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析公共图书馆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

来源:伴沃教育


浅析公共图书馆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

【摘要】全社会都在重视和关心少年儿童的成长,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机构,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是大有作为的,它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社会教育机构,在为未成年人服务和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被长期忽视,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尤为突出,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作为公共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其社会教育功能的作用,充分认识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的必要性,拓宽工作视野,创新工作机制,发挥自身优势,积极采取对策,认真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使图书馆成为孩子们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

一、目前我国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现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公共图书馆作为传承人类文明和传播知识信息的服务中心、学生的“第二课堂”,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应充分发挥其社会教育功能的作用。而笔者认为,要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高度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我国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被长期忽视,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在社会矛盾多样化的今天,显得尤为突出。我国有3亿多未成年人,是世界上数量最多的国家,有4000多万名未成年人正经受各种认知障碍、学习困难和心理行为问题的困扰。中国儿童中心在题为《中国儿童的生存与发展:数据与分析》的调查报告中披露:中国17岁以下的少年儿童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5.2%的儿童存在明显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8年对9015名中小学生(主要年龄为10-14岁)进行了一次调查,发现17.4%的孩子“认真想过自杀”,8.2%的孩子甚至“做过自杀计划”,有34.6%的孩子到过网吧,29.2%的孩子到过电子游戏厅。另据中国心理学会的一项调查显示,有约40万未成年人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至32%。现实生活中,未成年人杀父杀母、自杀、离家出走等问题时有发生,也有部分学生表现出厌世和颓废,他们一方面毫不掩饰对物质和感官享受的追求,另一方面则常常陷人精神上的迷茫和虚无,对生活和未来只有无限的冷漠。

被传统教育模式忽视而潜伏积压的未成年人心理问题,在遭遇社会的飞速变化时,骤然的爆发令全社会面面相觑。小学生的街头热吻、网吧里连续通宵奋战的小网迷、摇头丸等毒品在校园的传播、校园学生“跳楼”等等现象,导致崇高理想、健全人格缺乏,自私狭隘、沉溺于玩乐,不刻苦、不能自立的现状,不仅震撼着我们的眼球,更冲击着我们的传统道德底限。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二、图书馆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的必要性

图书馆作为一个重要的公益性文化机构,其主要功能除了文化传播外,社会教育亦是其社会功能之一,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亦应划属社会教育范围,因此,图书馆创设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是其本职所在。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建立起适合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系统,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心理品质,作为社会主要教育机构之一的图书馆责无旁贷。而且从专业资源的需求

角度和便于组织参与者来说,图书馆对借助其他相关社会机构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具有天然优势——资源优势。

首先,图书馆物理环境最重要也是最显著的特征便是丰富的藏书,书是文化知识的载体,在书海的包围中,更容易激起未成年人的奋发向上和求知的欲望,这是物理环境对心理的暗示,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感受正面积极的文化氛围。

其次,图书馆是社会文化知识传播的重要中转站,其中充盈着知识汲取和交流的文化精神,图书管理员与读者之间、馆员与馆员之间、读者之间所形成的图书馆人文环境能让未成年人更真实地感受到高品位文化殿堂的感召力与亲和力,可以帮助缓解心理压力,培养审美情趣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第三,图书馆是社会文化及教育服务网络的中心,是各科学术、文化承载和传播的载体,与学术各界有着密切的联系,是理论汇集的交点,联络、接触心理健康方面的社会机构较为便利。图书馆可以通过其文化网络的优势,整合社会机构和文化教育单位的资源,开辟出一片理论与实践融合的前沿阵地。社会机构和文化教育单位也迫切需要相互协作,尽快建立和完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图书馆为平台,各资源相互配合,在为社会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同时,探索和总结实践经验,丰富和完善理论体系,促进业内的相互交流,对整个行业的提高又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图书馆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的对策

宁夏图书馆作为省级公共图书馆,是本地区爱国主义教育、素质教育、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图书馆理应针对自己情况,认真进行优劣势分析,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采取科学发展策略,制定切实可行措施,积极围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为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社会环境。

1、建立心理健康专题图书室,营造适合心理健康调节的阅读环境。 各类文献资料,尤其是心理健康方面的资料,是图书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物质基础,也是创建心理健康教育氛围的环境基础。应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调查,了解本地区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有目的地选择一些如人格心理、个性塑造、障碍矫正、心理保健、情感问题等方面的阅读资料,建立包括音像资料在内的各种心理阅读资料库,使未成年人通过自我阅读掌握心理保健方法、学习自我心理调适、缓解心理疾患。同时,图书馆针对有心理保健需要的读者营造舒适的阅读环境,幽雅、舒适的阅读环境有助于读者放松身心,缓解心理焦虑。心理健康专题图书室要做到温馨、宁静、宽松、舒适、色彩淡雅,利用环境对心理的暗示作用平息读者的心理紧张状态,释放压力,使其内心能感受到轻松和愉悦。

2、配备具备心理健康知识的专业管理员。心理健康专题图书室不仅需要适合心理健康调节的硬件阅读环境,更需要专业的管理员进行阅读指导,一方面可以进行专业的图书搜集和分类管理,另一方面在必要时还可以进行初步心理疏导,在发现问题时,能通过有效的心理沟通与来访者建立起良好的信赖关系,为在社会机构援助下进行进一步心理保健打好基础。

3、创设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1)设立心理专业人士与问题未成年人的交流平台——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咨询网和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活动中心。

一些未成年人出现问题后,可能出于各方面因素的考虑,不愿意公开自己的问题,或由于对心理工作缺乏了解,面对心理专业人员羞于启齿,不愿袒露自己

的问题。图书馆一方面通过建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咨询网站宣传心理保健知识,并促成心理专业人员与不愿公开身份的未成年人或家长之间进行互动,在进行心理辅导的同时,建立相互之间的信赖关系,为今后实现面对面地心理辅导,彻底解决问题创造条件。另一方面通过设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活动中心面向全市未成年人开展心理咨询、测试及各类特色活动,与广大未成年人及其家长进行良性的互动和及时的沟通,中心现成为普及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知识、促进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公益性平台

(2)成立由心理专业人士、未成年人法律工作者等组成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志愿团队,形成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的保障力量。定期举办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专题讲座。

通过志愿者联盟、未成年人心理服务协会等形式,将具有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经验的心理专业人士及法律工作者集中整合,形成一支以图书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为平台的专业心理教育力量。邀请未成年人心理问题教育专家举办专题讲座,既是充分发挥了公共图书馆的延伸教育功能,也是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向大众进行更广泛的宣传,这是公共图书馆最直接的心理健康服务形式。讲座可以普及心理健康科学知识,帮助未成年人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也指导了未成年人家长和老师们转变教育观念,帮助他们了解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并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从而营造出健康的教育环境。

(3)结合图书馆丰富的读者活动,举办现场咨询会,设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公益咨询日。

以图书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公益服务为平台,建立未成年人与心理咨询师一对一、面对面的心理咨询形式。咨询师利用其专业技能,通过言语的和非言语的途径与来访者交往,直接深入的影响来访者的意识和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帮助其宣泄情感,改变思维模式,进行行为训练等。对未成年人的优良品行的形成提供有益的引导,是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有力手段。这种直接的面询形式不仅是为有心理疾患的未成年人服务,更是为那些想了解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健康的未成年人服务,让每一位来访的未成年人通过有效的途径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并在有了困惑、问题后知道要勇敢正视,会努力寻求积极的解决方法,成长为一个真正健康的人。

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一种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本身就具有广泛的教育功能。”积极探索挖掘图书馆本身的文化气息,切实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图书馆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努力营造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参考文献】

1. 叶奕乾.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 李伯仁.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行为特征及其教育领导[J].心理健康教育,2000.

3. 林正大.青少年健康指标体系的初步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