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学目标分解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选编的四篇课文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伯牙绝弦》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动容;《月光曲》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告诉我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蒙娜丽莎之约》向我们介绍了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那恬静、淡雅的微笑让我们感受到了神秘而永恒的美;《我的舞台》娓娓叙述了我国著名评剧演员新凤霞之女吴霜女士在艺术舞台上成长的故事,反映了在“艺术和生活”的舞台上,勇气和力量让人走向成功的道理。读了这组课文,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正如海顿说的那样: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
二、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语言文字欣赏音乐、绘画、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2.理解作者在叙事时展开的联想和想象,学习作者表达感受的方法。
3.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4.从实际出发,根据各自条件,通过阅读和其他渠道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种艺术。
三、教学目标分析
25、伯牙绝弦
教学目标:
1.通过查词典和联系上下文(结合注音和注释),能正确认读“哉”、“兮”两个生字。通过范读、领读、指名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多种阅读方式,能正确断句、停顿,把课文读通、读顺。
2.能借助注释、课外资料,运用朗读等多种学法理解课文中“善”、“念”、“志”、“峨峨”、“洋洋”等词语的意思,并读懂课文内容。
3.注意文中句子之间内在的联系,抓住重点句子展开研讨。大多数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故事,并体会朋友间的真挚友情。
4.能背诵全文。
本文学习的重点是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难点是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吸收祖国语言文化的珍贵遗产,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语文新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强调:“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在5----6年级的阶段目标中,也有“诵读优秀,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在小学阶段安排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的特点,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伯牙绝弦》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习本文首先指导
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要注意停顿恰当。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了解课文内容后,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在读中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交流对“知音”的感受和体会。有条件的,可安排学生聆听《高山流水》,欣赏浑厚、流畅的旋律,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拓展交流古今中外关于交友的名言佳句,体会人们对友情的珍视。
26、月光曲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蜡烛、茅屋、清幽、盲姑娘、琴键”等词语。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积累“蜡烛、茅屋、清幽、盲姑娘、琴键”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进一步了解贝多芬,联系上文,想像写话,体会贝多芬内心情感。
教学时,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去讨论。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去说、去想象。在自读自悟中理解语言文字,感受《月光曲》的美好。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
3.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理解贝多芬的感情变化的原因。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月光曲》分析课文中的事物与联想。在教学第八、九自然段时,让学生先读文,再看图,知道哪些语句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如,贝多芬面对纯洁、善良、酷爱音乐的盲姑娘,思绪万千,心情激荡,决定再给她弹一首曲子。这时,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屋里显得格外清幽,这些描写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事物。贝多芬此时弹起的《月光曲》,正是从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音乐联想。那微波粼粼的海面景象,仿佛是穷兄妹俩淳朴、美丽、善良、勤劳的美好情操;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这波涛汹涌的海面,仿佛是贝多芬在替兄妹俩向不平等的社会提出的抗议,为兄妹俩鸣不平。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如果去掉这些联想的句子,只是实实在在的事物,这段文字就失去了一大半的美。通过学生的比较阅读,教师总结:在阅读文章时注意分辨事物和联想,就能按照作者的思路,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平时观察时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得具体,并能恰当地加上自己的联想,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深刻。
27、蒙娜丽莎之约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探访、交涉、风采、赴约、淡雅、捉摸、衬托、幻觉、深远、有朝一日、大样彼岸”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弄清文章线索,对照画面,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
3.感受世界名画的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把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的部分找出来,欣赏蒙娜丽莎神秘莫测的美丽神韵和那如梦如幻的妩媚微笑,引导学生从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以及她的坐姿、双手和背景等具体的描写中体会世界名画的魅力。
《蒙娜丽莎之约》本课的教学要体现高年级略读课文的特点。让学生自读自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蒙娜丽莎的永恒美。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思路:初读课文,粗知大意。先让学生速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大致理解有关词语,并了解课文内容,理清叙述顺序。这个环节应给学生提供交流时间,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再读课文,感受名画魅力。第二遍布置学生读课文,让学生找到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通过图文对照和资料的引入,让学生充分感受蒙娜丽莎微笑的神秘,体会她的舒畅温柔、哀伤、亲切和矜持。引导学生重点交流从哪些具体描写中看出了这幅世界名画的魅力,作者看到这幅画想到了什么。学习作者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的想象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莎描写生动的。最后建议以当小小解说员、制作资料卡或其他形式向别人介绍这幅画。
28、我的舞台
教学目标:
1. 读读记记“降生、模仿、身段、造就、抗议、风度、炼就、毅力、不解之缘、暗无天日、眼冒金星、一反常态、为所欲为、暑去寒来、不在话下、切切私语、无言以对”等词语。
2. 快速读懂课文,感受“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体会作者学艺的艰辛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3. 感受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
《我的舞台》,因为本单元的主题是感受“艺术的魅力”,因此教学时,要着眼于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引导学生感悟戏剧表演艺术给人的神奇魅力,要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朗读和画找语句来感知课文,并通过朗读或形象描述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对课文的故事情节,教师不必做过多的讲解和分析。 “舞台”是本课学习的一个关键词,教学时,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舞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