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阅读教学的多元化解读

来源:伴沃教育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阅读教学的多元化解读

作者:白海峰

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4年第08期

阅读过程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生活经验、文化修养、艺术趣味不同,对作品的理解和鉴赏也不同,存在着主观的差异;其面对文本所使用的方法和表现出的兴趣与深度等也都因人而异,其鉴赏过程和结果也是千差万别的。西方谚语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新课标也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总之,对文本解读必会产生“多元”的。那么,如何有效进行文本多元解读,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呢?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建构文本多元解读平台。

要想让学生在多元解读文本过程中彰显个性的风采,前提就是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建构文本多元解读平台。

“教学民主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健全和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质。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实施民主教学,做学生“主体的守护者”,呵护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敢想,敢说,敢为。如一位教师教学《变色龙》一课,刚讨论完警官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学生A举手发言:“我觉得警官奥楚蔑洛夫并没有断错案,赫留金才是罪有应得。”学生A说:“开始时,小狗一副的可怜相;而赫留金却得意洋洋,完全没有受了害的感觉。我认为他想嫁祸小狗以获得一笔赔偿费。”这个发言极大地激发了全班同学探索的好奇心。教师因势发问:“对于这位同学的说法,大家有什么补充或不同的意见吗?”学生们纷纷搜寻文中相关内容,不久便有多名学生举手。学生B:“我同意同学A的看法。就如警官奥楚蔑洛夫说的,狗那么小,够不着赫留金。” 学生C:“我也同意。当有人说出是赫留金用烟卷戳狗时,赫留金很凶,还用自己兄弟当宪兵吓唬人。可见他做贼心虚。”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奥楚蔑洛夫断案的依据始终是狗的主人,而非事实,足见其性格特征。

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上应当变支配者为引路人,应当改变过去那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放下身段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在平等互助的气氛中与学生研究探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二、善抓文本切入点,有效进行多元解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每篇文章都有很多“看点”,似乎也都可以作为教学的着力点,但我们在处理教材时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我们应该在处理教材时,善于抓住文本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效进行文本解读。文本多元解读可从以下“四点”进行切入: 1.抓住文本内容。

一篇文章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是摇曳多姿的。如莫怀戚《散步》是一篇玲珑剔透、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讲的是一家人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和和美美,相亲相爱的故事。读这篇文章的历程,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学生在散读这一流程后,获得美好的阅读印象,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有的学生在交流中,谈到了一家人互相包容、互相体谅的精神,谈到了可贵的亲情、温馨的气氛,谈到了尊老爱幼的美德,谈到了春天美丽的景色、生命的气息。 2.抓住文本语言。

汉语言是世界上最美丽,最丰富,最细腻,最富有人情味的语言,可说是色香味俱全。但是汉语言又是最具朦胧、模糊,且多义性的特点。著名学者金岳霖先生说:“中国语言文字的特点是朦胧、模糊,它的涵盖面几乎无边无际,暗示性几乎无际无涯。”如《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末句“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作如何理解?它的答案也是多样的:我们都是幸福的孩子,我们都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我们都是美丽的、品质高尚的孩子等。 3.抓住文本主旨。

文学作品主旨的诠释,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甚至可以说是作品鉴赏和阅读教学的必然归宿。文学作品的主题常常具有多元性,不同的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思想方法认识到种种具有个体差异性的主题。如《白兔和月亮》寓意可多达五六种:(1)拥有财富是好事,却可能失去人生的许多乐趣;(2)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能强求;(3)拥有财富,不能产生患得患失之感;(4)做任何事要量力而行。 4.抓住人物形象。

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具有立体化的特质,加之阅读活动个体化的特征,学生理解中的艺术人物理应不同,这给我们鉴赏人物提供了求异和创新的可能。我们不应也不能用一种统一的模式界定学生的理解。我们在分析文学形象时,应以一种辩证的理性面对学生有创性的思考争鸣。如《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变色”之速,难道不可能出于难言的隐衷?难道他迅速介入“狗咬人”事件,并有一番义愤填膺的言语就没有一点出于公正的动机? 三、做到“多元有界”,切实提高多元解读效果。

阅读接受,一方面是多元的,无限的,存在着审美差异性;另一方面是有限的,有范围的,存在着社会的共通性。因此,“多元解读”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地乱解乱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读,并不意味着可以有绝对的“弹性”,而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必须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解读范围的引导。

首先,多元解读要尊重文本。文本是教学的起点,是学习的载体,只有立足文本,尊重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才能有效解读文本。如某位教师教鲁迅《社戏》时,要求学生品读“归航偷豆”情节部分,有个学生说:“„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这句话写得很形象,它把小伙伴们的野性和饥饿感写出来了。”这位教师听了,并盲目表扬肯定学生,而是引领学生进一步品味揣摩语言。教师问:“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说:“从„任凭‟„围‟„撮‟等词可看出。”教师问:“„撮‟是什么意思呢?”学生齐答:“撮,是用手指捏取细碎的东西。”教师追问:“在饥饿的情况下会这样吗?”学生恍然大悟:“哦,一定是豆太烫手了。”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学生领略了鲁迅先生遣词造句的准确美。

其次,多元解读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正确的价值取向,才能熏陶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如某位教师上寓言《白兔和月亮》,在探讨寓意时,有位学生认为白兔得月后,有了无穷的得失之患,是因为它独自拥有了月亮,因此,我们有什么东西也不能独自专有,应与朋友共享,还举了例子,如金钱、爱情等。这时该教师马上因势利导,他说:“世上有很多东西可以与他人共享的,但也有个例是不能与他人分享的,特别是爱情等”教师廖廖数语,让学生懂得了爱情与友情的不同,避免了学生陷入误区。

“多元解读”是真实的阅读,是孕育创造性品质的阅读,我们应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化行为,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