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短文阅读专项强化练习

来源:伴沃教育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短文阅读专项强化练习

一、 阅读理解。

___________

①皮影戏在家乡又称灯影戏,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专家认为皮影戏是现代电影始祖。

②家乡人无论嫁娶宴客、添丁祝寿,都少不了搭台唱戏。夜幕降临,皮影戏班子一行人马就带着简单的行李到公社的场房里准备晚上的演出了。我们小孩子跟在戏班子后面像一窝蜂似的,东跑西窜,吵着闹着,那种高兴劲比过年还兴奋。

③皮影戏班不大,六七个人就可以组成一个班子。演戏的行头和道具很简单,最多两只小箱子就可全部盛下。箱子里自然包括表演时用的板胡、二胡,锣鼓等乐器,两根木棍撑起一张白纱布,就是演戏时的屏幕,一盏1瓦的昏黄灯泡,一张桌子、几条凳子,这样皮影戏的舞台就搭好了。俗话说银灯映照千员将,一箱容下百万兵,就是皮影戏最真的写照。

④白发苍苍的老爷子、老太太早已提着小板凳占据了戏场中间的最佳位置,相互间谈论着即将开演的戏名,演员的唱功,也有乘此机会拉家常者,神吹海侃者,谈到高兴之处,他们开怀大笑,却满嘴看不到一颗牙齿,那种情景仍记忆犹新。我们小孩或追逐嬉戏或__________,或 _______。这个时候,屋子里人声鼎沸,笑声、打闹声此起彼伏。

⑤皮影演唱的戏曲都是乡亲们耳熟能详的老戏《杨门女将》、《三娘教子》、《周仁

1 / 28

回府》小小皮影在老师傅的擅熟操纵下使得武打场面紧锣密鼓,伴随着合拍的乐音,影人枪来剑往,上下翻腾,热闹非凡;文场的音乐与唱腔却又是音韵缭绕,优美动听,或激昂或缠绵,有喜有悲、声情并茂,动人心弦。

⑥记忆里最难忘的是《拾黄金》那场戏,只要那位诙谐幽默的懒汉一出场,伴奏便欢快起来。懒汉拾到一块包得严严实实的包裹,以为是黄金,结果一层又一层地拆开,发现才是一块石头时,惹得全场人捧腹大笑,特别是我们小孩子异常活泼,笑声荡漾在整个戏场。

⑦有次,看武斗的一场戏,演到最精彩处,我忍不住和几个伙伴挤到前面想看个究竟,想知道这么热闹的场面是怎么表演出来的。跑到后台,让我诧异的是那么多人的打斗戏竟然是两位六十多岁的老人表演着,只见他们一人控制着三四个影人的动作,还要密切配合场上的配乐,兼顾旁白、唱腔,累得师傅们满脸汗水。多年后,每每想起这一幕,我不由感叹皮影艺人绝妙高超的功夫,敬畏起他们不辞辛劳的精神。皮影戏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欢乐,陪伴我们走过那些生活贫瘠的年代。

⑧社会发展很快,皮影戏早已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如今,当我们茶余饭后打开电视,看着色彩艳丽,形象逼真的电视节目,或是轻点鼠标下载自己喜欢的电影时,我总感觉这些先进的娱乐方式和当年的皮影戏相比,好像少了点什么。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1.记忆犹新: _____________

2.耳熟能详: ______________

2 / 28

2.给短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填入文中)。

3.阅读段文,家乡人搭台唱戏的原因不可能是( )

A.男女成婚 B.宴请宾客 C.添丁祝寿 D.喜过新年

4.联系语境,展开想象,将第④自然段的横线补充完整。

5.作者在文末说道:“我总感觉这些先进的娱乐方式和当年的皮影戏相比,好像少了点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

6.现在娱乐方式越来越多,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皮影戏正在逐渐消失。为了保护这项艺术,写一句宣传标语。

_______

二、 课内阅读。

穷人(节选)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3 / 28

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

“你怎么啦?不愿意吗?你怎么啦,桑娜?”

“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

1.“熬”是生字,用音序查字法先查音序(______),再查音节(______);用部首查字法查(______)部,再查(______)画。“熬”是忍受的意思,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原文的意思,给下列词语换个意思相近的词。

严肃——(______) 忧虑——(______) 一动不动——(______)

3.用“____”画出描写渔夫神情的词语,用“ ”画出描写渔夫动作的词语。

4.“桑娜拉开了帐子”,渔夫又会说些什么呢?请你发挥合理的想象,写下渔夫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篇文章,你会对桑娜夫妇说些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阅读理解,完成练习。

4 / 28

_____________

①螃蟹是一种常见的水生动物,外形丑陋奇特。而它的足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它没有了足,就无法生存。

②螃蟹的足是爬行工具。它的足共有五对,其中四对是一样的。因为它有独特的爬姿——“横行”,所以别看它足多,爬起来好像互相牵扯,影响速度,可事实上它却一点儿也不含糊,它的足很灵活地来回摆动,而第一对足总是高高朝上翘着,显得气宇轩昂。

③螃蟹的足更是捕食工具。参与捕食的主要力量是第一对大足,人们把这对足称为“螯”。它在爬行时,螯张开着用来捕食,像厉害的古代兵器,它的两只螯收缩自如,能把食物送到嘴里,就像外国人吃饭时所用的刀和叉,伸展自如。

④螃蟹的足还是它的“护身符”。当你用手去捉螃蟹时,它会愤怒地举起大钳——螯,仿佛在告诫:不要再靠近,不然,我就要不客气了。当人们稍有不慎,被它钳住时,想摆脱可没那么容易,非得受一番罪不可。最好的解决办法是把它连同你不幸的手一起放在水中,它会即刻松钳。如果来犯者强大,招架不住时,它便会忍痛断钳,逃之夭夭。

⑤螃蟹的足也是最佳的“挖土工具”。螃蟹的洞通常在海边、河边的平滩中,或者在滩边的斜坡上。它不借助任何别的工具,只靠那五对足,竟能挖出一个很深很长的洞。一般它是用四对小足扒土,用螯把泥土推开,也就是说,它把四对小足当作“挖土机”,把螯当作“推土机”。

⑥螃蟹的足又是巧妙的“攀附器”。螃蟹在各种物体上或石堆、草丛、泥浆中爬行,灵活、迅速,全靠那几对足起着特殊的作用。它能在很陡的坡上自由爬行,那尖尖的足如

5 / 28

锐利的刺刀和有力的根须刺入或黏附在物体表面。

⑦所以,螃蟹的足堪称多功能,多用途。试想,螃蟹失去了足,就像失去了生命,再也难以“横行”,难以有所作为了。

1.这篇文章的结构是( )

A.总—分—总 B.总—分

C.分—总 D.分—总—分

2.本文最恰当的题目是( )

A.足的功能 B.螃蟹的功能 C.螃蟹的足 D.螃蟹足的功能

3.“螃蟹的足是爬行工具。它的足共有五对,其中四对是一样的。”这两句话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A.举例子 B.列数字 C.作比较 D.打比方

4.“螃蟹为了丢卒保车有断足再生的特异功能。它的意义是:修补创伤,重新长出失去的器官。这种现象在动物界很普通,螃蟹也不例外。”这段话对理解文章最有用的是( )

A.第①段 B.第②段

6 / 28

C.第③段 D.第④段

5.第⑤自然段中画线句子中的“通常”能删除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巡道工的故事

暑假里,我乘火车到外婆家去玩。我靠着车窗,看见绿色的田野,清澈见底的溪流……从窗外匆匆闪过。眼前的美景深深地吸引着我。

“呜——”前方传来了一声汽笛长鸣,我探出头往前一看,车头正带着我们转弯,弯道旁站立着一位老工人,他虽然戴草帽,可是身上的汗水仍然像许多条细细的小溪往下淌,那光着的上身显得油光滑亮,好像是用紫铜铸成的,他的手里,举着一把铁锤,正微笑着向我们致意。

我敢肯定,他就是巡道工,因为爸爸曾经给我讲过巡道工的故事……

有一次,爸爸坐火车到远方去出差,在一个漆黑的深夜,列车在倾盆大雨中飞驰。突然,车厢“咯噔”一声猛响,在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停下来。

人们从睡梦中惊醒过来,打开车窗,只见在列车的前言,一盏红灯在一晃一晃,借着车头的光柱大家看到了,雨幕中有个人提着红灯在走,浑身像刚从水里出来的一样,他就

7 / 28

是巡道工。

后来才知道,这里山洪突然爆发,路被冲坏了一段。要不是巡道工冒着瓢泼大雨巡查路线,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在千里铁路线上,有许多巡道式默默无闻地工作着,越是天气不好,他们就越是繁忙,他们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换来列车的安全行驶。”爸爸的话在我耳边又一次响起。

列车呼啸着向远方奔去,我却情不自禁地回过头来,注视着那位平凡的老工人,渐渐地远了远了,最后消失在我的视线中。然而听着列车有节奏的“咯噔”声,看着列车上的张张笑脸,巡道式的形象又浮现在我的眼前,留在我的脑际……

1.从短文中找出两个比喻句写在横线上,并说明把什么比作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文中找出描写巡道工外貌的语句,再写出这样的描写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哪些方面的内容是主要的,哪些方面的内容是次要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体会“爸爸”说的话的意思,并写出话的含意。

8 / 2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课文阅读吧。

灰椋鸟

徐秀娟

早就听说林场的灰椋鸟多。我想,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了关于灰惊鸟的电视录像,就再也忍不住了,决定亲自去看一看。

一天下午,我和同伴来到了林场。下了车,轻轻走进林内。棕红色的水杉落叶,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华贵的绒地毯,走在上面软绵绵的。我们选好观察位置便在那儿等候灰椋鸟归来。

周围静得出奇。路两边近百亩的竹林郁郁葱葱,与南段高大的人工刺槐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伴忽然喊道:“灰椋鸟!我翘首遥望西南方向,果然有许多黑点向这边移动——灰鸟开始归林了。

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

9 / 28

伙伴会合。

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天上的鸟越来越少了,可是整个林子里的灰椋鸟还是不愿过早地安眠。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这上万只灰椋鸟是在举行盛大的联欢会,还是在庆祝自己的节日?要不怎么会这样热闹?我被这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竟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

1.文章脉络清晰,先写了________,又写了________。

2.灰鸟是怎样归林的?请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我”眼中,灰惊鸟一开始是________,后来变成了________。从“我”的态度变化可以看出“我”对灰惊鸟的________之情。

5.文章用了很多笔墨来写树,请你写出两处写树的句子,并思考:文章主要写灰鸟,为什么还要大篇幅地写树呢?

10 / 2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阅读知识与积累。

原谅

①在上海的一家餐馆里。负责为我们上菜的那位女侍,年轻得像是树上的一片嫩叶。捧上蒸鱼时,盘子倾斜,腥膻的鱼汁鲁鲁莽莽地直淋而下,泼洒在我的皮包上!(A)我本能地跳了起来,阴霾的脸变成欲雨的天。这皮包,是我心头的最爱。

②可是,我还没有发作,(B)我亲爱的女儿迅速站了起来,以旋风般的速度快步走到女侍身旁,露出了极端温柔的笑脸,拍了拍她的肩膀,说:“不碍事,没关系。”女侍如受惊的小犬,手足无措地看着我的皮包,嗫嘴地说:“我,我去拿布来抹……”,万万想不到,女儿居然说道:“没事,回家洗洗就干净了。你去做工吧,真的,没关系的,不必放在心上。”女儿的口气是那么的柔和,倒好似做错事的人是她。这时,女侍原本绷得像石头一般的脸,慢慢地放松了,她细声细气地说了声“对不起”,便低着头走开了。我瞪着女儿,觉得自己像一只气球,气装得过满,要爆炸,却又爆不了,不免辛苦。

③女儿平静地看着我,在餐馆明亮的灯火下,我清清楚楚地看到,她大大的眸子里,竟然镀着一层薄薄的泪光。这样一来,我不怒反惊了。

④当天晚上,回返旅馆之后,母女俩齐齐躺在床上,她这才亮出了葫芦里所卖的药。

⑤在伦敦三年,为了训练她的独立性,我在大学的假期里,不让她回家,我们要她自行策划背包旅行,也希望她在英国试试兼职打工的滋味儿。她的大哥就曾在美国大学当过

11 / 28

校园邮差,二哥呢,也曾担任大学实验室助理员。活泼外向的女儿,在家里十指不沾阳春水,粗工细活都轮不到她,然而,来到人生地不熟的英国,却选择当女侍来体验生活。

⑥第一天上工,便闯祸了。

⑦她被分配到厨房去清洗酒杯,那些透亮细致的高脚玻璃杯,一只只薄如蝉翅,只要力道稍稍重一点,便会分崩离析,化成一堆晶亮的碎片。女儿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好不容易将那一大堆好似一辈子也洗不完的酒杯洗干净了,正松了一口气时,没有想到身子一歪,一个跟跄,撞倒了杯子,杯子应声倒地,“眶郎、眶哪;唾哪、眶哪”连续不断的一串又一串清脆响声过后,酒杯全化成了地上闪闪烁烁的玻璃碎片。

⑧“妈妈,那一刻,我真有堕入地狱的感觉。”女儿的声音,还残存着些许惊悸:“可是,您知道领班有什么反应吗?她不慌不忙地走了过来,搂住了我,说:亲爱的,你没事吧?接着,又转过头去吩咐其他员工:赶快把碎片打扫干净吧!对我,她连一字半句责备的话都没有!”

⑨又有一次,女儿在倒酒时,不小心地把鲜红如血的葡萄酒倒在顾客乳白色的衣裙上,好似刻意为她在衣裙上栽种了一季残缺的九重葛。原以为她会大发雷霆,没想到她反而倒过来安慰她,说:“没关系,酒渍嘛,不难洗。”说着,站起来,轻轻拍拍她的肩膀,便静悄悄地走进了洗手间,不张扬、更不叫嚣。把眼前这只惊弓之鸟安抚成梁上的小燕子。

⑩女儿的声音,充满了感情:“妈妈,()别人能原谅我的过失,您()把其他犯错的人当成是您的女儿,原谅她们吧!”此刻,在异乡异国的夜里,我眼眶全湿。

12 / 28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1.亮出了葫芦里所卖的药:________________

2.十指不沾阳春水:________________

2.文章主要讲述了哪几件事呢?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人物心情是文章暗藏主线,请写出每个时间段“我”的心情。

担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AB两处句子中任选一句理解人物的情感和情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第10段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5.本文给了你怎样的启发?请结合实际简要谈谈你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 28

七、 阅读理解。

成功的起点

法国科学家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实验。

这种毛毛虫有一种“跟随者”的习性,总是盲目地跟随着前面的毛毛虫走。科学家把若干个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连,围成一个圈,并在花盆周围不到6寸的地方撒上一些毛毛虫爱吃的松叶。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一圈一圈地走。一分钟过去了,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毛毛虫还是夜以继日地团团转。一连七天七夜,它们饥渴难忍,终于精疲力竭,相继而亡。

科学家总结实验时,在实验笔记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在那么多毛毛虫当中,其实只要有一只稍与众不同,去走另外一条路,不就会避免死亡的命运?

在西撒哈拉沙漠中有一个小村庄比塞尔,它靠在一块1.5平方公里的绿洲旁,从这里走出沙漠一般需要三昼夜的时间。然而,在肯·莱文发现它之前,这里的人们没有一个走出过沙漠。他们不是不想离开那儿,而是尝试了多次都失败了。肯·莱文对此表示难以置信,于是他亲自做了个实验。他从比塞尔向北走,结果三天半就走了出来。这使得比塞尔人惊悟:原来他们中根本没有人向北走过,每一个试图走出沙漠的人都是沿着他前面那个人走过的路线走的,从来没有人想过另辟蹊径。

如今的比塞尔已经成了一个旅游胜地。每一个到过比塞尔的人都会发现一座纪念碑——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

14 / 28

生活中,我们太习惯于走别人走过的路,偏执地认为走大多数人走过的路不会错。但是,我们不会想到,当我们这么想的时候,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往往更容易成功。

1.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词语,写在括号里。

1.精神、力气消耗已尽。(______)

2.经得起人们仔细体会。(______)

3.表示另开一条路或另创一种方法。(______)

2.在文中找出具体描写毛毛虫具有“跟随者”习性的语句,写在下方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因为没有选对方向最后失败,短文列举了两个事例:

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科学家为什么“在花盆周围不到6寸的地方撒上一些毛毛虫爱吃的松叶”?请你写一写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 28

5.“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往往更容易成功。”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写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 阅读理解。

给善良一次机会

①史蒂芬从小在贫民窟长大,自从十岁那年父母因病去世后,他就开始了流浪的生活。史蒂芬年龄小,又身无一技之长,为了生存下去,他和街头的小混混们混到了一起,渐渐地学会了抽烟、酗酒、打架,甚至包括“顺手牵羊”。

②有一次,饥肠辘辘的史蒂芬来到了比伯的超市,转了一圈准备离开时,被经验丰富的保安约翰看出了异样,在约翰的注视下,史蒂芬无奈地掏出了藏在裤子里的食物。

③就在约翰生气地准备报警的时候,老板比伯走了过来:“等一下,我觉得很有必要再证实一下。”

④比伯和蔼地问史蒂芬:“小伙子,你饿了吗?看你的样子好像很无精打采。”“是的,先生,我已经三天没吃饭了。”史蒂芬有气无力地说。“可怜的孩子!”比伯心疼地拍了拍史蒂芬的肩膀,笑着说:“你愿意来我的超市工作吗?我可以为你提供食宿,每月还能领到一些薪水。”

⑤“你说的是真的吗?”史蒂芬惊喜地叫起来,这是他第一次得到别人的认可,“我

16 / 28

愿意,先生,我愿意。”“老板,他可是个小偷啊!”约翰小声地提醒比伯,比伯摆摆手,坚定地说:“ ,我相信史蒂芬是善良的,我愿意给善良一次机会。”

⑥就这样,史蒂芬就成了比伯超市里的一名员工。史蒂芬虽然瘦了一点,但干活特别卖力,人也勤快。各种活他都抢着做,而且做得一丝不苟。史蒂芬的表现改变了很多人原....本对他的看法,每每此时,比伯都只是欣慰地笑着。

⑦这天傍晚,从外面回来的约翰神色慌张地告诉比伯,史蒂芬正在超市门口的一辆汽车旁偷钱。在约翰的指示下,大家在超市监控室的显示器屏幕上,看到史蒂芬正把手伸进一辆开着窗户的汽车里,虽然距离较远,但明显可以看到车的挡风玻璃那儿散落着几张百元大钞。

⑧看到这一幕,众人议论纷纷,有人摇头,有人惋惜,还有人愤怒不已,只有比伯不.动声色,他平静地说:“我相信史蒂芬是善良的,不如我们亲自去看一下,搞明白了再下...

结论。我们应该再给善良一次机会。”

⑨大家来到了超市外时,史蒂芬也走到了超市门口。“史蒂芬,刚才你在做什么?”比伯一如既往地和蔼。史蒂芬脸上浮现出了害羞的表情,他挠着头说:“刚才那辆汽车的主人忘了关车窗,而他的钱却放在挡风玻璃上。这样真是太不安全了,所以我就帮他把钱放到了车上的储物箱里。”

⑩“我刚听人说是你帮我把钱放好的,谢谢你,你真是一个善良的人。”此时,那辆车的主人追了过来,激动地握住了史蒂芬的手,比伯依旧笑着说:“是的,每个人都是善良的,只要我们相信善良,愿意给善良一次机会。”

17 / 28

1.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词语。

1.一丝不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不动声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通读全文,概括故事情节。

史蒂芬偷东西被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史蒂芬帮车主人收好钱

3.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人物的______描写、______描写、______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读全文,史蒂芬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给善良一次机会”在文中出现______次,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通读全文,简要概括比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 28

九、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想起那年读书时(节选)

真的,读书,是件特别好玩的事情。

十来岁,三年级,天不怕地不怕的感觉,不管生疏,常常和同学去串门。到了别人家里,是安静的,不声不响,微笑,直盯着土屋墙壁上的黑白报纸。那些报纸,是一些富裕人家不知从哪里弄来的,贴在墙上,给土屋一点美观,不至于到处露着暗灰的墙皮。有字,可读,真好。

看着看着,身子会趴下,因为,靠底下的一些字,实在是看不清了。而下面的报纸,往往是更旧一些,泛着黄色,伴随着一丝丝潮潮的味道。而于我,是温润,是隆重,闪着华丽的光,仿佛是琥珀。

慢慢读完一面墙,真畅快呀。

当时,除了课本之外,再也找不到书可读,偶然在同学家发现这样的“报纸墙”,自是欣喜若狂,也就有了这“串门”的雅好。

慢慢地,很多人知道我喜欢“读字”,便有人告诉我,谁谁那里有小人书,可以借着看看的。听了那些陌生的名字,怵头,哪里认识人家呀?怎么办?

便央求妈妈去借,大人总会和人家说上话的吧。

19 / 28

那时候的小人书,人人当宝贝的,自是不会轻易借出。便苦口婆心地求人家,一遍遍保证,不会弄丢的,不会弄脏的,不会弄扯的,一定按时还……终于,在人家一遍遍的叮嘱里,在犹豫的眼光里,拿到了小人书。

抱着书,飞奔回家,小心翼翼放在床头一角,赶紧吃饭写作业,然后,扎在灯下,一声不吭,一页页,仔仔细细看过去。

夜,深了,抚摸着小人书,恋恋不舍地睡去,天亮,它就该物归原主了。

后来啊,读书的种类,读书的桌子,读书的茶台,读书的座椅,读书的场地……慢慢丰富起来,读书的每一个刹那,都仿佛是时光滋养的花枝,慢慢开出耀眼的花来。

多年以后,到底还是因为这书,生出了一些灵性,鲜亮了人生。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喜出望外(____) 完璧归赵(____)

亮丽(____) 滋润(____)

2.作者回忆了“那年读书时”的哪些事?请用小标题简要概括。

3.文中画“ ”的句子中,用了一连串的____词,写出了“我”得到书时______的心情,及对读书______; 句中细致形象地体现作者认真读书的情形的词有:______、_________。

20 / 28

4.请找出文中其中一句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写在横线上,并指出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 课内阅读。

月光曲(节选)

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哇!”一个男的说:“是呀,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

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1.读第一段中哥哥说的话,他当时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文中画线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盲姑娘并不是那么想听贝多芬的弹奏,只是仰慕贝多芬的名气。

21 / 28

B.听贝多芬的音乐是她一直以来的愿望,这么说是体谅和理解哥哥。

3.“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啊?”两个“您”读起来语气不同。第一个“您”用(____________)的语气,第二个用(___________)的语气。

4.一曲弹完,姑娘就知道弹琴的人是贝多芬,可以看出她是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贝多芬要弹琴给肓姑娘听,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弹完一曲,又弹一曲给盲姑娘听是因为_______________。由此可以看出贝多芬是一个____________的人。

答案

一、

1.记忆犹新过去的事情仍然留在脑海中,就像刚发生的一样,文中指老爷子、老太太谈笑的欢乐场景令作者记忆深刻 指听的多了,也能详细地讲述出来。文中指皮影演唱的都是乡亲们听的次数多,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的老戏。

2.怀念皮影戏

3.D

4.上蹿下跳 好奇地趴在台前看演员的一举一动。

22 / 28

5.体会到了作者对家乡风土人情的热爱和对皮影戏的怀念。

6.请大家保护传统文化。

二、

1.A áo 灬 10 渔夫为了抚养邻居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辛劳

2.严厉 忧愁 纹丝不动

3.严肃 忧虑 皱起 搔搔

4.嗯,桑娜,我们想到一块儿了。我们再辛苦一些,日子总会熬过去的,孩子5.你们真是勤劳、善良。虽然日子过得艰难,但你们仍然愿意照顾邻居家的小孩,你们这种乐于助人的精神太伟大了,我非常佩服。

三、

1.A

2.D

3.B

4.D

23 / 28

5.不能删除。“通常”说明的是一般情况,并不排除其他情况的存在。“通常”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和准确性。

四、

1.①身上的汗水仍然像许多条细细的小溪往下淌。(把汗水比作小溪)

②那光着的上身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油光滑亮,好人旬用紫铜铸成的。(把上身比作紫铜)

2.“他虽然戴草帽,可是身上的汗水仍然像许多条细细的小溪往下淌,那光着的上身显得油光滑亮,好像是用紫铜铸成的。”说明了巡道工工作的艰辛。

3.回忆详写,乘火车和联想略写。这样不仅突出了巡道工的高贵品质,而且文章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4.尽职尽责,平凡而伟大,默默地工作忠于职守的精神。

五、

1.“我”想看灰鸟归林 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

2.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会合。

3.灰椋鸟的羽毛在晚霞的映射下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它们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

24 / 28

起舞!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它们在树林中幸福地歌唱着,舞蹈着,在作者眼里,这就是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4.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没什么好看的 穿上盛装翩翩起舞的少女 喜爱

5.棕红色的水杉落叶,给大地铺上了层华贵的绒地毯,走在上面软绵绵的。路两边近百亩的竹林郁郁葱葱,与南段高大的人工刺槐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鸟儿生活在树林里,正是因为这儿树林郁郁葱葱,吸引了无数的鸟儿,所以“我们”才能看到灰椋鸟归林的壮观景象,才能看到鸟林合一的美好画面。

六、

1.说出了她为何能心平气和对待白天事的原因。 就是从来都不做家务的人。

2.①餐馆女侍将鱼汁倒洒在“我”的皮包,女儿原谅并宽慰女侍。

②女儿做女侍时打碎了酒杯,领班没有责备。

③女儿将葡萄酒倒洒在顾客的衣服上,得到顾客的安慰和原谅。

3.生气 惊讶 感动 B句。写出女儿为安慰女侍,动作迅速,表现了女儿的宽容同情之心。

4.既然 就

25 / 28

5.生活中我们应学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七、

1.精疲力竭 耐人寻味 另辟蹊径

2.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一圈一圈地走。一分钟过去了,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毛毛虫还是夜以继日地团团转。

3.毛毛虫盲目地跟随着前面的毛毛虫在花盆边缘走,最终全都力尽而亡。 每个试图走出沙漠的比塞尔人都是沿着他前面的人走过的路线走,结果从未有人走出沙漠。

4.他想证实毛毛虫是否有“跟随者”的习性。撒上毛毛虫爱吃的松叶,若毛毛虫没有“跟随者”习性,就会吃到松叶。

5.我赞同这个观点。在生活中,跟着别人走,可能不会犯太大的错误,但却也摒弃了新的可能,因此也很难做出新的成就;“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意味着尝试新的路线,迎接新的机会,这是一种创新,富有开拓精神,因此,更容易成功。

八、

1.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也不马虎。 内心活动不从语气和神态上表现出来,形容态度镇静。

2.比伯给史蒂芬工作机会 史蒂芬努力工作

26 / 28

3.神态 动作 语言 更能体现史蒂芬当时的状态

4.从顺手牵羊的小偷变成了努力工作的员工。比伯给史蒂芬工作的机会。

5.3 可以深化主题

6.比伯是一个善良、有同情心、乐于帮助他人的人。

九、

1.欣喜若狂 物归原主 华丽 滋养

2.①去同学家里读“报纸墙”。②让妈妈帮忙借小人书读。

3.动 喜悦 渴望 一声不吭 仔仔细细

4.第八段中:一遍遍保证,不会弄丢的,不会弄脏的,不会弄扯的,一定按时还。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十、

1.因无法使妹妹得到满足而遗憾、内疚

2.A

3.猜测、不确定 肯定、确信

27 / 28

4.她是个爱音乐,懂音乐,对音乐有很强理解力的人。

5.他被这样贫苦的人在穷苦的生活中仍然喜爱音乐、追求艺术所感动 盲姑娘兄妹的手足情深,感动了贝多芬 同情贫苦人民、有高尚博大胸怀

28 / 2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