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国出口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来源:伴沃教育
2011年5月总164期󰀁第3期山󰀁东󰀁经󰀁济SHANDONGECONOMYMay.,2011Gen.164󰀁No.3

󰀁经济管理研究󰀁

我国出口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白红光󰀁陈建国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研究所,天津󰀁300071)

*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出口一直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影响我国出口的因素对出口的作用和影响程度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文章从经济增长、劳动禀赋、工资、劳动生产率、人力资本以及技术进步这几个因素,通过计量分析,分析这几个因素对出口的影响作用。得出我国在继续利用好低工资优势的同时,应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促进技术进步、提升出口产品结构及技术含量,保证我国出口的可持续性。

[关键词]󰀁出口;劳动生产率;工资;技术进步;人力资本

[中图分类号]F75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71X(2011)03-0056-04

󰀁󰀁一、引言

出口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大多以实证研究为主,不同之处在于研究的视角,选取的解释变量有所区别。总体来讲,以往研究分为三种类别。第一类,从国家层面研究出口的影响因素。赵革和黄国华(2006)将加工贸易进口、全球经济指数、外商直接投资、有效汇率、贸易条件等作为解释变量,实证分析了各变量对我国出口的影响。郝雁(2007)利用近代中国1870-1936年的年度统计数据,实证分析了银行汇价和外国收入水平的变动对近代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孙治宇(2010)将贸易伙伴国收入水平、本国出口商品相对价格和人民币汇率作为解释变量,研究它们对出口的影响。叶蓁(2009)将市场需求、市场供给、政府出口政策作为解释变量,应用面板模型,分析了各变量对出口的影响。此类研究中所选取的指标带有开放经济特征。第二类,从地区层面,如国内某区域或某省,研究出口的影响因素。林吉双和陈娜娜(2008)利用广东省1985-2007年的年度数据,运用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计量方法,将广东省进口额、实际利用外商投资额、贸易伙伴GDP和出口退税额作为解释变量,分析了各变

[4]

[3]

[2]

[1]

量对广东省出口贸易的影响。董小麟和肖姝娴(2005)将贸易伙伴国GDP、人民币汇率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作为解释变量,分析了各变量对广东、北京、浙江三地出口的影响。第三类,从某个行业层面研究出口的影响因素。刘志彪和张杰(2009)将企业规模成长率、人力资本、技术创新、企业区位、行业虚拟变量、地域虚拟变量作为解释变量,分析了各变量对制造业企业出口的影响。钟昌标(2007)将外资水平、资本密集度、企业规模、劳动力技能、研究与开发、国有资本份额作为解释变量,分析了各变量对电子行业出口的影响。资树荣(2006)将国内GDP、国内人口、国内城市化水平、国内居民的收入水平、国内食物生产的资源禀赋、世界GDP作为解释变量,分析了各变量对食物出口的影响。官皓(2009)将劳动力数量、专利数量、外国直接投资数额、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的支持度、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作为解释变量,分析了各变量对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影响。

[10]

[9]

[8]

[7][6]

[5]

第二、三类研究所选取的解释指标中也有个别指标反映开放经济特征,但更多指标只反映国内经济因素。综上所述,选取反映国内经济情况的指标作为解释变量,从国家层面上研究出口的影响因素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跨国公司与中国的环境管理󰀁(项目编号:06JJD630010)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白红光(1977-󰀁),男,天津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56󰀁的研究尚不多,本文将选取劳动禀赋、工资、劳动生产率、人力资本以及技术进步这几个国内经济情况指标,具体分析其对我国出口的影响。

二、模型及数据说明(一)变量选取Hasnat(2002)

[11]

该变量很有必要,和生产率因素一样,分别考察该变量滞后1期和5期的影响,分别见回归5和回归6。回归7-10中,分别考察了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对出口的影响,也分别考察该变量滞后1期和5期的影响,分别见回归7、8、9、10。

󰀁

和Beers(1998)

[12]

分别对发(三)各变量间的格兰杰非因果关系检验在滞后1期的水平上,总人口、劳动生产率与出口间不存在显著的格兰杰因果关系,但gdp、工资、人力资本、科技支出与出口间均存在10%或以下水平的显著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在滞后5期的水平上,各解释变量与出口变量间都不存在显著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我们将在后期的计量分析中来具体论证解释变量与出口间的关系。

(四)各变量间的预期作用

1.GDP。国内生产总值越高,可供出口的产出越多,所以出口越多。

2.总人口。劳动力是产出的决定因素,劳动力越多,产出越多,出口越高;另外,虽然我国主要出口劳动密集型的低技术产品,但随时间改变,资本和技术密集产品的出口份额在不断上升,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质量或技术含量也有所提升,那么熟练劳动力将对出口起到主导作用,然而,如果劳动力仍以粗糙劳动力为主,那么人口对出口的影响方向是不确定的,甚至为负。

3.工资。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成本中,工资成本占很大一部分,所以工资和出口间存在负向关系,工资越高,出口越少,从时间发展角度讲,工资呈上升趋势,预期该变量对出口的影响为负。

4.劳动生产率。人均生产率越高,产出能力越强,出口越多。

5.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提高,劳动力熟练程度上升,出口越多。

6.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对出口的影响不确定,如果出口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那么技术进步有利于出口;但如果出口以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出口将主要取决于劳动力禀赋和工资成本,技术变化的影响是不明显的,甚至为负。

三、估计结果

(一)GDP、总人口、时间变量t

从基准回归1中,可以看出,38年间,国内生产

󰀁57󰀁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出口进行计量分析。Hasnat将出口作为工资、人力资本、投资等变量的函数,Beers将出口作为国内生产总值、人口等变量的函数;本文综合二者模型中的变量,选取如下变量。

被解释变量:总出口。解释变量:GDP,用以衡量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程度。总人口,代表劳动力禀赋。人均生产率,代表劳动生产效率。工资,代表劳动力成本。高校毕业生人数,代表人力资本水平。科研支出,代表技术进步水平。对各变量取对数,以消除异方差的影响。时间跨度:1970-2007年,共38年。各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间有很高的相关性,统计相关性均在0.9以上,说明各解释变量的引入是合理的。各变量的定义和数据来源如下:log(ex)、log(gdp)、log(productivity)分别为总出口额、GDP、人均生产率(经济活动总增加值除以总人口),单位都是人民币,来源均为UN网站;log(popu-lation)为总人口,单位为人,来源为世行网站;log(wage)、Lnexpen、Lnhuman分别为中国职工年平均工资、科学研究支出的费用、高校毕业生数,单位分别为人民币、亿元人民币和人,来源均为中国统计年鉴;所有变量均采用对数形式。

(二)估计模型

采用Beers(1998)的方法,设立基准模型,将出口设为国内生产总值、人口的函数,即回归1;在此基础上依次加入我们要考察的其他变量,分析他们各自对出口的影响。回归2中,我们加入时间变量,t以考察随时间变化,以及国内生产总值、人口和时间的交互作用对出口的影响。回归3和回归4中,加入了人均生产率因素(以下简称生产率),考察生产率变化对出口的影响;因为生产率变化对出口的影响有滞后作用,实际回归中,我们分别考察该变量滞后1期和5期的影响,分别见回归3和回归4。回归5和6中,加入工资变量,考察劳动力成本对出口的影响,中国的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产品为主,加入

󰀁

总值和劳动禀赋对出口总体上起到了促进作用,均在1%水平上显著;国内生产总值即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水平对出口的作用在各回归中均显著为正向,可见经济增长对出口有稳定的促进作用。回归2中加入了时间的动态变化,可以看到,时间的动态变化对出口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出口随年度增加而不断增加,这与现实相符;而GDP对出口的作用依旧是显著的正向,但作用程度降低,系数为0.02,在回归1中,该项系数为1.07;GDP对出口的正向作用与预期相符。加入时间的动态变化项后,劳动力禀赋的作用变为显著的负向,原因是,被解释变量是总出口,包含了劳动、资本密集型和高科技产品等所有出口产品;如果劳动禀赋一直以低技能劳动力为主,那么劳动力禀赋对低技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作用为正,但对高技能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和高科技产品的作用就为负了;如果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包含的技能水平有所上升,比如说质量有所上升,或者资本密集型和高科产品出口比例不断上升,那么从时间变化趋势角度来讲,劳动禀赋对总出口的作用为负;以高科技产品出口为例,1992年到2007年15年间,中国高科技产品占制造品的出口比例从5%上升到30%,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例也在不断上升,可见,出口产品的等级确实在上升;劳动密集型产品也逐步摆脱次货的代名词,品牌数量急剧增加,质量不断提升;这种情况下,代表高技能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对出口的作用将为正。考察劳动禀赋的质量情况,从高校毕业生占总人口的变化比例来看,1970、1980、1990、2000、2007年这一比例分别为0.13󰀁、0.15󰀁、0.54󰀁、0.75󰀁、3.4󰀁,

󰀁

󰀁

用。对此的解释是,人均生产率取决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水平、总劳动力、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四个变量;就统计相关系数讲,人均生产率和这四个变量有很高的相关性;在滞后5期的水平上,四个变量中人力资本和经济增长对出口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总劳动力和技术进步对出口的作用显著为负,但人力资本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系数的绝对值大大小于总劳动力和技术进步系数的绝对值,所以,总体来讲,生产率对出口的作用为负。

工资。回归5中,工资的滞后1期变量在5%显著水平上为正,说明工资提高在短期内对出口有促进作用,原因可能是工资提高表明劳动者技能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但滞后5期时,见回归6,工资对出口的作用则变为显著负数,而且就系数绝对值来讲,超出了滞后1期时的系数,说明在长期,劳动力成本提高对出口有不利影响。解释是,长期以来,我国出口产品仍以低技能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以加工贸易为例,加工贸易额占出口总额比例从80年代迅速增加(也是真正对外开放的时候),近10年来,这一比例一直在50%以上,加工贸易恰好是以低技术劳动密集产品为主;可见,长期以来,我国的出口是以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因此,工资成本增加在长期内当然不利于出口增长;工资因素的回归符号也与预期相符。

(三)人力资本、技术进步

回归7、8中分别加入了人力资本的滞后1、5期变量,短期内人力资本的提升不利于出口,因为人力资本的提升会带来工资上升,不利于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长期内,人力资本对出口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1%水平上显著,人力资本提升带来劳动技能水平的提升,无论对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品还是对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来讲,都有利于其出口。回归9、10中分别加入了科研支出的滞后1、5期变量,无论在短期还是在长期,科研支出的增加都不利于出口,特别是在长期,有显著的负向作用,原因是,科研支出对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生产和出口有促进作用,但对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的产品生产和出口来讲,劳动成本是决定因素,技术并不发挥多大作用,反而增加了生产成本,降低了出口竞争力,不利于出口。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

󰀁

38年来仅提高了3.27󰀁,从另一个角度讲,

总劳动禀赋一直是以低技能劳动力为主;综上所述,劳动力禀赋对出口的负向作用是合理的。

(二)人均生产率、工资

人均生产率。1970年到2007年的38年间,人均生产率一直在上升。在回归3中,滞后1期的生产力对出口的作用为正,但不显著;回归4中,滞后5期的生产力的系数变为负,且在1%水平上显著;回归11、12中我们分别控制了其他解释变量的影响,生产率变量的回归结果仍然没有多大变化,只是在长期内,负向作用的显著水平降低为10%水平,可见,在长期,生产率的提高对出口有稳定的负向作󰀁58󰀁通过本文的分析,不同因素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存在差异,具体来讲:

随时间发展,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水平是决定出口的重要因素,发展水平越高,越有利于出口。由于总劳动力(总人口)依然是以低能劳动力为主,而出口产品中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比例上升,加之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质量提升,劳动力禀赋或者精确的说低技能劳动力禀赋越来越有碍于出口。出口仍然以低技能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工资依然是出口的重要决定因素。人力资本提升利于出口。

通过对我国过去1970-2007年数据检验,技术进步不利于我国的出口,其原因在于过去我国出口品的技术含量很低,技术进步无法发挥作用。长期内随着我国的低工资优势将逐步减弱,将被东盟等发展中国家取代。为保持我国出口产品的长期竞争力,发挥技术进步的作用必不可少。

人均生产率提高在长期内阻碍出口,原因在于,劳动生产率受劳动力禀赋和技术进步的制约,如果劳动力禀赋和技术进步对出口都发挥负向作用,那么,劳动生产率对出口的作用也是负向的。只有提高整体劳动力的教育水平,同时,让技术进步真正发挥对出口的促进作用,劳动生产率才能发挥出对出口的促进作用。

在一段时间内,我国既要保证出口的增长,同时也要着力不断改善出口的产品结构,这样才能保证我国出口的可持续性。因此,我国应该在利用好低工资优势的同时,通过提高人口质量,如加大对技能人才、高学历人才培养来提升人力资本水平;与此同时,国家政策层面应鼓励提高生产中技术成果的利用率,鼓励企业对技术进步投入,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

󰀁注󰀁

󰀁log(ex)与log(gdp)、log(population)、log(productiv-ity)、lnexpen、lnhuman、log(wage)的统计相关系数分别为0.992、0.984、0.987、0.983、0.924、0.970。

󰀁单位根检验:对各变量对数原序列进行检验,带截距项,发现均为非平稳序列,对他们的一阶差分序列检验则发现均变为平稳序列,所以各变量的对数序列均为一阶单整序列。协整检验:对各变量对数序列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发现他们间存在显著的协整关系(至多3个协整关系),可以进行回归。

󰀁世界银行网站,http://ddp-ext.worldbank.org/ext/

DDPQQ/report.do?method=showReport。

󰀁数据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高校毕业生数据,经计算得来。

󰀁人均生产率和GDP、总劳动力、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四个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0.95、0.90、0.99。

󰀁数据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加工贸易数据,经计算得来。

参考文献:

[1]赵革,黄国华.25年来中国外贸出口增长因素分析[J].统计研究,2006,(12):20-22.

[2]郝雁.近代中国出口贸易变动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1870-1936)[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7,(02):79-85.

[3]孙治宇.影响中国出口贸易的主导因素分析[J].经济评论,2010,(03):76-82.

[4]叶蓁.政策扭曲与过度竞争:中国出口扩张的决定因素及其绩效[J].当代财经,2009,(06):95-101.

[5]林吉双,陈娜娜.广东省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2008,(09):20-24.

[6]董小麟,肖姝娴.中国三地区出口影响因素比较实证分析󰀁󰀁󰀁对广东、北京、浙江三地的研究[J].区域经济,2005,(05):4-7.

[7]刘志彪,张杰.我国本土制造业企业出口决定因素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9,(08):99-112.

[8]钟昌标.影响中国电子行业出口决定因素的经验分析[J].经济研究,2007,(09):62-70.

[9]资树荣.我国食物出口贸易的发展与影响因素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01):49-53.

[10]官皓,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情况,2009,(10):13-17.

[11]BabanHasnet..Theimpactofcorelabourstandardsonexports[J].InternationalBusinessReview,2002,vo.l11.

[12]VanBeers,C..LaborstandardsandtradeflowsofOECDcountries[J].TheWorldEconomy,1998,vol21,NO.1.

[13]世界银行官方网站统计数据库,http://ddp-ext.worldbank.org/ext/DDPQQ/report.do?method=showReport.

[14]国际劳工组织官方网站,http://laborsta.ilo.org/STP/guest,Table:5AWages,byeconomicactivity.

[15]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08/indexch.htm.

(责任编辑:郝󰀁涛)

󰀁5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