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2高考化学考前必练题型三 化学反应原理逐空特训

来源:伴沃教育
化学反应原理逐空特训

A组(30分钟)

1.近年来,有机液体氢化物储氢技术已被认为是长距离、大规模氢能输送的有效手段。其中某制氢、储氢系统包括制氢、加氢、释氢三个阶段。回答下列问题: 释氢

一定条件下,环己烷的气相脱氢反应为(g)(g)+3H2(g) ΔH>0。

(1)恒压下,环己烷起始浓度相同时,该反应在有、无分子筛膜时环己烷的平衡转化率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其中分子筛膜能选择性分离出H2。

环己烷平衡转化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点环己烷平衡转化率高于B点的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温度下,恒容密闭容器中,若环己烷的起始物质的量浓度为a mol·L1,达到平衡时,H2的产率为b,则该温度下反应的平衡常数K=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

答案 (1)该反应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升温平衡正向移动,环己烷平衡转化率增大 相同温度下,分子筛膜能从反应体系中不断分离出H2,有利于反应正向进行,故A点环己烷平衡转27a4b427a3b4化率高于B点 (2)(或)

a1-b1-b

解析 (1)(g)(g)+3H2(g) ΔH>0,为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正向

移动,环己烷平衡转化率增大;相同温度条件下,分子筛膜能从反应体系中不断分离出H2,有利于平衡正向移动,因此A点环己烷平衡转化率高于B点。

(2)某温度下,恒容密闭容器中,若

的起始物质的量浓度为a mol·L-1,达到平衡时,

H2的产率为b,则生成的氢气为3ab mol·L-1,因此平衡时的浓度为a(1-b)mol·L-1,

的浓度为ab mol·L-1,因此该温度下反应的平衡常数

ab×3ab327a3b4

K==。

a1-b1-b

2.在T ℃、压强为3.6 MPa条件下,向一恒压密闭容器中通入氢氮比为3的混合气体,体系中气体的含量与时间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反应20 min达到平衡,试求0~20 min内氨气的平均反应速率v(NH3)=________MPa·min1。该温度下N2(g)+3H2(g)

2NH3(g)以分压表示的平衡常数的计算式Kp=_______________。

若起始条件一样,在恒容容器中发生反应,则达到平衡时H2的含量符合上图中________点(填“d”“e”“f”或“g”)。

1

×3.6 MPa290.42-

答案 0.02 (或 MPa2) g 3220.8×2.4

×3.6 MPa××3.6 MPa393

1

×3.6 MPa9p2NH31-解析 v(NH3)==0.02 MPa·min;根据题中图像数据得出Kp==20 minpN2·p3H21

×3.6 MPa290.42

= MPa-2;起始条件一样,在恒容容器中发生反应,3220.8×2.4

×3.6 MPa××3.6 MPa393相对于恒压状态,物质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慢,且平衡左移,H2的百分含量增大,所以g点符合要求。

3.(1)用催化转化装置净化汽车尾气,装置中涉及的反应之一为2NO(g)+2CO(g)

N2(g)

+2CO2(g)。探究上述反应中NO的平衡转化率与压强、温度的关系,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催化装置比较适合的温度和压强是________________。

(2)汽车使用乙醇汽油并不能减少NOx的排放,某研究小组在实验室以耐高温试剂Ag-ZSW-5nNO

催化,测得NO转化为N2的转化率随温度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在=1条件下,最佳

nCO温度应控制在________左右。

(3)工业上用AlSiFe合金在一定条件下还原白云石[主要成分为CaMg(CO3)2]可制取金属镁。实际生产中镁的还原率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曲线如图1、2所示。

①实际生产中通过添加氟盐来提高镁的还原率,选择最佳的氟盐及添加量是__________。 ②温度一般控制在1 140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氨气制取尿素[CO(NH2)2]的合成塔中发生反应:2NH3(g)+CO2(g)

CO(NH2)2(l)+

nNH3nH2O

H2O(g)。下图为合成塔中不同氨碳比a [] 和水碳比b[]时二氧化碳转化率(α)。b

nCO2nCO2宜控制在______范围内(填字母)。 A.0.6~0.7 C.1.5~1.6

a宜控制在4.0左右,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1~1.1

答案 (1)400 K、1 MPa (2)870 K(860~880 K内都可以)

(3)①CaF2、3% ②该温度时,镁还原率已接近90%,温度低还原率低,温度太高能耗高 (4)A 当氨碳比大于4.0时,增大氨气的量,CO2转化率增加不大,但生产成本提高了;氨碳比太小,CO2转化率低

4.乙烯气相水合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2H4(g)+H2O(g)

C2H5OH(g) ΔH=-45.5 kJ·mol1,

下图是乙烯气相水合法制乙醇中乙烯的平衡转化率与温度、压强的关系[其中n(H2O)∶n(C2H4)=1∶1]。

(1)列式计算乙烯气相水合制乙醇反应在图中A点的平衡常数Kp: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平衡分压代替平衡浓度计算,分压=总压×物质的量分数)。

(2)图中压强(p1、p2、p3、p4)的大小顺序为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气相直接水合法常采用的工艺条件:磷酸/硅藻土为催化剂,反应温度290 ℃、压强6.9 MPa,n(H2O)∶n(C2H4)=0.6∶1。乙烯的转化率为5%,若要进一步提高乙烯转化率,除了可以适当改变反应温度和压强外,还可以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设起始时C2H4和H2O(g)的物质的量均为n mol,则Kp=

pC2H5OH

pC2H4·pH2O

20%np2n-20%n20×180---

MPa1=2 MPa1≈0.07 MPa1

80%np280×7.852n-20%n

(2)p1<p2<p3<p4 正反应方向是气体分子数减少的反应,相同温度下,压强升高乙烯转化率提高

(3)将产物乙醇液化移去,增加n(H2O)∶n(C2H4)

解析 (2)增大压强,平衡将正向移动,能提高C2H4的转化率,故利用图像可知压强:p1<p2<p3<p4。

5.工业上先将煤转化为CO,再利用CO和水蒸气反应制H2时,存在以下平衡:CO(g)+H2O(g)

CO2(g)+H2(g)。

(1)向2 L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CO和H2O(g),800 ℃时测得部分数据如下表。

t/min n(H2O)/mol n(CO)/mol

则从反应开始到2 min时,用H2表示的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温度下反应的平衡常数K=________________(小数点后保留2位有效数字)。

(2)相同条件下,向2 L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1 mol CO(g)、1 mol H2O(g)、2 mol CO2(g)、2 mol H2(g),此时v正________(填“>”“<”或“=”)v逆。 (3)已知该反应在不同的温度下的平衡常数数值如下表。

t/℃ K

某温度下,如果平衡浓度符合下列关系式:3c(CO)·c(H2O)=5c(H2)·c(CO2),判断此时的温度是________。

答案 (1)0.075 mol·L1·min1 1.19 (2)< (3)1 000 ℃

1.20-0.90 mol解析 (1)v(H2)=v(H2O)==0.075 mol·L-1·min-1,由表格数据可知3 min后

2 L×2 min达到平衡,根据“三段式”可计算平衡时:n(H2)=0.50 mol,n(CO2)=0.50 mol, 0.500.50

×22cCO2·cH2

K==≈1.19。

cCO·cH2O0.300.70

×22

0 1.20 0.80 1 1.04 0.64 2 0.90 0.50 3 0.70 0.30 4 0.70 0.30 700 1.67 800 1.19 830 1.00 1 000 0.60 1 200 0.38 1×1cCO2·cH2

(2)Q===4>K,故平衡逆向移动,v正<v逆。

cCO·cH2O0.5×0.53

(3)由关系式可知K==0.60,对应温度为1 000 ℃。

5

6.二氧化碳催化加氢合成乙烯是综合利用CO2的热点研究领域。回答下列问题:

(1)理论计算表明,原料初始组成n(CO2)∶n(H2)=1∶3,在体系压强为0.1 MPa,反应达到平衡时,四种组分的物质的量分数x随温度T的变化如图所示。

图中,表示C2H4、CO2变化的曲线分别是______、______。CO2催化加氢合成C2H4反应的ΔH________0(填“大于”或“小于”)。

(2)根据图中点A(440 K,0.39),计算该温度时反应的平衡常数Kp=_________________ MPa(列出计算式。以分压表示,分压=总压×物质的量分数)。 答案 (1)d c 小于

0.39

0.1×0.394×0.1×

491

(2)(或×3) 0.3940.0390.1×0.396×0.1×2

3

解析 (1)由题中信息可知,两反应物的初始投料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由图中曲线的起点坐标可知,c和a所表示的物质的物质的量分数之比为1∶3,d和b表示的物质的物质的量分数之比为1∶4,则表示乙烯变化的曲线是d,表示二氧化碳变化曲线的是c;由图中曲线的变化趋势可知,升高温度,乙烯的物质的量分数减小,则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则该反应为放热反应,ΔH小于0。

(2)原料初始组成n(CO2)∶n(H2)=1∶3,在体系压强为0.1 MPa建立平衡。由A点坐标可知,该温度下,氢气和水的物质的量分数均为0.39,则乙烯的物质的量分数为水的四分之一,即0.390.39

,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分数为氢气的三分之一,即,因此,该温度下反应的平衡常数43

-3

0.39

0.1×0.394×0.1×

491-3。 Kp= MPa-3或×3 MPa0.39240.039

0.1×0.396×0.1×

3

7.(1)一定条件下,用Fe2O3、NiO或Cr2O3作催化剂对燃煤烟气进行回收。反应为2CO(g)+SO2(g)

催化剂

2CO2(g)+S(l) ΔH=-270 kJ·mol1。

①其他条件相同、催化剂不同,SO2的转化率随反应温度的变化如图1,Fe2O3和NiO作催化剂均能使SO2的转化率达到最高,不考虑催化剂价格因素,选择Fe2O3的主要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某科研小组用Fe2O3作催化剂。在380 ℃时,分别研究了[n(CO)∶n(SO2)]为1∶1、3∶1时SO2转化率的变化情况(图2)。则图2中表示n(CO)∶n(SO2)=3∶1的变化为曲线________。 (2)目前,科学家正在研究一种以乙烯作为还原剂的脱硝(NO)原理,其脱硝率与温度、负载率(分子筛中催化剂的质量分数)的关系如图3所示。

为达到最佳脱硝效果,应采取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Fe2O3作催化剂时,在相对较低温度可获得较高的SO2转化率,从而节约能源 ②a (2)350 ℃、负载率3.0%

解析 (1)②分析图2,相同时间内曲线a的转化率比曲线b的转化率大,且曲线a达到平衡的时间小于曲线b。根据反应物的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大,向正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SO2的转化率越大,可知曲线a表示n(CO)∶n(SO2)=3∶1的变化曲线。

8.氯气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氯气是有机合成中的重要试剂,丙烯(CH2==CHCH3)和Cl2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CH2==CHCH3(g)+Cl2(g)

CH2==CHCH2Cl(g)

+HCl(g)。一定压强下,该反应在不同温度、不同投料比时,达到平衡时Cl2的转化率如图所示(T1<T2<T3):

(1)该反应的ΔH________(填“>”或“<”)0。

(2)下列措施能增大丙烯的平衡转化率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降低温度 C.使用新型催化剂

B.减小容器的体积 D.从容器中移走氯化氢

(3)T1时,在容积为5 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0.15 mol丙烯和0.10 mol Cl2,10 min时达到平衡,则v(Cl2)=__________ mol·L1·min1,平衡常数K=________,保持温度不变,减小投料比,K值将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若起始时向该容器中充入0.30 mol丙烯、0.20 mol Cl2、0.15 mol CH2==CHCH2Cl和0.30 mol HCl,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述反应在低于某温度时,CH2==CHCH2Cl的产率快速下降,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2)AD (3)0.001 2 1 不变 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因为Q=0.75<K(合理即可) (4)丙烯与氯气发生了加成反应(合理即可)

解析 (1)根据图像,随着温度升高,Cl2的转化率降低,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即该反应ΔH<0。(2)正反应是放热反应,降低温度,平衡正向移动,丙烯转化率增大,故A项正确;此反应属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减小容器的体积,相当于增大压强,平衡不移动,故B项错误;使用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移动无影响,故C项错误;移走氯化氢,nC3H60.15 mol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丙烯的转化率增大,故D项正确。(3)==1.5,T1

nCl20.10 mol时氯气的转化率为60%,则

CH2==CHCH3(g)+Cl2(g)

CH2==CHCH2Cl(g)+HCl(g)

起始/mol 0.15 0.10 0 0 变化/mol 0.06 0.06 0.06 0.06 平衡/mol 0.09 0.04 0.06 0.06

0.06

则v(Cl2)= mol·L-1·min-1=0.001 2 mol·L-1·min-1;根据化学平衡常数的定义得K=1;

5×10

K值只受温度的影响,减小投料比,化学平衡常数不变;此时的浓度商Q=0.150.30

×55cCH2==CHCH2Cl·cHCl==0.75<1,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 0.300.20cCH2==CHCH3·cCl2

×55

9.(2021·河北高三模拟)CH4是一种具有强温室效应的分子,将其先转化为合成气(CO/H2)再合成液态链烃或芳香烃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

已知:甲烷转化为合成气主要是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如下反应: CH4(g)+H2O(g)CO(g)+H2O(g)

CO(g)+3H2(g) ΔH>0 反应Ⅰ CO2(g)+H2(g) ΔH<0 反应Ⅱ

(1)向一定温度下的2 L刚性容器中充入1 mol甲烷和3 mol水蒸气,5 min后体系达平衡状态,此时容器中含有0.4 mol CO和0.3 mol CO2,则5 min内反应Ⅰ的平均速率v(CH4)=________ mol·L1·min1,该温度下反应Ⅱ的平衡常数K=________。

(2)在起始投料比一定的刚性容器中,温度对CH4平衡转化率、CO选择性、CO2选择性的影响如图1所示,其中表示CO2选择性的曲线是________(填“a”“b”或“c”)。若其他条件一定,向原料气中加入惰性气体稀释并保持总压强不变,测得CO的平衡百分含量增大(如图2),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0.07 0.9 (2)c 反应Ⅰ是气体体积增加,反应Ⅱ气体体积不变,其他条件一定,恒压充惰性气体相当于减压,反应Ⅰ平衡右移,CO的平衡百分含量增大(答案合理即可) 解析 (1)生成0.3 mol的二氧化碳意味着消耗0.3 mol的一氧化碳,则说明反应共生成0.3 mol+0.4 mol=0.7 mol的一氧化碳,即消耗了0.7 mol甲烷,则5 min内反应Ⅰ的平均速率v(CH4)0.7

2

= mol·L-1·min-1=0.07 mol·L-1·min-1,反应Ⅰ和Ⅱ消耗水的物质的量为0.7 mol+0.3 52

mol=1 mol,剩余水的物质的量为3 mol-1 mol=2 mol,浓度为 mol·L-1=1 mol·L-1,反

22.4

应Ⅰ生成氢气2.1 mol,反应Ⅱ生成氢气0.3 mol,所以氢气的浓度为 mol·L-1=1.2 mol·L

2

-1,容器中

0.40.3

CO的浓度为 mol·L-1=0.2 mol·L-1,CO2的浓度为 mol·L-1=0.15 mol·L

22

-1,该温度下反应Ⅱ的平衡常数

cCO2·cH20.15×1.2K===0.9。

cCO·cH2O0.2×1

(2)随着温度升高,反应Ⅱ逆向移动,二氧化碳的选择性降低,故c表示CO2选择性的曲线。

B组(30分钟)

1.已知CO2催化加氢合成乙醇的反应原理为2CO2(g)+6H2(g)ΔH<0。

C2H5OH(g)+3H2O(g)

(1)图1、图2分别是CO2的平衡转化率随压强及温度的变化关系,已知m为起始时的投料比,nH2

即m=。①图1中投料比相同,温度从高到低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判断

nCO2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图2中m1、m2、m3从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 (2)图3表示在总压为5 MPa的恒压条件下,且m=3时,平衡状态时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分数与温度的关系。则曲线d代表的物质为____________(填化学式),T4温度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p=________ MPa4(提示:用平衡分压代替平衡浓度来计算,某组分平衡分压=总压×该组分的物质的量分数,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三位)。

答案 (1)①T3>T2>T1 正反应放热,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温度越高,CO2的平衡转化率越小 ②m1>m2>m3 保持n(CO2)不变,增大n(H2),平衡正向移动,CO2的平衡转化率增大 (2)C2H5OH 0.243

解析 (2)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CO2、H2含量增大、C2H5OH、H2O含量减小,乙醇的含5×12.5%×5×37.5%31

量是水蒸气的倍,所以曲线d代表的物质为C2H5OH;Kp= MPa-4 6235×37.5%×5×12.5%≈0.243 MPa-4。

2.一定量的CO2与足量的C在恒压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C(s)+CO2(g)

2CO(g) ΔH=

+173 kJ·mol1,若压强为p kPa,平衡时体系中气体体积分数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650 ℃时CO2的平衡转化率为________。

(2)T1 ℃时平衡常数Kp=________ kPa(用平衡分压代替平衡浓度计算,分压=总压×物质的量分数);该温度下达平衡后若再充入等物质的量的CO和CO2气体,则平衡__________(填“正向”“逆向”或“不”)移动,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25% (2)0.5p 不 Qp=Kp

解析 (1)650 ℃时,平衡时CO2的体积分数为60%,设其物质的量为0.6 mol,则平衡时CO1

的物质的量为0.4 mol,起始时CO2的物质的量为0.6 mol+×0.4 mol=0.8 mol,故CO2的

20.8 mol-0.6 mol

平衡转化率为×100%=25%。

0.8 mol

(2)T1 ℃时,平衡时CO与CO2的体积分数相等,其平衡分压均为0.5p kPa,则此时的平衡常0.5p kPa2

数为Kp==0.5p kPa;该温度下达平衡后若再充入等物质的量的CO和CO2气体,

0.5p kPa则CO与CO2的体积分数仍相等,气体的分压保持不变,即Qp=Kp,所以平衡不移动。 3.用O2将HCl转化为Cl2,可提高效益,减少污染。新型RuO2催化剂对上述HCl转化为Cl2的总反应具有更好的催化活性。

(1)实验测得在一定压强下,总反应的HCl平衡转化率(αHCl)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下图:

则总反应的ΔH________(填“>”“=”或“<”)0。

(2)在上述实验中若压缩体积使压强增大,请在上图画出相应αHCl~T曲线的示意图,并简要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措施中,有利于提高αHCl的有________(填字母)。 A.增大n(HCl) C.使用更好的催化剂 答案 (1)<

B.增大n(O2) D.移去H2O

(2)

温度相同的条件下,增大压强,平衡右移,αHCl增大,因此曲线应在原曲线上方 (3)BD 解析 (1)结合题中αHCl~T图像可知,随着温度升高,αHCl降低,说明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得出正反应方向为放热反应,即ΔH<0。 1

(2)结合可逆反应2HCl(g)+O2(g)

2

H2O(g)+Cl2(g)的特点,增大压强平衡向右移动,αHCl

增大,则相同温度下,HCl的平衡转化率比增压前的大,曲线如答案中图示所示。 1

(3)有利于提高αHCl,则采取措施应使平衡2HCl(g)+O2(g)

2

H2O(g)+Cl2(g)正向移动。增

大n(HCl),则c(HCl)增大,虽平衡正向移动,但αHCl减小,A项错误;增大n(O2)即增大反应物的浓度,移去H2O即减小生成物的浓度,都能使平衡正向移动,B、D项正确;使用更好的催化剂,只能加快反应速率,不能使平衡移动,C项错误。 4.对于反应2SiHCl3(g)

SiH2Cl2(g)+SiCl4(g),采用大孔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剂,

在323 K和343 K时SiHCl3的转化率随时间变化的结果如图所示。

比较a、b处反应速率大小:va_______vb(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反应速率v=v正-v逆=k正xSiHClk逆xSiH2Cl2xSiCl4,k正、k逆分别为正、逆反应速率常数,x为物质的量分数,

32v正

计算a处的=____________(保留1位小数)。

v逆

答案 大于 1.3

解析 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a点温度为343 K,b点温度为323 K,故反应速率:va>vb。反应速率v=v

正-v逆=

k正x2SiHCl3k逆xSiH2Cl2xSiCl4,则有v

正=

k正x2SiHCl3,v

逆=

k逆xSiH2Cl2xSiCl4,343 K下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v正=v逆,即k正x2SiHCl3=k逆xSiH2Cl2xSiCl4,

此时SiHCl3的平衡转化率α=22%,经计算可得SiHCl3、SiH2Cl2、SiCl4的物质的量分数分别为0.78、0.11、0.11,则有k正

×0.782=k

×0.112,

k正

0.112=2≈0.02。a处SiHCl3的平衡转化k逆0.78

v正

率α=20%,此时SiHCl3、SiH2Cl2、SiCl4的物质的量分数分别为0.8、0.1、0.1,则有=

v逆

k正x2SiHCl3k逆xSiH2Cl2xSiCl4k正2xSiHCl3k逆0.02×0.82

==≈1.3。

0.12

xSiH2Cl2xSiCl45.(2021·江苏高三模拟)肼(N2H4)和水混溶形成水合肼(N2H4·H2O),水合肼有弱碱性和强还原性。因为其反应产物无污染,广泛用于在碱性条件下与金属离子反应来回收金属。 (1)某科研小组利用N2H4·H2O还原碱性含铜废液(主要成分为[Cu(NH3)4]Cl2、NH4Cl、氨水)回收铜。已知:存在平衡[Cu(NH3)4]2

Cu2+4NH3。

①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反应40 min,溶液pH和温度的变化对铜回收率影响如图1和图2,回收铜的最佳条件为________________,溶液pH不断增大,铜回收率降低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介质锅炉内壁容易发生电化学腐蚀而生锈,水合肼和Na2SO3都可作为锅炉用水的防腐蚀添加剂。

①水合肼用作锅炉防腐蚀添加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与Na2SO3相比,水合肼作为防腐蚀添加剂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4OH+N2H4·H2O+2[Cu(NH3)4]2===N2↑+2Cu↓+8NH3↑+5H2O ②pH=10、75 ℃ 碱性增强,溶液中NH4转化成NH3,有利于生成[Cu(NH3)4]2,溶液中游离Cu2

减少,所以Cu的回收率降低 (2)①水合肼有强还原性能除掉水中溶解的氧气,减缓锅炉的腐蚀 ②N2H4的用量少,不产生其他杂质

解析 (1)①N2H4·H2O还原碱性含铜废液(主要成分为[Cu(NH3)4]Cl2、NH4Cl、氨水)回收铜,且存在平衡[Cu(NH3)4]2+

Cu2++4NH3,则生成物为铜,铜元素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则氮

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为氮气,结合氧化还原反应配平得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4OH-+N2H4·H2O+2[Cu(NH3)4]2+===N2↑+2Cu↓+8NH3↑+5H2O。②根据图中信息,pH=10时回收率最高,温度在75 ℃时回收率已经很高,再升高温度回收率升高并不多但需要的能量大,故回收铜的最佳条件为pH=10、75 ℃,溶液pH不断增大铜回收率降低的原因可能是碱性增

2+2+强,溶液中NH+4转化成NH3,有利于生成[Cu(NH3)4],溶液中游离Cu减少,所以Cu的

回收率降低。

6.高炉炼铁产生的高炉气中含有CO、H2、CO2等气体,利用CO和H2在催化剂作用下合成甲醇,是减少污染、节约能源的一种新举措,反应原理为CO(g)+2H2(g)

CH3OH(g) ΔH。

(1)在体积不同的两个恒容密闭容器中分别充入1 mol CO和2 mol H2,测得平衡混合物中CH3OH的体积分数在不同压强下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

在如图A、B、C三点中,选填下表物理量对应最大的点。

反应速率v 平衡常数K 平衡转化率α nH2(2)一定温度下,CO的转化率与起始投料比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测得D点氢气的转

nCO化率为40%,则x=________。

答案 (1)C AB A (2)3

解析 (1)CO(g)+2H2(g)CH3OH(g)是气体分子数减小的反应,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增

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CH3OH(g)的体积分数增大,所以p2>p1。A、B、C三点中,C点的压强大、温度最高,所以反应速率最大;A、B两点温度相同,所以平衡常数K相等,由题图知,升高温度,CH3OH(g)的体积分数减小,说明该反应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则升高温度,平衡常数K减小,故平衡常数K:A=B>C;A点CH3OH(g)的体积分数最大,故A点的平衡转化率α最大。

(2)设n(CO)=1 mol,n(H2)=x mol,依据三段式

CO(g) + 2H2(g)

CH3OH(g)

始/mol 1 x 0 变/mol 0.6 1.2 0.6

1.2

测得D点氢气的转化率为40%,则=0.4,解得x=3。

x

7.(2020·长沙一中高三月考)Ⅰ.分解HI曲线和液相法制备HI反应曲线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

(1)反应H2(g)+I2(g)

2HI(g)的ΔH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0。

4H+SO24+2I、I2+I

(2)将二氧化硫通入碘水中会发生反应:SO2+I2+2H2OI3,

图2中曲线a、b分别代表的微粒是____________(填微粒符号);由图2知要提高碘的还原率,除控制温度外,还可以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NOx的排放主要来自于汽车尾气,包含NO2和NO,有人提出用活性炭对NOx进行吸附,发生反应如下: 反应a:C(s)+2NO(g)ΔH=-34.0 kJ·mol1 反应b:2C(s)+2NO2(g)ΔH=-64.2 kJ·mol1

(3)对于密闭容器中反应a,在T1 ℃时,借助传感器测得反应在不同时间各物质的浓度如下:

--

N2(g)+CO2(g)

N2(g)+2CO2(g)

时间/min 浓度/(mol·L1) NO N2

30 min后,只改变某一条件,反应重新达到平衡;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判断改变的条件可能是________(填字母)。 A.加入一定量的活性炭 C.适当缩小容器的体积

B.通入一定量的NO D.加入合适的催化剂

-0 1.00 0 10 0.58 0.21 20 0.40 0.30 30 0.40 0.30 40 0.48 0.36 50 0.48 0.36 (4)①某实验室模拟反应b,在密闭容器中加入足量的C和一定量的NO2气体,维持温度为T2 ℃,如图为不同压强下反应b经过相同时间NO2的转化率随着压强变化的示意图。请分析,1 050 kPa前,反应b中NO2转化率随着压强增大而增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用某物质的平衡分压代替其物质的量浓度也可以表示化学平衡常数(记作Kp);在T2 ℃、1.1×106 Pa时,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Kp=____________________(用计算表达式表示);已知:气体分压(p分)=气体总压(p总)×体积分数。

nI2+-

答案 (1)小于 (2)H、I3 减小的投料比 (3)BC (4)①1 050 kPa前反应未达平衡状

nSO2112×63

态,随着圧强增大,反应速率加快,NO2转化率增大 ②×1.1×106 Pa

122

解析 (1)由图1可知,升高温度HI减少,H2增多,反应逆向移动,则该反应正反应为放热反应,ΔH小于0。

(2)由题意可知,将二氧化硫通入碘水中先发生反应:SO2+I2+2H2O然后发生I2+I-

2-+2I-,4H++SO4

nI2-,当I3=1时,只发生第一个反应,H+的物质的量为3 mol,没有

nSO2

4H

+-I-3,则a代表的是H,b代表的是I3;提高碘的还原率,也就是要反应SO2+I2+2H2O

++SO2-+2I-进行得更多,由图4

nI2-2可知,越小,I-3越小,反应I2+ InSO2

-进行得I3

越少,碘的还原率越高。

(3)改变条件后,30 min后NO和N2的浓度都增大,A项,加入一定量的活性炭,反应物浓度没有改变,平衡不移动,错误;B项,通入一定量的NO,NO的量增加的同时平衡正向移动,N2的量也增加,正确;C项,缩小容器的体积,NO和N2的浓度都增大,正确;D项,加入催化剂,平衡不移动,NO和N2的浓度不变,错误。

(4)①1 050 kPa前反应未达平衡状态,随着压强增大,反应速率加快,NO2转化率增大。②在T2 ℃、1.1×106 Pa时,NO的平衡转化率为40%,设NO的投入量为x mol,则

2C(s)+2NO2(g)

N2(g)+2CO2(g)

起始/mol x 0 0 转化/mol 0.4x 0.2x 0.4x 平衡/mol 0.6x 0.2x 0.4x

0.6x

平衡时气体总物质的量为0.6x+0.2x+0.4x=1.2x,p(NO2)=×1.1×106 Pa=0.5×1.1×

1.2x106 Pa,p(N2)=

0.2x11

×1.1×106 Pa =×1.1×106 Pa,p(CO2)=×1.1×106 Pa,Kp=1.2x63

112×

pN2·p2CO263

=×1.1×106 Pa。

12p2NO2

2

8.(2021·山东泰安一中高三模拟)在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我国明确提出“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使利用CO2合成高价值化学品更突显其重要性。 Ⅰ.工业上可以利用CO2和H2合成CH3OH:CO2(g)+3H2(g)

CH3OH(g)+H2O(g) ΔH<0。

该反应在起始温度和体积均相同(T ℃、1 L)的两个密闭容器中分别进行,反应起始物质的量如表:

反应条件 ①恒温恒容 ②绝热恒容

(1)达到平衡时,CO2的体积分数φ①________φ②(填“>”“<”或“=”)。 1

(2)当________=v逆(H2)时,说明反应在条件②达到平衡状态。

3

CO2/ mol 1 0 H2/ mol 3 0 CH3OH/ mol 0 1 H2O/ mol 0 1 Ⅱ.通过下列反应可实现CO2的再转化,合成CO、CH4: ①CO2(g)+4H2(g)②CO2(g)+H2(g)

CH4(g)+2H2O(g) ΔH<0 CO(g)+H2O(g) ΔH>0

在密闭容器中通入3 mol的H2和1 mol的CO2,分别在压强为1 MPa和10 MPa下进行反应。实验中对平衡体系的三种物质(CO2、CO、CH4)进行分析,其中温度对CO和CH4在三种物质中的体积分数影响如图所示。

(3)1 MPa时,表示CH4和CO平衡体积分数随温度变化关系的曲线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M点平衡体积分数高于N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当CH4和CO平衡体积分数均为40%时,若容器的体积为1 L,该温度下反应①的平衡常数K的值为________。

答案 (1)> (2)v正(CO2)[或v正(CH3OH)或v正(H2O)] (3)b c 温度相同时,增大压强使反应①平衡正向移动,水的体积分数增大,CO2和H2的体积分数减小,有利于反应②逆向移动,故高压时,CO体积分数降低,M点高于N点(或温度相同时,降低压强使反应①平衡逆向移动,水的体积分数减小,CO2和H2的体积分数增大,有利于反应②平衡正向移动,故低压时,CO的体积分数增大,M点高于N点) (4)2.88

解析 (1)容器①和容器②中反应物物质的量相当,即①中反应物能够完全转化为②中的反应物。若在恒温恒容下,二者达到的平衡状态是相同的,CO2的体积分数也相同;容器②是绝热容器,且反应从逆向开始,逆反应是吸热反应,容器②中的反应从开始到平衡的过程中,温度一直下降,不利于向逆反应方向移动,产生的CO2比容器①要少,故CO2的体积分数φ①>φ②。

1

(2)v正(CO2)=v正(CH3OH)=v正(H2O)=v逆(H2)时,说明v正=v逆,反应达到平衡。

3(3)根据两个反应的热效应可知:随温度升高,呈下降趋势的曲线表示CH4的体积分数,反应①正反应是气体分子数减小的反应,减小压强时,CH4的体积分数也会减小,所以b表示1 MPa时CH4的体积分数变化趋势;CH4的体积分数小,剩余的CO2和H2就会变多,反应①的产

物H2O浓度也小,这两个因素有利于反应②正向移动,CO平衡体积分数增大,所以c表示1 MPa时CO的体积分数变化趋势。

(4)当实验中CO、CH4各占40%时,CO2占20%。设反应生成x mol CH4、y mol CO,在反应体系中:

CO2(g)+4H2(g)

CH4(g)+2H2O(g)

起始/mol 1 3 0 0 转化/mol x 4x x 2x 平衡/mol 1-x 3-4x x 2x

CO2(g)+H2(g)

CO(g)+H2O(g)

起始/mol 1-x 3-4x 0 2x 转化/mol y y y y 平衡/mol 1-x-y 3-4x-y y 2x+y

1=40%

CO、CH、CO的总物质的量为(1-x-y)+x+y=1,则有y

1=40%

2

4

x

x=0.4,解得,则

y=0.4

平衡时n(CH4)=0.4 mol、n(H2O)=1.2 mol、n(CO2)=0.2 mol、n(H2)=1 mol,容器的体积为1 L,cCH4·c2H2O0.4×1.22

则平衡常数K===2.88。

cCO2·c4H20.2×14

9.(1)恒压(容器的容积可变)下,0.2 mol CO2与0.6 mol H2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反应CO2(g)+3H2(g)

CH3OH(g)+H2O(g) ΔH,CO2的平衡转化率与温度、压强的关系如图所示。

①压强p1________p2(填“<”或“>”)。

②在p1、100 ℃条件下,b点时v正____________v逆(填“<”或“>”)。

(2)焦炭与水蒸气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反应制合成气的主要反应(Ⅰ)、(Ⅱ)的lg Kp(Kp为以分压表示的平衡常数)与T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①反应(Ⅱ)的ΔH________0(填“大于”或“小于”)。 ②c点时,反应C(s)+CO2(g)

2CO(g)的Kp=________(填数值)。

③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0.5 mol CO、2 mol H2O(g)只发生反应(Ⅱ),图中d点处达到平衡时,CO的转化率为________;达到平衡时,向容器中再充入0.5 mol CO、2 mol H2O(g),重新达到平衡时,CO的平衡转化率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答案 (1)①< ②>

(2)①小于 ②1 ③80% 不变

解析 (1)①因为该反应的正反应气体分子总数减少,所以压强越大,二氧化碳的平衡转化率越大,相同温度下,p2时CO2的转化率比p1时的大,所以压强p1(2)①反应(Ⅱ)的lg Kp随温度升高而减小,ΔH<0。

pCO·pH2pCO2·pH2p2CO②c点时,两者的平衡常数Kp相等,即=,=1,反应C(s)

pH2OpCO·pH2OpCO2+CO2(g)

p2CO

2CO(g)的平衡常数Kp==1。

pCO2

③d点时,反应(Ⅱ)的Kp=1,设平衡时CO转化x mol,

CO(g)+H2O(g)

CO2(g)+H2(g)

起始n/mol 0.5 2 0 0 平衡n/mol 0.5-x 2-x x x

0.4 mol

=1(p表示容器内气体总压强),解得x=0.4,α(CO)=×100%=80%。

0.5 mol0.5-x2-x

p·p2.52.5该反应反应前后气体的分子数不变,达到平衡时,向容器中再充入0.5 mol CO、2 mol H2O(g)相当于增大压强,平衡不移动。 xx

p·p2.52.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