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认真备课,形本钱课教案,主要就是基于以上两点。2021年6月初,教育部发表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假设干意见,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又被重新提出来。
17 壶口瀑布
【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关键词句,体会壶口瀑布的特点。
2、通过重点学习第六自然段,结合全文,感悟作者在写景过程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1.梁衡有多部散文集问世,?壶口瀑布?选自?梁衡理性散文?,梁衡在该书的“代序〞里提到:“文章为思想而写〞,他认为散文美的最高层次是“哲理美〞,要写出新的思想。
2. 壶口:壶口瀑布位于山西吉县,是我国的第二大瀑布,浩淼的黄河水由500多米宽突然收缩到40多米, ,从30多米落差的壶口飞流直下,奔泻于十里龙槽, 据说,此景如壶注水,故名“壶口〞。这是何等壮观的巨壶啊,有如神来之手掂起一壶黄水倾天而倒,看那冲天的巨浪咆哮着、翻滚着、喷射着,猛烈地左击右打两边的石壁,狂放地奔腾向前,像浊流化成的利剑,划开两岸的河床。走进瀑口,只见激浪滔天,水气弥漫,真有惊涛拍岸,浊浪排空,倒卷半天云烟之势。站在水流最急的瀑口,只见高远发奋的黄河像卷起一阵飓风,急速地从身边吼叫而过,仿佛一不留神,就会被激流卷走。夏秋两季,壶底急升随风而动的彩虹,使悬泻天地间的瀑布更具雄浑的美感。
【预习自测】:
一、根底梳理〔字、词〕: 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轧钢 〔〕 轧账〔〕倾轧〔〕回yū 〔〕推推搡搡〔〕 ....霎时 〔〕刹那 〔〕 潺潺〔〕寒噤〔〕 怒不可遏〔〕 .....
2.解释以下词语 寒噤: 噤假设寒蝉: 弥漫: 【整体感知】
1、壶口瀑布地点?几次到过壶口瀑布? 明确:晋陕两省边境 ;两次。
2、用简练的语言说出什么是“壶口〞以及壶口瀑布形成的原因。 明确:
沟底的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
黄河的河床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而低,于是就形成了巨大的水流。 巨大的水流从高达几十米的断面冲下,就形成了壶口瀑布。
【合作探究】
1.作者在开篇处提到“两次到过那里〞,文章重点描写哪一次?为什么这么处理?
【明确】①突出壶口瀑布之“险〞;②行文曲折有致。
2.试比拟一下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旱季有哪些方面不同。〔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通观全文,作者只是向我们介绍壶口瀑布这一风景名胜吗?他在写景中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那么呼,遇强那么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写作意图 作者写的不仅仅是黄河之水,更是一种人生的姿态,一种意境,一种哲理:一种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性格也正是中华民族的性格。黄河在壶口将其伟力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作者赞美黄河,正是赞美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4.品味以下句子,分析文辞优美的原因:
〔1〕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明确:①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力量,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使人震撼。突出壶口瀑布波涛汹涌,威武雄壮,大浪裹小浪,翻江倒海,飞流直下的特点,表现了黄河奔腾激越的气势。
②比喻、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瀑布令人震撼的气势。
雄伟壮阔、刚柔相济 “凝重〞“猛烈〞 “平平的,大大争。〞有坚忍不 3 ③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写景是为了抒情言志。常见的写法是:一将赞美之情巧妙地融合在具体的描写之中;二是在写景时加以联想。课文在描写壶口水势时,寄寓了惊叹之情。表现了河水催人奋进、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
〔2〕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漕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
明确:运用比喻手法,将柔而无形的水比作“一卷飞毯〞“一卷钢板〞,传神地表达了河水的“凝重〞“猛烈〞。突出了水势变化之大,将黄河博大的胸怀、壮阔的气势非常生动地表现出来。
5.从壶口瀑布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对你今后的人生有何启迪呢? 明确:壶口瀑布那雄壮、浑厚、博大的气势,给人一种鼓舞,一种力量,是中华民族无坚不摧、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的表达。让我们永远保持和发扬这种民族精神。
【课后训练】
1.比拟阅读:阅读梁衡同题文章?壶口瀑布记?,比拟其与课文在选材、布局、语言运用和主旨上的异同。
壶口瀑布记
凡世间能容、能藏、能变之物惟有水。其亦硬亦软,或傲或嗔,载舟覆舟,润物毁物,全在一瞬之间。时桃花流水而阴柔,又裂岸拍天而狂放。凡河川能伸
能屈,能收能藏,惟我黄河,其高峡为镜,平原飘带,奔川浸谷,挟雷裹电,即因时势而变。时滔天接地而狂呼,又拥地抱天而低言。
我曾徘徊于黄河上游的刘家峡水库,惊异于她如泊如镜的沉静;曾生活于河套平原,陶醉于她如虹如带的飘逸;也曾上溯龙门,感奋于她如狮如虎的豪壮。但当我沿河上下求索而见壶口时,便如痴如狂。壶口在山西吉县境内,是黄河上惟一的瀑布。因状如壶口而得名。水流至此急冲沟下,人观瀑布由上俯下,只见烟水迷漫,船行至此得拖出河岸,绕过壶口。即古书上所载“河里冒烟,旱地行船。〞原来黄河在这里,先因山逼而势急,后依滩泻而狂放,排山倒海,万马奔腾,喧声蔽天。却正当她得意扬眉之时,突以数里之阔跌入百尺之峡,如水入壶,腾荡急旋。于是飞沫起虹,溅珠落盘,成瀑成湫,如挂如帘。裂坚石而炸雷,飞轻雾而吐烟,虎吼震川,隆隆千里,龙腾搅谷,巍巍地颤。波起涛落,切层岩如豆腐,照徐霞客所记,三百年来竟剜石开沟上剁三百余米;激流飞湍,锉顽石如木铁,据民间所言,有黑猪落水,眨眼之间,退毫拔毛,竟成雪白之豚。黄河于斯于此,聚九天雷霆,凝江海之威,水借裂石之力,轰然辟开大道坦途;沙借波旋之势,细细磨出深沟浅穴。放眼两岸,鬼斧神工,脚下这数里之阔的磐石,经黄河涛头这么轻轻一钻一旋,就路从地下出,水从天上来。她顺势一跃,排山推岳,挟一川豪情,裹两岸清风,潇洒而去,又再现她的沉静,她的温柔,她的悲壮,她的大度。去路千里缓缓入海。
呜呼,蕴伟力而静持,遇强阻而必摧,绕山岳而顺柔,坦荡荡而存天地。美哉,壮哉,我的黄河。
2、从语言、内容或结构三者中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赏析。200字。
5 藤野先生
1.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回忆性散文的根本特点。 2.透过事件理解作者情感。 3.揣摩文章独特的语言风格。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忆及老师,三味书屋中“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先生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而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与藤野先生的交往,那么如日后鲁迅在回忆中所说的:“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谢,给我鼓励的一个。〞那么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会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那段难忘的经历,去拜访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也被称为“民族魂〞。
写作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鲁迅1902年至1906年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段。鲁迅到日本后,在东京的弘文学院补习日文。1904年,他转赴仙台,进医学专门学校学医。藤野先生这时正在该校任解剖学教授。在日本军国主义影响下,当时的日本人对中国人民抱有狭隘的民族偏见。但藤野先生并不如此,并以自己的高尚品质给鲁迅以极大的影响。这篇散文写于1926年10月12日,当时鲁迅正遭受反动政府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他从北京南下,来到厦门大学任教,作此文以思念藤野先生。
目标导学二: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1.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2.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主要回忆了一段什么样的人生经历?
明确:回忆20世纪初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生活经历。
3.文中所写事件变换了几次地点?请找出文中说明地点转换的语句。
明确:东京——仙台——离开仙台
4.按时间和地点转移,本文可以分成哪几局部?
明确:第一局部(1-3),写东京所见所感;第二局部(4-35),写仙台学医生活(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离别);第三局部(36-38),写离开仙台以后(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思念)。 目标导学三:研读东京所见所感 精读第1-3段,思考:
作者为什么说“东京也无非是这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并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明确:与“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相照应。以极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挖苦的笔触,描写了清国留学生肮脏庸俗的生活。流露出作者矛盾、失望、痛苦、厌恶的复杂情绪,反衬了一个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悲愤。
【教学提示】
教学中注重品读作者语言,抓住“标致〞“精通时事〞等反语以及描绘留学生形象、生活细节的语言,体会其中强烈的挖苦意味,把握作者的情感基调。
目标导学四:研读去仙台学医途中的见闻感受
1.作者去仙台途中,为什么会特别提到“日暮里〞和“水户〞这个地名,反映了什么? 明确:“日暮里〞这两个地名引起了作者对“日暮乡关何处是〞(唐·崔颢?黄鹤楼?中的诗句)的联想,当时清政府的时局就像“日落〞(暮即落日),反映的是对清政府无能的失望之情。作者正是为拯救灾难深重的祖国到日本、到仙台的,所以20年后还记得这个触发自己忧国之思的地名;记得“水户〞,是由于这里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朱舜水对抗满清,百折不挠……鲁迅一向崇拜他的人格〞(许寿裳语)。沿途只记得这两个地方,反映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
2.说说你对“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这一段话的理解。 明确:对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给予特殊待遇,反映了日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情谊。而作者却把这些善意统统推断为“物以希为贵〞,从作者看来,他感受到的不全是尊重,这里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内心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教学提示】
理解“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这句话,在具体教学中,可以联系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幽默自嘲的语言风格,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咱们了解了作者离开东京的缘由,也从作者的所见所感中,体会了作者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接下来咱们一起跟着作者见一见文章的主人公藤野先生,再想一想,上节课的内容与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研读重要事件,把握人物形象
1.作者初到仙台时,耳闻目睹的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是如何塑造藤野先生的形象的?
明确:耳闻藤野先生是“穿衣太模胡〞“会忘记带着结〞的形象,是个不讲究的人。“我〞目睹的藤野先生是一位“黑瘦的,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有“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的先生。作者运用白描的手法,简单勾勒出藤野先生生活简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
2.默读第11-23段,说说这局部写了“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几个典型事件,并说说它们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哪些精神品质。
明确:①添改讲义——对学生关心,对工作认真负责;②纠正“我〞的解剖图——对学生严格要求;③关心“我〞的解剖实习——对不同文化的尊重,没有民族偏见,关心学生思想意识的进步;④了解中国女人裹脚——严谨求实的精神。
3.“我〞与先生交往的典型事件中,哪个最触动你?
明确:例如:添改讲义事件最触动“我〞。先生在繁忙的工作中能检查学生的讲义已属不易,而能发现血管的细小挪位,不仅表现了藤野先生的观察仔细,也表达出先生的治学严谨与纯善之心。就教学而言是对学问以及学生负责,就医道而言更是对生命的负责。
4.作者是如何评价藤野先生的?谈谈你对此评价的看法。 明确:第37段主要是作者对藤野先生的评价。例如:藤野先生是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待人诚恳热情、对学生严格要求、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学者。正是因为藤野先生具有如此高贵的品质,以公正之心对待作者,关心作者,给作者以鼓励和真诚的帮助,并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了作者,因而在作者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目标导学二:探究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把握文章脉络
1.藤野先生有这么多优秀品质,对“我〞如此关心,按理“我〞应该留在仙台继续学医,可后来为什么改变了学医的志向呢?
明确:当看到日本学生的狂妄傲慢(匿名信事件),尤其看到中国国民的愚昧麻木的时候(看电影事件),“我〞的思想受到了严重挫伤。医术再高,只能医病,不能医治人心。要救中华民族,首先要救治国人的精神,唤醒国人愚昧、麻木的灵魂,而文学可以做到这一点。于是决定弃医从文,改变志向。
材料链接: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但凡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摘自?〈呐喊〉·自序? 【教学建议】 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抓住两个事件中的细节,深入体会其带给作者的思想冲击。并能够重点解读“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自然是低能儿……也无怪他们疑惑〞“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呜呼,无法可想!〞等表现作者情感态度的语句。进而帮助学生理解鲁迅弃医从文的深刻内涵。
2.这篇文章题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而是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了从东京到仙台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的职员对“我〞的优待,还写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这些事情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 明确:文中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开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写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表现作者忧国之情,是作者学医的主要动机,也是他后来弃医从文的思想起点。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做正面陪衬。写匿名信事件是为藤野先生做反面衬托。写看电影事件是作者与藤野先生辞别并决心不学医学的直接原因。总之,所有这些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有密切的关系。
3.最后一句话中的“良心发现〞“正人君子〞分别是什么意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用这一句结尾有什么作用?
明确:“良心发现〞: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了触动;“正人君子〞: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又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表现了作者决心以笔作刀枪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光明的中国继续奋斗的情感。这种把与藤野先生的深情厚谊和作者的爱国思想融合在一起,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斗争融合在一起的结尾,概括了全文中心,深化了主题,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
【教学建议】 本文有两条线索,叙事明线是“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暗线是“我〞爱国思想情感的变化,两条线索都对文章起着支撑作用,各不相悖。教师宜在教学总结时点明,让学生对文章脉络有更清晰的认识。
三、板书设计
藤 野 先
生一、见藤野之前在东京(1-3段) 相识
二、与藤野 相处
离别(1)往仙台、初到仙台(4-5段) (2)相识(6-10段) 相处
(11-23段)添改讲义 纠正解剖图 关心解剖图 了解裹脚 (3) 弃医从文
(24-31段)匿名信事件 看电影事件 (4) 离别
(32-35段)赠照片 题字惜别叮嘱
三、对藤野的思念(36-38段)装订收藏讲义 悬挂生生照片 多写文章
可取之处 1.由浅入深,层次清楚,教学思路清晰,利于学生把握文本内容。 2.注重联系背景知识,细致解读文章词句,体会深刻内涵。 1.课堂时间有限,内容要点较多,对本文文体特点及写作风格的扩展不够。 2.由于时代的限制,学生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不够深刻。 缺乏之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