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于连与拉斯蒂涅的形象比较分析

来源:伴沃教育
于连与拉斯蒂涅的形象比较研究综述

课程名称:外国文学史 学号:1101402086 姓名:华闵

【内容摘要】:于连和拉斯蒂涅都是世界文学史上不择手段出人头地的典型形象,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人生目标,在权与钱的诱惑下,以不同的方式演绎着各自的人生。因为他们的故事发生的大时代背景有着相似性,都是在波旁王朝复辟的那段时间,所以历来学者喜欢将他们两个形象放在一起比较。他们两个人的故事揭示了1830年前后法国一些有为青年不可避免的走向毁灭的历史趋势,也是作者以独到的眼光对那个时代对人性泯灭的控诉。 【关键字】:于连、拉斯蒂涅、形象比较

19世纪的法国文坛,取得了很多举世瞩目的成就,《红与黑》、《高老头》分别是法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和巴尔扎克的作品。这两部作品都是以1830年前后的法国巴黎作为背景。这一时期的法国,矛盾重重、动荡不安。于连和拉斯蒂涅虽然同处于这样一个历史时代,然而却有着不同的身世,不同的性格特点、不同的人生经历,最后也有着不一样的人生结局。笔者将结合近代国内以及国外的部分评论和自己的观点对两人形象比较做一个综合的概述。

一、生活在相似的社会背景却身世不同

近20年,很多学者对作品中两个人物的生活的社会背景与身世做了比较,像作家田凤娟、学者边蕾。从社会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是一定社会意义的产物,于连和拉斯蒂涅有着相似的社会生活的背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让资产阶级在政治上有了更多的话语权,软弱的贵族阶级早已无力和资产阶级抗衡。贵族所代表的封建经济已被摧垮,金钱成为社会的主宰。于连和拉斯蒂涅就生活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然后,他们却有着不一样的出生。

拉斯蒂涅出身于安古兰乡下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拉斯蒂涅有着一张纯粹的南方型的脸,白皮肤、黑头发、蓝眼睛,风度、举止、姿态都显示出他是富家子弟。幼年的教育使他有高雅的习惯,虽然衣着朴素,却也能装扮的十分得体、风度翩翩。拉斯蒂涅初到巴黎是只是一个穷苦的大学生,自称是“可怜的大学生,又贫穷又孤独”,“平时只穿一件旧大褂......靴子已经换过底皮”。只希望通过苦读去取得他渴求的功名利禄与大好前程。可是巴黎的花花世界刺激了他向上爬

的欲望。于是他不愿埋头读书,而羡慕挥金如土的生活。

于连是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典型代表。他出生于维立叶尔小城一家锯木工厂的小业主家庭,长的颇为漂亮。从小受到富人的鄙视、冷眼和父兄的打骂,认为他是个累赘。这样的家境让他没有机会读书,也对他性格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他迫切的希望证明自己,能够出人头地。

于是虽然有着不同出生的两个年轻人,却都有着希望能够出人头地、进入上流社会的梦想。

二、相同的梦想却性格相异

巴尔扎克以经济作为切入视角,描写拉斯蒂涅如何从外省的纯真青年堕落为良心泯灭的个人野心家。司汤达以政治作为切入视角,描写了一个处于黑暗政治环境中的平民青年的痛苦与追求。

于连的性格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个系统有多个性格元素组成,这些性格元素又可以分为两重性和单一性两种基本形态。单一性元素主要有:确立自我、向往民主、善心不泯、刚强坚毅、生性敏感等;两重性元素主要有:反抗与妥协、自尊与自卑、良心与野心、虚伪与正直等。这些元素,使于连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丰满形象。于连骨子里有着强烈的平民意识。他的性格经历了反抗——妥协——反抗这样一个变化过程。于连贫穷的出生和父兄的凌辱深深影响了他的性格,因此他从小就有着不满现实的理想。此外,他有着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他最爱读卢梭的忏悔录,宣传权利面前人人平等的著作,同时他也对取得辉煌成就的拿破仑十分崇拜。有了去市长家教书的机会,他立刻想到的是“我会和谁一桌吃饭”,他提出的第一个要求是“我不愿做仆人,否则宁可死掉”。这无疑是对封建贵族特权的挑战。在贝藏松神学院里,于连学会了以虚伪对付虚伪,但他并不善于掩饰,仍不时流露出他的真实思想。在追求两位贵族女性过程中体现了他不凡的勇气、激情、自尊和胆量。

所以说,于连是一个有着鲜明的矛盾性格的人。一方面他的天性是善的,但残酷的现实已经他想不顾一切向上爬的欲望使他又不得不学会一些恶的性格。

拉斯蒂涅的性格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个人野心萌生,寻觅闯入巴黎上流社会的门路。

拉斯蒂涅从乡下到巴黎来读书,因为大家庭对他的期望,他还是一个比较用

功的人。第一年寄寓巴黎的生活,对他的思想影响极为深刻,学会规矩,谈吐,对歌剧院里的妇女搔首弄姿。拉斯蒂涅凭着他的实践而锤炼出一套进身的本领,积极地向选定的目标进军。他抱着“对于权位的欲望与出人头地的志愿”,以狂妄的热情,向上流社会闯去。

2、个人野心无限膨胀,把欲望变为行动

在鲍赛昂太太的舞会上认识雷斯多太太后,拉斯蒂涅的一副穷酸相首先在雷斯多太太的用人面前碰了钉子。转而拜访鲍赛昂夫人。他看清了社会的本相:“法律和道德对有钱的人无效,财产才是金科玉律”。于是他按表姐给他的指导和策划的计谋,决心分两路去进攻猎取财富:“依靠学问,同时依靠爱情,成为一个有学问的博士,同时做一个时髦的人物”。拉斯蒂涅的性格的核心——极端个人主义和野心在巴黎这个“有钱就是生命,有了钱就有了一切”的社会环境的熏染中国,“往上爬,不顾一切地往上爬”已经成为他行动的指南了。

3、从爱情和金钱两方面去猎取其想获得的一切。

拉斯蒂涅为了满足他向上爬的野心欲,他昧着良心去榨取父母和妹妹一家人劳动的血汗钱供其挥霍。此时,他的全部精力都放放到社会交际活动中去,“在巴黎的海洋中漂流,追求女人,或者捞一笔财产”。“为了不受人骗而骗人,把感情和良心统统丢开,戴上假面具,冷酷无情的玩弄人,神不知鬼不觉的去猎取财富”。去投入一场榨取社会的永久战争。

4、目睹高老头的悲惨,最后一点良心泯灭

拉斯蒂涅看到高老头虽有如花似玉、地位显赫的作为贵族太太的两个女儿,却穷困潦倒死于福盖公寓,;连送丧的人都没有的状况,思想受到震动,这是他性格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

高老头被女儿们抛弃的悲剧,给拉斯蒂涅的人生上了一课。高老头一声为了两个女儿花尽了心血和钱财,到头来却遭到了抛弃。在埋葬高老头时,“他瞧着墓穴,埋葬了他青年人的最后一滴泪”。是的,他的良心在那一个也一同埋葬,开始了他个人野心的人生。

三、于连和拉斯蒂涅不同的实现理想的道路

拉斯蒂涅走的是便捷、宽敞的阳关大道。从法国大革命起,资产阶级符合当时的历史发展规律,已是大势所趋。封建贵族投靠资产阶级,与资产阶级融合是

当时的一个明显特征。拉斯蒂涅清楚的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他没有坚守破落的贵族的家门,而是努力使自己适应变化了的形式。在鲍赛昂夫人的指引和帮助下,投靠了资产阶级银行家纽沁根男爵,并且很快学会了那个时代的生活艺术,他没有了自尊,丧失了恩格,在思想上和道德上完全与资产阶级融合,接受了作为当时社会统治阶级意识的损人利己、尔虞我诈、强取豪夺大资产阶级思想意识,并且付诸实际的行动。

于连为了实现自己的平民自尊,为了摆脱低微屈辱的现状,他投靠了大势已去的封建贵族阶级,走了一条艰难、崎岖、布满荆棘的小径。这一路,他走的屈辱、孤独。在粗蛮恶浊的环境下成长的于连,从小就烙上了很深的仇恨印记,内心充满着强烈的不满情绪和反抗意识。为了实现对人生目标的追去,平民出生的于连选择了另一条通向上流社会的道路——当主教。

他本能的憎恨贵族阶级,却又想跻身上流社会,19岁那年,西朗介绍他到德·瑞那市长家里当家庭教师,他感到这是一个进身的好机会,并开始学会踏着市长夫人给他提供的阶梯,在上流社会展露头角。

他根本就不信仰宗教,但又不得不埋藏对拿破仑的崇拜与热爱,潜心研究神学。他凭着惊人的记忆力和勤奋的学习,竟然将正本拉丁文的《圣经》倒背如流。这也使他感到痛苦。

很快,他向上爬的高潮来了,由于他过人的才干和出色的能力,很快得到了木尔侯爵的赏识和重用。从而走上了反动的道路。为了出人头地,他富有挑战性的征服了象征尊贵、富有、傲慢的马特儿小姐。与马特儿小姐的结合,使他获得了骠骑兵中尉的殊荣,成为他野心实现的重大转折。他陶醉了,但一封告发信彻底毁了他的前程。这是封建贵族阶级把他拒之门外的强烈信号。这时,他失去了理智,义无反顾的迈出了毁灭性的一步,走向了一条不归路。

四、总结

综上所述,拉斯蒂涅和于连是两个既相同又不同的个人奋斗者形象,像拉斯蒂涅一类的青年在法国就有四五万个,像于连这一类的有二十万个,因此,他们代表了法国复辟时期绝大多数青年奋斗者的形象,现在还有很多学者孜孜不倦地将他们两个人进行比较,这两人成为永远的文学画廊中为个人拼搏的鲜明的形象。

【文献索引】 一、书籍

[1]许光华,司汤达比较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二、论文 (一)期刊论文

[1]毕成德,复杂而独特的文学形象——于连·索黑尔,齐齐哈尔学院学报,1985,(1)

[2]冯桂华,拉斯蒂涅和于连的比较研究,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 [4]苏千明,于连进取恋爱心理描写探微,吉首大学学报,1996年

[5]边蕾,于连与拉斯帝涅形象比较分析,语文学刊(外国教育与教学)2009,(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