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6期 总第90期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Journal of Jiangsu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No.6,2016 General No.90 ・行政学研究・ 变革时代公共管理学科的新整合 ——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再思考① 李文钊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 100872) 摘要: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已经在形式上实现了整合,但在实质上仍然没有完成整合。该 学科在研究对象、基本概念和理论、研究方法等重大问题上仍然没有达成共识,这使它不能够 科学地解释和解决现实提出的重大问题,不能紧跟国际社会学科发展前沿。为回应时代需 求、推动自身学科发展,建构一个具有适应性和强健性的公共管理学科体系,我们需要按照开 放、竞争和多中心思路来进行公共管理学科的新整合。 关键词:公共管理学科;分化;整合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860【2016)06—0107—06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 进过程,分析公共管理学科所面临的挑战,进而 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 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 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很显然,在现有学 科体系中,公共管理学科最有优势回应这一重 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它也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那么,公共管理学科能否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历 史使命?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共管理学科 自身的发展水平和能力,更取决于它能否进行 适应性变革和创新。为此,必须进行公共管理 学科的新整合,这是时代的需求,也是学科发展 提出公共管理学科整合的理念、路径和方法。 一、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构建、分化与演进 (一)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建构的实践和理 论基础 1978年,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 程,一个全新的社会经济秩序开始建立。改革 必然对知识存在需求,需要为新的运行体制培 养合适的人才,于是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学 科纷纷恢复与重建。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伴 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需要通过政府改革来 的诉求。本文将以公共管理学科的新整合为主 题,通过回顾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建构、分化与演 收稿日期:2016一O8—08 作者简介:李文钊(1979一),男,湖北天门人,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财政与公共政策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方 向为治理理论、政府改革、制度分析理论与方法。 基金项目:本项目成果受到中国人民大学“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专项经费的支持(15XNL001)。 ①作者感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杨立华教授对论文的主题和结构提出的详细、充满洞见和非常有建设性的意见,这些建议使得 论文进一步完善。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董克用教授和杨宏山教授亦对本文有重要的贡献,尤其是董克用教授在公共管理 学科整合的宏观思路和微观思路中都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特此感谢!当然,文责自负。 107 为经济改革开辟道路。这意味着我们不仅需要 积累有关经济体制运行的知识,还需要积累有 关政府和行政体制运行的知识。 “文革”之后,中国政府机构开始迅速恢复 和重建。1982年1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 局讨论机构编制精简会议上提出“精简是一场 革命”的论断,将政府机构精简和改革提上改革 的议事日程。 此后,中国开始了漫长的政府机 构改革历程。与机构改革相伴随的,是干部的年 轻化、知识化、现代化和专业化,政府管理干部和 工作人员亟须更新知识,尤其需要行政管理的专 门知识。改革实践提出了强烈要求,加上政治 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 恢复重建,为一门全新学科的产生奠定了良好的 知识基础,公共管理学科呼之欲出。 (二)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建构 1984年国务院办公厅和劳动人事部在吉 林召开“行政科学研讨会”,会议论证了行政科 学研究和教育的重要性,建议筹建中国行政管 理学会。 1986年在政治学一级学科之下设立 行政学二级学科。同年,中国人民大学设立了 国内首家行政学专门研究机构,按照行政学或 行政管理学的模式建立学科,培养学生,从事研 究。随后其他高校相继在政治学、法学、管理学 或经济学学科之下设立行政学研究机构,开展 教学与研究工作。根据教育部委托周志忍教授 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截至2004年底,设立行 政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有101所_3 ;根据教育 部的统计,2009年,设立行政管理专业的高校 达到321所。 同时,政府也开始组建行政学院。1988 年,国务院开始筹建国家行政学院,1994年国 家行政学院正式建立。随后,各地相继建立了 行政学院,行政学院成为公务员培训的重要基 地,也是推进行政管理学科成长的一个重要渠 道和途径。 1986年,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的成立是学科 成长的重要标志。此后,与学科相关的杂志、书 籍纷纷出版。除了《中国行政管理》杂志之外, 各地方行政学院学报相继发行,很多综合性社 会科学杂志也都设立专栏刊登行政管理学论 文;很多国外的行政管理学著作被翻译、引进, 108 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行政管理学理论被介绍 到中国,中国学者开始系统性总结美国公共管 理学科的发展历史和演进过程 J,并就行政管 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概念体系基本达 成共识;很多《行政管理学》的教材出版,虽然 不同教材之间存在差异,但是大致都包括行政 职能、行政组织、行政决策、人事行政、行政监督 等内容,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论述体系;很多 高校,根据行政管理学科的特点,为本科生制定 了完整的课程和学分体系,开设不同层次和不 同门类的课程,对该学科进行系统性探索。 1998年,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 学三校率先获得行政学博士授予权,这意味着 行政学本科、硕士和博士的学科体系开始完善。 而随着学科体系的完善,该学科群体的学者也 开始进行学科反思,探讨该学科最核心的一些 问题,包括学科的核心研究对象是什么,概念理 论体系是什么,研究方法是什么,如何处理学术 研究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学术研究与 职业教育之间的关系等。 (三)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分化与演进 一个学科的发展必然伴随着学科的分化, 这是知识分工提高效率的自然结果。正如哲学 从神学中分化出来,从而取得较大发展,科学从 哲学中分化出来,从而取得较大发展,作为公共 管理学科前身的行政管理学科,也通过学科的 分化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行政管理学科的分化 体现在三个层面:一个是行政管理学科从政治 学学科中分化出来;二是行政管理学科内部分 化出很多子学科;三是从其他学科中分化很多 子学科。 行政管理学科来源于政治学,早期从事该 学科研究者大都是具有政治学背景的学者,这 使得行政管理学科与政治学具有很强的渊源关 系。随着行政管理学科的发展,该学科逐步开 始摆脱政治学的束缚,要求获得学科的独立地 位,其标志是1997年教育部学科门类调整时, 将行政管理学从政治学的二级学科调整为公共 管理学科的二级学科,这实现了行政管理学科 从政治学的分化,也确认了公共管理学科的身 份独立性。 同时,行政管理学科内部也开始分化。行 政管理学科学者主要探讨宏观层面问题,如行 获得大家共同认可的教科书,教科书的出版情 政管理学科的研究范围、研究界限、研究方法 等。这些问题获得共识之后,就须对行政管理 学科所包含的子学科进行深入和具体研究,于 是,形成了一些有影响的子学科,如公共政策 学、公共组织学、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行政 伦理学、公共财政学、政府绩效管理等等。 况是学科整合的一个重要表现。虽然每一门学 科都有很多教科书,并且侧重点不同,但是教科 书大致探讨的问题和主题,以及使用的方法都 应基本相同。经过20多年发展,在行政管理学 科方面,学界基本上形成了比较大的共识,然而 在公共管理学科方面,虽然有很多《公共管理 此外,其他学科也分化出作为专业行政管 理的子学科,它们与行政管理学科共同构成了 公共管理学科。这是行政管理学科分化与演进 的重要阶段,它直接构成了下一个议题,就是学 学》教材出版,但是很多与《行政管理学》没有 本质和明显的区别。 公共管理学科体系内部各学科之间内在逻 辑联系仍然没有建立。虽然很多高校将公共管 理一级学科与其下属的二级学科放在同一公共 管理学院,但是,二级学科之间的逻辑关系,以 及二级学科与一级学科之间的逻辑关系还没有 建立起来。。。 科的新整合问题。1997年研究生专业目录调 整,在管理学门类之下增加了公共管理学一级 学科,这一级学科之下分设了行政管理、社会医 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 障、土地资源管理等5个二级学科。1998年本 科生专业学位目录调整,设置了行政管理、劳动 与社会保障、土地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等四个专 业,与研究生专业目录相比,新增加了公共事业 管理专业。 二、中国公共管理学科所面临的挑战 和新整合的必要性 一公共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边界还不 够清晰。公共管理学科与行政管理学科之间联 系与区别经常发生混淆。研究对象的清晰性是 一个学科最基本的要求之一,而对于公共管理 学科的研究对象,学术界仍然没有达成共识。 公共管理学科的概念与理论体系还没有建 立。科学研究与经验观察之间的区别,在于科 学研究主要是通过假设、概念与逻辑去发现因 果关系,使用理论来解释事实和现象,而不是依 据直觉和经验来解释事实和现象。因此,学科 的概念体系,以及在概念体系基础之上发展的 级公共管理学科的设置,标志着中国公 共管理学科正在从分化向整合迈进,学科整合 问题成为学者反思和争论的焦 点。[风0 ][3] ][7] [ ][ 。][11][ Ⅲ ]①从1997年起,经 、 T . ' 工 理论很重要。公共管理学科似乎还没有达到这 一过近20年的发展,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已经初步 完成了形式整合,但是公共管理学科的实质整 要求,很多概念仍然借用于行政管理学科,没 有超越行政管理学科,这也是很多学者并不认 同存在一个公共管理学科的原因。 合仍然没有完成。对于一个学科而言,研究是 其最核心的内容,学科的实质整合体现在学者 群体对于研究本身的认可。可是,直到如今,我 们仍然在反思公共管理学科的性质,为其界定 范围和界限。可以说,公共管理学科整合仍然 面临着很多问题和挑战,它表现在如下几个 方面: 公共管理学科的研究方法体系还没有建 立。研究方法是获得研究结论的前提和基础, 科学与其他研究的区别在于研究方法。现代社 会的一个趋势是研究方法日益在进行整合和创 新,例如统计学既可以成为经济学的方法,也可 以成为政治学、社会学的方法。公共管理学科 的方法论问题虽然已经被很多学者提上日程, 公共管理学科完整的学术体系仍然没有建 立。判断一个学科成熟的标志之一是是否存在 但是有哪些是公共管理学科独特的方法,还是 ①从理论上进行反思,并进行系统性论证的一个中国特色尝试是由张康之教授给出。在其重要论文《公共管理:社会治理中 的一场革命》中,他对人类社会的治理模式进行了反思,将人类社会的治理模式划分为基于权力的统治,基于契约的管理,以及基 于道德的合作,分别对应统治行政,管理行政,以及服务行政,而每一种治理模式实践分别需要不同的理论支撑,人类社会治理模 式变迁,走向合作治理,其理论要求必然是公共管理,公共行政不可能满足社会治理实践对理论的需求。 109 说该学科根本就没有自己的方法,依旧众说纷 纭,莫衷一是,这也是公共管理学科遇到“身份 危机”和“合法性危机”的根源。 公共管理学科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回应现实 问题的挑战。回应现实是应用型社会科学必然 面临的一个问题,它不能“为了知识而知识”, 公共管理学科体系本身并不是一个封闭体系, 它不仅对不同知识和理论开放,而且对不同的 学者和人员开放。竞争意味着公共管理学科体 系并不存在垄断性和唯一性,不同的学者都可 为公共管理学科体系的建设提供自己的竞争性 假设、模式和理论,这些不同假设、模式和理论 之间竞争、对话和相互学习,能够促进公共管理 学科体系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多中心意味 着公共管理学科体系本身应该存在很多不同的 应该是问题导向的,它必须为解决问题提供科 学工具。回应现实的一个重要侧面还在于培养 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人才培养和职业教育是公 共管理学科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公共管理学 科必须要思考其人才培养定位和职业教育定 子学科体系,存在不同的建构公共管理学科体 系的构想,不同构想之间应该在某些基本假设 和设想方面存在某些共识,这些共识为多中心 位,处理好理论型人才培养与应用型人才培养 之间的关系,提高公务员对于专业学位教育的 评价和认可程度。 的协调、竞争和冲突解决提供智识基础。在这 一公共管理学科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正确对待 其历史和传统。公共管理学科必须扎根于一个 国家的历史与传统,而中国的公共管理学科体 系似乎还没有从本国的传统和历史中获得学术 资源,更多的是引进。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 府学院学者肯尼思・温斯顿(Kenneth Winston) 指出:只有把肯尼迪政府学院中的技术训练与 中国“士大夫制度”的道德要求相结合,才能够 培养出适应中国未来民主社会的公共管理 者。¨ 国外学者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是 学科体系之下,公共管理学科的整合是有意 设计和自发演化相结合的产物。整合的过程应 当是一个自愿、对话、协商、平等交流、共识达成 和创新的过程。学术权力可以发挥一定的作 用,但更主要的是学者群体自身共识的形成和 共同体意识的觉醒。从这一思路出发,我们尝 试对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新整合提出一些思路 和建议。 (一)一个宏观的思路② 中国学者仍然没有对此引起足够重视。 三、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新整合:理念与路径 如果我们继续把思路局限在既有的学科划 分框架内,公共管理学科将很难走出混沌。不妨 让我们从更高和更广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 钱学森先生认为,大多数的科学技术都可 以划分为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三 个学科持久繁荣和兴盛在很大程度上取 决于学科本身的适应性和强健性(adaptive and 一类③。我们不妨将其概化为基础科学、应用科 学和技术实务三个层次。基础科学重在认识世 界,揭示客观世界的一般规律;应用科学和技术 robust)①,即是否能够在社会发生巨大变迁时, 进行相应的调整与转型。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 新整合,正是为提高学科自身的适应性效率和 强健性效率。 实务强调改造世界,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但 是应用科学探讨的仍然是某一领域中规律性的 东西,因此保留“科学”之称,这有别于操作层 面的技术实务。 从理想状态看,一个开放、竞争和多中心的 公共管理学科体系对于公共管理学科的成长、 发展和演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开放意味着 沿用这一思路,我们同样可以将目前的社 会科学( 0分为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和技术实 ①适应性(Adaptive)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诺斯(North)提出衡量一项制度动态效率的重要标准,而强健性(Robust)是诺贝 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奥斯特罗姆(Ostrom)提出衡量一项制度长期效率的重要标准。本文认为,这两项标准也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学 科体系的可持续性问题。 ②董克用教授在这一部分内容的成形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有关“板凳”的比喻和“瑞士军刀”的比喻,特此感谢! ③参见hap://news.qq.com/a/20091031/001559.htm ④狭义的社会科学可以只包括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 110 务三类。举例来说,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等 学科显然应该是基础科学,企业管理(工商管 理)、公共管理应该归人应用科学,会计、税务 基础科学就不同于为解决公共事务所吸纳的基 础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应用科学不仅仅是 简单的吸纳,而是通过自己特有的概念体系有 机地融合这些知识,形成了相对独立、自成一体 的学科体系。这就如同为了完成野外生存的常 规需要,集成了一把多功能的“瑞士军刀”,它 等则属于技术实务。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公共管 理与管理学不存在包含关系,两者位于不同的 类别,其关系不同于劳动经济学与经济学。劳 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下级学科,它是对经济学 的细化,但它仍然是基础科学。 社会科学中的应用科学和基础科学都属于 会有剪刀和起子,但不大可能有尺子和橡皮。 从社会科学可以分为基础科学、应用科学 和技术实务的思路出发,重新认识公共管理学 科学范畴,因此共享科学的标准。基础科学的 发展过程显示出两种不同的途径:一种是基于 推理的,即从基本假设(或公理)出发,经过逻 辑推导,构建起学科的大厦。这类研究在经济 学中很常见,逻辑(1o ̄cM)是其科学性的基本 保证。另一种是基于观察的,即主要依靠现实 证据来发现(归纳)和检验(演绎)假设,类似 “盲人摸象”积累起学科的大厦。这类做法在 管理学中很常见,实证(empiifc ̄)是其科学性 的基本保证。最符合科学精神的是将逻辑和实 证相结合,这已经成为当前欧美社会科学研究 的事实标准,这一标准当然也适用于应用科学, 包括公共管理。 社会科学中的应用科学是从基础科学到技 术实务的过渡桥梁。它综合了不同基础科学的 知识和方法,融合形成新的理论体系,更加直接 也更加全面地指导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 如:工商管理就是运用基础科学中的管理学、经 济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来探索解决公司事务 和企业运行中的问题;公共管理主要通过吸纳 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学科 的知识来解决公共事务中的问题。两者的关系 通过一个“板凳”的比喻也许会更加清晰。板 凳可以让人休息(解决现实问题),它接触人的 部分是“板凳面”(应用科学),但是必须依赖一 根根坚实的“板凳腿”(基础科学)作支撑。至 于如何生产、怎样节省用料这就是操作层面的 问题了(技术实务)。需要说明的是,某一门应 用科学是根据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的需要来吸纳 基础科学的,包括吸纳哪些基础科学,吸纳某一 基础科学中的哪些部分。以工商管理和公共管 理为例,由于两者的研究对象不同,两类组织的 目标不同,工商管理为解决公司事务所吸纳的 科的特点,确定吸纳哪些基础科学和该学科的 哪一部分,探索如何融合不同的基础科学知识, 构建公共管理特有的概念体系,是公共管理学 科整合所面对的艰巨任务。只有完成了这一任 务,公共管理学科才能在解决现实复杂的公共 事务中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一个微观的思路 以上是从方法论和学科层面,讨论中国公 共管理学科整合的前景和思路。当然,具体的 整合方案构想和设计,也是很重要的。在微观 层面,公共管理学科整合的过程,也是学者群体 认知选择的过程,它要求学者群体重新思考什 么是公共领域?公共领域是开放的,还是垄断 的?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和公民等不同主体 在公共领域中的角色和作用?如何实现公共领 域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创新研究方法对公共领 域进行分析?公共管理何以可能?或许这些基 本性问题的回答和共识,会有利于中国公共管 理学科体系的整合。 按照上面的学科整合的宏观思路,公共经 济学、政治学、伦理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 统计学、法学等都可以为公共管理学科整合做 出自己的贡献。公共经济学解决的是资源与效 率问题,它涉及公共问题解决的成本收益分析, 以及公共问题解决的财政基础,甚至包括公共 价值实现的物质和财政基础。政治学在两个方 面为公共管理学科的平台建设提供基础:一是 解决制度结构和组织框架问题,公共管理学科 体系不仅需要问题解决的工具,而且还需要一 个问题解决的框架和组织,它涉及权力的配置 和组织等问题。二是提供一些公共价值,什么 样的价值应该是政治追求的目标?公共管理应 该追求什么样的价值?在这些方面,伦理学也 111 可以提供很好的基础。心理学则为理解人,理 解公共领域中人类行为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 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人类自身的复杂性、 多样性和动态性。管理学对于公共管理学科体 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提升公共事务的管 理效率,提高公共管理的水平和质量的重要工 具和方法。社会学和统计学可以为公共管理学 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张梦中.美国公共行政学百年回顾(上、下)[J].中 国行政管理,2000,(5),(6). [9]唐兴霖.公共行政学:历史与思想[M].广州:中山 大学出版社,2000. [6]薛澜,彭宗超,张强.公共管理与中国发展——公共 管理学科发展的回顾与前瞻[J].管理世界,2002, (2). 科体系提供方法论基础,这使得公共管理学科 体系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科学性;还可以为理解 [7]董克用.关于公共管理学科体系与专业设置的思考 [J].中国行政管理,2005,(11). [8]蓝志勇.美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轨迹及其对中国 的启迪[J].中国行政管理,2006,(4). [9]林尚立.公共管理学:定位与使命[J].公共管理学 报,2006,(2). 公共管理的社会基础提供理论支撑和知识体 系,任何一个国家的公共管理都不是建立在真 空中。 总之,公共管理学科的新整体,就是要在上 述这些“支柱”之上建构一个“问题解决”的平 [10]胡伟.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若干战略思考[J].公 共管理学报,2006,(3). 台,从而提供解决公共管理问题、形成公共治理 政策建议和选择公共管理行为的知识基础,为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智慧。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张成福.变革时代的中国公共行政学:发展与前景 [J].中国行政管理,2008,(9). [3]周志忍.论公共管理的学科整合:问题、挑战与思路 [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普通高等 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2009年)[M].北京:首都 [11]娄成武.我国当前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若干问题 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10,(5). [12]陈振明.公共管理的学科定位与知识增长[J].行 政论坛,2010,(4). [13]张康之.公共管理:社会治理中的一场革命(上, 中,下)[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1),(2), (3). [14]朱立言.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动力与源泉[J].公 共管理学报,2006,(2). 责任编辑思源 New Integration of Public Management Disciplines in the Era of Changes -Reconsideration of China’s Public Management Discipline LI Wen.zhao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China) Abstract:China’s public management discipline has been integrated in form,yet in essence the integration has not been complete.There is still no consensus on the subject,basic concepts and theories,research methods,nd aother major is— sues,which prevents it from scientifically explaining and solving major problems raised by het reality,nd farom keeping up with the international forefront of socil sciaence development.In order to respond to the needs of the times,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scipline,and to construct an adaptable and robust public management discipline system,we need to conduct new integration for the diseiplilie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inciple of openness,eompeti— tiveness and multi-centered approach. Key Words:public management discipline;diferentiation;integration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