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镇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伴沃教育


乌云镇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乌云镇党委 调研报告

近年来,中央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等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特别是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公布,“三农”问题再次成为全党、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农村经济获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农民增收、经济发展、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也再次获得新的机遇。进行扶贫开发水平提高行动,即通过提高扶贫开发成效,围绕改善基本生产条件、提高农民基本素质、拓宽基本增收门路,不断创新扶贫方式、完善扶贫机制,力争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12%以上。强农惠农保障行动,即通过不断加大投入,为农民增收提供政策支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民增收提供体制保障。

一、乌云镇的基本情况

乌云镇建于1917年,地处黑龙江省东北部,小兴安岭北麓,黑龙江南岸,位于嘉荫县城西部,座落在嘉荫至黑河公路线上,东距嘉荫县朝阳镇102公里,西邻逊克县116公里,东南与嘉荫农场相邻,北与俄罗斯隔相望,周边辐射乌伊岭、汤旺河等林区,是三乡一镇(常胜乡、向阳乡、沪嘉乡)的经济、文化中心。

乌云镇辖12个行政村,29个自然屯,3个居民委员会。辖区总面积349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区域面积3.5平方公里,总人口10,574人,其中农业人口2640户,9332人。

乌云镇地貌可概括为六山一水三分田,城镇西南部属丘陵地带,东部为黑龙江冲击平原。境内有白山头和六大谷山脉,平均海拔150米左右,有林地面积109066.5亩,其中灌木林面积1200亩,疏林地面积945亩,生态林面积63616.5亩,林木资源有柞树、桦树、杨树,还有少量落叶松。现有耕地17万亩,农业以种植大豆为主,有草原面积1.2万亩。

1

二、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继续增加。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粮食补贴资金的发放到位,进一步减轻了农民负担,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2008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0260万元,同比增长13.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实现6970万元,同比增长15%;第二产业增加值实现1192万元,同比增长10%;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2098万元,同比增长12.5%。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5673元,同比增长15%。

(二)农业科技含量明显提高,农业结构调整初显成效。一是农业适用技术推广应用面扩大,地膜覆盖、配方施肥、秸秆综合利用,机械精播面积继续扩大;二是优质农产品比重上升,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发展优质专用粮食基地、实施订单农业,优质大豆推广达到 146500亩;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面积不断扩大,普通粮食作物继续萎缩;三是优质畜产品明显增加,生猪、牛、羊存栏分别达到1500头、760头、5680只,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86%、84%、83%;四是林业发展平稳,生态林面积有所增加。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实施新农村建设以来,加快了农村住房、乡村道路、人畜钦水,节水灌溉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三年来,全镇共新建砖房263栋,28188平方米,农村住房砖瓦化率达到89%,比2006年增长9.6个百分点,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2.4平方米,比2006年人均住房面积增加6.2平方米。全镇新打机井9眼,村民饮用水全部达标。村级活动室改、扩建10个,建筑面积达1140平方米,建设村级活动广场9个、7350平方米。村容整洁、村民生活环境得到改观。三年来,全镇共硬化村内道路163条,硬化面积14.2万平方米,村屯主次干道硬化率达91%以上,完成9个村15907延长米的彩钢栅栏建设,修筑9个村13872延长米水泥边沟;安装路灯114盏,栽植绿化树24.8万株,种花草10万余株,设立垃圾箱76个。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先后完成了腰屯村、旧城村的3.95万亩土地整理项目,打机井41眼,架设输电线路24.46公里,铺修生产道路8.61公里、田间道22.71公里。

2

(四)非农经济快速发展,结构趋于多元化。几年来,在对外推介力度不断加强、投资环境的不断优化、优惠政策不断落实下,引进招商引资项目3个,建成面粉加工、大豆加工、城镇供水等企业5家,农村个休私营企业户由较大幅度提高,达到401家,实现全年产值14155万元。村民致富的项目有所增加,袋栽木耳从无到有,发展到395万袋,年创利润400多万元;建设淀粉加工作坊9个,年产粉条30余万斤。

(五)劳务输出不断扩大,劳务经济成为新的增长点。通过外出务工就业信息发布,农民工技能培训和中介服务,引导农民工有序流转,提高农民择业能力水平。2008年外出务工1416人,创收474.8万元,仅此一项,乌云镇人均收入增收700余元。外出务工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拓宽了农民外部增收空间,对农民增收贡献率达 10%以上。

(六)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得到较好落实,农民负担明显减轻。2002年以来,农村税费改革进行顺利,取得阶段性成效,6年共发放粮食及粮种补贴1400万元,涉农“三乱”专项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并得到有效歇制。

(七)农村各项社会事业投入力度加大,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几年来,对农村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加大,先后投入1300多万元建乌云中、小学食堂宿舍楼、乌云中学教学楼、乌云中心卫生院办公楼和乌云镇文化站13000平方米。逐步缩小了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的的差距,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了教育质量,开展了对贫困学生扶助,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开展了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达到100%。“文明村镇”、“文明户”创建、“科技下乡”活动的开展,在农村形成了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移风易俗、蔚然成风。

三、乌云镇农村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一)农村和农业结构矛盾依然突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表现在:一是落后的思想观念是农户走入市场,致富的障碍,部分农民延续过去计划体制下的习惯,思想不解放、保守,在需求资金项

3

目上希望县政府给予扶助,“等、靠、要”思想严重;二是种植结构单一,优质产品的比重依然很低,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较小,科技扶持的力度不够,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林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比重不高,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主导产业优势没有发挥,辐射带动能力不强,这导致农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幅较慢。

(二)基层债务负担重,是制约经注归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乡村两级债务负担越来越重。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后,规范了农村税费关系,减轻了农民负担,但农村基层又面临了两个新情况:首先是阻断了税费收入的路子,相继财政收入减少,造成机构运转困难自身建设得不到保障,对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支出减少。其次,各村失去了原来的村提留收入,又没有创收渠道,随之而来是村里公益事业无钱来办,偿还债务成了无源之水。基层债务不解决不行,解决又没办法,处于“两难”境地。由于基层债务负担过重,导致对发展经济投入资金减少,农村经济负重前行,挫伤了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存在“有心干事,无力干事”的现象。

(三)农资涨价过快,幅度过高,延缓了农民致富进程,2008年化肥,农药,油料等农资价格大幅上涨,美国二铵市场价格已达每吨6000元,较2007年上涨近一倍。其他生资价格也较上年大幅上涨,增加了春耕投入。种粮投入的增加主要是因为农资价格的上涨,其中化肥价格的上涨对农民种粮收益影响最大。农民由于农资价格上涨负担加重,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央的涉农优惠政策打了折扣。

(四)劳务输出整体素质不高,农民工就业增收能力不高。表现在:一是获取市场信息和外出务工渠道狭窄,据调查通过亲朋好友介绍外出务工的占60%以上,政府、中介组织只占15%左右,自由外出达到了25%。二是农民工收入偏低,月收入在500——800元占30%,800——1500元的占65%,月收入1500——3000元以上的占5%。三是农民工整体素质不高,应对风险能力较弱。

(五)农村社会事业投入不足。表现在: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学校先进教学设备配备过少,农民科技知识和精神文化生活缺乏,还存在因教育和医疗犯困现象。

4

四、乌云镇农村经济的思路与对策

(一)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业,焦点在农村,作为农业镇,民不富则镇不兴,因此必须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立足本地区实际,发挥区域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向导,抓好以优质大豆为重点的优质粮基地建设,发展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把优势农产品做大作强,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水稻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压低品质差市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促进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二是以规模化养殖为重点,加快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畜牧业是实现粮食转化增值、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要大力发展规模经营,优化畜产品区域布局,搞好农产品深加工,推广“公司+基地+银行+农户”的模式,以牛、羊、猪三大宗畜产品为重点,搞好配套服务,力争畜牧业在两年内占农业总产值的30%以上,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事畜牧养殖,增强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三是鼓励农民发展袋栽木耳种植,利用省、市新农村帮建等有利条件,建设标准化袋栽木耳加工厂房,扩大袋栽木耳种植规模,使之成为农民致富的好项目。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工业化进程。工业化是振兴镇域经济的必经之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跳板,工业兴则镇兴,工业强则镇强,而招商引资资源共享则是加快工业化进程的有效途径。一方面要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振兴经济的突破口,坚持放心放手原则,鼓励、支持个体、民营经济在数量、规模、效益上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上大项目,大上项目。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改善投资条件,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创造良好的政策、法制、服务和舆论环境。加大自我推介力度,立足优势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与企业支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解决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第三、要围绕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做文章,用先进技术提高传统产业,帮助其上档次上水平,尽快打造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形成优势,提高竞争力。

(三)强化推进城镇化,加快城级一体化进程。“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实现现代化的核心之一。“三农”问题的解决,其根本出路在于减少农民的数量,实现农村富裕劳动力

5

向城镇转移。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只有靠实现城镇化战略、提高人口素质和技能、创造就业机会才能够完成。城镇化有利于工业产业聚集,有利于服务行业成长,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同时,城镇化为工业化载体,为农业产业化创造条件,城镇化进程的快慢,直接影响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一是要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大胆将一些基础设施、公用事业推向市场,做到政府出政策,市场出资金,走综合开发、滚动发展之路。二是加快发展小城镇,小城镇是统筹城乡发展、搞活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要搞好城镇定位,充分利用市场力量和市场机制,广辟投资、融资渠道,集中建设一批工业带动型、农业产业化型、资源加工型、商贸旅游型等各具优势和特色的小城镇。吸引非公有制企业布局,使乡镇企业和城镇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发挥集体作用和辐射作用,综合利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

(四)做好对外劳务输出工作,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牢固树立劳务输出就是抓经济,抓劳务输出就是抓增收,抓劳务输出就是抓就业,抓劳务输出就是抓开放的观念。积极做到“五个加强”推进劳务输出工作,即:一是加强领导,建立劳务输出网络。健立乌云镇劳务输出机构,负责收集劳务输出信息并定期发布、组织培训和输出、开展职工介绍等工作;二是加强市场建设,提供信息服务。严厉打击非法职介机构,坚决取缔“黑中介”,维护广大群众的合法权益;三是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务工人员的素质和劳务技能,提高其就业增收能力;四是加强教育引导,保证有序流动。避免盲目外出、无功而返,变无序输出为有序流动;五是加强跟踪服务,掌握务工人员的思想、工作、生活情况及用工单位的意见和要求,稳定输出队伍,加强外出人员回镇创业引导,就近消化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

(五)落实中央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一是加强农村各项事业建设投入力度。不断的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对贫困家庭的学生实行教育救助;继续搞好农村合作医疗,力争农民参合率年年达到100%;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改善农村医疗条件,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开展环境整治和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活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传播先进文化,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改变农村面貌。二是通过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等,实现经济的多元化,广开创收渠道,化解基层债务,增加财政收入,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投入力度,调动干群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三是加大对农资市场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投机行为,完善农资流通渠道,

6

降低农资价格,切实给农民减负。四是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落实涉农优惠政策,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保持社会性大局稳定。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统筹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我们要按照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为提前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