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公民视角下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养

来源:伴沃教育
2011年12月 太原大学学报 Journal of Taiyuan University 第12卷第4期总第48期 文章编号:1671—5977(2011)04—0057—04 论公民视角下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养 李定庆,柯(漳州师范学院经济学系,福建修 漳州363000) 摘要:公民是公共精神培养的主体,大学生作为法律意义上的公民,理应成为公共精神培养的主体。在 公民视角下,大学生公共精神的缺失主要表现在独立人格精神缺失、自制自律意识缺失和公民责任意识缺失 三个方面。为此,要通过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丰富校园文化、加强舆论宣传监督、开展志愿服务等途径 培养大学生的公共精神。 关键词:公民;大学生;公共精神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公共精神是社会公共生活的产物,日益成为 不觉之间;但同时亦应承认,公共观念不失为一 现代化国家公民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公共精神 切公德之本。所谓公共观念,即指国民之于其 的主体是公民,作为一国国民重要组成部分的当 代大学生,都具备“法律”意义上的公民身份。 1 J 国,地方人之于其地方,教徒之于其教,党员之于 其党……如是之类的观念。中国人于身家而外 他们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应是建立现代公 漠不关心,素来缺乏于此。特别是国家观念之薄 共精神的主体部分。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公共精 弱,使外国人惊奇。” 神,使公共精神渗透在大学生的行为与思维中, 参照几位学者对公共精神概念的界定,笔者 应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需解决的重要 认为公民精神的内涵主要包括宽容、责任、自律、 课题。 互惠等公共精神。其主要特点主要有:第一、公 一、公民视角下大学生公共精神的界定 民性。公共精神的主体应是公民,而非自然的个 在当代,公共精神是社会文化的重要构成部 人。“公民”在其政治含义上指作为主体的个人 分,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公民素质的重要标杆,是 享有平等自主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社会共同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但是 体成员;第二、公共性。公共精神的最根本特性 公共精神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涉及到经济、政治、 在于“公共”二字,“公共性”是其本质体现;第三、 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公共生活领域,关系到社会稳 参与性。公共精神的核心在于公民对公共事务 定、经济发展和生活秩序,反映了个体主体地位 的关心、参与管理,包括社会公德的维护、公共责 的自律的行为规范、独立的人格精神和社会公德 任的履行等。 意识,对于其概念的界定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 见智。 因此笔者在结合公共精神的内涵和特征的 基础上,从大学生的公民身份所承担的历史使命 美国著名学者帕特南先生(2001)在《使民主 和社会责任出发,认为大学生的公共精神是指大 运转起来》中指出:“公共精神是孕育于公共社会 学生以独立的主体身份进入公共领域,主动参与 之中的位于最深的基本道德和政治价值层面的 社会公共生活与公共事务的管理,关注公共利 以公民和社会为依归的价值取向,它包含民主、 益,并致力于遵守和维护公共生活的准则和规 平等、自由、秩序、公共利益和负责任等一系列最 范,勇于维护自身正当利益和公共利益的一种精 基本的价值命题。”l_2 中国学者也对公共精神开 神风貌,主要包括独立的人格精神,自制自律的 展了深入的研究。梁漱溟先生(1987)在《中国文 行为规范,强烈的公民责任意识和社会公德 化要义》中指出:“人们的品性,固皆养成于不知 意识。 收稿日期:2011-10-20 作者简介:李定庆(1966一),男,福建永定人,漳州师范学院经济学系副教授,从事思想政治理论研究。 ・57・ 中我们发现大约12%的同学,在公共场所自制自 为进一步了解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的状况, 律意识缺失,曾经做出过不讲公德的事。如在图 以对其不足进行积极的引导,我们在漳州各高等 书馆的馆藏书籍上乱涂乱画,以及书页毁坏丢 院校进行了大学生公共精神问卷调查。本次调 失;在自习室、阅览室、图书馆等不合适的场合随 二、大学生公共精神缺失的主要表现 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问卷273份,回收率 意接打电话;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脏 为91%,其中有效问卷273份,有效率100%。通 物;考试不遵守考风考纪有作弊违规违纪现象; 过对这273份有效问卷的整理分析,我们发现大 在公交汽车上见到老弱病残等乘客时,就假装没 学生公共精神存在缺失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 看见不主动让座;不遵守公共秩序,随意闯红灯、 几个方面: (一)独立人格精神的缺失 独立人格精神是指个体在一切社会关系中, 拥有自己的思想体系,对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 观做出独立意识、理性判断的一种人格精神,大 学阶段是大学生的独立人格精神塑造的黄金时 期。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大学生都在道 德观和是非观方面等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 如对社会上的道德行为规范,真假善恶现象不能 够做出独立正确的判断和评价;对自身在社会生 活中的地位、权利、责任和基本规范要求的自觉、 自律、自我把握上不能做出独立正确的判断和评 价;对自身在社会生活中的认知、看法、观点和思 想等不能做出独立正确的判断和评价;对在群体 生活中,就如何尊重他人的思想和意志的把握上 缺乏独立正确的判断和评价等。 (二)自制自律意识的缺失 公共精神倡导个体在群体生活中自制自律, 要求人们在公共生活中通过自我学习、接受教育 等内省和外学相结合的方式,有意识的培养自己 的自制和自律意识,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使大 学生自身对道德认知转化为具体的道德行为,实 现知行统一,这是每个合格社会公民所必须具备 的基本行为规范,是个人道德素养和文明程度的 标尺,同时也是教育在公共精神塑造方面功能的 延伸。在学校中,许多学生大都拥有较高的自制 自律觉悟,可以做到遵守公共道德和秩序,但一 旦在离开众人的视线,或在缺少监督机制的情况 下,落实到个体行动上的时候就大打折扣,他们 常常不能把公共生活中的规范持之以恒,私德日 益膨胀而对公德置若罔闻,慢慢地失去了应有的 公德,从而造成了自制自律意识日渐缺失,最终 产生了对社会公共行为规范的认知与个人行为 脱节的现象。这主要表现在很多大学生一旦进 入“陌生人圈子”或者是“自己人”顾及不到的场 所,就会做出些违反公共精神的事情 。在调查 ・58・ 任意插队;任意剽窃他人的学术成果;情侣在校 园内勾肩搭背,拥抱亲昵等。这些违背自制自律 准则的行为,正是大学生“知行背离”、公共精神 缺失的表现。 (三)公民责任意识的缺失 公民责任意识教育是大学生公共精神培养 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公共生活中,公共精神的落 实需要个体超越自我意识的局限,自觉关注公众 利益和价值,参与公共事务,在社会共同理想中 实现个人理想。L5 因此,如果大学缺乏必要的公 民责任意识,就会容易形成歪曲的价值观和人生 观,在踏人社会之后将很容易迷失方向,误入迷 途。当前,大学生的公民责任意识教育显得较为 薄弱,主要表现在:受社会不良因素影响,部分大 学生更多的关注自己未来就业工作情况,重个人 理想而轻社会理想,对国内外大事关心甚少,对 公益活动更是懒于应付;在群体生活中,对集体 活动漠不关心,对班干部等选举活动不出席不参 加,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缺乏必要 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公民的参与感较差;在 校园和社会等共同生活领域,标榜自我为中心, 过度追求个人权利,却不愿意承担道德和义务上 的责任,时常做出在公共场所高声喧哗、在宿舍 不按时就寝等影响他人的行为。 三、培养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必要性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大学生培养逐渐 从强调专业性培养模式到强调专业与人格双重 心培养模式的转变,因此,从大学生自身发展需 要、校园公共生活需要和未来扮演的社会角色需 要出发加强培养大学生的公共精神将成为当前 对大学生进行公共精神教育培养的必然出路。 (一)培养大学生的公共精神是大学生自身 发展的需要 当代的大学生正处在成长成才的重要阶段, 正经历着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转折期,是其公共 精神和公共意识逐步确立、巩固和提升的关键时 期,他们现在的思想极易受到传统价值观念、西 培养广大学生的参与能力。其次,在教学活动中 方价值标准、不良思潮及各色各异的新思想、新 要充分挖掘思政课教材的内涵,思想政治理论课 思潮的冲击,使他们偏离正确的思想轨道,因而 教材中关于公共精神的内容无处不在,要把思政  大学阶段是他们进行公共精神塑造的关键时期。 理论教育与培养大学生公共精神紧密结合起来。要重视以时事为基础展开教学活动,让学 因此,在大学阶段要加强对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 再次,养,培养他们独立的人格精神和自制的行为规 生及时了解国内外重大事件及其影响,帮助他们 范,这既是大学育人功能的要求,也是新时期大 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态度,同时,联系实际 学生对自我发展的明确需求。 的教学方法,可以引导和培养广大学生用正确的 从而增强培养学生公共精神的有 (二)培养大学生的公共精神是大学生校园 角度观察社会,公共生活的需要 如今大学生所处的高校校园已经不再是象 牙塔了,校园里的集体学习生活、组织社团活动、 宿舍生活等等都涉及到了大量的公共生活伦理 的内容,高校校园已悄然成为了一个小型的“公 共领域”、一个小社会。新时期的校园公共生活 要求每个大学生注重自身公共精神的培养,走出 关注自身利益的樊篱,把道德关怀的目光投向集 体公众,把价值取向转向维护公共利益和关爱他 人的行为中。 (三)培养大学生的公共精神是大学生未来 扮演的社会角色的需要 大学生培养的最终归宿是培养成为一个合 格的社会成员,也就是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在 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公民角色将成为大学生需要 扮演的最重要的角色,公共精神中的公民责任意 识和社会公德意识将成为大学生未来社会生活 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大学生只有认同并找 准自身未来角色的定位,明确公民这一角色是其 公共精神价值实现的依赖体,加强自身公共精神 的培养,才能更好的践行角色扮演,履行角色 责任。 四、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养途径 公共精神是合格大学生的重要素质之一,公 共精神的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措并举。 (一)立足思政课教学,培养大学生的公共精神 思政教学是目前各高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 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 观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课程。它对学生的思想 意识的塑造,对学生的公共精神的形成起着关键 性作用。因此,高校在开展学生公共精神教育的 时候要重视思政课教学对培养大学生公共精神 起到积极推动作用。首先,思政课教学要坚持以 学生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 生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公共生活的热情、意识, 效性。第四,要整合思政课与其他学科的有关知 识,充分挖掘并利用思政课教材与相关辅助材料 进行渗透和融合,为公共精神培育搭建广阔平 台,共同形成公共精神教育合力。¨6 (二)立足校园文化,培养大学生的公共精神 高校的校园文化是一种社会组织的群体文 化,是高校在其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为实现自身 的办学理念和目标,而逐步发展形成的具有自身 特色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校园文化是在校 师生价值观念、传统、习惯等的提炼与形成,一定 程度上会在广大师生的思维中产生心理定势,对 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 用,对大学生的行为规范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因此,要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从而促进大学生 公共精神的塑造。要努力营造有利于民主公开、 共同参与建设的文化氛围。在学生社团管理中, 要重视社团的民主建设,使大学生通过参与并管 理学生社团,强化他们的参与意识。在学校的日 常管理活动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 参与管理创造必要条件,学校在决策时,尤其是 关系到学生利益的决策,可通过建立新闻发言人 制度,及时发布学校关系师生利益的各种信息, 扩大广大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等,使他们能够 在自主管理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将对自我、社会和 他人的权责意识内化,从而培育大学生的民主、 责任、合作、政治参与等公共精神品质。 (三)立足舆论宣传,培养大学生的公共精神 舆论宣传对于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塑造具有 特殊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正确的舆论宣传是大 学生公共精神培养的重要手段,正确的舆论导向 会对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塑造产生积极的影响。 因此,一方面要通过学校的报刊、广播、标语等传 媒工具以及一些宣传活动和文艺活动来来牢牢 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积极向上的舆论氛 围,加大力度对社会关注高的公共精神热点问题 ・59・ 进行引导,在全校形成健康的主流舆论;另一方 大学生素质推展计划等等。同时,要不断扩大在 面要发挥舆论的强大监督作用,敢于批评校内校 公共领域的活动,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涉及公共 外各种背离公共精神的言行、行为和丑恶现象, 生活的领域的活动,如环境保护,参与社会重大 使公共精神培育对每个学生都形成一种无形的 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从而促使广大青年大学 约束力。 精神 生在志愿实践服务中体验公共精神,加深对公共 (四)立足志愿实践服务,培养大学生的公共 秩序、公共准则的理解和认同,提升自身的公共 精神境界。 公共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养成的,也不是 单纯依靠知识的汲取得到的,它需要在一定的公 参考文献: 共生活环境下经过一定的实践历练而形成的。 [1]秦菊波.论当代大学生的公共意识培养[J].思想教育 2009(13):21—24. 志愿实践服务作为公共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 研究,广大青年大学生展现自我、充实自我、实现自我 的重要形式。 8 它为培育大学生的公共精神提供 [2]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 社,2001:47—62. 了广阔的舞台,已经成为大学生公共精神培养的 重要载体。一方面,大学生通过把思想上所掌握 [3]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 82—103. [4]余世锋.浅议大学生公共精神的缺失及培育[J].琼州 的道德知识联系到实际,以所学知识服务社会, 大学学报,2006(3):26—27. 在服务过程中,形成、展现、升华自身的公共精 [5]杨柳.论我国大学生公共精神的现状及培育途径[J]. 神;另一方面,大学生通过志愿实践服务推动着 华章,2010(20):73. 公共精神迅速传播,唤醒更多人的公共意识、参 [6]曾爱华.大学生公共精神培养及其课程整合[D].南 南京航空航天学院,2008. 与意识和责任意识,这些都是公共精神培养的重 京:要内容。 [7]马汝伟.新时期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塑造[J].黑龙江高 教研究,2006(4):101—102. 在开展志愿实践服务中,我们要坚持到实践 中了解现实,在体验中培养公共精神,不断扩展 志愿实践服务的渠道,创新志愿实践服务的内容 和形式,如积极推进实施大学生文化、科技、卫生 “三下乡”活动,增加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地,实施 [8]秦树理.自愿服务:培养大学生公共精神的重要途径 [J].中州学刊,2007,9(5):137—138. [责任编辑:王丽平] On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Public Spirit from Viewpoint of Citizen LI Ding-qing,KE Xiu (Economics Department of Z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Zhangzhou 363000,China) Abstract:Citizen is the principal of public spiitr cultivation.College students,0.8 the citizen from the legal point of view, should become the principal of public spiirt cuhivation.However,eoHege students lack some public spiitrs,such as independ— ent personalty spiit,sense of rself-control and self-discipline,sense of responsibility.Therefore colleg should improve he tteach: 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enrich the campus culture,increase the publicity and strengthen the supervision, carry out the activites of volunteer service etc.wih a vitew to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public spiitrs. Key words:citizen;college students;public spirit ・6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