大家了解一下在诗词吟诵中平声长,仄声短,入声发音向口中收,而且最短。如果要说高超的吟诵艺术达到什么状态,我给大家带来了陈琴教师吟诵的《满江红》,岳飞在《满江红》中为了表达自己靖康之耻的悲愤之请,全押入声韵,陈教师长短收放自如,吟诵出了岳飞的短愤长恨。

最后以王国维的一段话结束汇报,王国维在评论西方哲学时曾经说过:哲学上之说,大都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余知真理,而余又爱其谬误。上面讲的,可能谬误连连,毕竟在座的水平都比我高,不奢望可信,但希望博得大家的喜爱,如果不可信也不可爱,在这里道一声对

第 3 页

不起,耽误大家时间了!

第 4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