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汉委奴国王
2、 邪马台国
3、 壬申之亂
4、武家政治体制
5、镰仓幕府、室町幕府、德川幕府(江户幕府)
6、德川庆喜 明治天皇
蒙古来袭:13世纪中期蒙古崛起,建立世上最强大的元帝国,1268年至1272年,忽必烈三次遣使至日本,要求日本归化中国,被当时日本的当权者北条时宗拒绝。
文永十一年(1274年),元帝忽必烈在朝鲜建立征东行省,以忻都为都元帅,洪荼丘、刘复亨为左右元帅,率领大军四万,战船九百艘,从朝鲜合浦出发,远征日本。
尽管在武器上日军要落后许多,但是在作战时他们依然表现出了非常顽强的斗志,混战中双方均损失惨重。元军士气大衰,退回船上进行休整。损失惨重的日军趁机撤退,凭借水城(前代建筑的一座巨大水坝)重新布阵。不料当天晚上,海面上突然刮起了台风,元军船只被倾覆二百余艘。最后辗转回到中国的只剩下一万三千五百人。这次战役最后以日本的胜利告终,史称“文永之役”。
忽必烈于1281年再次发兵两路,一路由忻都、洪荼丘率领四万作战部队,战船九百艘,从朝鲜出发;一路由范文虎率领携带农具、稻种的十万江南屯田部队,战船三千五百
艘,从扬子江口出发。两军约定于6月汇合,作战部队主管作战,屯田部队在被占领区屯田,以为长久之计。但是这次日本幕府方面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由于时宗在日本沿岸所有重要地区都建起了石堤,在元军的战舰在到达日本近海时,竟找不到一处可以登陆的地点。在停泊于海上的一个月里,元军进行的几次强行登陆作战都宣告失败,并且一直遭到河野通直等人所组成的海上敢死队的袭扰,直到七月初,南北两军才达成汇合。就在即将进行总攻的7月30日,元军再次遭到台风的袭击,兵船大部分沉没,生还者不到十分之一。这次对日本的失败远征,史称“弘安之役”。
建武中兴:1333~1336年间日本后醍醐天皇实行的天皇亲政的专制政治。主要发生在建武年间,故名。
后醍醐天皇即位(1318)后不久即废除院政,实行天皇亲政,制定讨幕计划。1333年 借助各地农民和武士的倒幕力量打倒幕府(见幕府政治),次年 1月改年号为建武,在天皇亲政下,确立以朝廷为中心的政治体制。
中央机构有重新恢复的最高决策机关 “记录所”;有新设的诉讼机关“杂诉决断所”,军事警察机关“武者所”和论功行赏机关“恩赏方”。地方则保留了原有的国司和守护制度。中央和地方的官吏在公家(宫廷贵族)、武家(武士)中选拔任命,但以公家为主。
天皇将北条氏领地优先分给后宫和贵族,恢复贵族、寺社的庄园治权,但对武士的土地要求却未予满足,从而引起绝大多数武士的不满,另一方面天皇大兴土木,大大增加了农民的经济和劳力负担,导致了农民的不满。1335年足利尊氏以重建武家政权为目标,举起叛旗。1336 年攻入京都,另立光明天皇,开设幕府,后醍醐天皇逃至大和的吉野,建武中兴遂以 3年短命而告终。
1、 应仁之乱后,战国时代至安土桃山时期,该时代在制度上产生了何种变化?其时代的形成背景和当时阶级的变化为何?
丰臣秀吉在关白之下设五“奉行”执行政务,由前田玄以、浅野长政、增田长盛、石田三成、长束正家担任,这5人都是丰臣秀吉一手培养起来的亲信。另任命5名实力雄厚的大名为五“大老”,德川家康、前田利家、宇喜多秀家、毛利辉元、小早川隆景(上杉景胜)。
丰臣秀吉对大名实行严密控制。他把大名按关系的远近亲疏安置在距离不同的地方,关系亲密的在京畿地区,不可靠的在边远地区。他还命令各大名让他们的妻子常任京都、大阪和伏见作变相人质,并规定大名之间未经批准,不得通婚,并采用朝觐交替制度。
大名领地支配体制:丰臣秀吉将全国土地集中在手里后,一部分作为直辖领地,另外大部分土地则封赐各大名,称为知行国(封地),受封者有统治知行国的特权。
开始施行“太阁检地”,文禄3年(公元1594年)正式规定全国划一的土地制度:田地分为上、中、下、下下四等,各规定标准产量石数,以标准升“京升””统一各地区不相同的旧升。以标准产量的石数的三分之二收取年贡。尽量贯彻“一地一作人”的原则。
没收民间所有的武器,通过它达到“兵农分离”的目的。天正19年(公元1591年)8月丰臣氏发布《身分统制令》,进一步明确实行“兵农分离”到确立身分制的政策。这样,以(武)士为统治阶级,农、工、商为被统治阶级的“四民”封建等级制便确立了。
织田信长曾规定了“乐市”、“乐座”之制。否定“座”的特权,奖励商人来此定居,免除土木工程的徭役负担,消除对“德政”的不安,保障治安、免除房屋税等等。丰臣秀
吉也继承了这个政策。把商工业者从寺社、庄园领主的隶属下解放出来,使处于织田、丰臣控制下,确保商业利益,加强自己的权力。
织田、丰臣秀吉曾于永禄11年(公元1568年)、1586年逐步撤销关卡。
稳定通货是发展商处所必需,信长于永禄12年(公元1569年)公布了《择钱令》,规定“善钱”(良币)、“恶钱”(劣币)的交换比率,秀吉更改铸统一货币、度量衡,同时开发石见、佐野、生野等金银矿。
发展海外贸易,秀吉于天正16年(公元1588年)发布《海贼取缔令》。文禄元年(公元1592年)实行“朱印船贸易”。
织田信长为利用天主教对抗一向宗农民起义和获得贸易利益,对天主教曾采取保护政策。秀吉最初也采取了同一政策,但于1587年颁布禁令驱逐天主教,从庆长元年(公元1596年)开始镇压天主教。利用“神国”思想来煽起人民的排外情绪。
将军与守护大名的没落,真正拥有实力者的身份日渐上升。这种称为下克上的效应不断在全国扩散,守护大名们转化为战国大名,残存下来的庄园制度等旧制度开始迅速崩坏、持新的价值观的势力开始登场。
从镰仓时代后期开始,以名门武家、公家为首的旧势力不断被随生产力上升而壮大的国人、商人农民等取代已有权益。
以长子继承家督、在丰臣秀吉天下统一以后制度化、江戸幕藩体制中确立,在明治时代的旧民法法制化以及在战后的民法继续修正。
2、 黑船来行的历史背景。内外环境叙述将军体制如何衰退的原因。
1历史背景:①美国舰队于1853年,来到日本浦贺港。②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各国工业技术发展,国力强盛。③日本本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工场制手工业产生。④幕府制度出现危机。
2 原因:①内在:封建制度的衰退。A地主制的产生,百姓起事频繁。B货币经济的发达,破坏领主统治力。C一般的士农工商的身份制度的松懈。②外在:西洋资本主义的浪潮影响。
论述
大化革新的变革者和具体政治改革,其改革对于当时和后来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中大兄王子(即之后的天智天皇)和中臣镰足杀死弄权的苏我氏。646年诏书公布改革:
在经济方面,废除部民制,建立班田收授法与租庸调制。废除了皇室的屯仓,贵族的田庄以及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
在政治方面,建立中央集权天皇制封建国家。649年下诏,令国博士高向玄理与僧旻“置八省百官”,建立中央机构。地方设国、郡、里,分别由国司、郡司、里长治理。 “八省百官”制和国郡里制均受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州县制的影响。647年,制定七色十三阶冠位。两年后又制定十九阶冠位。西元664年,將十九階官位增加為二十六階,恢復氏族參政。
天智天皇(法典之祖)制定了日本最早的律令法典-近江令(命中臣鎌足制定)。
西元670年,廣泛製作公民﹑部民﹑奴婢的戶籍(成為之後戶籍基準的庚午年籍)。
大化革新解放了部分生产力,完善了日本的统治制度,奠定了日本的国家发展方向。大化改新为日本确立了一套在当时颇为先进的管理体制,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为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是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大化改新后,大和正式改名日本国,意为“日出之处的国家”。它仿照唐朝教育制度,在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佛教经中国、朝鲜传入日本后,发展很快;日本积极汲取中国文化,中国的唐诗和书法在日本很受欢迎。后来,由于地方杂税和徭役过重,农民不堪重负,有的弃地逃亡,有的依附于豪强地主、贵族和寺院,成为依附农民。
“大政奉还”后的明治维新以何种方式取得政治权利?当时的国内情形?统一全国后在政策上作了哪些改革?
政变和武力夺取权力。1867年12月倒幕派在明治天皇的支持下发动宫廷政变,实行“王政复古”,也就是天皇从幕府收回统治权,下令剥夺德川家的将军之职,废除幕府制度,紧接着要求德川将军“辞官纳地”即交出统治地区。但幕府不甘灭亡,1868年1月,鸟羽、伏见之战 爆发,德川庆喜败走江户。戊辰战争由此开始。新政府军大举东征,迫使德川庆喜于1868 年 4月交出江户城,至11月初平定东北地区叛乱诸藩。1869年春,新政府军出征北海道,于5月攻下幕府残余势力盘踞的最后据点五畯廓( 在函馆),戊辰战争结束,日本全境统一。
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于1868年发布具有政治纲领性的《 五条誓文》。1869年5迁
都东京。并颁布一系列改革措施:
设太政官三院(正、中、左),下设外务、大藏、兵部、工部、宫内、神祗、文部、司法八省(1873年设内务省)。1869年开始,明治政府强制实行“版籍奉还”、「废藩置县」政策,1871年将日本划分为3府72县,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政治体制。
改革身份制度,废除传统时代的“士、农、工、商”身份制度,将过去的公卿诸侯等贵族改称为“华族”,大名以下的武士改为“士族”;逐步废除封建俸禄、放开以前等级对于婚姻职业等方面的限制;此外亦颁布武士《废刀令》,以及建立户籍制度基础的《户籍法》。
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原有土地政策,许可土地买卖,实施新的地税政策;废除各藩设立的关卡;统一货币,并于1882年设立日本银行(国家的中央银行)。1871 年 ,明治政府派出以岩仓具视为首的大型使节团出访欧美,考察资本主义国家制度。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 、文明开化的口号下 ,政府积极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以高征地税等手段进行大规模原始积累,建立了一批以军工、矿山、铁路、航运为重点的国营企业。80年代初政府把一批国营企业和矿山廉价出售给与政府勾结因而拥有特权的资本家( 即所谓政商),以优厚的保护政策鼓励华族、地主、商人及上层士族投资经营银行、铁路及其他企业,培植了一批财阀。
教育方面,发展近代义务教育,将全国划分为8个大学区,颁布《考育敕语》,灌输考道、忠君爱国等思想此外亦选派留学生到英、美、法、德等先进国家留学。
军事方面,改革军队编制,陆军参考德国训练,海军参考英国海军编制;并于1872年颁布征兵令,凡年龄达20岁以上的成年男子一律须服兵役。发展国营军火工业;实行
军国主义,推崇武士道精神。
交通方面,改善各地交通,兴筑新式铁路、公路。1872年,第一条铁路——东京(新桥)至横滨(樱木町)间铁路通车。
司法方面,仿效西方制度,于1882年订立法式刑法,于1898年订立法、德混合式民事法,于1899年订立美式商法。
社会文化方面,提倡学习西方社会文化及习惯,翻译西方著作。历制上则停用阴历,改用太阳历计日(年号除外)。
宗教方面,基于政治理由,政府大力鼓励神道教,同时亦容许其它宗教的存在,1873年日本取消基督徒传教的禁令。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