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脉之五辩八法
杨老先提出 ” 五辩 “
一辩病位之所在 …… 表、里、气、血、经、络、脏、腑;
二辩病性之所属 …… 寒、热、虚、实、阴、阳、动、静;
三辩病势之所现 …… 正、邪、盛、衰、标、本、缓、解;
四辩病因之所由 …… 外感、内伤、六淫、七情
五辩病程之所时 …… 长短、久暂、新恙、旧疾。
后有针对 “ 五辩 ” 之 “ 八法 ”
1 虚则补上,实则泻下
补虚泻实是针灸治疗的大法, 但临证时虚证应用何穴, 实证应用何穴, 则需探索取穴针治的规律。 《灵枢 • 阴阳二十五人》云:“ 气有余于上者,导 而下之,气不足于上者,推而休之 ” 之治则,特拟定了 “ 虚侧补上,实则泻 下 ” 的取穴针治法以补虚和泻实。
本法 “ 虚实 ” 指邪气盛衰的病机而言。正气不足谓虚,邪气方盛谓实, 这里 “ 上下 ” 是指应取腧穴的部位,在病位之上取穴者谓上,在病位之下取 穴者谓下。一般虚证,以
取病位上方穴为主,此法可收到推而上之,升阳 举陷,扶正补虚的治疗作用。如针灸浮白穴治腿膝无力,针灸神庭穴治四 肢瘫痪不用等。一般实证,则取病位下方穴为主。此法可获导而下之,引 气泄邪,祛病泻实的治疗作用。如针用行间、涌泉治肝阳头痛,取内庭、 陷谷治齿痛龈肿,用梁丘、丰隆治胃脘疼痛。针足三里、上巨虚治肠结便 秘等。
本法对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之证,具有升清降浊的作用。
2 新则取末,久则取本
病症有暴疾宿恙,新感久病之分。治疗当以急治缓治,先治后治之别。就 临床一般情况而论,新病多实、多急,久病多虚、多缓。诚然,临床也有 新病不一定多实、急,久病也不一定多虚、缓,针治时需随证施法。本法 所指的 “ 新久 ” ,当是病程,病变的时间长短,病程病变时间短暂者谓新病, 病程病变时间长远者谓久病。 “ 本末 ” 是指应取针治腧穴的部位。本,指头 面、躯干腧穴;末,指手足肘膝以下腧穴。起病短暂的新病,此时邪气初 犯,尚未根深,元气未伤,形神无损,只须选用四关、四末的五输、原络 等穴为主。可获行气活血、清热解毒、通经舒络、宣泄外邪的功效。如风 寒感冒用列缺,高温中暑用中渚,落枕项强用后溪等。但对病程缠绵之久 病,邪气留恋、阴阳失调、气血亏耗、形神损伤者,可用胸腹、腰背部的 俞、募、门、海、八会穴为主,以求调气益血,协调阴阳,补虚泻实。扶 正祛邪的作用,如寒哮痰喘用肺俞、膻中,胃寒诸证用中脘、脾俞、胃俞, 心痹胸闷用巨阙、厥阴俞等。
本法用于新病、久病,具有起阴通阳,行卫引营的作用。
3 动则求远,静则求近
病有阴病、阳病之分,证有躁动、沉静之别,治当制动,启静之法。 经言:“ 动则为阳,静则为阴 ” 。针治必须:“ 听其动静、知其邪正 ” ,辨证 用穴,应用 “ 动则求远,静则求近 ” 的方法,以治阳躁阴静之证。
本法的 “ 动静 ” 指病情病机之意,动者即病情尚在发展、演变,病势正在鸱 张,活动之谓也; 静者即病情病势基本稳定。而远近 ” 指取用腧穴与病位之 间的距离,远者泛指远隔患病部位的远道穴,近者统指病变局部或邻近部 的局部穴。一般来说,属于气实、气郁、风盛等引起的经络、脏腑暴病,
传变未定的证候, 多见走而不守, 躁动不定, 时轻时重,乍隐乍现等征象。 针治时以取四肢远端穴,可获止痛、解痉、疏风、行气、开郁、逐痹之效。 如脏腑气痛、暴病晕厥、风邪行痹、抽搐痉挛等症,按动则求远、急则治 标、可行远道取穴针治之。而属气虚、血滞、寒凝、痰阻等引起的脏腑、 经络之候,邪气留恋、静而不动、沉着滞涩、缠绵经久者,针治时宜取病 变部位的局部穴、邻近穴、阿是穴,可调补气血、化痰行滞、祛寒逐湿、 软坚消积,如寒湿着痹,肘劳肩痹,痰核肿块等症。按静则求近,久则治 本,可在病部以痛为腧针治之。
本法对阳躁好动之候,具有镇逆宁神之功,对阴寒痼静之证,具有助 阳振奋的作用。
4 急则用根,缓则用结
病有缓急、治分标本,此乃人所皆知之法。遵《内经》 “ 根结 ” 学说以 指导针治急病缓病的用穴规律,采取 “ 急则用根,缓则用结 ” 之法。病势暴 骤凶险者为急,病势徐稳
延绵者为缓。 “ 根结 ” 是指病证所属脏腑经络的根 部或结部腧穴。根者,源也,是经络之根,阴阳之本,在四肢末端的井穴; 结者,归也,是经络气血结于头面、胸腹的相应部位。一般说来,急骤凶 险之证,多取十二经根部之井穴为主,根穴具有开窍清神,泻邪启闭的功 能。诸如热邪阳盛之中暑、惊厥、中风、气闭之证,均可用三阴三阳经之 商阳、中冲、少冲、厉兑、涌泉等穴;又如崩漏之用至阴,狂妄之用厉兑 等。而一些病势久缓缠绵之候, 则取头身十二经结部的相关穴位,按 “ 腧穴 所在,主治所及 ”“ 以痛为输 ” 选用头身结部腧穴。例如;鼻衄用迎香,耳鸣 用听会,流涎用承浆,喘咳用天突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