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池塘里的小蝌蚪》教学设计 (3)

来源:伴沃教育


《池塘里的小蝌蚪》教学设计

海曙区翠柏小学 吴嵘

新课程倡导教师树立特色意识,形成个性化教学。我想,教师教学的创造性首先应该体现在对教材的处理上。一般来说,教材往往把知识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看到的只是思维的结果(即结论),而看不到思维活动的过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不太主张上计算机课非得带书不可,应该让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打个比方,导演对剧本的处理是一种再创造,同样,教师并不是教材和参考书的“留声机”,而应能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对教材进行科学、艺术的处理,形成可操作的教学思路,这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重要的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下面就以信息技术第一册第10课《池塘里的小蝌蚪》的教学设计为例进行说明。

一、导入精讲、少讲

夜深了,人们已经渐渐睡去,但池塘里的小卫士才刚刚开始工作呢?你了解它吗?想不想把它们画下来呢?想一想,要画一些什么?

以上是课堂导入部分,在以这个小故事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部分的情境创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计算机操作课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最基本的体现是让学生有足够的操作时间,所以教师应该精讲、少讲,甚至不讲,让悟性好、已经学会的学生来教其他学生。

二、任务驱动,培养探究精神

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后,给学生布置任务:

池塘中的荷叶有很多,一片片画太麻烦了,谁有好办法?

学生示范操作:复制粘贴的方法。教师及时进行点拨,和学生交流。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从知识的传授者向知识的促进者转变,其角色行为主要表现为: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探索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其认知能力。任务驱动是目前计算机教学中较为广泛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带着任务学,能在学的过程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逐步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设计任务时,应尽量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出发,让学生切实体会计算机可以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 三、穿插游戏,调动课堂气氛

画完荷叶后,又进一步画小蝌蚪。学生对复制、粘贴的操作已经比较熟练了,这时我安排了画“猫脸”的游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课件出示“猫脸”,让学生观察一下,有什么特点。

出示画“猫脸”的相关题目:

1.猫脸是对称的,所以可先分别画出一只(眼睛)、一只(耳朵)和三根(胡须)。

2.画出椭圆形的脸。

3.将(眼睛)复制、粘贴到椭圆中。

4.将(耳朵)复制、粘贴到椭圆的上方。

粘贴时应该选择(A )方式。(A.透明B.不透明)

5.将(胡须)复制、粘贴到猫脸上。

6.画出猫的嘴巴。

7.将图形以“猫”为文件名保存起来。

接着,让学生在自己的电脑上画一画,并且比比看,谁画得最棒。评出优秀作品,进行鼓励。

将游戏设计到课堂教学中,对于小学生来说无疑是件快乐的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操作步骤用课件有条理地向学生交待清楚,对培养学生良好、规范的操作习惯是相当有用的,同时也体现了课件应有的实用价值。

四、总结交流,及时反馈

作品评价学生作品展示及评价。(对典型作品进行个别评价、小组评价)

课堂小结:同学们,你们的想像力真丰富,刚才你们都是用什么方法来画画的呀?

原来图形的“复制”、“粘贴”命令中蕴藏着这么多奥妙呀,今后我们可以用这些方法

来创作更多的图画,好吗?

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评价标准也应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主。正如叶圣陶老先生说过的,“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对学生作品的评价主要应是学生之间的评价,学生在评价自己的作品时可以与以前的作品作比较,评价别人的作品时可以与自己的作品作比较,评价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