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儿科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来源:伴沃教育
儿科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时间

基本学习年限为3年,在规定时间内未达到培养要求者可以延长学习年限,但最长不超过4年(同等学力人员最长不超过6年)。 二、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每年7月下旬入学后进入各附属医院(导师所在医院)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培训时间为6周。9月初返校进行公共学位课程学习,时间为6周。

第二阶段:公共学位课程学习结束后再进入各附属医院继续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总培训时间不少于 33 个月。在规培期间,须同时进行专业理论课程学习和临床科研能力训练,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完成学位论文及答辩等相关工作。 三、课程学习与考核

(一)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研究生课程设置包括公共学位课、专业学位课和专业选修课。培养过程实行学分制,要求总学分不少于39学分(含公共学位课6学分、专业基础课16分、专业选修课4学分、临床能力训练8学分及必修环节5学分)。

公共学位课由研究生处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统一开设并组织考试,专业基础课、专业限选课、专业外语和专业课由各专业自行开设,在第二学年内由附院儿科教研室统一组织考核。

(二)课程教学方式

3

课程教学可采取集中授课、网络教学、专题讲座等方式相结合。在临床轮转期间,每周安排不少于半天的集中学习,以讲座、教学研讨会、案例分析及文献分享等方式,学习各相关学科的新进展、新知识,可与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的学习结合进行。

1.公共学位课:由学校安排教学并组织考核。

2.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课程相统一,通过专题教育、网络课程、学生自学等方式完成学习,由各附属医院(儿科专业住培基地)组织授课与考核。

3.专业课:专业课必须按二级学科设置,主要采取教(导)师讲授、辅以研讨、阅读文献、自学等方式组织学习。授课内容应在本科教育的基础上,充分体现硕士生层次的特点,要有一定的宽广度和纵深度,并具有系统性、实用性、前沿性和前瞻性。由各附属医院组织授课与考核,考核必须于第四学期结束前完成。

4.专业外语:以医学论文写作和专业英语学习为主,通过临床导师指定专业外语经典著作书目、期刊、杂志,以学生自学为主,辅以专题讲座、文献讨论、辅导等方式进行,由各附属医院组织授课与考核,考核必须于第四学期结束前完成。

5.专业选修课:各专业根据需要开设与本专业相关的选修课程,由各附属医院安排教学并组织考核,考核必须于第四学期结束前完成。

6.学术活动:研究生在校期间须参加学术讲座每学年不低于2次。研究生参加或进行学术报告,每次应有不少于500字的总结,并

4

经导师签字后留存,达到要求后,按规定时间交本单位研究生管理部门审核、存档,获得相应学分并作为研究生申请答辩的必备材料。

(三)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采取平时形成性评价与课终考核相结合,灵活选用开卷笔试、闭卷笔试、读书报告、论文撰写、实践操作、答辩考核等多种考核形式。每门课程满分为100分,学位课程须达到75分为合格,非学位课程达到60分为合格。

5

全日制儿科学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自然辩证法 3.公共英语 公共学位课 (14学分) 4.医学统计学 5.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 6.医学文献检索 1.临床思维与人际沟通 专业基础课 (4学分) 2.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 3.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 4.医学法律法规 1.小儿内科学 专业课 (4学分) 2.专业外语 1 16 3 学分 学时 2 1 3 3 3 2 1 1 1 1 3 32 16 48 48 48 32 16 16 16 16 48 开课学期 1 1 1 1 1 1 1 1 1 1 3 各附属医院 各附属医院 开课单位 社会科学部 社会科学部 外国语学院 公共卫生学院 公共卫生学院 医学信息工程学院 备注 开课学期各专业确定 2 专业选修课 (4学分) 1.儿童保健学 2.小儿外科学 2 32 2 32 2 各附属医院 开课学期各专业确定 临床能力训练(8学分) 临床技能实践 临床教学实践 文献阅读与开题报告 必修环节 (5学分) 学位论文中期进展报告 发表学术论文 学术交流与学术报告

6 2 1 1 1 2 33个月 32 1-6 各附属医院 1-6 3 5 1-6 1-6 各附属医院

6

四、轮转安排

采取在儿科范围内各三级学科(专业)科室轮转的形式进行。通过管理病人和各种教学活动,完成规定的病种和基本技能操作数量,学习儿内科的专业理论知识;认真填写《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登记手册》;规范地书写病历,参加危重病人的抢救,参与见习/实习医生和住院医师的儿科临床教学工作。科室轮转时间共33个月。未取得医师资格证的研究生应当在第一学年申报医师资格证考试。

轮转科室及其时间安排

轮转科室 儿童保健 小儿外科 NICU,PICU,儿一科(新生儿、小儿血液病),儿三科(小儿神经、内分泌、心脏),儿四科(小儿消化、肾病、中毒),儿五科(小儿呼吸、结缔组织病) 儿科门诊 辅助科室(心电图、B超、CT、磁共振) 合计 3 3-4 33月 每2~3月轮转一次 (共计25-26个月) 时间(月) 2 2 五、培训内容与要求

(一)儿童保健 1. 轮转目的

掌握: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发育评价的方法;小儿营养的基本知识及正确的喂养方法;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程序和预防接种的方法、注意事项及其禁忌证、常见的异常反应及处理;疫苗针对传染病的报告、采样以及疫苗储运的基本要求;儿童佝偻病、贫血、肺炎、腹泻病的防治方案。小儿常见疾病的诊断及防治:营养不良、锌缺乏症、肥胖症、注意力缺陷多动综合征、遗尿症等。

7

熟悉:各种心理行为测试的方法及其适应年龄,并对结果予以解释、评价;散居儿童及集体儿童的管理;身材矮小、厌食症、发育迟缓等症状的鉴别诊断;儿童早期发展的评价、咨询和干预,儿童保健的卫生宣教。 2. 基本要求

(1)学习病种及例数要求:

病种 最低例数 病种 最低例数 营养不良 锌缺乏症 注意力缺陷多动综合征 脑瘫 (2)基本技能要求:

3 3 3 3 遗尿病 肥胖病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3 3 3 常用体格指标的测量(如体重、身高、头围、胸围、上臂围、皮下脂肪)。 (二)心电图

十二导联心电图操作及常见典型心电图诊断,包括:期前收缩、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 (三)影像科

了解B超、CT及MRI基本原理;掌握常见影像学异常的判断,包括:新生儿颅内出血、肺炎、支气管炎、气管异物、肠梗阻等。 (四)感染性病

掌握:儿童常见传染病的病原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防。 熟悉:母婴传播性疾病(如艾滋病、淋病、梅毒等)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急性弛缓性麻痹(AFP)诊断、报告要点。 (1)学习病种及例数要求: 病种 最低例数 病种 最低例数 麻疹 风疹 幼儿急疹 水痘 流行性腮腺炎

2 2 2 2 2 8

流感 百日咳 手足口病 艾滋病、淋病、梅毒等 结核 2 1 2 1 1 甲型、乙型、 丙型病毒性肝炎 3 细菌性痢疾 2 (2)基本技能要求:穿脱隔离衣。 (五)儿外科

掌握:外科无菌操作原则,儿外科科急腹症的儿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 熟悉:儿外科常见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1)学习病种及例数要求: 病种 最低例数 病种 最低例数 肠梗阻 阑尾炎 (2)基本技能要求: 2 2 骨折 腹股沟疝 2 2 消毒,洗手,带手套,穿脱手术衣。 (六)大儿科内部轮转 1. 儿童重症监护(PICU) 1.1轮转目的

掌握:病情评估、观察生命体征,危重病例评分法。能够分析血气分析、电解质、肝、肾功能等测定结果并进行初步处理,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危重病人一般问题的处理。掌握循环、呼吸、肾脏、消化道、中枢神经、代谢等系统监测参数的判读分析;掌握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脓毒症(SEPSI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综合征的概念、发病机制、病理生理、治疗原则。掌握各系统损伤的病理生理、评估、支持原理和方法。掌握营养支持治疗,感染的诊断和治疗原则,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水电、酸碱紊乱分型和纠正原则和临床合理用血知识。 熟悉:急救常用药物及其剂量。 1.2基本要求 (1)学习病种及例数要求: 病种 最低例数 病种 最低例数 心肺复苏(心脏骤停、呼吸骤停) 3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9

3

重症哮喘 心律失常 急性颅内高压 惊厥 急性呼吸衰竭 心力衰竭 (2)基本技能要求: 1 3 3 3 3 3 休克 急性肾功能衰竭 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 各种中毒 脓毒症 3 1 3 3 3 能操作监护仪,进行气管插管不少于3例,心肺复苏术。 2. 新生儿 (NICU 儿一科) 2.1 轮转目的

掌握:新生儿的分类;足月儿、早产儿、小于胎龄儿、过期产儿、巨大儿等的解剖生理特点及护理特点;新生儿的病史询问及病历书写;新生儿常见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

熟悉:新生儿、早产儿的喂养及用药(包括抗生素)及补液特点、新生儿输血适应证。 2.2 基本要求

(1)学习病种及例数要求

病种 最低例数 病种 最低例数 新生儿窒息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新生儿肺炎 新生儿败血症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新生儿先天性梅毒 新生儿低血糖 新生儿母子血型不合溶血病 (2)基本技能要求: 3 3 3 3 1 新生儿颅内出血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 新生儿高血糖症 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 病毒感染、肝炎综合征) 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 3 3 2 3 1 1 1 1 1 正确进行新生儿全面的体格检查不少于 3 例。

10

3. 消化系统 3.1轮转目的

掌握:小儿消化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小儿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防治;腹泻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包括液体疗法,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的处理)。 3.2 基本要求

(1)学习病种及例数要求:

病种 最低例数 病种 最低例数 口腔炎 胃炎 腹泻病 (2)基本技能要求:

插胃管1 例。 4. 呼吸系统 4.1 轮转目的

3 3 3 胃食管反流 消化性溃疡病 1 2 掌握:小儿呼吸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小儿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并发症、诊断、鉴别诊断及防治。 4.2 基本要求

(1)学习病种及例数要求:

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喉炎 急性支气管炎 毛细支气管炎 (2)基本技能要求: 胸腔穿刺1 例,氧疗。 5. 循环系统 5.1轮转目的

掌握:小儿心血管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物理检查方法及意义。常见先心病的病史、体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X 线胸片的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 常

11

5 2 5 3 支气管哮喘 胸腔积液 各型肺炎(大叶性肺炎、支气管 肺炎、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 病毒性肺炎、支原体肺炎) 3 2 5 5 见心律失常的诊断及治疗; 心肌炎的诊断及治疗;心导管造影前后的处理和输血适应证。 熟悉:心导管造影检查。 5.2 基本要求 (1)学习病种及例数要求: 病种 最低例数 病种 最低例数 室间隔缺损 房间隔缺损 动脉导管未闭 法洛四联症 (2)基本技能要求: 1 1 1 1 肺动脉瓣狭窄 病毒性心肌炎 常见心律失常 心力衰竭 1 1 2 1 心电图操作及分析不少于5 例,静脉穿刺不少于5 例。 6. 泌尿系统 6.1轮转目的

掌握:小儿泌尿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 尿常规检查、肾功能检查原理及报告的分析判断; 肾小球疾病的临床及病理分型;急性肾炎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包括重症病例)及防治;泌尿系统感染及反流性肾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及防治;肾病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包括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短、中、长程疗法,免疫治疗;输血适应证等)。 6.2 基本要求

(1)学习病种及例数要求: 病种 最低例数 病种 最低例数 泌尿系统感染 急性肾炎 肾病综合征 3 3 1 其他肾炎 孤立性血尿 2 2 (2)基本技能要求:导尿1 例。 7. 血液及肿瘤 7.1轮转目的

掌握:小儿胚胎造血、生后造血及不同年龄血象的特点;止血及凝血机制;小儿血液系统常见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分类及防治;输血适应证。

12

熟悉:出血性疾病、溶血性疾病的鉴别诊断及处理原则:白血病及淋巴细胞瘤的诊断及治疗。 7.2基本要求

(1)学习病种及例数要求:

病种 最低例数 病种 最低例数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 1 1 白血病 淋巴瘤 1 1 (2)基本技能要求:骨髓穿刺不少于2 例。 8. 神经系统 8.1轮转目的

掌握:小儿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及检查方法;小儿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熟悉;小儿神经遗传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了解脑电图结果与临床表现的关系。 8.2基本要求

(1)学习病种及例数要求:

病种 最低例数 病种 最低例数 癫痫 脑性瘫痪 脊髓炎 常见肌病 (2)基本技能要求: 5 1 1 1 病毒性脑炎 化脓性脑膜炎 多发性神经根炎 3 5 1 神经系统检查不少于5 例,腰椎穿刺不少于3 例,硬膜下穿刺1 例。 9. 内分泌、遗传代谢、结缔组织、免疫、变态反应等疾病 9.1轮转目的

掌握:典型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输血适应证。 9.2基本要求

学习病种及例数要求:

13

病种 最低例数 病种 最低例数 风湿热 儿童类风湿病 过敏性紫癜 系统性红斑狼疮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川崎病) (七)教学、科研能力培训 1 1 2 1 1 儿童糖尿病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 先天愚型(又称 21-三体综合征,唐氏综合征) 1 1 1 1 三年内应参加一定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写出具有一定水平的文献综述或读书报告1篇。 六、科研与教学培训

(一)临床科研能力训练。研究生应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收集、

病例观察、医学统计、循证医学等科学研究方法。能够熟练地搜集和处理资料,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科学分析和总结,研究解决问题,探索有价值的临床现象和规律。在学期间以第一作者(济宁医学院为第一作者单位)在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与本专业相关的论文1篇及以上。

(二)教学实践。研究生应参加教学查房、病例讨论会、专题讲座、小讲课等教学工作;能够参与见习/实习医生和低年资住院医师的临床带教工作。临床教学累计工作时间应不少于32学时。 七、学位论文与答辩

在导师指导下按学校规定时间进行学位论文开题、学位论文中期进展报告,完成一篇紧密结合临床实际的学位论文。研究生须按要求修完所有规定课程,并取得规定学分,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各环节,通过毕业综合能力考核,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八、学位申请与学位授予

14

(一)申请条件

1.完成学校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所规定的各项要求;

2.取得《医师资格证书》;

3.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

4.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二)学位授予

研究生完成培养方案要求的培养环节,取得相应学分,考试、考核合格,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经学生个人申请,导师、附属医院、研究生处审核,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授予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九、参考书刊

胡亚美等主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最新版.

刘湘云等主编.儿童保健学.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最新版. 朱宗涵等主编.小儿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最新版. Nelson Textbook of Pediatrics.最新版.

中国医师协会编著.国家执业医师、护师“三基”训练丛书—— 临床医师分册、医学检验和医学影像分册.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最新版

15

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