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鼍鹃 霭鼍|: 2 曩 广东农业专业化与区域布局的变迁诱因 基于典型案例的分析 ■文/黎泽林 【摘要1本文通过对广东农业区域布局变迁的四个典型案例的剖析,揭示了广东农业区域布局变迁的基本原 因。在此基础上指出,在促进农业专业化及区域布局形成的过程中,政府的政策和规划需要顺应市场需求的变 化、比较经济利益的变化和生产技术革新的要求,进行农业空间结构的调整;遵循规模经济(外部的和内部 的)规律、产业关联和产业组织调整规律,建设农业产业基地和龙头企业;顺应追求比较经济利益的目的.按 照农业外部性治理的科学而可行的方法,推进特定农业类型的异地迁移。诚然,这还必须尊重当地的自然条件 与历史传统。 e 【关键词】广东农业区域布局变迁典型案例分析诱因 1, 革开放以来,广东农业区域布 东农业区域布局的变迁诱因。 为佛山市顺德区)的沙涪、龙江、勒 广 /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 X、 流、杏坛、均安、桂洲、大良、伦浯、 化中最为典型的案例有珠江二三 1.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的衰落与 北浯、陈村,原南海县(现为佛山市南 角洲桑基鱼塘的衰落与消逝、农业龙头企 消逝 海区)的南庄、沙头、九江、西樵,中 业的兴起与发展、工业化农业基地的异军 1.1基本情况 山市的南头、东风、小丰元、古镇,原新 突起、东莞畜牧业的异地转移等。这些案 1.1.1分布范围:桑基鱼塘历史上分 会县(现为江门市新会区)的荷塘、棠 例隐含着相关区域农业布局变迁的诱因。 布及数量虽有变化,但主要分布在珠三 下,鹤山市的古劳等镇(公社),是广 本文试图通过对上述案例的分析,揭示广 角的西部地区,范围包括原顺德县(现 东历史上的塘鱼主产区,俗称桑塘区或 78 I NEW EC0NOMY 嘲姻w嘲 酰誊 水区。改革开放伊始,上述地区耕地总 后,就长期停滞不前,主产区的桑基鱼 情况下,桑基鱼塘随之一落千丈,跌入 面积8.1 3万公顷,其中稻田占23.5%, 塘面积在2万公顷左右,l 978年珠三角 低谷。三是与比较经济效益的变化密切 鱼塘和塘基占7 2.4%。塘、基比例为 塘鱼产量、养殖面积为1 3.7万吨、4.6万 相关。在历史上生产力处于较低的水平 4.8:5.2。塘基中约1/2种植甘蔗,l/3种 公顷,较l 957年进展不是很大,但桑基 时期,桑基鱼塘经济效益相对较高,曾 植桑树。 鱼塘在这段时间,仍然是珠三角国民经 出现多次的“弃田筑塘,毁稻树桑”, 1.1.2历史变迁:在明朝中叶(1 6 济的支柱产业之~,承担着供应省内外 由此而得到迅速发展。但在上世纪9O年 世纪20年代)以后,珠三角丝织业已相 市场及巨大的出口重任。l 979年以后, 代末,桑基鱼塘基本从珠三角消失,也 当发达,广州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对外通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逐步由计划经经济 是因为工业发展的比较利益较高,工业 商口岸之一,洋商洋船纷纷到广州采购 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农业生产产生 化对桑基鱼塘的蚕食的结果。我国改革 生丝和丝织品,这样刺激了珠三角桑基 了深刻的变化,桑基鱼塘业得到很大发 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珠三角 鱼塘业的发展。屈大均在《广东新语》 展。后来,由于桑基子系统中蚕桑业增 在改革开放中,乡镇企业和城市化蓬勃 写道:“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 产幅度不可能很大,而且蚕茧价格低, 发展,有些鱼塘被建设成城镇区域,鱼 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 相对其他作物而言,无利可图,桑基鱼 塘从单一的生产功能,向承担更多的社 行”。这是对当时广东丝织品的品种、 塘这一传统产业的局限性也显露出来。 会功能转变,随着珠三角城市化步伐的 质量和对外贸易概况的写照。由于受市 随着市场经济纵深发展,这一传统生产 加快,桑基鱼塘已不复存在。在桑基子 场需求的影响,经营蚕桑比种植其他作 方式受到现代化生产的强力 中击,鱼塘 系统中,蚕桑业属密集型的劳动生产, 物获利更大,加速了珠江三角洲蚕业的 子系统中的淡水养殖业,不断扩大养殖 本身条件受到限制,其单位面积产量不 发展。不少地区从原来的果基鱼塘生产 种类纷纷养殖名优种类,传统的“广东 可能成倍或几倍增产,且在市场经济日 形式改为桑、塘专业性生产,许多过去 塘鱼养殖法”,已向多元化养殖技术发 渐发展后,蚕丝生产的各项成本大幅增 以种植龙眼的地方,后来也逐渐改种蚕 展。通过增氧机、注入新水、流水和使 加,经济效益差,不足以维持再生产, 桑。至1 91 2年,珠三角再次掀起“弃 用科学配合颗粒饲料,大大增加了鱼类 塘基上改种植优质高效的果树、花卉、 田筑塘,毁稻树桑”的高潮,广东蚕茧 放养密度,产量成倍甚至数倍增长,大 蔬菜等,蚕桑业从珠三角向粤北、粤西 产量已跃居全国第2位,占全国生茧产 大提高了经济效益, “蚕沙”已不是名 的地区转移。四是技术因素也进~步促 量1 4.1万吨的25.5%,世界第一次大战 优种类的饲料,桑基数量不断减少,桑 进了桑基鱼塘的衰亡。在市场经济作用 以后,珠三角桑基鱼塘面积推至历史顶 基鱼塘综合生态系统中,随着桑基子系 下,鱼塘子系统渐渐改变落后生产面 峰,桑基鱼塘范围扩大至北达广三铁 统不断减少而失去平衡,至上世纪90年 貌,科学的、新的养鱼技术不断应用, 路,西至西江干流,西南部伸向江门、 代末,桑基鱼塘已在珠三角退出历史舞 排灌系统得到改善,有了增氧机械,鱼 新会,南部至中山石歧,东部垮入番禺 名,基本消失。 塘放养密度增加,单位面积产量不断增 的广大地区。1 929m资本主义世界爆 1.2成因分析 加,养殖种类不断扩大,传统的“广东 发了巨大的经济危机并不断加剧,依赖 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的形成与兴衰 塘鱼养殖法”向多元化养殖发展,使桑 于国际市场的珠三角蚕桑业大受打击, 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与珠三角独 基鱼塘在珠三角逐渐消失,是改革开 1 938年日寇侵华,珠三角随之被占,对 特的地理条件有关。珠三角地区地势低 放、生产力更上一个台阶的结果。 桑基鱼塘业进一步推残,珠三角桑基鱼 洼,容易被洪水、涨潮淹没,劳动人民 塘业由此一蹶不振。 在兴修水利的同时,将废弃的河汉和低 2.农业龙头企业的兴起与发展 l 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采取 洼地挖深成鱼塘,所挖泥土堆于塘基, 2.1基本情况 有效措施,很快使这~古老的生产方式 成为土地,鱼塘养鱼,塘基土地种植农 农业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 得以恢复和发展,成立专门机构,开展 作物,形成科学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 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培育发展农业龙头 科学研究,不断总结和推广先进技术。 统一桑基鱼塘的模式。二是市场需求的 企业是解决农产品流通加工滞后问题的 塘鱼产量、面积1949年为5.2万D ̄{D3.5万 波动影响了桑基鱼塘的发展,特别是国 途径。 目前,广东拥有国家级、省级以 公顷,至1 957年上升为1 2.6万吨、5.7万 外市场对生丝的需求的变化。当市场上 及市、县级农业龙头企业的数量居全国 公顷,接近历史最高水平(1 936年)。 对蚕丝、塘鱼需求甚烈,其身价倍增, 前列,已有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42家, 但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实行计划 “~船生丝一船银”的情况下,桑基鱼 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 9l家,但广东省的农 经济,生产受到束缚,经一段高速恢复 塘得到大发展。而当经济危机、战乱的 产品加工率大约在30名左右,与发达国 NEW EC0N0MY J 79 家80%的加工率尚有很大差距。 广东农业龙头企业的经营范围包括 种植业、水产业、畜牧业、农产品加工 本,在生产的综合成本控制上,整体要 低于社会平均成本,产生了巨大的经济 效益,也使得农民的收益得到了提高。 第二,对规模经济效益的追求。在 经济发展的同时,广东省常住人口数量 迅速增加,农产品需求市场与城市规模 全省已建设占地300亩以上的各类现代农 业园区300多个。一大批特色农业与大型 农业脱颖而出,带动了农民致富,增强 了广东省农业发展的竞争力,也有力地 支撑了农村经济发展。由于各地的地理 及农产品销售等,有的专门从事家禽繁 育、孵化、饲养、饲料、饲料添加剂生 产、家禽屠宰深加工:有的集绿色蔬菜 条件不同、资源禀赋不同、人文环境不 同,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基 地和集群。 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有的 专门从事果品加工;特别是广东温氏集 团有限公司,以“公司+农户+客户” 、 不断扩大化,规模化的需求促进了规模 化的生产。但是农业生产在获取越来越 大的市场空间的同时,其生产空间也被 不断挤压,并且,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 程对农业生产的规模与效益提出了越来 越高的要求,农民自身也要求收入水平 得到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城市居民对 生活品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些因 素,使得农业龙头企业成了广东经济发 从目前广东农业产业基地形成与发 展来看,根据李志春(李志春,2006) 的归纳,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模式从事 包括鸡、猪的饲养、育种,饲料加工, 疫苗和兽药生产,以及肉产品加工业 :是根据地区优势建立的特色农业基 等,形成了以股份合作制为组织形式。 这些龙头企业的产品主要销往国内各大 中城市的大型超市,出口到欧、美、东 地。此类产业基地具有明显资源条件优 势,它们或集聚于交通便利的交通枢 纽,或聚集在资源条件独特的地区,或 种植历史性强的地方。二是依托大企业 带动的农业基地。此类基地以一家或几 家大企业为核心,形成产、加、销、出 南亚等多个国家或地区, 般都与有较 展的一个必然现象。 第三,与政府的支持分不开。 农业 龙头企业生产效率高,经济效益好,有 强科研能力的科研单位以各种形式合 作,不断开发新品种,创新生产手段, 为农民提供种苗、生产资料,免费举办 定期或不定期的技术培训,提供养殖、 种植技术,并按合同(有的没有合同) 收购农户的产品。 套标准化的经营模式,在激烈市场竞 口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基地。三是依靠专 业、科技优势建立高科技农业基地。这 类农业产业基地充分依据当地的农科教 整体优势、信息优势、技术优势,加快 科技成果转化,发展科技示范园区,形 成生物环保型、食药两用型等产业基 地。四是以市场为依托建立的农业基 争中农业科技水平得到不断提高,新技 术、新成果、新品种不断出现,在解决 三农问题上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广东 省对发展农业龙头企业非常支持,政府 在发展农业问题上转变思想,积极引导 农民在农业生产上发挥自主性、积极性 2.2成因分析 农业龙头企业的兴起主要基于以 下原因 第一,农业产业组织结构的变 革结果。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市场经 济的逐步确立与发展,原有的自给自足 或是单个农户从事生产的模式是一种完 全竞争型的市场结构,这种市场结构决 定了其市场行为的脆弱性,不能满足生 产力与市场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单个农 民生产的规模小,市场谈判能力弱,应 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因而其市场绩 效也必然是低效的。而农业龙头企业的 兴起实际上是对原有市场结构的一种改 与创造性,促使市场在农业生产与经营 中发挥主导作用。早在1 998年底,广东 省委省政府就做出部署,在东西两翼和 地。这种基地产生的前提是存在专业市 场或大量的中间商。产业集群内部、企 业之间的关系是以平等的交易为主,企 业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同时又相互 学习、不断创新。五是利用外资带动的 农业基地。外商一开始投资农业建立项 目,随着项目的扩大,带动相关产业的 发展,形成农业上中下游一体化配套投 山区重点扶持发展50家规模较大的农业 龙头企业,对经济落后的1 6个贫困县培 育48家扶贫农业龙头企业,让龙头企业 成为农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 3.工业化农业基地的异军突起 3.1基本情况 资的现象。六是通过国有企业改制繁 衍、集聚形成的农业产业基地。原有的 善,其竞争性降低,而垄断性则有所提 高。农业生产的整条产业链环节都由集 多年来,全省各地根据本地实际, 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展具有当地特 色的优势农产品,建立了一批优质农产 品生产基地,如南亚热带优质水果(丰甘 桔、香蕉、菠萝、荔枝、龙眼、沙田柚 等)基地、蔬菜基地、茶叶基地、糖蔗 基地和花卉苗木基地以及畜牧养殖基地 等,形成区域化和专业化生产。2007年 涉农国有企业拥有较雄厚的基础和较完 备的组织链条,经过改制后企业更具活 团掌握,提高了控制价格的能力,不容 易受到价格波动的影响,公司抵御风险 的能力也得到加强。整体来说,农业龙 头企业的出现反映了市场经济的规律。 力和竞争力,从而带动与之服务的仓 储、运输等企业的发展,成为当地农业 产业基地的龙头企业。 3-2成因分析 另外,在逐步发展过程中所确立的“公 司+农户”的体系降低了管理和交易成 80 I NEW ECONOMY 广东工业化农业基地的形成与快速 发展,是各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这些要 素是产业基地形成的直接原因所在,也 是聚集到产业基地内企业比较竞争优势 的源泉。这些要素的相互作用和进化, 最终为企业提供更具生命力的动态竞争 产业基地建设专项资金,支持产业基地孵 化器建设、土地开发和基础设施配套,用 河源等地成为东莞猪农集中的地区。 4.2原因分析 于产业基地技术创新资金i政府加大对基 东莞市畜牧业的异地迁移主要原因 有二:一是对产业负外部性的治理的结 地内企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等等:这些 政策措施都有助于企业落户于基地内并在 基地内发展壮大。 优势。总体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果。东莞环境容量日趋窘迫,不堪承受 养猪业的污染之重。东莞市政府提供的 资料表明,一头猪排放的污染负荷相当 于7一l 0个人排放的污染负荷。东莞现有 75万头生猪,要新建一座日处理1 32万吨 是自然资源和运输成本。无论是 历史上还是现在都有不少产业在靠近自然 资源的地方聚集。另外,企业总是希望以 最低的成本进入市场,这里面当然包括运 4。东莞畜牧业的异地转移 4.1基本情况 2007年1 2月4日,东莞市副市长李 输成本这~重要的成本因素,所以,同类 的污水处理厂,才能有效净化处理。按照 现在每吨0.8元的污水处理费计算,一年 需要4亿多元污水处理费。大量、分散、 简陋的畜禽养殖场,不仅严重污染地表水 源、污染空气环境,而且多数养殖场采用 企业比较容易在一个靠近市场、运输成本 较为低廉的地方聚集。农业基地的形成与 当地具有~定规模的土地资源及接近较大 规模的市场有一定的关系。 小梅在东莞市清理畜禽养殖业污染工作 会议上透露,2007年l1月26日召开的东 莞市第32次党政领导班子联席会议研究 决定,从2009年1月1日起,全市禁止养 二是外部规模经济的作用。相同的 企业之所以能够聚集在一个地方,很大 猪。根据四步走的安排,东莞将用一年 多时间分四步对全市范围内的养猪场进 行全面清理:到2007年1 2月1 5日,对暂 潲水养殖,易诱发食品安全事件。 二是比较经济利益驱使下的区域 分工的结果。东莞仅2465平方公里的土 的原因是外部规模经济在起作用。由于 大量的企业聚集在一起生产,就形成了 缓清理的养猪场进行核查,实行统一管 理;2007年年底前对所有非暂缓清理的 地,聚集了1 000多万城市人口,城市化 率接近80 ,保留大量养殖基地会占用 宝贵的土地资源。 “寸土寸金”的东莞 主动放弃养猪等劳动密集型的畜牧业, 释放土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这有利 于东莞优先发展最有竞争力高附加值的 产业,推动产业转移升级。也有利于其 很大的规模,同时也产生巨大的需求, 这种外部规模经济效应足以保证在这个 地区的企业能够得到从中间产品到劳动 力的高品质、低成本的供给。在产业基 地,即使是新加入的企业,也能得到各 养猪场进行彻底清理;2008年底之前, 对包括暂缓清理在内的所有养猪场进行 全面清理;2009年1月1目起,全市范 围内停止所有生猪养殖活动,仍进行生 猪养殖活动的场所“发现一个、清理一 个、查处一个”。由此,东莞畜牧业开 始了彻底的异地转移。 “东莞禁养猪”顿时成了人们热议 的焦点。而把时光退回到2O年前,东莞 种类型的相对廉价的劳动力供给。 三是相关延伸产业的支持。农业基 地的形成,使相关延伸产业得到发展及由 此而形成的相互支持关系。相关延伸产业 的发展,使基地内的企业可以得到专业化 他地区发展生猪生产。而且由于基地规 模大、土地成本低、用工成本低等,因 此即使加上运输成本,由外地基地输入 的农牧业产品也比本地自养的便宜。 5.结论及建议 的服务,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这些延 伸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业、技术服务业、专 业销售公司、商业性印刷出版业、展览 业、信息咨询业。在这些相关延伸产业的 发展和竞争中,形成了~个成熟的专业服 务市场,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出现。至于相 关延伸产业的大量集中,则是和基地的发 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二者是同时发展 是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养猪业是当时东 莞农业的拳头产业,生猪出口到香港等 地区。随着东莞工业化的步伐加快,农 业渐行渐远,其中曾经出口创汇的养猪 从上述四个典型案例看,实际上 反映了农业专业化与区域布局调整形式 的变化。珠三角桑基鱼塘的兴起与衰落 反映了农业种植品种变化的四个基本原 业也开始远离东莞~“背井离乡”。不 少人或许不知道,东莞养猪场从2O0l 至2006年间已有两次“大转移”行动。 因,即市场需求的变化、比较经济利益 的变化、生产技术的革新以及特定的必 需的自然条件的存在。其中市场需求和技 2001年起东莞开始从工业化向城市化转 的,是相互促进的。 四是制度和政府政策。相应的制度 变,清理养殖业的整治行动也开始了。 2002年前后,东莞养猪场外迁的高潮悄 然到来,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从未有 过。2005年,开始第二次大转移一多数 术进步因素的变化是对农业专业分工和区 域布局形成和演变产生重要影响的基础动 力。比较经济利益是农业专业化与区域布 安排和政府采取的产业政策对产业基地的 形成和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比如政府在 产业扶持和优惠政策方面积极引导企业在 产业基地选址;财政列支一定比例资金, 局调整演变的内在动力,特别是由于工业 化、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对土地空间产生 巨大的直接需求,这就客观上要求农业在 国营或股份制的养猪场也 ̄2002年前后 的个体猪农~样外迁了,大规模的猪场 作为产业基地中小企业孵化器建设资金和 向粤北等地迁移。惠州、博罗、韶关、 比较经济效益相对低下的情况下,腾出更 NEWEC0NOMY I 81 多的农业用地,发展相对高收益的工业和 府的政策引导和规划指引也能起到较为 成,也与当地传统上已经形成的生产习 第三产业以及相应的基础设施,这就使工 明显的作用,但其前提是政府必须顺应 惯和经验有很大的关系。如计划经济时 业、城镇的布局对农业布局产生一个空间 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基地形成的规律。 代遗留下来的农场、当地人独特的生活 上的替代过程。 而东莞畜牧业的异地迁移则基本服 习惯和生产经验等与农业生产经营相关 农业龙头企业兴起与农业基地的形 从产业转移的基本规律。其目的主要在 的因素,都有利于农业基地的形成。 成的两个案例,实际上从两个侧面反映 于降低要素成本,包括劳动力、环保成 因此,在促进农业专业化及区域 了现代农业的基本形式。它们的形成都 本和土地成本等,这是前几年东莞畜牧 布局形成的过程中,政府的政策和规划 遵循基本的产业发展规律,包括农业产 业异地迁移的自然的原因。但是,从东 需要顺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比较经济利 业组织结构演变规律、专业化与产业链 莞自身来说,是追求比较经济利益的必 益的变化和生产技术革新的要求,进行 构成(或者说是产业关联)的规律以及 然要求。当然,这也包括政府对畜牧业 农业空间结构的调整;遵循规模经济 内部和外部的规模经济规律。农业龙头 外部性(污染)治理的合理要求。 (外部的和内部的)规律、产业关联和 企业的形成是农业组织结构调整的必然 当然,自然条件及历史传统的长 产业组织调整规律,建设农业产业基地 要求,工业化、城镇化也对农业的规模 期积淀也是农业专业化和区域布局形成 和龙头企业:顺应追求比较经济利益的 化、效益化产生了更高的要求,而农业 的关键因素。如桑基鱼塘的形成、部分 目的,按照农业外部性治理的科学而可 要打破其规模小、布局分散的局面,必 农业基地的形成等都与当地独特的自然 行的方法,推进特定农业类型的异地迁 然地要逐步走上专业分工协作和区域布 地理条件密切相关。桑基鱼塘的形成是 移。诚然,这还必须尊重当地的自然条 局的道路,而农业基地的形成与龙头企 在珠三角平原中河网密布的“水乡”中 件与历史传统。颥 业的兴起往往是孪生的。当然,在这两 形成的,也得益于当地热带亚热带的气 (作者系华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 种现代农业组织形式的形成过程中,政 候条件和土壤条件。部分农业基地的形 生1 参考文献 【1】程昆、余秀江广东农业龙头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五家农业龙头企业的调查U】.南方农 村.2004(05); 【2】冯启新.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沉浮录U】.水产科技.2oo5(o1); 【3】傅晨.公司+农户”产业化经营的成功所在——基于广东温氏集团的案例研究U】.中国农村经济.2000( 02); 【4】侯宗肇实现“龙头企业(组织)+农户”向“市场+企业”的转化——珠江三角洲农业现代化途径探索U】.企 业经济.20{)2(02); 【5】江文.广东温氏食品企业集团经营模式的启迪U】.南方农村.1995(05); 【6】李中.珠江三角洲农业经营形式的现状和发展趋势【l1.广东社会科学.1987(01); 【7】李志春.发展广东农业产业集群的系统分析U】 南方农村.2006(4); 【8】林洁梅、黄健文.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探讨一从广东种业发展问题谈起U】.南方农 村.2003(05); 【9】区湛泉.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的由来U】.广东蚕业.1981(03); 【lO]m玉蓉、盛日玲.广东农业龙头企业培育核心竞争能力的实证研究l_I1.南方经济.2005(08); f11】曾尊固、谢杰、燕云.珠gr- ̄_角洲农业结构变化与空间转移U1.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06); 【12】张家盛、王东亚农业外部性问题及对策分析——以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生产方式为例U】.和田师范专科学 校学报2008(07) 82 I NEW ECONCI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